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颅内血肿患者的护理体会论文_温艳芳

浅谈颅内血肿患者的护理体会论文_温艳芳

温艳芳(黑龙江省大庆让胡路铁路医院 163000)

【摘要】目的:探讨颅内血肿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和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1 年6 月~ 2012 年6 月期间收治的92 例该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阐述分析。结果:92 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和精心的护理干预患者均得到良好的临床效果。结论:根据患者不同的临床表现对患者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是提高患者救治率和改善患者身体现状的关键。

【关键词】 颅内血肿 外科 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6-0182-01颅内血肿是指颅脑外伤导致颅内出血、血凝块在颅腔内积聚并达到一定的体积,形成局限性的占位病变,引起相应的症状[1]。颅内血肿是脑损伤中最多见,也是最危险的继发病变。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1 年6月~ 2012 年6 月期间收治的92 例该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92 例患者中,男性患者43 例,女性患者49 例,年龄在16~84岁之间,平均年龄在45.9岁。其中硬膜外血肿患者有19例,硬膜下血肿患者31 例,脑内血肿患者42 例。患者可进行CT 或MRI 检查可协助诊断。硬膜外血肿可示颅骨内板与脑表面之间有双凸镜或梭形高密度影,常伴有颅骨骨折和颅内积气;硬膜下血肿可示颅骨内板与脑组织表面之间有新月形高密度影;脑内血肿可示脑挫裂伤灶附近或脑深部白质内见到圆形或不规则高密度血肿影,周围有低密度水肿区。

1.2 方法与结果:手术治疗 有症状的颅内血肿,血肿量幕上>30ml,或中线移位>5 mm 者。后颅血肿宜积极手术治疗。结果:92 例患者在治疗后进行精心护理,92 例患者均无并发症发生,预后良好。

2 护理2.1 护理评估:详细了解受伤过程,有无意识障碍、肢体偏瘫、头痛、呕吐、抽搐等症状,了解患者既往健康状况。评估患者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瞳孔、GCS 评分及神经系统体征的变化。结合X 线、CT 检查结果,判断颅脑损伤程度及有无其他复合伤等。心理和社会状况:了解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反应,以及对伤后功能恢复的疑虑、支持能力和程度。术前准备与一般开颅术相同。患者大多有意识障碍,对未完全昏迷而不能合作的患者,需要全身麻醉。深昏迷患者可用局麻。但这样的患者常有严重的脑干损伤,故大多不作手术治疗。

2.2 加强病情观察,严密观察患者意识状态、生命体征、瞳孔、GCS 评分、神经系统病症等变化。及时发现颅内压增高及脑疝迹象、术后病情变化,判断血肿清除术后效果及转归。

2.3 术中护理:全身麻醉时患者应保持额、颞、顶部血肿者取仰卧位,头处正中或偏向健侧;枕部和后颅窝硬膜外血肿者取侧卧位[2]。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4 术中配合:做好伤口及引流管护理: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注意无菌操作。行血肿腔引流患者,可予头低脚高位,以便充分引流。

对行脑室外引流的患者护理时应注意:保证护理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引流管装置应高出床头10 ~ 15cm( 距侧脑室前角水平15 cm)[3],防止颅内压力下降过快或过慢而发生颅内压过低或颅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保持引流管通畅,防止扭曲、受压,如发现堵塞应及时查找原因并处理;观察并记录每日引流液的色、质、量。

2.5 健康教育:患者应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的食物( 如鱼、瘦肉、鸡蛋、蔬菜为宜)。颅脑损伤的患者一般不需要忌口。

注意劳逸结合、保证睡眠,可适当地进行户外活动( 颅骨缺损者要戴好帽子外出,并有家属陪伴,防止发生意外)。保持大小便通畅。出现便秘时,可用开塞露等,避免用力屏便。颅骨缺损的修补,一般需在术后3 ~ 6个月内进行。按医嘱服药,不得擅自停药,出院后1 个月门诊随访,尤其是癫癎患者,抗癫癎的药物一般服用两年。减药或停药需遵医嘱。颅脑疾病、损伤引起失语或发音障碍者,应抓紧训练,恢复功能。一般语言锻炼越早越好。可利用收听广播、阅读方式训练患者发音。进行适度的主动、被动锻炼。对于行走困难者一方面给予搀扶;另一方面要鼓励自我锻炼,防止患者有依赖感。定期门诊随访,每年C T 复查1 次,如有剧烈头痛、频繁呕吐、视物模糊、高热,应及时就诊[4]。

3 讨论脑内血肿的临床表现依血肿部位而定,位于额、颞前端及底部的血肿与对冲性脑挫裂伤、硬脑膜下血肿相似,除颅内压增高外,多无明显定位症状或体征,若血肿累及功能区,则出现偏瘫、偏盲、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及局灶性癫痫等征象。意识障碍持久且进行性加重,病情发展迅速,易引起脑疝。与颅骨损伤有密切关系,由于颅盖部的硬脑膜与颅骨附着较松,易于分离,而颅底部硬脑膜附着紧密,故硬膜外血肿多见于颞部,尤其是出现线性骨折时。急性和亚急性硬膜下血肿一般都为加速性暴力,使脑组织与固定的硬膜形成移位,将皮质与静脉窦之间的桥静脉撕断,引起出血。也可由于脑组织挫伤后的皮质血管出血流入硬膜下腔所致。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发生原因为硬膜下腔的少量、持续性出血积聚而成。

出血主要来源于皮质小血管或桥静脉的损伤。外伤性脑内血肿多由对冲性颅脑损伤所致,多见于额叶及颞叶,往往与该部位的脑挫裂伤和硬膜下血肿相伴发,临床表现危重。

参考文献[1] 毛法瑛. 微创血肿粉碎穿刺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16 例护理观察[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0,17.[2] 朱承明. 脑室出血侧脑室体外引流的护理体会. 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1,3(6):776.[3] 期刊论文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颅内血肿34 例的护理 - 中国误诊学杂志 - 2012, 12(16)[4] 刘桂菊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的护理进展 [ 期刊论文] -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35)

论文作者:温艳芳

论文发表刊物:《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3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8

标签:;  ;  ;  ;  ;  ;  ;  ;  

浅谈颅内血肿患者的护理体会论文_温艳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