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裤瑶教育精准扶贫现状及对策探析论文

白裤瑶教育精准扶贫现状及对策探析论文

白裤瑶教育精准扶贫现状及对策探析*

□胡牧君

[摘 要] 白裤瑶聚居区通过发展基础教育、完善资助体系、开展职业培训等举措,在教育精准扶贫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与周边其他民族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这有多方面的原因。要从科学布校、建设适宜白裤瑶子弟就学的学校、采取特殊的教育扶贫、职业培训与文化扶贫相结合等方面制定白裤瑶聚居区教育精准扶贫政策,才能最终实现白裤瑶聚居区的精准脱贫。

[关键词] 白裤瑶教育;精准扶贫;贫困文化;教育人类学

一、问题的提出

民族教育精准扶贫是学术界与各级政府极为关注的学术问题和现实问题。自从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1月到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概念后,学术界紧紧围绕“教育精准扶贫”进行调查实地研究,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社会资源禀赋与民族教育精准扶贫研究,如张澧生以社会资源禀赋为研究视角,对湘西教育精准扶贫进行了系统阐释。[1]二是关于代际流动与教育精准扶贫问题,如陈纯槿在深入贫困区县对教育扶贫问题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教育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促进代际流动的作用机制。[2]三是关于职业教育与教育精准扶贫问题,如许锋华、徐洁、刘军豪等从贫困地区的民族传统、社会经济文化方面对连片特困地区的职业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探索。[3]四是关于妇女职业技能培训与教育精准扶贫问题,如谭泽晶、张晓磊对学术界改革开放以来有关妇女反贫困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4]五是关于连片特困民族地区的教育精准扶贫问题,如张翔对连片特困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的机制进行了研究。[5]六是关于扶贫政策与民族教育精准扶贫问题,如彭寿清、王磊在总结分析学界现有民族教育精准扶贫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要从政策上统筹规划民族教育扶贫工作,谋求区域大协作等对策。[6]

从上式可以看出,当θ=π/2,或φ=0,π/2时,x’y’项的系数为零,波矢k的方向与光轴一致,截线是一个圆.

当前学术界对特困地区民族教育精准扶贫的研究既有实践调查研究,又有理论探索,但对石漠化特困地区的少数民族教育精准扶贫关注不够,特别是鲜有对白裤瑶石漠化地区教育精准扶贫的关注。广西南丹县里湖瑶族乡白裤瑶聚居区地处云贵高原凤凰山脉余脉,多数山峰海拔在1 000米以上,石山面积占70%以上,属喀斯特大石山区,村寨大多散居在海拔800~1 200米之间的高寒山区山腰上,每个村寨大多由10多到20户人家组成。境内山岭重叠,道路崎岖,人畜饮水基本是靠水柜和水塘储存的雨水。土层薄,土地退化现象严重,缺土少水,生态环境薄弱,是典型的“石漠化”地区。

白裤瑶是广西为数不多的“直过民族”。20世纪50年代前,整个白裤瑶社会仅有不到10人受过基础教育,[7](P43)99%的白裤瑶为文盲,民间借贷等均以刻竹记事或刻木记事。“人民公社化”时期,因为没有文化,一些生产队只好用玉米记工分。改革开放后,白裤瑶地区的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2015年中国政府实施精准扶贫以来,南丹县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对白裤瑶地区实施教育精准扶贫,使白裤瑶教育有了一定的改善但也存在 需要改进的空间。因此,加强对白裤瑶石漠化地区教育精准扶贫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白裤瑶教育精准扶贫取得的成绩

有关教育理论证明,教育与贫困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而言教育事业较发达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较好,教育事业比较落后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也较差,贫困人口的比例和返贫的比率也相对较高,这种情况在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白裤瑶石漠化特困地区尤为明显。治贫必须先治愚。2015年,中国政府开始实施精准扶贫后,广西南丹县对白裤瑶聚居区采取了一系列促进白裤瑶教育发展的措施,希望通过教育精准扶贫,增强白裤瑶贫困人口自身发展能力,提高家庭收入,实现自主脱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一)发展基础教育,推动教育脱贫

中小学生大多处于心理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心理问题是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障碍,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素质直接影响白裤瑶聚居区基础教育目标的实现。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中小学生在校寄宿,如果得不到家庭和学校的关爱,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也更容易导致学生辍学。[11](P82)如果让白裤瑶子弟在家门口上学,学生可以享受更多的家庭关爱,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同时,离家近,便于家、校之间联系,有利于及时了解学生的发展动态,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此外,在家门口上学,还可以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据报道人LJQ 报道,寄宿制小学生每学期需交1 200元的生活费和水电费,待学生的补助下发后再退回500元。这就使得寄宿生不但减少了家庭的关爱,还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白裤瑶子弟的就学率。

(二)完善资助体系,加强控辍保学

根据白裤瑶聚居区的文化特点采取多种方法,积极建设和营造良好的校园学习环境,让白裤瑶子弟愿意在学校学习生活。在教学语言上,对白裤瑶聚居区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应采用瑶汉双语教学,待小学三四年级学生汉语程度有所提高后,再完全用汉语教学。瑶汉双语教学的教师应从当地高中毕业的白裤瑶适龄青年中定向选拔、培养,毕业后回白裤瑶聚居区小学工作。对在白裤瑶聚居区工作的中小学教师,应给予高于其他地区工作的待遇,通过提高白裤瑶贫困村学校教师补助、职称评定优先等优惠政策,提高白裤瑶贫困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动力。

(2)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目前常用的大管径油气长输埋地管道进行了局部悬跨变形模拟和分析,可以较精确地模拟出管道的应力和变形,确定管道的薄弱部位.

(三)开展职业培训,助力扶智脱贫

白裤瑶聚居区是典型的“石漠化”地区,交通不便、公共设施短缺、信息不畅,每个村寨大多由10多到20户人家组成。因长期聚居在偏远的村寨里,村寨就构成了一个小型、封闭性、不开化和同质性的民俗社会,构成了白裤瑶村民一套日常生活的意识系统,共享了一套文化特质,形成了一种与主流文化之间存在明显差异的白裤瑶村寨亚文化,这种亚文化深植于白裤瑶村民生产生活的贫困土壤之中,在代际间不断传递中形成了一种顽固的贫困文化。[13](P78)贫困文化是一种社会的、习俗的或心理的因素促成的社会积淀,是贫困者对贫困的一种适应和自我维护。它使生活在其中的人形成一种消极的价值取向和一成不变的思维定势,是个人、家庭和社会贫困的根源。白裤瑶长期处于社会经济、教育落后状态,难以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适应社会的能力较弱,因而在极其贫困的家庭里长大的白裤瑶儿童大都不会具有获得和占有的欲望。他们的愿望很难超出白裤瑶社会日常需要的范围,即使表现出了某种超出常需的愿望,也很难发展成为一种强烈的意志力量。当这种状态成为习惯时,人们就会变得没有远见,满不在乎,得过且过。[14](P584)受贫困文化影响的人容易产生“读书无用”的观念。虽然南丹县政府对白裤瑶地区九年义务教育控辍保学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实行“一票否决”的帮扶干部责任制来确保白裤瑶适龄儿童上学,但有的家庭动员了多次,仍有父母不给女童上学。如贫困户Z家庭,全家共6口人,每人每月低保180元,父母及2个大的女孩都可以参加生产劳动或外出打工挣钱,但父母认为读不读书照样做工才能有饭吃,不让女孩上学。有的孩子学习跟不上,自己不愿读,家长也不劝说,反而觉得不上学可以帮家里看牛和做家务。在白裤瑶社会里父母基本不会为孩子的前途焦虑,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得过且过”的思想。他们对一些致富技术本领的学习也不够热心,缺乏学习的动力。据调查统计,2016年里湖瑶族乡有贫困户1 939户,贫困人口8 569人,其中贫困人口劳动力4 366人。贫困户中有外出务工1人以上的772户,外出务工人数为1 187人,外出务工贫困户及劳动力占贫困户及劳动力总数的百分比分别为39.8%和27.2%,也就是说,有外出务工人员的贫困户不到贫困户总数的一半;每100个劳动力,只有27个人外出务工。

三、白裤瑶教育程度影响因素分析

学校的布局既要考虑集中优势教育资源,也要考虑方便白裤瑶子弟在家门口就近上学的需要。政府在交通不便又没有易地搬迁的偏远村屯,要继续办好村小和教学点,解决低年级学生就近上学的问题。让学生可以享受更多的家庭关爱,身心健康成长,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对办学条件较弱的教学点,可通过中心校和上级教育管理部门的指导和帮助及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弥补这些短处。要加大白裤瑶特困地区宽带网络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尽早实现白裤瑶贫困村通宽带的目标,为农村教学点利用广播电视媒体、远程教学与互联网信息技术等手段组织学生学习现代化的优秀课程和知识,为教师教学水平的自我提高创造条件,促进白裤瑶地区农村教学点教学质量的提高,缩短农村教学点与中心校之间的差距。

贫困文化理论是由美国人类学家奥斯卡·刘易斯首次提出,旨在从社会文化学视角去解读贫困群体的整体形象。该理论认为“贫困文化”是一种有别于主流文化的亚文化,是一套穷人共享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体系,具有代际传递性,一旦形成,便会代代相传。因此,它常被用来解释贫困人口消极的精神态度如何影响他们摆脱贫困,及这种消极态度何以维持和繁衍。[12](P1)从狭义而言,贫困文化是指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的一群人的行为方式、习惯、风俗、心理定势、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等非物质形式;从广义来看,贫困文化不仅包括这些非物质形式,还包括相对贫困人群在长期贫困生活中所创造的物质产品。[13](P77)

(一)白裤瑶母亲文化程度低影响儿童受教育程度

由于孩子自出生以来接触最频繁的人是母亲,因此,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母亲文化程度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儿童受教育的程度。历史上,白裤瑶一直是个传统的农耕社会,男性大多主宰家庭经济的大权,家中大小事情均由男性说了算,女性处于附属的地位。所以,白裤瑶社会长期忽略女性的学校教育,20世纪50年代前,白裤瑶女性没有人进过校门,女性的教育主要是依靠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主要是以学习妇女伦理道德和纺纱、织布、绣花等女红技艺为主。所以,白裤瑶女孩往往把学习民间传统工艺作为人生一件大事认真对待,许多人从小就跟随家中老人学习手工艺,一些十三四岁的女孩甚至辍学在家学挑花刺绣、织锦。[9](P9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实行男女平等政策,但受传统的性文化影响,白裤瑶女性在家庭中仍大多处于从属地位。由于女性在家务劳动和农业生产中的内容比较单调,技术简单,这些劳动和生产只需通过传统教育在劳动实践中积累的生产经验便可以应付,这就使得她们在家庭与社会中的地位都显得不如男性重要,使得包括女性在内的人们得出女性不需要学习太多文化知识的错觉,感觉不到提高受教育程度对女性社会发展的重要性。[10](P173)此外白裤瑶早婚、早育、多育的传统习俗也是影响白裤瑶女性受教育程度的重要原因之一。据笔者2018年到里湖瑶族乡调查,白裤瑶大多十五六岁结婚,少数十七八岁结婚,一些偏远的村屯多生现象十分严重。如里湖瑶族乡怀里村牛角洞屯,一个家庭有五六个孩子的达三分之一以上,有的家庭甚至七八个孩子。由于白裤瑶女性长期处于受教育程度低的状况,无法给子女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子女的未来也缺乏规划,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白裤瑶儿童的受教育程度。

(二)白裤瑶石漠化地区的教育现状难以满足白裤瑶子弟的教育需求

当前,白裤瑶石漠化地区的学校布局、教育制度、办学条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与白裤瑶子弟的教育需求还有一定的距离。白裤瑶石漠化地区人口居住分散,且多数在边远的半坡或山顶上,学校星罗棋布,一方面撤点并校难度大,学校办学条件仍然薄弱,教育资源依然匮乏,寄宿制学校学生食宿条件较差,“大通铺”现象仍然存在。另一方面由于白裤瑶人口居住分散,一些人口较少的村撤点并校后,不仅增加了寄宿生的数量,也让走读生上学的路程更远,有的走读生中餐都无法保证。如芒场村白裤瑶LFS有7个子女,有5个小孩在家读书,因村里没有学校,子女要到里湖瑶族乡的仁广和八雅村小住读,双休日才能回家。里湖、八圩两个乡现有非寄宿制小学18所,在校学生1 116人。据调查统计数据,走读路程在4~5公里及以上的有481人,因路途较远中午留校不回家,由于学校无法提供就餐,这些走读学生的午餐方式多以早上从家里自带为主,少部分学生则购买小卖部的副食品充饥,还有极少数学生中午根本不吃东西,到下午3~4点钟放学后还需要走1~2个小时路程才能回到家吃晚饭。由于财力紧张,当地政府无法将营养改善计划项目列入部门预算安排,直到2018年走读生仍自行解决午餐问题。此外,由于走读生学校离家较远,对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上学十分困难,因此这些学校的孩子入学的平均年龄为8岁,比其他学校大1岁。

2015~2017年,南丹县共投入资金2.8亿元,用于扩大寄宿制学校规模及中小学校舍维修等基础设施建设,仅2017年,南丹县就投入516万,在里湖瑶族乡中学新建一栋面积为3 077.9平方米的学生宿舍,以方便白裤瑶子弟就近上学;投入8 000万元,为142所学校购置教学设备、课桌椅、学生床架及图书;为全县所有初中、县直小学、乡镇中心校及村完小以上学校接通6M 以上互联网宽带,安装多媒体教学终端设备,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2017年,里湖瑶族乡中心小学的教师通过“国培计划”教师信息技术提升培训,掌握了利用课件上课的方法,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目前,里湖瑶族乡有中心小学和民族中学各1所。中心校创办于1934年,服务全乡13个行政村,占地面积5 546.65平方米,建筑面积6 147.75平方米。现有教职工43人,有教学班17个,在校学生765人,其中内宿生535人,寄宿比率为70%,是南丹县寄宿学生比例最高的一所小学寄宿制学校。除里湖中心校外,里湖辖区内的大部分行政村均设有村小。里湖瑶族乡民族中学占地面积21 74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7 842平方米。2017年学校在建的学生宿舍楼及教学综合楼共6 939.34平方米。全校有教职员工67人,有教学班21个,在校学生1 104人,其中寄宿生992人。寄宿比率达90%,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寄宿制初级中学。这两所学校的建设发展,使白裤瑶聚居区的基本办学条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三)贫困文化的影响是白裤瑶受教育程度偏低的要因

从教育人类学的视角看,白裤瑶教育发展现状与其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程度是密不可分的,正如德国教育人类学者克里斯托夫·武尔夫所说:“教育人类学是一种历史文化人类学,对于教育的复杂性,我们既要采取历时的观点,也要采用共时的观点。教育人类学具有历史的、文化的特点。”[8](pⅥ)所以,从教育人类学的视角来看,白裤瑶教育落后于其他地区的事实,既有历史文化的原因,也有客观现实的原因。

为促进白裤瑶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里湖瑶族乡政府通过扶贫工作队进入白裤瑶贫困户家中调查摸底,了解掌握贫困户中劳动力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以及就业状况等基本情况,并根据他们的就业意向和培训需求建立职业培训帮扶机制。培训类型主要有“两后生”职业培训,培训期最长为一学年;短期技能培训,培训期为1~3个月,对意向转移就业贫困劳动力,根据市场需求,主要开展焊工技术、维修电工、餐厅(客房)服务员、中式烹调师、家政(育婴员)服务等培训;针对当地就近就业创业的白裤瑶贫困劳动力开展养殖种植培训,如请有关专家到懂甲村瑶山黑猪养殖示范场对白裤瑶养殖户进行瑶山黑猪饲养技术培训,帮助白裤瑶贫困户提高饲养技术水平和瑶山黑猪的品质和产量;组织甲木村白裤瑶贫困户代表到县内油茶种植较好的六寨镇油茶种植基地实地参观学习,邀请林业专家到甲木村油茶种植现场讲解油茶种植知识,使该村种植的500多亩油茶成活率达90%以上。凡参加培训的学员,均可得到不同程度的补助:白裤瑶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的“两后生”,凡参加技工院校结对帮扶职业培训专项计划培训一个学年,每人补助12 000元;参加为期2个月以内的短期就业技能培训,每人补助720~1 500元,参加为期70个学时的创业培训,每人补助780~1 300元。建档立卡的白裤瑶扶贫对象参加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每人每天补助50元。通过培训扶智,不断提高白裤瑶贫困劳动力的就业创业能力,帮助白裤瑶贫困群众脱贫。

四、提升白裤瑶教育精准扶贫对策

(一)科学布校,让白裤瑶贫困子弟就近上学

当前,白裤瑶聚居区教育虽然有了较大的改善,但是白裤瑶人口的文化程度仍然较低,适龄儿童入学年龄普遍偏大,学校基础设施、教育信息化建设落后于周边的其他民族。分析和研究影响白裤瑶石漠化地区教育发展的根本原因,采取相应的教育扶贫政策和措施,是进一步做好该地区教育精准扶贫、缩小该地区教育发展与周边其他民族差距的关键所在。

云、贵、川三省运作的大型体育赛事都对市场前景研究极为重视,通过研究赛事成本与盈利概况,对赛事的盈利前景做出科学预测。其主要经验有:第一,在赛事总投入方面要适度放大投入成本,特别是为各类不确定的开支留下空间;第二,要做好市场调研,初步对大型体育赛事的市场价值进行估算,考虑各种突发事件对其市场价值的影响:第三,始终秉持“创收节约”的原则,在不对赛事运作产生影响的基础上,采用最能“创收节约”的预算方案;第四,严格执行赛事各项预算方案,不断强化赛事财政管理,特别是对赛事运作过程中的各项收支以及现金流的监管。

(二)多管齐下,建设适宜白裤瑶子弟就学的学校

中共十八大以来,农村义务教育作为中国政府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础性事业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和加强,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加大财政投入,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全面推进精准资助义务教育。目前,里湖瑶族乡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资助政策主要包括:从2007年开始,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义务教育阶段实行“两免一补”;从2011年秋季学期开始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小学生每年每生补助1 000元,初中生每年每生补助1 250元。对高中阶段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立个人档案,除实行平均每生每年资助2 000元的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制度外,从2016年秋季学期开始,对具有全日制正式学籍的普通高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免除学杂费(包括学费、住宿费和课本费)。从2016年秋季学期开始,对具有正常学前教育学籍并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免除保教费。此外,南丹县还积极争取社会资助帮助白裤瑶贫困生就学。目前,里湖瑶族乡基本建立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精准资助“全程覆盖、无缝衔接”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提高了义务教育的巩固率。

在教学内容上,应根据白裤瑶聚居区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基于白裤瑶生活需求和民族文化传承的要求,突出民族特色,开发校本课程,开展以白裤瑶村寨生活为基本内容的综合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生产劳动技能。要积极开展立志教育,邀请本民族知名人士、致富能手和各行各业的楷模与白裤瑶学生交流,现身说法,帮助他们改变落后观念,立志摆脱贫困。此外,在培养目标上,要做到实事求是,不一刀切。学校在积极鼓励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要根据学生的综合情况因材施教、分类培养。对那些学习能力强、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应按照升学的模式给予培养教育,满足其在师资、教学条件等各方面的需求,帮助他们升学到各级各类学校学习。

1.由香日德出发东行,经三道河湾、上西台、都兰、夏日哈、南谷、乌龙滩、沙柳湾、旺日尕、茶卡、石乃亥和大水桥,而后可以分别前往伏俟城和曼头城;

(三)采取特殊的教育扶贫政策

南丹白裤瑶是广西为数不多的“直过民族”。但南丹不是自治县,不能享受自治县的待遇和政策。建议对像白裤瑶这类石漠化特困地区的“直过民族”的民族乡,可以采取特殊的教育精准扶贫政策,助其脱贫。一是参考中央在内地办“新疆班”“西藏班”的做法,在南丹办“白裤瑶班”。根据实际情况,降分录取白裤瑶子弟就读初、高中。白裤瑶学生在校期间免除学杂费、住宿费和伙食费。同时,考虑到白裤瑶学生基础较差,“白裤瑶班”初、高中学制可设置为4年。二是在八圩、里湖两个瑶族乡的民族中学、中心小学开办“白裤瑶女童班”。通过办“白裤瑶女童班”,推动白裤瑶聚居区女子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减弱文盲致贫率。三是为培养白裤瑶的高级知识分子和领导干部,建议广西民族大学与河池学院等广西高等院校每年拿出一定的录取名额,降分录取白裤瑶学生。

王老师:我们当然需要理念的指引,但理论研究主要是理论工作者的任务;一线教师长期从事的是操作性的实践工作,这项工作技术含量较高,也让一线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深入的学术研究。我们能够思考的,主要也是一些技术性的东西,如课件制作、问题设计、教案撰写之类的。这些方面的内容,我可以自信地说,一线教师比理论工作者更擅长,但这算不上是什么研究。我们也可以拿着我们的经验和他人进行交流和分享,但未必一定要以论文的形式发表出来。所以,研究归你们,操作归我们,这不也是一种“社会分工”吗?

(四)分类培训,按需施教,提高职业培训效益

根据不同类型劳动力的特点、需求,结合职业技能要求分类组织开展培训。一是根据“两后生”刚走出校门,有一定的文化基础,但没有从事劳动生产经验的特点,正确指导他们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选择培训形式和培训内容,通过参加“中期就业技能培训”,掌握一门就业技能,养成一定的职业素养,实现就业;二是对外出务工者根据市场需求开展短期培训。在培训内容的设置上要适应白裤瑶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实需求,坚持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受训者就业转移能力为目标;三是对从事民族风情旅游的白裤瑶劳动力,特别是白裤瑶妇女开展旅游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旅游服务业、民族歌舞表演、传统工艺品制作销售等,使受训者通过培训能够较好地展示白裤瑶民族传统文化,胜任当地民族风情旅游工作。四是做好留在当地从事特色养殖、种植人员的培训创业工作。政府应联合相关职业技术学校,围绕里湖瑶族乡本土产业特色设置培训内容,实行“公司+基地+订单”的培训模式,对需要特色养殖、种植技术扶持的白裤瑶贫困劳动力开展技术培训,帮助他们创业。培训地点以就近为原则,培训方式和手段要灵活多样,集中培训与分散指导相结合,及时了解受训者掌握职业技能的情况以及就业和创业情况,帮助他们尽快掌握职业技能。

[参 考 文 献]

[1]张澧生.社会资源禀赋视域下湘西教育精准扶贫路径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7.

[2]陈纯槿.教育精准扶贫与代际流动[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3]许锋华,徐洁,刘军豪.连片特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反贫困的作用机制及实现保障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17(6).

[4]谭泽晶,张晓磊.职业技能培训精准扶贫与妇女反贫困研究综述[J].社会福利(理论版),2017(2).

[5]张翔.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机制探究[J].教育导刊,2016(6).

[6]彭寿清,王磊.民族教育精准扶贫的学术反思与实践探索[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

[7]《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修订编辑委员会.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三)[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8][德]克里斯托夫·武尔夫,著,张志坤,译.教育人类学·致中国读者[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9]玉时阶.瑶族传统服饰工艺的传承与发展[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10]玉时阶,胡牧君.瑶族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教育人类学分析[J].贵州民族研究,2010(3).

[11]史耀波,赵欣欣.父母外出务工与寄宿制:哪个对农村学生辍学影响更大? ——基于西部三省1881名初中生的实证分析[J].教育与经济,2016(5).

[12]张雪,叶忠.基于贫困文化理论的农村学校发展定位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8(1).

[13]贺海波.贫困文化与精准扶贫的一种实践困境——基于贵州望谟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村寨的实证调查[J].社会科学,2018(1).

[14]刘龙,李丰春.论农村贫困文化的表现、成因及其消解[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5).

The Status Quo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through Education among Baiku Yao Ethnic Group

HU Mu-jun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Nanning 530006,China )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basic education,improvement of the funding system and vocational training,Baikuyao District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poverty alleviation through education.However,for various reasons,there are still large gap between the the achievement of Baiku Yao and that of other ethnic groups in the surrounding area.It is necessary to formulate the policy of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through education for Baiku Yao area in terms of reasonable school allocation,construction of schools suitable for Baikui Yao children,specific strategie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through education,vocational training and cultural poverty alleviation,so as to finally bring the Baiku Yao people out of poverty.

Key Words: education in Baiku Yao ethnic group;target poverty alleviation;poverty culture;education anthropology

[中图分类号] C9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179(2019)05-0132-06

*收稿日期 2019-07-16

基金项目: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项目“白裤瑶石漠化山区教育精准扶贫研究”(项目编号:教科司[2018]81号)。

[责任编辑 韦光化][专业编辑 玉时阶][责任校对 袁诗筌]

[作者简介] 胡牧君(1961~ ),女,回族,广西桂林市人,广西民族大学图书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瑶族教育与文化。广西南宁,邮编:530006。

标签:;  ;  ;  ;  ;  

白裤瑶教育精准扶贫现状及对策探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