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辨析与转变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辨析与转变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试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判别及转变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经济增长方式论文,途径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两个根本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这是一个具有关键性意义的重要战略决策。然而,究竟如何来判别经济增长方式,怎样才能更好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本文拟就这些方面进行粗浅地探讨。

一、如何判别经济增长的方式

对于推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问题的研究,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如何确定一种科学的方法来对经济增长方式进行判断和评价。有关判别和评价的方法已有不少文章进行过探讨和介绍,其大多数都是通过某一个重要指标的量化和界定来进行的,如用投入弹性系数或科学贡献率等指标,但是明显地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单靠某一个指标来进行判断,较容易出现偏差。如果用一套反映经济增长方式的指标体系来判别,就比较具有综合性和全面性,判别方式较为准确。

1.经济增长方式指标体系的确定

一般来说,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两方面的推动:一是生产要素的投入,二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当经济增长主要是靠前者来推动时,其方式往往表现为粗放型,与之相反,当经济增长主要是靠后者来推动时,其一般为集约型。结合以上两个方面的经济作用效果,经济增长的具体表现可通过要素的投入作用方式,投入产生效益及投入综合影响等三方面的指标体系来反映。

(1)反映经济增长方式的投入作用方式的指标:科技贡献率。

相同数量和质量的要素投入,其产出效果是很可能不同,甚至差别很大。究其原因,是各种投入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方式不同,而这种作用方式的差异,又主要是由生产的科技水平决定的,只有足够高的科技水平才能为各投入要素的最优作用方式提供必要的设备、环境及其他条件。科技水平的高低,可以通过经济增长的科技贡献率指标来反映。

A′=α/ya=y-αk-βi

上式中, A′为科技贡献率,a为科技贡献,y为经济增长率,αk为资金贡献,βI为劳动力贡献,k为资金投入增长率,I为劳动力投入增长率,α为资金投入边际产出弹性系数,β为劳动力投入边际产出弹性系数,α+β=1。

在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下,增加产出主要依靠要素的投入而无须对科技水平提出新的要求,因而企业的技术进步缓慢,经济增长中的科技贡献率低;而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其产出的增加主要依靠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这对科技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因而促使科技水平迅速提高,经济增长中的科技贡献率较高。

(2)反映经济增长方式的投入产出效益指标:投入弹性系数。

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其最直接的表现是生产要素的投入产生效益间的差异。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热衷于上新项目,铺新摊子,而忽略企业的技术革新,因而造成经经济增长的高投入、低产出、效益低下,而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注意企业的挖潜履行和技术革新,因而投入小,产出多,经济效益高。

投入弹性系数是一反映投入产出效益的动态指标,其比传统的投入产生之比更能反映经济效益的变动状况。其公式为:

投入弹性系数=生产要素投入增长率/经济增长率,生产要素的投入有多种,相应地,要素投入弹性系数也有多种,其中最重要的也是应用最多的是劳动力投入弹性系数和资金投入弹性系数。由于劳动力投入和资金投入和资金投入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一般随着经济集约化程度的提高,资金投入弹性系数会不断降低,而劳动力的投入弹性系数则往往先迅速上升,然后再缓慢下降。

(3)反映经济增长方式的投入综合影响指标:通货膨胀

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对于社会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例如,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不仅极易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还易造成农业的投入不足、产业结构的失调、经济的同期性剧烈波动、企业的规模不经济、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差以及环境的污染等诸多问题。由于通货膨胀率与以上各问题均有密切的联系,所以我们选用通货膨胀率来作为反映这些方面综合影响的指标。

在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下,要不断地增加要素的投入,而投入的迅猛增加及对资源和资金需求的急剧扩张,必然会引发通货膨胀,因而高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往往如影随形;而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经济的增长更多地由技术的进步,资源的优化配置及规模经济推动,摆脱了对投资的巨大依赖,从而不易形成剧烈的通货膨胀。

2.经济增长方式的判别举例

就上述选用的一系列指标体系,劳动力投入弹性系数,资金投入弹性系数、通货膨胀率,科技贡献率进行抽样计算,得出下表

全国经济增长方式指标值

样 本

投入弹性系数

劳动力(x1) 资金(x2)

日本(1953—1971年) 0.7000 0.3405

美国(1948—1969年) 1.8030 0.2810

联邦德国(1950—1967年) 0.7283 0.3213

发达国家(1949—1973)1.2457 0.1780

中国(1953—1957年) 0.4287 0.8096

(1978—1984年) 0.3340 0.8233

(1985—1989年) 0.3080 0.9571

(1990—1995年) 0.1640 0.9322

发展中国家(1950—1974年)0.5640 0.9756

样 本 通货膨胀率科技贡献率(%)

(x3)(x4)

日本(1953—1971年)4.3155.16

美国(1948—1969年)2.2547.75

联邦德国(1950—1967年)1.4255.66

发达国家(1949—1973) 2.32(估)50.40

中国(1953—1957年)1.5334.71

(1978—1984年)2.4632.35

(1985—1989年)

11.5523.75

(1990—1995年)

16.5029.90

发展中国家(1950—1974年) 7.20(估)31.71

从上表中的统计数字,通过比较分析:日本、美国、联邦德国和发达国家的资金投入弹性系数低,劳动力的投入弹性系数则高;通货膨胀率很低,而科技贡献率则很高。但我国则相反,随着资金投入系数不断地上升,劳动力投入弹性系数不断降低,科技贡献率也有下降的趋势,而通货膨胀率则大幅度地上升,这样就可以判断出来:日本、美国、联邦德国及发达国家属于集约型经济,而我国和一些发展中国家仍属于粗放型经济。

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这是我国国情所决定的。我国人均自然资源严重不足,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投资率已长期在极限水平上下波动,很难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越来越低,产品质量经不住国外商品的冲击,超载能源消耗,严重污染环境,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众多的问题

1.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人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就业的压力很大。1994年,中国(暂不包括港、澳、台)人口共计为119850万,每平方公里125人,为世界平均值(41人/平方公里)的3倍,当年就业人数为61470万人,就业率为51.3%。而就业的部门分布都比较落后, 农林、牧、渔业占53.3%,矿业占1.5%,制造业占15.5%,水、电、 煤气业占0.4%,建筑业占5.2%其余为第三产业。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城乡创造的新就业机会2.2亿个左右,今后每年将有1000 多万新增劳动力进入就业年令,妥善解决他们的就业是我国经济增长中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据预测到2020年,随着经济的发展还将有1.3亿—1.5亿个新就业机会,届时的就业劳动力接近7.5亿,但由于人口基数的变化,到2020 年就业劳动力与人口的比例仍可能为51.3%左右。同时,长期沉淀下来未就业的劳动力仍将对社会构成很大的压力,随着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已就业的劳动力中的一部分已不适应劳动岗位的要求而“下岗”,成为残余劳动力,更加剧了劳动就业的严峻程度。加之我国劳动力素质低下,初中文化程度占到48.4%,小学文化程度占到21.7%使其缺乏适应各种就业渠道的能力。

2.经济增长的同时导致通货膨胀。1978年以来超过两位数字通货膨胀率的共有5个年份即1985年、1989年、1993~1995年共5年,除了1985年GDP增长率大于通货膨胀率以外,其余4年都是通货膨胀率大于GDP 增长率。它们都与国内生产总值的高增长联系着,这就是说经济高速增长的需求拉动,将会导致通货膨胀。1996年,中国经济保持9.7 %增长的同时,通货膨胀率回落到6.1%,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 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较好环境,并为处理经济高增长与通货膨胀冲击矛盾,保持宏观经济协调和稳定,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中国经济中诱发高通货膨胀的因素仍然存在,如扩大投资规模以实现经济的数量扩张的冲动,超前高消费的要求等,掌握不好就会导致新的一轮的物价大幅度上升。下面一表,就说明了近几年来中国消费物价指数在世界各国中仍属较高的增长。

3.许多干部传统的争投资、上项目、铺摊子的粗放型增长观念仍未转变,精力主要还是用于盲目地扩大生产规模。或者由于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资金来源分散化,使地区间产生结构趋于相同,规模小、水平低,重复建设,这些都不利于集约化程度的提高。

中国与世界其它一些国家消费物价指数

国家和地区

总指数(1990=100)

1993

1994

1995

中国

122.7 149.4

183.3

美国

110.6 113.4

116.6

日本

106.4 107.1

107.0

德国① 109.8 112.8

114.8

英国

111.6 114.3

118.2

法国

107.9 109.7

111.6

意大利 116.7 121.4

127.7

加拿大 109.1 109.4

111.7

澳大利亚

106.1 108.1

113.2

注:①1991年=100

三、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途径

1.新经济增长点的选择与培育。

经济增长点的选择,可以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考虑,一是从地区发展角度,二是从产业部门角度。先从我国地区发展视角来看新经济增长点的选择与培育。从1980年中国经济实施到2000年翻两番战略以来,到1995年第8个五年计划结束,各地区经济的发展很不平衡, 有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高,成为带动全国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除了海南和西藏外的28个省市中,有14个省市各自实现了翻两番,其中增长最多的是广东省、 江苏省, 其次是山东省。 按这三个省在全国15 年的绝对增长GDP14766亿元(1980=100)中,合计占29.5%, 是这个时期的经济增长点,“第二梯队”是浙江、上海、四川、河南、河北、辽宁、湖北等七个省,合计占全国的36.2%,是这个时期的经济次增长点。这10个省共计占全国GDP增长值的51.3%。在未来中国经济的增长中,这10 个省市,依靠它们原有的经济实力,仍将成为不可替代的贡献者。同时,中国的东部地区,如:北京、福建、广西;中部地区,如:黑龙江、安徽、湖南;西部地区,如:云南、陕西、新疆等,将依靠的政策偏向以实施西移北上的战略,发挥各自的优势,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大力发展,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从产业部门的角度来看,未来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将是信息产业、机械工业、建筑业(或住宅建设)、石化工业。

首先是电子信息产业。从全球范围看,信息经济在一些发达国家的国家经济已占有主导地位,其产值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0%以上,就业人数的比重也大体在60%左右。特别是美国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各国纷纷提出自己的对策。近几年来,信息科学技术有了很大发展,国际互联网发展迅速,高技术产业异军突起,对我国的国民经济影响愈来愈大,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1990年,我国计算机装机量约为50万台,至1995年已发展到330万台,在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中, 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已从单项应用向集成化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领域的应用有了广泛地发展。在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已经成为我国最具生命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下个世纪初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龙头作用,并逐渐成为经济规模最大的产业。

其次,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原有住房条件差,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恩格尔系数的下降,对住房和公共基础设施的需求在相当长时期内将持续增长,因此建筑业将长期成为我国经济的新增长点,此外,根据有关统计数字表明,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旅游业、金融保险业、以及服务业,都将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2.控制通货膨胀。为了控制通货膨胀,我国在今后的5—10 年的经济发展中,仍应坚持适度从紧的宏观经济政策,并根据经济的运行状况做出适当的调整。其次分步理顺那些扭曲的价格,控制在理顺过程中产生的轮番往上涨价的趋势,使价格逐步让市场调节,辅以必要的宏观调控与管理。当然,控制通货膨胀的根本措施是加速科技进步,提高生产效率和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与协调。

3.解决好人口就业的问题。要实现经济增长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提高劳动力素质,解决好人口就业问题是当务之急。解决好就业的困难,应该立足于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并加强劳动力资源的开发,所谓开发,就是劳动力的教育与职业培训,使其掌握多种社会需要的劳动技能。另一方面,完善劳动力资源市场,在供需之间建立沟通渠道,开发多种模式的劳动服务,例如:部分小时服务、单一劳动服务等,以扩大就业。

4.努力提高国际竞争力。我国的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应争取尽可能多的占有一定份额,并与其他国家产品竞争。如能这样,对中国经济的增长,又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举措。在产品生产按同一国际标准(ISO )生产时,同一产品的功能、质量趋于一致,在世贸组织的成员国之间,商品可以自由交流。另外,就是产品的价格,如果一个国家中的居民持相等的货币能买到我国某种产品的数量比别的国家相同产品的数量要多,那么我国的这一产品,在这个国家的市场上就有竞争力,市场份额将逐渐扩大。从这个角度来讲,要提高国际竞争力,实际上仍归结为生产的总体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总体技术水平是决定能否按ISO 标准生产产品,同时降低生产成本。而总体技术水平的提高,是靠资本的投入和科技的投入,只有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5.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经济改革,特别重要的是要把企业改革搞好,贯彻“抓大放小”的方针,多层面,多形式地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一是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层面上,进一步把国有企业改革得适合我国生产力发展状况,使那些应继续实行国有的国有企业真正实现现代企业制度运营,让那些不适宜实行国有的国有小企业从其不适宜运营的领域退出。二是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真正把竞争性行业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为以混合所有制为基础的公司制企业。三是大力推动企业集团的发展和国际化经营,四是加快自主创新的企业技术进步机制。五是努力造就一支庞大,高素质的职业企业家队伍,此外,还应强调继续贯彻政企分开的原则,进一步把企业推向市场。

标签:;  ;  ;  ;  ;  ;  ;  ;  ;  

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辨析与转变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