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处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基本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村经济论文,结构调整论文,正确处理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结构调整是我国“十五”期间经济协调发展的一条主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环节。最近,在云南省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专题调研中,我们感到结构调整总体进展顺利、成效明显,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有的地方考虑长远发展不足,就农业抓农业、就生产抓生产,存在着盲目性、瞎指挥的现象。当前,要把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推向深入,必须正确认识、处理好五个基本关系。
一、正确处理生产与市场的关系,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
市场决定生产,生产服从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只有通过市场机制来组织和调配生产要素,才能得以持续健康地发展。农民种什么、养什么,不是政府所能确定的,也不是农民可以随心所欲的,而是由国内外市场供求状况来决定的。近年来,一些地方在结构调整中,不注重按市场需求调整结构,而是搞“政绩工程”。有些地方人粮亦粮,人烟亦烟,“少了赶、多了砍”,多次出现农产品烂市、跌价现象,教训沉痛。必须认识到,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后, 农产品供给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 特别是我国即将加入WTO, 农业面临着国内外市场的双重挑战,这对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们如果违背市场规律抓生产,脱离市场搞调整,就会陷入死胡同。因此,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正确处理好生产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进有退的方针,从单纯注重生产转向既重视生产更注重市场上来,变过去的局部调整为全局性调整,变封闭式调整为开放式调整,变政府直接指挥调整为市场引导的调整。只有这样,才能在结构调整中拓宽农业发展的路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首要任务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机地连接起来,拓宽农民进入市场的有效途径。要继续总结推广云南省“玉烟”、“半南花卉”、“思茅咖啡”、“陆良蚕丝”等成功经验,大胆探索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大力发展“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农户”、“市场+农户”等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组织和引导广大农户按市场需求自主调整农业生产。要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架通生产与市场联系的“桥梁”,及时、准确地向农民传递各类信息,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改变过去信息不灵、行情不清、盲目生产的状况。要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政府的组织优势,通过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体系,帮助农民抢抓市场机遇,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合同农业和创汇农业,克服结构调整中的盲目性和分散性。
二、正确处理产量与质量的关系,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已由追求数量转向注重多样化、优质化,农业生产受市场需求的制约越来越明显。因此,农产品质量的优劣成为决定市场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有质量就有市场,有质量就有效益。一个时期以来,造成我省部分农产品卖难、价格下滑、增产不增收的重要原因,就是长期以来重数量轻质量,重产量轻效益,导致产业和产品结构不合理。在新一轮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我们要坚持以质取胜的战略,跳出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圈子,适应消费多元化、优质化、层次化的需求,加快产业和产品结构的换代升级,着力培育农产品的竞争力。
种植业的调整,要在保证有效供给和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发展绿色产业,扩大优质专用粮食的种植面积。种养业,要在布局上实现两个转移,从不适宜区向适宜区和适宜区转移,从分散产区向集中规模化产区转移,下决心砍掉一些不适宜的产业和产品项目。要以科技示范园区为载体,按照市场需求淘汰传统低劣品种和落后技术,大力推进良种工程,把引进、选育和推广优质农产品作为一项长期性、战略性任务。要顺应国内外市场竞争的需要,围绕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目标,在巩固提高烟、糖、茶、胶、林、畜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基础上,以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工程为突破口,努力寻求地域、季节和市场差异,利用当地特色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改变一般农产品“资源型、趋同性、低度化”的状况。要积极实施名牌战略,把传统农艺精华与现代加工技术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开发专、精、特、新、高和安全、保健的“绿色食品”;不求多,但求优,不求大,但求强,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精”,使之成为“拳头产品”,形成产业优势。要尽快建立起既适合国情又适合国际惯例的农产品质量标准检验检测体系,加强农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质量检测,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
三、正确处理增产与增收的关系,保护农民的根本利益
增加农民收入是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由我们党的宗旨所决定的。去年,我省粮食产量连续8年丰收, 但是农业增产不增收、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仍然存在。 目前,全省尚有400多万农村人口没有解决温饱,有1000多万人还处于温饱不稳定状态,农民增收困难已成为制约我省农村经济和国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农业长期增产不增收,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会受到影响,农产品供求形势有可能发生逆转;农民收入和农村购买力上不去,不仅工业品的市场需求受到严重制约,也会加剧农产品的卖难;农民生活得不到持续改善,农村的不稳定因素就会增多;农民不能富裕起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农村现代化的目标就不可能最终实现。因此,我们在当前的结构调整中要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始终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结构调整的首要任务。
农民是市场的主体,也是结构调整的主体。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转变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和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把推进结构调整的紧迫性与农民脱贫致富的迫切性紧密结合起来,构筑“民心工程”。各级干部要为农民当好“四种人”。一要为农民当好“经纪人”,积极为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供求信息,抓好农产品产地、集散地市场和民间流通组织建设,把结构调整导入市场轨道。二要为农民当好“规划人”,从当地实际出发,深入调查研究,加强分类指导,充分发挥生物资源优势和区域比较优势,帮助农民搞好结构调整规划。三要为农民当好“服务人”,帮助农民解决实际困难,通过抓试点、搞示范、面对面、手把手地传授技艺,广开农民就业和增收的新途径、新领域。四要为农民当好“保护人”,从分配体制上理顺国家、集体、企业和农民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引导公司与农户建立“产权明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维护农民的利益,让农民在结构调整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四、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云南省的农业生产已经由单纯的资源约束转向资源、市场和环境的三重约束。全省生物资源丰富,但资源分布不均,种多量小,人均占有量不多。长期以来,由于对资源的单一优势注意较多,对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匹配、资源开发与市场开发的协调关注不够,农业生态环境遭受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重的挑战。近年来,省内一些地方高度重视环境保护,积极发展生态茶园、特种养殖和经济林果等产业,得到了可观的效益。实践证明,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不可能有经济的持续发展。我们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由重开发、轻保护转向开发与保护并重、开源与节流并举,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建设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思想观念,在保护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保护,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就是要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我们要把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草)作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突破口,以恢复和扩大森林植被为中心任务,以遏制水土流失为重点,以改善全省生态环境和提高国民经济综合生产能力为主要目标,用足、用活、用好西部大开发的各项优惠政策,充分调动农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积极性。着力推进6大江河防护林体系建设, 推进退耕还林(草)工程建设,加大9大高原湖泊水体污染综合治理力度, 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和农业污染治理,坚决淘汰严重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产业及企业,积极鼓励和支持有利于资源再生的产业及企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推进农业生态示范县建设,实现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同时,要在农业支持体系上实现新突破,长期稳定家庭承包责任制,积极探索适度规模经营;千方百计增加对农业的投入,长期不懈地抓好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稳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完善农业法律法规,建立依法治农、以法兴农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大执法和监督力度,规范生产经营行为,把结构调整和环境保护纳入法治轨道。
五、正确处理农村与城镇的关系,培育农村经济的增长点
城乡互为资源、互为市场,农村支撑城镇,城镇带动农村。城镇是农副产品加工销售、劳动力转移、农业科技服务、农业信息咨询服务的主要载体,是连接农村经济与国民经济的重要桥梁。加快城镇建设不仅可以形成一定区域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交换中心,启动城乡市场,增强市场活力,而且可以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实践证明,越是城镇发展的地方,农村经济越发展;城镇发展滞后的地方,农村经济必然落后。目前,云南省80%以上的人口在农村,城镇化水平仅为22%,城镇建设明显滞后于农村经济发展,城乡结构不合理已成为制约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三大因素之一。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必须要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的老路子,把结构调整同整个国民经济、同城乡结构的调整结合起来,把推进城镇建设作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环节来抓。这是缩小城乡差距最有效的途径,也是实现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长远之计。
要把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与调整农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建设国际大通道紧密结合起来,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规模适度、注重实效”的原则,重点建设县城和一批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建制镇。大力推进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培植其产业支撑体系,加快农贸市场建设,引导乡镇企业合理聚集,扩大对农业的服务领域,努力形成一批工业主导型、商贸流通型、农村特色型、边贸交易型、旅游开发型和交通依托型等各具特色的小城镇,使小城镇真正成为农村小区域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以充分发挥其辐射功能,带动农村经济大发展。在加快城镇建设的同时,绝不能放松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增加城镇建设资金,绝不能削弱和挤占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此外,要特别重视边疆民族地区、高寒特困山区和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扶贫措施,加大对这些地区的扶持力度,促进各地区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