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道菌群结构的变化及其与炎性指标的关系研究张欣论文_张欣,吴岩

张欣 吴岩

(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特诊医疗科 江苏连云港 2220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变化及其与炎性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150例IBD患者临床资料,其中溃疡性结肠炎100例(UC组),克罗恩病50例(CD组),其次选取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15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集所有研究对象新鲜粪便标本进行菌群培养,对比三组肠道菌群结构变化,并分析C-反应蛋白、血小板、血沉、血小板等炎性指标和菌群结构变化的相关性。结果:UC组肠道内SC、SB、PS、BL、BD、LC以及EC等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UC组ES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CD组PS、SB、BD、LC、EC、BL等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D组ES、SC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高炎性指标组UC组患者SB数相对对照组显著偏高(P<0.05),其他菌种数量差异较小(P>0.05),CD组患者EC数相对对照组显著偏高(P<0.05),其他菌种差异对比较小(P>0.05)。IBD患者炎性指标和肠道菌群呈弱相关性。结论:IBD 患者肠道菌群结构被破坏,肠道菌群失衡,和真杆菌属数量减少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肠道菌群结构变化;炎性指标;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R5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1-0182-02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病情容易反复发作[1]。目前,临床尚未明确IBD具体发病机制,有学者提出可能和免疫系统、感染、环境、遗传、肠道菌群变化等相关。肠道黏膜自身免疫系统紊乱导致炎症反应是引发IBD的主要原因[2]。为进一步研究IBD发病机制,为临床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07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150例IBD患者(溃疡性结肠炎100例、克罗恩病50例)以及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150例健康人菌群培养的临床资料。

1.基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150例IBD患者临床资料,其中溃疡性结肠炎100例,克罗恩病50例,同时选取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15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IBD患者中男78例,女72例;患者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44.4±5.3)岁。对照组中男72例,女78例;患者年龄19~67岁,平均年龄(43.6±5.2)岁。三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对比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取三组研究对象新鲜粪便0.5g放置在厌氧罐中(无菌操作),采用10倍稀释法添加稀释液稀释到10-8,取溶液10ul,采用琼脂培养基进行接种。本次研究的肠道菌群代表包括肠球菌(EC)、乳杆菌(LC)、肠杆菌(EMB)、酵母菌(SB)、消化球菌(PS)、拟杆菌(BD)、双歧杆菌(BL)、小梭菌(CD)、真杆菌(ES)、葡萄球菌(SP)等。放置于37 ℃ 条件下培养48 h,统计菌落数。采用生化、革兰染色进行细菌鉴定,菌落数(CFU/g)取其对数值 LgN(CFU/g)。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本次数据,菌群数量等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量数据差异,计数数据采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说明两组数据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三组肠道菌群数量对比

UC组肠道内SC、SB、PS、BL、BD、LC以及EC等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UC组ES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CD组PS、SB、BD、LC、EC、BL等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D组ES、SC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2.2 炎性指标肠道菌群数对比

高炎性指标组UC组患者SB数相对对照组显著偏高(P<0.05),其他菌种数量差异较小(P>0.05),CD组患者EC数相对对照组显著偏高(P<0.05),其他菌种差异对比较小(P>0.05),具体见下表。

2.3 炎症指标和肠道菌群数量之间的相关性

UC组患者EC、BL、EMB和C-反应蛋白呈负相关性(r=-0.35,r=-0.27,r=-0.26),EC、ES和白细胞数量呈负相关性(r=-0.34,r=-0.22),SB和血沉呈正相关性(r=0.23),肠球菌属和血小板数呈负相关性(r=-0.27)。CD组患者SP和血沉呈负相关性(r=-0.34)。由此可见,IBD患者炎性指标和肠道菌群呈弱相关性。

3.讨论

有学者研究提出[3],肠道菌群比例失调是引发IBD的主要原因,也有学者提出肠道功能异常是导致IBD的主要原因。本次实验研究表明,UC患者乳酸杆菌、肠球菌、消化球菌、小梭菌、酵母菌、拟杆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等数量相比对照组显著偏高(P<0.05),但UC组患者真杆菌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CD组患者拟杆菌、真杆菌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其他菌群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这和刘永爱等[4]研究报道结果(IBD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失衡,相比健康人变化很大)一致。酵母菌、肠球菌等条件致病菌增加,会导致原肠道微生态环境被打破,破坏肠黏膜屏障功能,减弱机体自身免疫力,从而导致肠道炎症反应。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增加,可能是由于肠道菌群对抗炎症反应作出的自我保护。其次,本次从炎性指标组间差异对比可知,肠球菌、酵母菌数增加容易刺激机体产生炎症反应,其他肠道菌种数并没有很大差异。

综上所述,IBD 患者肠道菌群结构被破坏,肠道菌群失衡,和真杆菌属数量减少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参考文献】

[1]蔡尚党,陈建设,娄宁,等.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变化与炎性指标的关系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26(9):1942-1945.

[2]戎建明,王少东,汪芳裕.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25):2750.

[3]杨荣萍,郭梅梅,肖鹏,等.血常U检查对炎症性肠病活动性判断价值[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3,22(12):1247.

[4]刘永爱,徐之静,汪良芝.红细胞分布宽度与炎症性肠病活动度的关系[J].临床荟萃,2013,28(1):41.

论文作者:张欣,吴岩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4

标签:;  ;  ;  ;  ;  ;  ;  ;  

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道菌群结构的变化及其与炎性指标的关系研究张欣论文_张欣,吴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