对心血管疾病中重度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体会论文_邓成林

对心血管疾病中重度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体会论文_邓成林

邓成林

(青海省刚擦县民族寄宿初级中学医务室 青海 刚擦 812300)

【摘要】 目的:探讨心血管疾病致重度慢性心力衰竭时实施治疗的方法和提高临床疗效的意义。方法:对68名重度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治疗的5项措施临床治疗:显效84%,有效13%,无效3%。结论:对心血管疾病致重度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使用5项治疗措施,能够确切提高患者临床疗效,早日恢复健康,建议医务同行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重度心力衰竭;治疗;疗效评估

【中图分类号】R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7-0061-02

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导致心室充盈及射血功能受损而引起的一组综合征,是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表现为运动耐力低下、全身淤血、心律失常等。重度慢性心力衰竭是指NYHA心功能Ⅲ~Ⅳ级。重度慢性心力衰竭可引起并发症,如低钾血症,导致病情恶化;低钠血症,可并发失水和酸中毒。重度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不仅要忍受呼吸困难、足踝肿胀、精疲力竭等临床症状带来的极大痛苦,而且因反复住院,给病人及家属带来诸多的不便和沉重的负担。重度慢性心力衰竭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不少患者甚至生活不能自理。重度慢性心力衰竭死亡率较高,被称为“生命的拌脚石”。不可否认的是,心血管疾病是导致患者重度心力衰竭的重要病因之一。现将我本人自2007年以来临床治疗的68例慢性重度心力衰竭患者的体会总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总共68例,其中男性45例,女性23例,年龄57-83岁,所有重度心力衰竭患者均符合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分级诊断标准;当中心功能Ⅲ级42例,心功能Ⅳ级26例;心血管疾病方面:风湿性心瓣膜病6例,原发性高血压23例,冠心病39例。上述患者全部采用强心、利尿、平喘、扩张血管及对症等综合治疗。

1.2 治疗方法

包括5项措施:体位、吸氧、生活饮食、药物治疗、精神治疗。

1.2.1体位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重度心力衰竭患者,一定要卧床休息,控制体力活动,已达到减少心肌耗氧量的目的。临床治疗时,患者应半卧位或坐着,双下肢下垂,如此可以减少回心血量,心脏容量负荷减轻,患者心功能可以得到改善。实践中,我的体会是,良好的医患关系十分重要,治疗前首先应该与患者进行沟通和解释,令其完全明白这样做的必要性,方可达到自觉遵守自觉配合的目的。同时要求患者保证充分的休息时间,以利于以后药物疗效的发挥。

1.2.2吸氧 一般来说,重度心力衰竭患者的呼吸都很费力,严重缺氧,容易引起肺细小动脉收缩,肺动脉压增高,右心负荷加重,急需吸氧治疗。每遇这样的情况,我都会给患者采用鼻导管吸氧,以中-高流量吸氧为主,在湿化瓶中加入20%-30%酒精,降低肺泡表面张力,改善通气,避免肺水肿的发生。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另一种方法,那就是采用面罩呼吸机持续加压吸氧,使肺泡内压增加,加强气体交换,降低肺水肿发生机率,心功能得以改善。用氧过程中,医生应强调护理人员加强巡视,保持管道通畅,确保有效吸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3生活饮食 重度心力衰竭患者的饮食十分重要,必须采用低盐饮食,每日食盐的摄入量不能超过2-3克,以保证水钠潴留减轻,血容量减少,从而减轻心脏负荷,心功能得以间接改善。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不同,有的还需要限制水分的大量摄入,并进行24小时动态观察,如果发现水量缺少,则立即给予补水。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避免人为因素导致心力衰竭加剧。通常情况下,患者每日摄入的总热量应控制在1600-2200kcal范围。一般情况下,我都会叮嘱患者多吃高纤维食物,不能吃高脂肪的东西。

1.2.4药物治疗 对于重度心力衰竭患者来说,强心、利尿、平喘、扩张血管等治疗是基本的治疗方法。通常使用的药物为利尿剂、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洋地黄类药物、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血管扩张剂、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神经内分泌抑制剂的联合应用等。我在实践中发现:利尿剂通过抑制肾小管特定部位钠或氯的重吸收,可以遏制心衰时的钠潴留,减少静脉回流和降低前负荷,从而减轻肺淤血,改善心功能,提高运动耐量;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能降低心衰患者死亡率;洋地黄中的地高辛通过抑制衰竭心肌细胞膜Na+/K+-ATP酶,使细胞内Na+水平升高,促进Na+-Ca2+交换,提高细胞内Ca2+水平,从而发挥正性肌力作用;血管扩张剂在治疗心力衰竭中的作用和疗效比较明显,临床上常用的有硝酸甘油、消心痛、硝普钠、酚妥拉明、奈西利肽、ACEI及钙通道阻滞剂等;大剂量胰岛素同时伍以匹配量的葡萄糖含镁极化液治疗对重度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更显著。

1.2.5精神情绪 在重度心力衰竭患者中,大多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紧张情绪,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全身细小动脉痉挛,心脏前负荷加重,心力衰竭加剧。作为医者,必须要耐心地做好患者包括患者家属的思想工作,将有关病情及用药情况详细解释清楚,主要是为了消除患者的精神顾虑,使患者情绪稳定,全身心配合临床治疗,最大限度地提高临床治疗的效果。

2.疗效评估

显效:患者完全配合,临床治疗顺利,症状缓解;有效:患者比较配合,临床治疗比较顺利,症状有不同程度缓解;无效:患者心理压力过大(含经济压力)治疗受阻,症状无缓解。

3.结果

通过对68例心血管疾病致中重度心力衰竭患者实施5项护理措施后,显效84%,有效13%,无效3%。

4.体会

通过对68例心血管疾病致重度心力衰竭患者实施5项治疗措施后,我的体会是:患者半卧位或坐着接受治疗,可以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脏负荷,改善心功能,从而增强心肌收缩力;氧气治疗有助于改善组织器官缺氧,不同程度缓解心衰,改善肺通气,保持呼吸道通畅,促进心功能进一步改善,尤其对心衰伴夜间睡眠呼吸障碍者,夜间给氧可减少低氧血症的发生;重度心力衰竭患者必须低盐饮食,同时限制水分大量摄入,减轻水钠潴留,减少心脏容量负荷,也有利增强心肌缩力,不能使用高脂肪的食物;药物治疗是增强心肌收缩力最直接的原动力,需做好各类药物副作用的监测,降低其副作用出现,提高临床疗效,但值得注意的是非甾体类抗炎药和COX-2抑制剂、皮质激素、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类不宜使用。此外,良好的医患关系弥足珍贵,医者与患者之间应该保持友好和谐的气氛,随时沟通,谈心交心,随时了解患者的各种情况,及时予以处理。患者心情好,对医生信任,疗效就会显著不同,可收事半功倍之效果。

【参考文献】

[1]《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年 第1期.

[2] 陈灏珠,主编. 实用内科学(下册).第1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3] 杨跃进等,主编.《阜外心血管内科手册》2006年8月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4] 胡大一、马长生主编,《心脏病学实践2008—规范化治疗》.

[5] 李武营,王守乐.药理学[M].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论文作者:邓成林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1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8/10

标签:;  ;  ;  ;  ;  ;  ;  ;  

对心血管疾病中重度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体会论文_邓成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