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评价手段 培养幼儿爱集体的情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手段论文,幼儿论文,集体论文,评价论文,情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沈心燕)
心理学研究指出:人的情感和认识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情感总是在人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有所知才会有所爱”。为此,我努力探索评价的途径与方法,通过评价活动提高幼儿的认识,并在提高认识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爱集体的良好情感。
一、通过多种评价途径,提高幼儿的道德认识
幼儿良好情感的形成是一个日积月累、由量变到质变、由自然情感至道德情感的变化过程。为此,我们注意在集体中创设多种活动,使幼儿具有良好的情感体验,并利用评价的手段使这种自然情感上升为道德情感,再利用评价的手段巩固和强化幼儿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
1.寓评价于情境之中
开学的第一天,孩子们纷纷走进他们的新教室——大一班。“大一班没有我们中一班好看。”“墙上怎么什么也没有呀?!”这是孩子们对大一班环境的最初评价。大一班的确不漂亮——为了让幼儿获得这一最初印象,在孩子们到来之前我同李老师有意将教室中原来的壁画、墙饰统统摘取下来。面对空荡荡的活动室,孩子们适应不了,他们仍留恋着曾经生活过的中一班教室,因为那里有孩子们亲手绘制的墙壁画《美丽的北海公园》、《我们班里好事多》、《在一起多快乐》,以及师生共同创办的各种活动区。正是那段生活经验的提示,使孩子们想出办法:“我们自己来布置吧!”大家经过反复讨论,“海底王国”成了共同的愿望。仅用了半天的时间,千姿百态的“海底王国”贴满了一面墙,孩子们高兴地欢呼起来。面对焕然一新的墙壁,孩子们似乎明白了什么。为使他们那模糊的认识清晰起来,为使他们在兴奋之余,了解集体的力量,感受自己与集体的关系,从中获得正确的认识,我请小朋友在偌大的画面中寻找自己画的那条鱼,并说一说自己的感受,面对环境的变化进行评价。刘冠丛说:“原来的大一班没有中一班漂亮,现在老师带我们布置了教室,我觉得大一班最漂亮。”刘涵域说:“开始大一班墙壁上空空的什么也没有,一点也不好看,可是我们大家画了许多海底动物贴上去就变成‘海底王国’,我们小朋友真能干,我们的教室最漂亮了!”高哲若有所思地说:“老师,是不是一条鱼孤零零,许多鱼在一起才快乐;一个人的画贴在墙上不好看,大家画了贴上去才漂亮……”
环境对幼儿有直接的刺激作用。同是一个教室,在环境的反差与变化中,使幼儿具有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与情感。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评价来自幼儿的直接参与,使幼儿看到了自己的价值,看到了集体的力量,具有了成就感,领悟出自己与集体的关系。
2.寓评价于具体形象之中
评价是运用一定的标准对事物价值的评定。幼儿思维具体形象,对事物的认识也带有一定的直觉性、具体性、个别性,很难理解那些抽象化、概念化的道理。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将评价活动与具体的形象相结合,使幼儿在具体的形象中获得直觉的体验,产生情感的共鸣,并通过评价的方式使幼儿理解和掌握一定的道德准则。
(1)将评价活动富于文艺形象之中
故事对幼儿有着极大的吸引力、感召力,因此,我们通过文学作品对幼儿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并通过评价活动进一步提高认识,使孩子们得到情感上的熏陶。
如让小朋友在听故事《小红花找朋友》后议一议,小红花为什么只找小明做朋友?这两位小朋友你们最喜欢谁?为什么?通过对故事人物的评价,孩子们懂得了在集体中自己应该怎样去做。根据小朋友的认识,我们在班内设立了《小红花找朋友》的评价园地,上面有全班小朋友的姓名,我们将幼儿的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融入其中,无论班上谁做了好人好事就会有一朵小红花悄悄飞到他的小园地之中。这样文学作品中的故事延续到了孩子们的生活中,从此《小红花找朋友》成了师生总也讲述不完的故事。
(2)将评价活动寓于生活形象之中
为使幼儿理解爱集体、关心集体的内涵,我们将这一要求具体化,让孩子们从身旁的所见所闻中获得肯定性的评价,从而丰富认识内容,激发情感共鸣,引导和强化良好的行为表现,使幼儿由被动到主动为集体和他人做事。
游戏结束了,刘涵域仍在游戏区内整理玩具。户外活动时,李超把墙角无人间津的皮球送回箱内。每每看到这种情境时,我就注意引导在场的小朋友看一看游戏区的变化,讲一讲自己的感受,孩子讲:“刘涵域真好!把玩具收得这么整齐。这样用起来很方便,玩具也不会丢。玩具丢了小朋友就没有玩的了。”通过对这一现象的评价使这些良好的行为在孩子的心目中引起共鸣和肯定。之后,请刘涵域讲一讲为什么这样做,他说:“我愿意帮助老师为班上做事,要不然老师一个人做事太累了。我把娃娃家收拾得干干净净,心里很高兴。要不然,玩具丢了、坏了,大家都会不高兴的。”幼儿在评价的过程中通过归因的方法,将效果评价转为动机评价,使其自然情感上升为道德情感,使具体的行为与一定的道德认识结合起来,会影响和塑造幼儿的心灵。
3.富评价于游戏之中
将评价寓于游戏之中,使一个比较枯燥的评价活动变为人人参与的实践活动,使评价更具有吸引力、说服力。例如在游戏《你是我的好朋友》中,我先请一位小朋友悄悄告诉老师,自己最喜欢做的事和做得最好的事,然后再把同样的问题向全班小朋友提出,看一看谁讲得对,谁就是他的好朋友。通过游戏使评价活动更适合于幼儿的心理特点,它促使幼儿在游戏中主动去了解他人、关注他人,学会对他人、对自己做一评价。由此将说教式评价变得生动、活泼、有趣味,使得人人乐于参与,人人争先参与,极大地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通过不同的评价方法,萌发幼儿的爱集体情感
评价作为一种手段可以影响和教育幼儿,我们努力将评价活动与教育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采取不同的形式,利用不同的时机,开展不同评价活动,以配合教育的内容,加快教育的进程,实现教育目的。
1.以教师为主的引导式评价
以教师为主的引导式评价,可以在幼儿中起导向作用,使幼儿的行为更具有目的性、主动性。例如,星期一天气突然变得很冷,为使孩子们在参加升旗仪式时克服困难,不怕寒冷,我同幼儿一起回忆天安门前我们参加升旗仪式时的情境,并对国旗班的风貌进行评价,使幼儿懂得了为了维护国旗的尊严,为了遵守纪律,升旗时应怎样去做。高哲说:“我要向国旗班的叔叔学习,尊敬国旗,所以升旗时,我不乱动。”尹朋说:“升旗时,如果我想动,就想想国旗班叔叔,他们在升旗时一动也不动,所以我们也应遵守纪律。”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达到了认识上的统一,升旗时,全班小朋友真的达到了事先规定的要求。
2.教师与幼儿共同参与的比较式评价
比较式评价以幼儿自身的活动为基础,注重活动的过程,让幼儿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并能在老师的引导帮助下,针对问题进行适时的分析比较,做出评价,使幼儿不断地认识自己,矫正不足,获得不断的进步。
游戏时男孩子的米老鼠队与女孩子的唐老鸭队在举行城堡积木的建筑竞赛,米老鼠队各自为政,为此屡屡受挫。于是,我请他们静下来,认真观察唐老鸭队是怎样做的,同时找一找自己的不足,想一想解决的办法。经过认真的观察与思考,男孩子们对自己刚才的行为做了初步评价。他们发现唐老鸭队在建筑前,先在一起讨论,确定主题,然后大家分工合作,有的搬积木,有的搭积木,全队人都在为一个建筑而努力,所以他们搭得又快又好。然而男孩子们则各人有各人的主意,自己搭自己的,这样既误了时间,又不能形成一个主题建筑。通过教师的引导,孩子们的观察、分析及比较后的评价,米老鼠队找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知道了在集体活动中,只有相互合作,才能共同做好事情。
3.以幼儿为主的感受式评价
感受式评价应以幼儿的亲身感受为基础。评价的内容并不完全来自于语言,而存在于幼儿亲身的感受之中,即在活动中获得感受,在感受中产生评价,在评价中得到提高。
“王淼病了,”“王淼动手术了!”这个消息使孩子们坐不住了,大家关心地问:“王淼动手术痛吗?”“现在还住在医院吗2 ”“王淼能不能吃东西?”为使这种美好的情感得以巩固、强化和升华,我组织了一次慰问活动。下午我带着全班小朋友为王淼画的画册和录有大家问候的磁带前去王淼家探望。第二天一早我们就收到了王淼的来信,大家兴奋地相互转告这一消息,孩子们极为渴望知道信中王淼对大家说了些什么。王淼的信虽然不长,但字里行间充满了感激之情,思念之情。
王淼虽然远离集体,远离大家,但他却感受到了大家对他的爱。同祥,小朋友们也从王淼的来信中获得了情感的反馈和满足,以及对自己行为的评价。
4.渗透于日常生活的随机性评价
幼儿良好情感的形成,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它依赖于日常生活一点一滴的积累。为此教师应努力捕捉幼儿生活中的点滴事件进行随机性评价,使幼儿形成良好的情感。例如:游泳归来时,郝晨和刘冠丛发现廖艺歌没有戴帽子,怕她因头发湿而感冒,两人争先恐后地要将自己的帽子让给廖艺歌。老师及时将这件事在集体中做一肯定性评价后,这种关心集体、关心他人的行为,在班上时有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