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颌外科硬软组织变化研究

正颌外科硬软组织变化研究

张林[1]2000年在《正颌外科硬软组织变化研究》文中提出正颌手术因颌骨与牙齿位置的变化,对患者原有的口颌系统生理功能与呼吸道产生很大影响,由于骨块受到肌肉、皮肤等软组织牵拉,有重新复位的趋势,新建立起来的神经肌肉平衡能否长久稳定?呼吸道随颌骨移动,相应的产生哪些变化?正颌手术对牙颌面畸形患者身心有哪些影响?都需要研究探讨。 X线头影测量做为一种经典的颅面形态分析手段,其方法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限元法是一种在工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的有效而可靠的数值计算方法,它能对颅面形态进行可靠精细的分析,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分析手段,是对X线头影测量非常有益的补充。 本文研究目的:应用X线头影测量手段,研究下颌前突术后长期稳定性及正颌手术前后上气道的变化;对正颌术后患者进行审美、心理、机能等方面的调查,了解手术对患者身心的影响;应用有限元分忻方法研究正颌五种术式下颅颌面软组织形态学变化。 一、下颌前突术后长期稳定性研究 对11例单纯下颌前突患者术前、术后1年、术后10年以上进行11个项目的X线头影测量,并将术后1年和术后10年以上两组测量项目做配对t检验对比。8例术后10年以上患者下颌做顺时针旋转后退移动,3例做下颌前下逆时针移动,但均只是微小移动;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11个测量项目中9个无显著变化,只有覆(牙合)覆盖两项有显著变化,这是由于患者术后长期咬合调整的结果,但前牙仍然保持着良好的覆(牙合)覆盖关系。11例单纯下颌前突患者术后10年以上均保持了良好的稳定咬合状态,无一例回到术前状态,表明下颌骨矢状劈开截骨术是一种能使术后保持长期稳定的良好术式。 二、正颌手术前后舌骨位置和咽下气道变化及相关性研究 下颌前突患者23例与小颌畸形患者9例,分别行双侧矢状劈开后退或前徙下颌,手术前后拍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测量项目13项,测量数值配对t检验,并将下颌后退距离与各测量项目变化值

张林, 徐勇忠, 邹永巍, 程凯[2]1996年在《正颌外科矫治下颌前突的硬软组织变化及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正颌外科不仅能矫治牙颌面畸形,更是为了创造容貌美,术前对术后面型的准确预测,为这一目的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术后面型轮廓的预测主要采用软硬组织变化比率,即软组织随硬组织变化按一定比率进行。由于软组织随硬组织变化本身是一种复杂运动,单纯用软硬组织的比率关系描述术后面型轮廓不够准确,应用多点因素,即多元回归分析建立硬软组织关系更为精确可靠。通过对31例下颌前突患者手术前后X线头颅侧位片各标志点对比,在硫酸纸上描图,建立坐标系,经统计学计算机软件数据处理,得出硬软组织变化的直线回归方程。按CP,AIC原则对软组织随硬组织变化的多点因素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得出多元回归方程式。研究发现:某一软组织点的移动受硬组织多点影响,其中Ui、Pg、Gn、Me这四个硬组织标志点对软组织外形影响最大,决定了软组织整个侧貌轮廓

孙应明[3]2003年在《计算机辅助三维正颌外科手术预测和模拟系统的初步研究》文中认为由于受到传统的二维分析、诊断和手术模拟的限制,目前对复杂的颌面部畸形的矫治仍然是一个挑战。令人欣喜的是计算机断层、三维重建和图像技术给现代医学带来了一场革命。采用适当的计算机软件及其环境的三维图像技术已经可以用来进行诊断、外科计划和手术模拟。鉴于此,我们初步建立了计算机辅助三维正颌手术预测和模拟系统,以期能够提高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促进医患的交流与合作。 本系统是以Windows98为操作平台,利用面向对象的计算机语言VisualC~(++)6.0实现的。整个软件系统的设计遵从了面向对象的指导思想,从而保证了系统的模块化和系统的可维护性。由于模块具有良好的接口,因此保证了系统的可持续开发性。本研究共包括四个部分: 1.面部三维模型的重建 首先通过基于TCP/IP协议的以太网,采用FTP命令将位于CT工作站上的患者所有的CT原始资料下载到PC机上,因此不会有任何信息的丢失。接下来是对原始资料的二维和三维预处理,并采用MC方法进行颌面部软硬组织的三维重建。采用OpenGL工具显示重建的图像,采用VTK工具包进行图像表面处理以及简化运算。重建后的颌面部软硬组织三维模型可以从任意一个角度进行观察。 2.三维测量 为了便于进一步的测量和手术模拟,首先需要对系统的三维空间坐标加以定义。因此我们选取了五个常用的硬组织标志点(包括鼻根点、左右耳点和左右眶点)用以建立空间的三维坐标。系统结合国内外研究结果,在三维硬组织模型上交互选取63个特征点,并设立82个特征值(包括线距和角度)。通过对特征值的测量并结合临床经验,可以对患者作出诊断以及制定手术计划。 3.三维截骨手术模拟 该步骤需要对三维骨骼体数据进行切割。本研究使用的是一到几个平面对目标骨进行切割。被分开后的骨块有其特定的临床 第四军医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含义,并可对它进行以下操作包括平移、旋转、升高、变换族中心等,系统还可以计算出以上的运动参数值。本研究成功地采用交互方式对正颌外科经典的几种手术截骨方式进行了模拟,包括Lefort截骨术、Lefort 11截骨术、下颌矢状劈开截骨术和额成形术等。系统可以反复进行手术模拟,直到结果满意为止。4.三维面部软组织模拟和预测 将截开的骨块移动到新的位置后,软组织的模型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由于软组织形变的非线性和复杂性,我们根据文献有关的研究结果采用以下原则:在骨块移动区域,软组织相对于硬组织的移动比例最大,该比例是参考以往的研究数据,本实验中简化为1:l的移动比例;向两侧远离骨移动区的软组织的移动量呈线性逐渐递减。采用的具体算法是基于线投影模型形变算法(阿pYOJectlon七ased model deformation\系统可以交互地重复软组织模拟结果直到满意为止。模拟后的软组织模型可以旋转并从任意一个方向进行观察。 本研究至今尚未能建立成为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进行手术预测和模拟时还需要输入复杂的参数,对于外科医生来说使用起来仍然不容易。另外,还需要通过表面人体测量来定量判定该系统的精确程度。而更为重要的是,在进一步的研究中我们要将现有的系统和程序结合起来,为正颌外科临床建立一个界面友好的计算机辅助三维虚拟现实的手术计划和软组织预测工作台。

顾泽旭[4]2006年在《基于CT三维重建的正颌外科诊断分析手术模拟及术后预测系统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正颌外科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二维空间研究方法及手段已不能满足临床工作需要。人们期待对颜面结构形态进行三维的分析研究,从而为临床诊断分析、手术矫治设计、术后追踪观察及手术效果评价提供更多的信息和客观依据。鉴于此,本研究开发了基于CT三维重建的正颌外科诊断分析、手术模拟及术后预测系统,并将其临床实用化。为临床医生提供计算机生成的三维模型,帮助医生模拟手术的过程,预测手术的效果,选择合理的手术方案。从而提高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促进医患的交流与合作。 系统以Windows 2000 Professional为平台,利用VC++6.0、VTK为工具进行开发。分为三个功能模块:基于CT影像数据的颅颌面硬软组织三维重建系统;颅颌面结构三维测量分析系统及颅颌面硬组织虚拟手术及术后软组织变化预测系统。各模块可根据临床需要独立运行。整个系统的设计遵循了面向对象的指导思想,各模块具有良好接口,因此保证了系统的可维护性和扩充性。整个研究分为三个部分: 1.基于CT影像数据的颅颌面硬软组织三维重建系统的开发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此研究构建了基于CT影像数据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颅颌面硬软组织三维重建系统。系统获取患者CT颅颌面扫描的原始数据,经过二维预处理,三维预处理,运用改进的移动立方体法,即移动四面体法完成基于断层图像的三维表面重建;用基于小波的脚印法实现体重建。

张林, 顾晓明, 王莹, 朱形好, 方一鸣[5]2003年在《正颌外科软组织形态有限元分析系统的建立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将有限元法应用于正颌外科形态变化的研究。通过软组织各有限单元的变化来真实、细致、全面地反映正颌外科术后软组织侧貌形态的变化。方法 建立正颌外科软组织二维有限元分析系统 ,利用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有限元分析。结果 分析结果应用图形和数据两种方式得到良好显示。结论 本系统应用正颌外科术后软组织形态变化研究 ,是对传统X线头影测量的有益补充。

王怀良[6]2017年在《“手术优先”模式治疗下颌前突前后软硬组织变化的测量分析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基于手术优先治疗模式,探讨下颌前突畸形患者,首先采取单纯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术(BSSRO),术后快速正畸。对治疗前后颌面部软硬组织矢状方向的变化及硬软组织移位比例关系进行分析,以期能对该类患者术前术后的软硬组织侧貌变化进行客观评价,指导手术方案的制定,预测手术效果。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颌面整形外科中心采用手术优先模式完成治疗下颌前突畸形患者的X线头颅侧位片。将患者TO(术前)、T1(术后一周)以及T2(术后6个月及以上)的侧位片进行软硬组织相关标志点测量及分析,评价各阶段软硬组织变化情况及移位比例关系。结果手术优先模式治疗的下颌前突畸形患者,术后软硬组织发生如下变化:1)硬组织矢状方向变化:B,D,Pog,Me分别平均后退9.54mm,9.45mm,9.87mm,9.29mm(P<0.001),下颌骨整体后退,下颌前突得到缓解;SNB角、ANB角、SND角趋于正常(P<0.001)。2)软组织矢状方向变化:LL,Si,Pos,Mes分别平均后退8.12mm,9.96mm,10.62mm和10.12mm(P<0.001),下颌软组织前突得到治疗;鼻唇角、颏唇角趋近正常水平,侧貌改善。3)各硬组织标志点的复发程度:LI、B、Pog、Me分别为22.8%、23.4%、26.1%、27.3%,但复发程度<2mm。4)下颌各软组织标志点与硬组织标志点间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r>0.80),移位比例关系为 LL:LI=96.8%,SB:B=105.99%,Pos:Pog=100.2%,Mes:Me=80.8%。结论运用手术优先治疗模式治疗下颌前突畸形,能有效后退下颌骨,纠正下颌前突畸形,使上下颌骨相互位置趋于正常,侧貌外形得到显著改善。矢状方向上软硬组织变化存在较强的移位比例关系;术后6个月随访,下颌骨存在复发趋势,但移动幅度小于2mm,在可接受范围内,并且手术优先的治疗模式可以明显缩短治疗的总体时间,认为手术优先模式可以作为下颌前突畸形的一种治疗选择推广应用。

惠光艳[7]2000年在《基于INTERNET的口腔正畸学、正颌外科学远程会诊系统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现代远程通信技术、计算机及其相关技术的迅速发展,造就了一个崭新的社会生活与交流的空间——赛博空间(Syberspace)。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向现代医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医学领域兴起了一门新的交叉学科——远程医学(Telemedicine)。它是信息高速公路带给人类的一项全新的医疗方式,通过为医生提供方便、快速的医疗信息通讯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降低服务成本。远程会诊(Teleconsultation)是基于远程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图像处理技术和医疗保健技术的一种远程医学服务,近年来倍受关注。本研究根据口腔正畸学和正颌外科的特点,建立了一套远程会诊系统以及相配套的口腔正畸、正颌外科计算机化图文资料信息管理系统和与口腔正畸、正颌外科的正确诊断、治疗密切相关的计算机辅助远程颅颌定位X线头影测量分析、正颌外科手术模拟和容貌预测系统,帮助提高正畸科、正颌外科临床诊断与治疗水平。本研究共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一、基于内容的口腔正畸、正颌外科图文资料信息系统的应用研究 口腔正畸科、正颌外科的临床信息主要包括一般的文本病案资料、模型资料和图象资料等内容,它们对于临床和科研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管理好这些资料十分必要。尤其是图象资料,采用传统的方法管理,不仅手段落后,而且存在许多缺点,如:占用空间大、容易丢失、调用困难、不方便检索、不利于进行统计分析和远程会诊的实施等。 本研究利用计算机强大的数据库管理功能,建立了一套以图像资料为主的病案资料的数据库管理和维护系统,一是方便临床资料的管理和统计分析;一是方便临床应用,并可以为远程会诊服务。系统的功能特点是: 1.系统可以对简要的病史资料、医学图像、X线头影测量数据和手术模拟预测结果等资料进行存储、管理和方便的调用。既可以为临床诊断和矫治设计提供基本数据和图像资料,又可为科研提供和积累资料。与以往类似系统相比,本系统不单纯是对信息进行管理,而且包括对信息具体内容的记录,实现了信息管理的数字化,便于进行辅助诊断和矫治设计。 2.数据库具有完善的维护功能。修改、删除等功能均由具有一定权限的人员掌握密码。 3.数据库具有强大的检索功能,可以根据患者的ID号或者姓名进行检索,发

李海[8]2012年在《正颌外科在治疗颌骨骨折错位愈合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运用正颌外科的科学原理和治疗方法,治疗36例颌骨骨折错位愈合的患者,分析正颌外科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颌骨骨折错位愈合的36例患者,按照正颌外科的手术常规,术前拍摄好正侧位片、头颅定位模型外科、头影测量、取模等,在手术之前做好咬颌板,所有手术采用的都是符合标准的专用正颌外科截骨线,进行精确的复位之后,做坚强内固定,手术结束之后在颌间固定14~21d,手术之后的30d、90d、180d进行复查拍片,观察和分析骨折的愈合状况、开口度和咬颌关系等各方面功能的恢复状况。结果 36例患者的伤口都是一期愈合,手术后通过做颌间牵引,外观和颌关系都能够基本上恢复到受伤前的情况,未出现并发症。结论对颌骨骨折错位愈合的时间、位置、严重程度以及患者的年龄等各方面因素做综合考虑,采用正颌外科这种新技术来进行治疗,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咬颌关系较稳定,稳固性相当好,感染率也比较低,目前来说是最理想的颌骨骨折错位愈合的治疗方法。

罗渝宁, 吴乃强, 李少萍, 李伟忠, 薛宏宇[9]2000年在《颌骨骨折错位愈合的正颌外科治疗》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应用正颌外科原理及方法 ,治疗 8例颌骨骨折错位愈合的病人。方法 :按正颌外科常规 ,术前摄头颅定位正侧位片 ,取模 ;头影测量及模型外科等 ;采用正颌外科常用术式进行手术 ,微、小型钛板内固定 ;术后颌间固定 2周。结果 :伤口一期愈合 ,颌关系及外观基本恢复伤前状况。结论 :应用正颌外科原理及方法治疗颌骨骨折错位愈合 ,能基本恢复病人伤前的咀嚼功能及外观

敖建华[10]2004年在《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后的临床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正颌手术在我国已经开展多年,其中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作为常用的术式用来纠正下颌前突已经被广泛应用,但是国内还很少有学者对其愈后进行系统的回顾性研究,本文研究目的即是应用X线头影测量手段,回顾分析下颌前突术后软硬组织的变化规律以及术后长期稳定性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分析,同时对正颌外科手术后咽腔气道的改变加以分析,以期对术前正确的分析、预测起到临床指导作用。 一、双侧升支状劈开截骨术后软硬组织移位比例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双侧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BSSRO)术后软硬组织移位的比例关系,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单纯BSSRO水平后退下颌的患者33例,于手术前一周(T1)、术后6个月或6个月以上(T2)分别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测量软硬组织移位的比例关系并加以相关分析。结果:软组织L1点和Mes点的移位比例关系与国外文献报告显著不同,各软组织标志点与硬组织B点和Pg点之间的相关性最强。结论:SSRO后退术后软硬组织移位比例关系在下唇及颏部与国外结果相差较大,存在人种差异。进行软组织侧貌预测时不能全照般国外的结果,要根据人种及侧面型的不同来分析。另外,在临床进行软组织侧貌预测时,以B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点及Pg点的位移改变来分析相应的软组织标志点的变化最有意义。二、下领升支状劈开截骨术后稳定性的研究 目的:主要探讨BSSRO后退下领骨术后骨的稳定性,了解导致复发的有关因素,方法:46例单纯下领前突患者,不包括存在偏领畸形的病例。所有患者于手术前一周(Tl)、术后一周(TZ)、术后6个月或6个月以上(T3)分别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测量硬组织的相对位移。结果:SSRO后退下领骨后,使得硬组织Li点平均后退了6.smm,B点平均后退了7.3mm,Pg点是8.smm,Me点为9.lmm。各标志点的平均复发率为:Li点复发率为23.1%、B点复发率为24,7%、Pg点复发率为25.9%、Me点复发率为26.4%。结论:影响下领升支状劈开截骨后退术后复发的因素很多,其中受骸状突的影响使得下领骨在向前复发的过程中并不是完全的水平复发,而是水平逆时针旋转复发。复发可能与后退量存在相关关系,但需要超过一定的后退量。另外,关于固定方式对复发的影响仍存在分歧。三、下领升支状劈开截骨术后咽腔气道改变的研究 目的:分析BSSRO后退术治疗下领前突是否会引起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及其相关因素。方法:28例接受SSRO手术的患者于手术前一周(Tl)、术后一周(TZ)、术后6个月或6个月以上(T3)分别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按照Nagai〔69’所介绍的方法,对三个不同时期的头影测量片描绘图进行测量。结果:气道面积在术后短期内的下降显著,而在术后随访的过程中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恢复,但是均没有恢复到术前水平。气道面积的改变与下领后退的量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结论:下领升支状劈开截骨术后咽腔气道的改变是永久性的,但是在治疗范围内不会引起OSAS。气道面积的改变与下领后退的量之间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不能无限制的后退下领,后退较大时可能会发生OSAS。SSRO治疗下领前突症术后咽腔气道的宽度及面积均发生了明显下降并且以咽腔下部的缩小尤为突出。

参考文献:

[1]. 正颌外科硬软组织变化研究[D]. 张林. 第四军医大学. 2000

[2]. 正颌外科矫治下颌前突的硬软组织变化及相关性研究[J]. 张林, 徐勇忠, 邹永巍, 程凯. 中华医学美容杂志. 1996

[3]. 计算机辅助三维正颌外科手术预测和模拟系统的初步研究[D]. 孙应明.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2003

[4]. 基于CT三维重建的正颌外科诊断分析手术模拟及术后预测系统的应用研究[D]. 顾泽旭. 第四军医大学. 2006

[5]. 正颌外科软组织形态有限元分析系统的建立与应用[J]. 张林, 顾晓明, 王莹, 朱形好, 方一鸣.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2003

[6]. “手术优先”模式治疗下颌前突前后软硬组织变化的测量分析研究[D]. 王怀良.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7

[7]. 基于INTERNET的口腔正畸学、正颌外科学远程会诊系统的应用研究[D]. 惠光艳. 第四军医大学. 2000

[8]. 正颌外科在治疗颌骨骨折错位愈合中的应用[J]. 李海. 中国医药指南. 2012

[9]. 颌骨骨折错位愈合的正颌外科治疗[J]. 罗渝宁, 吴乃强, 李少萍, 李伟忠, 薛宏宇. 口腔医学. 2000

[10]. 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后的临床回顾性研究[D]. 敖建华. 第四军医大学. 2004

标签:;  ;  ;  ;  ;  

正颌外科硬软组织变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