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问题设计论文_任建华

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问题设计论文_任建华

任建华 (山西省榆次第一中学校 山西 晋中 030600)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4)01-052-02

数学知识具有严谨的科学性、严密的逻辑性和高度的抽象性,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发现内在的数学规律,形成较稳定性和可迁移性的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学习经验。

一、把握好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四个"度"

1、把握好问题设计的难易度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问题的难度同学生的心理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如果教师所提的问题难度较大,就会使学生丧失回答的信心与欲望,而如果教师所提的问题过于简单,则会使学生对这些简单问题不屑于回答,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当从初中学生的知识体系以及思维能力出发,使课堂上所讨论的问题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例1:教学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时,我提出:

(1)当k、b为何值时图象是一条直线?

(2)当k、b为何值时图象经过原点?

(3)当k、b为何值时,图象经过一、二、四象限?

(4)当 k、b为何值时,图象不经过第三象限?

2、掌握好问题设计的层次度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并不是说不能进行难度较大问题的讨论,而是可以采取有步骤、有层次的方式来进行难度较大问题的探讨,把那些学生不能一步想到的问题分成多个层次,逐步加深思维的难度,不仅要有利于学生思维的逐渐深入,而且不能限制学生的思维。

例2:在Rt⊿ABC中∠C=90°,∠A=30°,AB=2,求BC和AC的值,教师可以提问:

(1)若题目中30°条件去掉,能否求出值?

(2)若把题目中AB=2去掉,能否求出值?

3、设计好问题的复式训练度

如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的密度太大,就会使学生一直处于比较紧张的状态,容易造成学生精神上的疲劳并产生厌恶情绪;如果提问的密度较小的话,就会使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减少,不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及评估,也无助于教师对学生情绪的控制,针对这一问题,我认为初中数学课堂中问题的设计应当适度,只有这样才能将课堂提问这一形式的运用达到较好的效果。

4、选择好课堂讨论问题的角度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所提问的问题应当从整个数学知识体系的不同层面出发,同时应当注意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比如新学知识同已掌握知识之间的联系、数学学科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等。这就对初中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进行问题讨论角度的精心筛选与布置,从而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的探讨与分析,从而达到整个知识体系相互联系、迁移的教学目的。

二、关注问题设计中的四个"点"

1、问题设计时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点

所谓学生的兴趣点,指的就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理解的知识点,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进行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讲授"有理数的乘方"的时候,可以这样提问:一张厚度为0.083毫米的白纸,三次对折后的厚度是多少?假如对折50次,那么它的厚度是多少?会不会比桌子高?会不会比教学楼还高?学生们立刻活跃起来,争论激烈,当教师宣布结果:"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学生惊讶不已,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计算方法,这种形式的提问,就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拨动学生思维之弦,激发学生思考之情。

2、问题设计时要关注所讲知识的难点与重点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如课堂组织的定向性提问,了解学情的摸底性提问,温故而知新的复习性提问。教师对问题的设计要少而精,要问到要害处、重难点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例3:在轴对称第一课时的教学,为了突破难点----比较观察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区别和联系,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

师:刚才我们动手剪一些图形,请你把它们摆成如图所示的情形(第一幅图是轴对称图形,第二幅图是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

分别移动或旋转图1中的箭头和图2中的一盏灯,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你有什么发现?

生:在移动或旋转箭头的过程中,它们的形状没有变,位置变了。

师:它还是轴对称图形吗?请用一句话归纳你的发现。

生:是,轴对称图形是具有某种特征的一个图形,与位置无关,

师:很好!谁能类似地说说图2?

生:在移动或旋转图2中一盏灯的过程中,两盏灯的形状没变,但一盏灯的位置变了,两盏灯已不再关于某直线对称,也就是说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是两个全等图形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与位置有关。

这个动手操作,所要准备的工具就是纸和剪刀,学生很容易办到,每名学生也都可以做到,而且操作比较简单,这样他们就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并在操作过程中思考-----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从而得到问题的本质,这样的问题具有挑战性,学生有兴趣去亲身实践,有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归纳和语言组织能力。

在引入无理数的学习中,为了突破难点------对无理数的理解,我设计了以下动手操作:

让学生小组合作,将两个边长为1、颜色不同的小正方形,剪一剪,拼一拼,设法得到一个大正方形,要求:

1.不允许有多余的部分,所得正方形不允许有空缺。

2.方法不止一种,大家要尽可能的想。

这个动手操作,还是用了纸和剪刀,也是可以让全体学生都有动手的可能,具有可操作性,也有一定的趣味性,让学生觉得:数学原来可以这样学,而且拼图的结果也不唯一,每名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己的操作得到不同的拼图结果。

拼图以后,提出问题:这些面积是多少?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是整数吗?是分数吗?

这样从看似简单的问题入手,结合动手操作,引导学生一层层、一步步去挖掘问题的本质,使学生的大脑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利用图形面积的拼割来理解它的数值以及所代表的线段,形象具体,简单易懂,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3、问题设计时要关注盲点

所谓知识的模糊点,就是似懂非懂、似明非明的地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及自身教学的经验,准确地捕捉学生认识上模糊的地方来设计问题,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教材,明辨是非,防止产生错误的认识,克服思维定式的影响。

例4:甲乙两站间的路程为450km,一列慢车从甲站开出,每小时行驶65km,一列快车从乙站开出,每小时行驶85km。

(1)两车同时开出,相向而行,多少小时后两车相遇?

(2)快车先开出30分,两车相向而行,慢车行驶了多少小时后两车相遇?

(3)你还能设计出什么问题?

4、问题设计时要关注学生思维的发散点

关注学生思维的发散点,就是在课堂问题的设计过程中将一个问题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设问,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探求不同的解题方法,这种方法可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问"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门教学艺术,要掌握好这门艺术,教师就应勤思考、多分析,努力优化课堂发"问","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创造,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学习新知识,得到新规律,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更轻松愉悦地学好数学。

数学问题的设计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

问题设计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问题设计得好坏直接影响着一堂课的教学目标的达成、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展、教学活动的效率。只有善于研究和掌握问题设计的艺术,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上课,收到预期的效果。

论文作者:任建华

论文发表刊物:《科学教育前沿》2014年第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17

标签:;  ;  ;  ;  ;  ;  ;  ;  

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问题设计论文_任建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