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集团有望成为中国最大的缝纫设备工业基地_缝纫机论文

标准集团有望成为中国最大的缝纫设备工业基地_缝纫机论文

标准集团有望成为中国最大缝制设备工业基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最大论文,工业基地论文,标准论文,缝制设备论文,集团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标准缝纫机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标准公司)是全国现代企业制度百家试点单位之一。我们在协助公司总结试点经验时发现,以标准公司为核心的标准工业集团(以下简称标准集团)有望成为中国最大的缝制设备工业基地。

一、近年来的改革发展为建立中国最大的缝制设备工业基地奠定了基础

标准公司是中国缝纫机行业有着五十多年历史的大型骨干企业。其前身上海惠工缝纫机厂是国内最早生产工业缝纫机的厂家。为支援“三线”建设, 1971 年底由上海迁到西安临潼, 更名为陕西缝纫机厂。 1981年成立中国标准缝纫机公司,成为中国缝纫机行业四大骨干企业之一。1989年,组建了中国标准缝纫机(集团)公司,在全行业最先形成企业集团的雏形。1994年11月被列为全国百家试点企业。1997年10月,正式成立标准工业集团,集团公司依照《公司法》改制为规范的国有独资有限公司。1997年底,集团公司拥有总资产5.34亿元,净资产1.95亿元;职工3300余人, 其中工程技术人员647 人, 中高级以上技术职称131人;形成了年产各类高中档工业缝纫机20万台的生产能力。

80年代以来,标准公司抓住改革开放的有利时机,大力推进技术进步,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广泛开展横向联合,呈现出勃勃生机。近二三年来、在省、市两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通过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组建企业集团,以及强化管理、增资减债、减员增效、开拓市场、加快新产品开发等一系列措施,大大提高了企业的整体素质和实力,步入了改革发展的快车道,成为我国缝纫机行业的排头兵,奠定了中国最大的缝制设备工业基地的基础。

基础雄厚 近年来,标准公司通过兼并、联合、组建起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大型企业集团,拥有全资、控股、参股和以产品为纽带的成员企业83家,其中:主机厂10家,零部件厂29家,进出口贸易公司1 家,经销单位43家。集团公司被国家确定为大一型企业。标准集团各企业(包括全资公司、控股公司和参股公司)共有资产22.5亿元,净资产14.5亿元;职工总数1.4万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500人,超过10%, 是全国唯一专门制造缝制设备的大型企业集团。1997年生产销售各种高中档工业缝纫机50.1万台,其中高速平缝机34.1万台,分别占全行业总产量的28.9%和38.8%;完成产值58607万元,销售收入59685万元,均居全行业之首。

技术领先 80年代初,标准公司率先从日本引进高速平缝机生产技术,使其工业缝纫机从中低档进入高中档生产阶段,并促进了全行业的技术进步。1996年,又在国内率先开发成功电脑控制的高速平缝机,实现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重大突破,为产品结构进一步升级铺平了道路。该机种已于去年6月通过部级鉴定, 不但填补了国内缝制设备行业的空白,而且在德、美、日三大权威国际会展上受到关注,为我国工业缝纫机的技术进步带了一个好头。其技术实力雄厚,被陕西省经贸委认定为“省级技术中心”。近两年来,开发新产品26 个, 新产品产值率达到43.3%。标准公司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一支较强的技术开发队伍,在国内缝纫机行业最先采用加工中心加工零件,有力地保证了产品升级换代。

品牌优势强 “标准”牌是目前国内四大缝纫机骨干企业中品种最多、档次最高、质量最优、信誉最好的品牌。能够向市场提供高速单针和双针平缝机、高速绷缝机、高速包缝机及绣花机等60多个品种,各类产品价格均高于国内同类产品200元以上。 “标准”牌已成为高中档缝纫机的象征。1997年,代表行业先进水平的高速平缝机市场占有率达28.6%,位居全国第一。标准公司是国家确定的全国机电产品出口基地之一,早在1988年就取得外贸进出口自营权,产品远销欧美、中东、非洲及东南亚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创汇达1500万美元。1997年6月, 标准公司顺利通过了中国商检质量认证中心权威认证,拿到了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护照”,为“标准”成为国际名牌创造了条件。

企业素质好 标准公司从上海内迁以来,一直保持着精益求精、严格管理的优良传统,有一支素质较高的骨干力量和职工队伍。经过试点改革,初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形成了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具备了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和盈利能力。近2年来,缝纫机行业不景气, 骨干企业出现亏损,标准集团却创造出低潮中的高效益。1997年公司实现利税总额2394.8万元,比1995年增加1538.6万元,其中利润总额为1000.5万元,比1995年增加1504.5万元。整个集团完成利税总额6710 万元, 盈利3604万元,均排名全行业第一。标准公司地处西部不利地位,却取得了好于上海、天津、广东等沿海骨干企业的经营业绩。因此,完全可以担负建立中国最大的缝制设备工业基地的重任。

二、国内外经济发展态势要求建立中国的缝制设备工业基地

面对国际竞争的挑战和压力,急需振兴民族缝制设备工业。世界缝制设备工业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进入了一个技术进步飞速发展的新阶段。近年来,尖端技术日新月异,品种系列层出不穷;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机电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缝制设备功能更加繁多,产品技术档次大大提高;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产品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与此同时,世界缝制设备工业产销重心开始了历史性的第三次大转移。日、美、德、意、韩等国和台湾的著名缝纫机厂商纷纷抢占我国大陆市场,到处设点办厂,积极拓展业务。短短的几年时间,中国已成为世界缝制设备的生产、销售中心,呈现出“国际生产国内化,国内市场国际化”的新格局。目前,我国缝纫机行业已有“三资”企业近40家,年生产能力达100万台。这些企业的产品档次均高于国内同类产品, 并通过其“品牌计划”,取代中国名牌,给我国缝纫机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国内缝纫机企业虽然数量不少,但多属中小企业,生产设备落后,技术开发能力较差,产品档次低,品种系列少。目前世界上能生产的缝制设备近6000种,而我国目前仅能生产400余种。国内产品在缝制速度、 自动化程度、性能功能等方面与国际水平还有相当差距。以电脑技术为例,国外企业机电一体化产品一般都在50%左右,日本重机公司接近70%,而我国仅限于平缝、绣花等少数机种,应用量不足1%。 面对我国民族缝制设备工业受到的严峻挑战,国家必须依托技术开发力量强、企业管理素质好的大型骨干企业,建设我国的缝制设备基地,以振兴民族缝制设备工业,迎接国际竞争的挑战。标准集团是我国缝制设备工业最具实力的科研生产基地,能够担负同国外企业竞争的“国家队”的重任。轻工总会和中缝协会领导认为:“振兴民族缝纫机工业的希望在标缝。”可以说,建立标准集团缝制设备基地关乎民族缝制设备工业的前途和命运。

与服装大国的地位相适应,中国应由缝纫机大国发展为缝制设备强国。中国是12亿人口的大国,到2010年,成衣率将由现在的不足50%提高到80%以上,市场潜力巨大;同时对鞋帽、箱包、皮革制品、床上用品、装饰用品等的需求越来越大。它们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是中国的长项,出口量会不断扩大。我国是世界最大的服装生产、消费、出口国家。服装行业是常青行业。作为服装大国,对工业缝纫机等缝制设备的需求极大。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缝纫机生产国,其产量占世界的40%,缝制设备工业在我国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中国还不是缝制设备强国,其缝制设备还远远满足不了国内外市场的需求。一方面,由于我国缝纫机企业产品档次低,国内市场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另一方面,每年又要花费高达5亿美元的外汇进口高档机和特种机。 由于技术水平所限,我们不得不把高档产品的市场让给外商,“三资”企业的产品在中国市场咄咄逼人;而我们自己的产品却难于走出国门,每年出口换汇只及进口的一半。标准集团在缝制设备行业中,产品档次和质量水平均处于领先地位,其新上项目对提高缝纫机档次,增加品种系列,填补国内空白会起到重要作用,可替代进口,使出口升级。标准集团的发展,会提高我国缝制设备工业的地位,改变目前缝纫机生产与市场需求结构不相适应的状况,使中国由缝纫机大国上升为缝制设备强国。

在西安建立中国缝制设备工业基地,有利于加快中西部的发展。西安是国家五十年代“156 ”项建设和六七十年代“三线”建设的重点区域,是西北地区和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带的经济文化重心所在。其机械、电子、科研、高教实力雄厚。但由于缺乏龙头企业,设备大量闲置,企业开工不足,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人才积压浪费严重。缝制设备属于精密机械,机电一体化产品科技含量较高。在西安建立中国的缝制设备基地,可以充分利用其机械、电子、科技、人才优势,使标准集团很快成为中国最大的缝制设备基地。并且可以通过加工定货、扩散产品及零部件生产,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增强西安经济实力,带动相关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西部地区不仅有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而且还有较强的机械、电子工业和科技人才队伍。振兴西部经济,不仅要发展能源原材料工业,而且要发展像缝制设备这样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制造业。西部经济可以在高起点上发展,从而更快地缩小与东部的差距。把西安建成中国最大的缝制设备工业基地,对加强西安的中心城市地位,带动中西部发展是一项重要的战略措施,符合国家的地区发展战略,可以获得必要的外部条件。陕西省及西安市对此给予了大力支持,省长程安东要求标准公司成为我国缝纫机行业的龙头,市委书记崔林涛、市长冯煦初提出把西安建成中国的缝纫机生产基地,这将使标准集团建设缝制设备基地的目标更容易实现。

把标准集团建成中国最大的缝制设备工业基地,对“三线”地区国有大企业的改革发展可以起到示范作用。“三线”地区是一个特殊的地区,国家曾在这里建立了一套与沿海同构的完整的工业体系。由于原来基础比较差,商品经济不发达,其经济发展主要是靠国家投入和沿海企业内迁发展起来的,因而国有经济的比重特别大,陕西表现得尤为突出。目前多数国有企业生产经营不景气,其作用未能得到应有的发挥,已成为制约“三线”地区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标准集团坚持“三改一加强”,经受住了市场经济的考验,在与上海、天津、广东等沿海同行的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走出了一条“三线”大企业发展的成功道路,用自己的实践证明,国有大企业是可以搞好的,“三线”企业是有希望的。把标准集团建成中国最大的缝制设备工业基地,对“三线”地区的国有大企业无疑是一种启示和鼓舞。“三线”企业只有通过产权重组和结构调整,组建跨地区、跨所有制的企业集团,建立高水平的大型产业基地,实现优势互补,增强竞争能力,才能摆脱困境,求得生存和发展。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发挥大企业的骨干核心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带动中小企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是振兴“三线”地区经济的必由之路。

三、下一步的发展可使标准集团成为中国最大的缝制设备工业基地

标准集团目前正朝着主业更强、产品更精、技术更新、市场占有率更高的方向努力。按照集团“九五”规划,到2000年,工业缝纫机总产量达到70万台,将超过中国工业缝纫机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工业总产值达到17.5亿元,实现利税2.8亿元, 届时将真正成为缝制设备行业的龙头,带动中国缝制设备工业走向世界。

据此,集团提出“以适应市场需求为出发点,提高产品水平,努力开发特种工业机,大力发展机电一体化缝制设备及其它高附加值产品,为服装工业提供先进适用的成套加工设备”的总方针。首批安排了包括国家“双加”工程在内的7个重点项目,发展电脑控制高速平缝机、 新型高速平缝机、特种工业机、高速包缝机,扩大高速平缝机机壳加工能力,组建西安零部件加工基地,配套生产微型离合异步电机,总投资5.8亿元,均获批准立项。以上项目完成后,“九五”规划的目标即可实现,标准集团将成为中国最大的缝制设备工业基地。

高档次的缝制设备生产基地 按照中国缝纫机协会实施的区域分工战略,标准集团将在平缝、绷缝、包装均衡生产的基础上,建设本行业高中档平缝机科研生产基地。标准集团在行业中率先取得重大突破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目前已实现小批量生产,其应用技术正向更广阔的领域延伸。上述技改项目完成之后,标准集团可形成以高速平缝机、电脑控制高速平缝机、特种机生产为主,同时发展服装生产单元,柔性服装生产线及智能化缝制设备的生产基地,从而实现标准集团制造高中档缝制设备的定位。

系列化的缝制设备配套基地 标准集团具有向市场提供设计、排型、裁剪、平缝、绷缝、包缝、绣花、熨烫、整型等成龙配套设备的能力。通过“九五”产品结构调整,加快发展钉扣、锁眼、套结、粘合、高台缝纫、机电一体化巨型特种专用机等特种机器,从原来的12个系列、80个品种扩充为18个系列、上百个品种,为市场提供从前期工序、缝纫到后整理过程的大部分常规机种,从而形成国内工缝配套能力最强的品种优势,由缝纫机生产基地跃升为缝制设备工业基地。

高水平的零部件加工基地 标准集团拥有29家零部件配套企业,其中重庆零件一厂、菀坪零件厂、杭州联营厂已经成为本行业轴类、孔类和锻件等零部件生产基地。在“九五”首批建设项目中,用1.5 亿元引进和改造零部件加工设备,可解决行业棘手的连杆、牙叉、曲轴、小模数齿轮、送布牙、针板、球型副、针夹以及特种工业机的凸轮、变位棘轮、特殊齿型传动部件类的零件生产。不但可以替代进口,而且可以创汇1000万美元。加上提高旋梭、伞齿轮等关键零部件国产化技改项目,以及日本兄弟公司即将扩散到标准集团的5000种零部件,可使标准集团建成配套品种最全、数量最大、水平最高的零部件加工基地。这种整、零同步的发展战略,是缝纫机整机进行基地型开发和生产的根本保证。

技术领先的缝制设备开发基地 “九五”规划项目完成以后,标准公司新产品的产值率将由现在的42.3%提高到60%以上。目前正在“省级技术中心”的基础上申报建立“国家级技术中心”。计划投资3000万元,通过完善CAD/CAM/CAPP系统,引进高速摄像、高分辨投影仪、中试生产线等,建立起完善的开发与中试机构和试制、分析、研究体系,建成产学研一体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研制机构。标准公司不但自身有很强的技术力量,而且与西安交大、西北纺织学院、西北轻工学院、西北大学等高等院校和西北航空公司、庆安公司等企业有着密切的联系,目前正在积极进行轻工总会西安设计院的收购工作(该院是轻工行业西北地区的科研基地),以公司强大的人才储备和技术协作体系,完全有能力在产品开发上实现研制一代、试产一代、储备一代的良性循环,从而成为全行业技术进步与技术输出的重要基地。

驰誉中外的缝制设备品牌 “标准”牌缝纫机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内响当当的名牌产品,尤其是作为主导产品的高速平缝系列,已经成为用户首选的国货品牌。近两年,在与洋货竞争中,占据着较高的市场份额。1997年,标准公司通过了权威的ISO9001 质量体系认证,确立起国际先进水平与内控指标相结合的质量定位,进而提出了精品战略,为产品进一步走向世界,提高国际知名度,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在集团“九五”规划中,耗资5.8亿元的重点项目, 主要是进行工艺技术与加工设备升级改造。项目实施后,集团科学的管理软件与先进的生产硬件,完全有能力保证产品质量再上一个档次,从而继续保持在行业中的质量优势,使“标准”成为国际名牌。

销售额最大的缝制设备集团 未来一个时期,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对工业缝纫机需求最多的仍然是普通高速机。据资料统计,我国服装行业目前的生产设备,属80年代末的占6%,80年代初的占10 %,其它均为80年代以前的产品。近两年,日本出口到发展中国家的普通高速机约占其出口量的73%。这说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缝制设备更新的前景十分广阔。标准集团的产品大多数属80年代中期水平,特别是以平缝为主导的高速工业机系列是大有用武之地的。而从发达国家的现实需求和发展中国家的潜在需求来看,随着服装生产、消费精品意识的增强,机电一体化产品则具有十分可观的市场容量。标准集团在国内率先研制成功的电脑控制高速平缝机,与国外同档产品相比,不仅性能没有多少差别,而且有明显的价格优势,在当前尤其是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具有强劲的竞争力。因此,“标准”牌的市场占有率不仅可以超过国内市场的1/3,而且有能力成为中国普通高速机和机电一体化高速机的出口大户。

四、现行措施将保证标准集团成为中国最大的缝制设备工业基地

增资减债、减轻社会负担的措施已经省政府批准实施,为企业轻装上阵创造了条件。长期以来,由于政府对国有企业投入不足,使标准公司存在着资本金不足、资产负债比例偏高、富余人员过多、企业办社会负担过重等历史包袱。陕西省政府在陕政函(1996)12号文《关于同意中国标准缝纫机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方案的批复》中明确指出,同意西安市政府为解决上述问题采取的财政返还、分配利润留用、调整资产负债等试点措施。其中,所得税15%返还企业转增国家资本金已经落实。其它有关扶持措施,如市政府经西安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的200 万美元投资性贷款转为对企业投入的资本金等,正在协调解决。这将为企业轻装上阵,参与市场竞争创造条件。

通过收购兼并,进行低成本扩张,为新项目实施奠定了基础。标准公司抓住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的机遇,在市轻工局支持下,着手兼并西安缝纫机厂、西安缝纫机台板厂和西安钟表元件厂,把目前生产的高速包缝机、缝纫机台板及机架扩散到缝纫机厂和缝纫机台板厂,把钟表元件厂建成标准集团的零部件生产基地。通过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增量投入,盘活国有资产存量,实现低成本扩张。公司本部计划投资、上马特种缝纫机、机电一体化电脑缝纫机、新型高速平缝机及高速平缝机机壳生产线四个技改项目,使产品进一步升级换代。

健全集团公司职能,发挥集团公司营运功能,将使集团高效运转。标准公司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使集团更加有效地运转,企业决定将集团公司总部迁往西安市区,并建立融资投资中心、技术开发中心、市场开拓中心、信息管理中心、集团协调中心等机构,使集团公司从生产经营型向资本营运型转变,真正成为标准集团的投资决策中心。近期重点抓两项工作:一是兼并轻工总会所属西安轻工设计院,将其改造成集团的技术开发中心,并争取列入国家级技术开发中心试点;二是在西安注册设立销售总公司,利用西安的区位优势,做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开拓工作,为集团快速发展装上技术开发和市场开拓两个轮子。

积极做好股份制改造及上市筹备工作,可为缝制设备基地募集资金。标准公司正处于上规模、上水平和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根据公司发展规划,兼并和新上投资项目共需资金8.8亿元。 缝制设备属于竞争性行业。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并上市,一是可引入新的产权主体,实现产权多元化,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转变企业经营机制,实现企业体制与国际惯例接轨;二是通过资本市场筹集资本金,避免企业以负债经营的手段进行投资、扩张规模,从而导致为“银行打工”的传统弊端,使公司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目前,股份公司(筹)的发起人已经确定,除标准公司投入优质资产12750万元,其它发起人拟投资货币资金 8000万元,上市募资金50400万元,加上企业自筹资金6500万元,共计56900万元,基本可以解决企业上规模、上水平的资本金和流动资金问题,确保建成中国最大的缝制设备工业基地的目标得以实现。

标签:;  ;  

标准集团有望成为中国最大的缝纫设备工业基地_缝纫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