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理论结合的新境界--读“1861年至1863年马克思经济手稿”_剩余价值理论论文

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理论结合的新境界--读“1861年至1863年马克思经济手稿”_剩余价值理论论文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结合的新境界——读马克思《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唯物史观论文,马克思论文,剩余价值论文,手稿论文,经济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到了19世纪60年代,马克思已经完成了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的完成有两个重要的标准:一个是内容,另一个是形式。从内容上看,剩余价值理论要完成自身就必须不但要使理论自洽,而且要解决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内在矛盾。而这个问题的双重解决是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以下简称为《手稿》)当中。在这一过程中,唯物史观为剩余价值理论尤其是剩余价值理论史的研究提供方法论基础;另一方面表现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完成为唯物史观提供了最充分的证明。

       一、剩余价值理论发展的方法论基础

       在《手稿》中,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研究剩余价值理论的方法论基础,这一点尤其表现在马克思研究剩余价值理论史的过程当中。

       其一,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对各种经济理论进行了全面的分析,阐明了这些理论的阶级根源和实质。政治经济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每个经济观点和理论都代表一定的阶级利益,为各自的阶级利益进行辩护。运用唯物史观,马克思在《手稿》中已经把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庸俗政治经济学“严格区别开来”。[1](P499)古典政治经济学不仅“探索各种经济范畴的内在联系”,[2](P182)而且还包含着“对现有制度的批判”;[3](P362)庸俗政治经济学与之相反,它“实际上只是‘用政治经济学的语言’翻译了受资本主义生产束缚的资本主义生产承担者的观念、动机”,[1](P499)这种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从外观上的反映本质上是对资产阶级的献媚,认为对资产阶级的任何一个活动都必须加以推崇,因为“这些领域是同物质财富的生产‘联系着’的,它们是生产物质财富的手段”。[4](P239)对不同经济理论的阶级分析为研究经济理论的实质提供了手段。

       其二,马克思将对各种剩余价值理论的考察自觉地同社会生产关系结合起来。重商主义认为利润是在流通中通过交换产生,根源于交换中以高于价值的价格进行国际贸易。马克思在《手稿》中已经深刻地认识到了重商主义的社会根源,他指出“这个事实和贵金属的流入有关,这也就是促使重商学派把这种生产部门使用的劳动称为唯一的生产劳动的原因,虽然这个原因仅仅是隐约地被意识到的”。[4](P215)这一思想在《资本论》中更明确的表达出来,重商主义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理论探讨是“从流通过程独立化为商业资本运动时呈现出的表面现象出发,因此只是抓住了假象”。[5](P375)在马克思看来重商主义只不过是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经济社会关系的反映罢了。重农主义也同样如此。它产生于法国开始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产生了资本发展的第一个条件,即“土地所有权同劳动分离”,换而言之,土地作为掌握在新阶级手中的独立力量同自由劳动者相对立。与此同时,资本最先得到独立发展的工业部门反倒成为农业的附庸。资本主义披着封建主义的外观发展起来。因此,重农主义不仅是“第一个对资本主义生产进行分析,并把资本在其中被生产出来又在其中进行生产的那些条件当作生产的永恒自然规律来表述的体系”,[3](P23)而且是“在封建废墟上建立资产阶级生产制度的体系”。[3](P27)因此,重农主义仅仅是资产阶级在封建社会内部给自己开辟道路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表现。

       其三,马克思对经济范畴和经济理论的考察进行了历史的分析。只有当经济范畴和经济理论与当时的社会关系相符合时,这个经济范畴和经济理论才是真实的。比如,重农学派认为只有农业生产才创造剩余价值。如果不对它进行科学的历史分析,这个观点就毫无可取之处。但是在对它进行历史分析之后,马克思发现农业生产作为唯一的生产形式是当时法国剩余价值生产的现实形式。因此,重农主义相对于重商主义就具有一定的革命性。在这个基础上,马克思形成了科学的生产劳动理论。

       生产劳动理论历来是古典政治经济学无法解决的问题。使古典政治经济学陷入逻辑混乱的关键在于其混淆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劳动和简单劳动过程中的生产劳动。马克思指出不能“把从资本的观点来看什么是生产劳动的问题,同一般说来哪一种劳动是生产的或一般说来什么是生产劳动的问题混为一谈”。[4](P396)在继承和批判古典政治经济学生产劳动理论的基础上,马克思从物质规定性和社会规定性两个方面科学地分析了生产劳动概念。

       马克思指出:“劳动的物质规定性,从而劳动产品的物质规定性本身,同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之间的这种区分毫无关系。”[3](P144)在这里,劳动的物质规定性是指劳动产品的性质或者劳动作为具体劳动所固有的特性,简言之,劳动的物质规定性就表现为简单劳动过程中的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它为一切社会形态共有,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马克思的分析没有停留于劳动的内容或劳动的结果,而是深入到劳动的一定的社会形式。

       生产劳动是受现实的社会生产关系制约的。在资本主义社会,这表现为雇佣劳动受资本奴役和支配,因此,“只有直接转化为资本的劳动,也就是说,只有使可变资本成为可变的量,因而使[整个资本C]等于C+Δ的劳动,才是生产的。”[4](P396~397)由此可见,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并不单纯是商品生产,而“是一个吸收无酬劳动的过程,是一个使生产资料(材料和劳动资料)变为吸收无酬劳动的手段的过程”。[4](P406)在这一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物化在商品中,所以马克思又得出了与资本主义生产劳动“具有决定意义的特征”[4](P416)不同的补充定义:即生产劳动是物化在物质财富中的劳动。

       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关键区别在于:“劳动是同作为货币的货币相交换,还是同作为资本的货币相交换。”[4](P413)换言之,尽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占统治地位,但是仍会有一部分手工业者和农民可以通过商品和服务的形式售卖自己的劳动。这与通过出卖自己劳动的支配权而生存的雇佣工人完全不同。“单是货币同劳动的交换,还不能使劳动转化为生产劳动”,[4](P409)因此,马克思指出这些商品的生产者“既不属于生产劳动者的范畴,又不属于非生产劳动者的范畴”。[4](P413)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发现,唯物史观不仅为研究剩余价值理论史提供了方法论基础,而且还确立了评价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原则,从而为建立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

       二、完善剩余价值理论的内核

       剩余价值理论完成的标志首先表现为剩余价值理论内核的完善。劳动价值理论作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成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关键内核。此外,剩余价值理论的内核不仅仅限于劳动价值理论,还应包括对剩余价值纯粹形式的论述。

       《手稿》中,马克思对生产劳动的观点进行了第一次系统的论述。在生产劳动理论的基础上,马克思深入推进了狭义剩余价值理论。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深度剖析了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发展了劳动力商品理论。

       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明确区分了劳动和劳动力这两个不同的范畴。这为马克思在《手稿》中继续研究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劳动力作为一种商品,具有一般商品的特性,即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与其他一切商品相比,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又具有无可替代的独特性。具体来说,劳动力商品存在于卖者即雇佣工人的活生生的肌体中;劳动力的使用就表现为劳动过程;劳动作为与工资相交换的交换价值的物质实体存在可以创造比劳动力的价值更大的价值。而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它的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由于劳动力和工人是一体的,所以劳动力的再生产就转化成工人本身的再生产。因此,劳动力的价值首先归结为维持工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其次归结为繁殖和抚养工人的后代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费用,此外还应包括工人及其后代必需支付的教育培训费用。而这些价值又表现为耗费在这些生活资料中的劳动时间。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是社会历史因素。除了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之外,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的文明状况,也就是说,它们本身就是历史的产物”。[6](P49)

       在阐述了劳动力商品价值的质的规定性之后,马克思还考察了劳动力商品价值的量的规定性,即劳动力商品的价格理论。为了维系劳动力商品的再生产,就必须保障工人生活的物质基础的连续性。因此,劳动力商品的价格“不仅仅由每天消费掉的从而在第二天得到更新的,即必须补充的生活资料的价格来确定,而且还包括每天使用的、但在较长的时期以后才需要补充的生活资料的日平均价格。”[6](P56)劳动力商品的价格围绕其价值上下波动形成平均工资。这个平均工资不仅和生理的极限相关而且和社会历史因素相联系。由于雇佣工人丧失了生产资料,所以他们必须出卖劳动力才能实现自身的再生产。因此,“被剥夺了劳动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劳动能力是绝对贫穷本身”。[6](P44)于是,出卖劳动力商品和维系绝对贫穷是一个同义语。

       第二,进一步阐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为了揭露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秘密,破解古典政治经济学面临的难题,马克思指出在分析资本和劳动相交换的时候首先“应该把两个行为区别开来”。[6](P188)也就是把劳动力的出卖和劳动力的使用这两者区别开来。

       在第一种行为中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等价交换原则基础上的商品的购买者与售卖者之间的关系。资本家在取得了劳动力的使用权之后,工人和资本家的关系立刻转变为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对这两种行为的分析,不仅揭露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而且解决了导致古典政治经济学破产的难题,即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阐明了剩余价值的来源。

       这两个行为的分析又为论证“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相统一”奠定了基础。由于资本主义生产“不是为了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为了使投入商品的货币或价值得到增加,也就是价值的自行增殖”。[6](P94)所以,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使用劳动力,创造一个比劳动力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于是这个价值和劳动力的价值之间就会产生一个余额。资本就是通过这个余额来实现自身的保存和增殖的。“剩余价值无非是工人提供的劳动量超过他在自己工资中作为他的劳动能力的价值得到的对象化劳动量而形成的余额。”[6](P192)所以,余额不是在流通中产生的,而是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它根源于劳动力创造的产品的价值大于它本身作为交换价值所包含的劳动。因此,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实质上就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第三,系统阐述两种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

       马克思首先引用了大量实际材料对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进行论证。为了获得更多剩余价值,资本家千方百计地通过延长工作日和增加劳动强度来绝对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但是,由于这种方式的不可持续性,它仅在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早期占据统治地位。随后,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逐渐取代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成为资本主义生产的主要方式。

       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逐渐取代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统治地位一样,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本身的发展也具有历史性,分别经历了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分工和机器生产三个基本阶段。这些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三个阶段又表现为三种相对剩余价值的形式,就像绝对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不能被取消一样,这些形式也不能被取消。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劳动和资本之间的关系也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在资本主义发展早期即在简单协作的形式下,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和支配下劳动,劳动只是在形式上从属于资本。到了工场手工业分工阶段,劳动分工使工人成为工场工序上的一个零件,工场的运作决定了工人的动作,所以劳动已经从形式上从属资本,转向从实际上从属于资本。尤其是到了机器大生产阶段,工人成为机器的附属,劳动对资本的从属关系进一步加强了。

       三、创立广义剩余价值理论

       要完成剩余价值理论,除了要完善剩余价值理论的内核之外,还必须揭示剩余价值理论在发达资本主义条件下发挥作用的形式。伴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也转化为生产价格,从而在剩余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对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利息和地租等剩余价值的特殊表现形式进行科学的阐明成为可能。广义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标志着剩余价值理论的完成。

       第一,形成资本积累和原始积累理论。马克思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的过程称为资本积累。通过资本积累,“资本主义关系以扩大的规模创造出资本主义关系”。[7](P75)资本积累通过单个资本的积聚和“许多资本的积聚”[7](P76)这两种形式扩大规模。①由于这一明显的属性,马克思把这一过程看作是“有充分理由被看作是极能说明资本本质和特征的过程”。[7](P73)伴随资本积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也发生相应变化,因此劳动过程中“一定量劳动物质资料要求一定量活劳动来运用这些资料的那种技术比例”[7](P95)也发生变化。在《手稿》中,马克思不仅考查了资本积累的现实形式,而且考查了资本积累的历史形式,即资本的原始积累。马克思指出“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7](P132)是生产关系的改变。换言之,资本原始积累是资产阶级“依靠国家政权等等创造条件”,促使“土地同它的勤劳的儿女相脱离”,[7](P104)从而“把工人阶级变成实现资本价值的简单工具”的过程。

       第二,制定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和经济危机理论。在批判“斯密教条”②和借鉴魁奈的“经济表”的基础上,马克思形成了科学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为了更好的说明问题,马克思首先从简单再生产条件下考查了不变资本的补偿问题,指出“如果生产规模不变,如果再生产以同一规模反复进行,那么,生产不变资本的生产者的产品……应当正好等于生产消费资料的[生产者]阶级每年所需要的不变资本”。[7](P149)在扩大再生产的条件下,伴随第Ⅰ类③生活资料的生产所使用的不变资本增大,第Ⅱ类所生产的并分为可变资本和剩余产品的那部分产品就能增长。但是第Ⅱ类却可以采取以实物形式,部分地是通过剩余产品以交换为媒介进行的分配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脱离第Ⅰ类直接增长。因此,只有第Ⅱ类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总额必须超过第Ⅰ类中被消耗的不变资本的时候,扩大再生产才成为可能。于此同时,马克思也提醒扩大再生产的“必要的比例遭到破坏”,也就“产生了危机的新的可能性”。[7](P151)这种可能性由于“买和卖的分离”和“货币作为支付手段”,[4](P248)使这种危机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资本的人格化与生产部门按比例生产发生矛盾时,资本主义必然周期性地爆发经济危机。

       第三,制定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平均利润是由同一部门内部的资本家之间和不同部门内部的资本家之间的竞争造成的。由于每个生产部门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比率是它们之间利润率不同的根本原因。加上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竞争④作用,单个资本的利润或许可以超越其剩余价值的绝对量。但这并不表示剩余价值的绝对量不发挥作用了。只不过是它发挥作用的领域从微观层面转移到了宏观层面。代替单个剩余价值的总剩余价值与代替单个利润的总利润之间发生关系,即总剩余价值成为总利润的绝对尺度。[6](P444)利润向平均利润的转化又为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创造了前提。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就为商品按照其价值出售转化为按照背离价值的生产价格出售开辟了道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商品的生产价格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大于或小于商品的价值,只有生产这种商品的有机构成和社会资本的平均有机构成相等时,这种商品的生产价格才等于商品的价值。因为商品的价值和商品的生产价格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量。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商品中包含的预付资本的价值加上利润即剩余价值,而生产价格决定于商品中包含的预付资本的价值加上平均利润的价值。虽然平均利润来源于利润,但它们不是同一个量。因此,由于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这一规律从表面上看似乎被取消了。[1](P535)

       第四,创新地租理论。马克思以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为基础形成了其地租理论,深化了对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的理解。他从资本主义历史事实中,从农产品的价值与生产价格之间的差别中得出了自己的绝对地租理论,从而进一步发展了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作为剩余价值的派生形式都是无偿的雇佣劳动的产物。具体来说:其一,同非农业生产中的平均资本构成相比,农业资本的有机构成更低,所以农业资本比非农业资本推动的劳动量更大,因此绝对地租是这个更大的无偿劳动的产物。[2](P422)其二,由于“在比较肥沃的土地上劳动的工人,比起在比较不肥沃的土地上劳动的工人,劳动生产率要高些”,[1](P398)所以在比较肥沃的土地上劳动的工人的相对剩余劳动却要大于在比较不肥沃的土地上劳动的工人。不过这个更高的劳动量并没有支付给在比较肥沃的土地上劳动的工人,他们获得了同样的工资,因此他们的雇主也获得同样的利润。由在比较肥沃的土地上劳动的工人的级差剩余劳动带来的级差地租“被土地所有者装进了腰包”。[1](P398)马克思的地租理论不仅与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进而与剩余价值理论相符合,而且与劳动价值理论相符合。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与地租理论的创立表明剩余价值理论具有了完整形态。

       概而言之,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的创立解决了价值规律和平均利润规律的矛盾。伴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也转化为生产价格,从而在剩余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对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利息和地租等剩余价值的特殊表现形式进行了科学的阐明。尤其是绝对地租理论既作为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的结论,又作为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的证明,从而成为检验剩余价值理论是否科学的试金石。因此,广义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就成为剩余价值理论完成的标志。

       四、精妙剖析资本主义社会

       马克思通过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发现了剩余价值理论。又通过剩余价值理论精妙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全部历史过程,从而为唯物史观提供了科学证明。

       在《手稿》中,马克思从商品资本、货币资本到生产资本的历史发展考查了资本主义的历史。从历史上看,商品资本是“资本最初的存在形式”。[7](P360)从逻辑上看,在商品交换的过程中,商品是由它们的价值决定的,商品资本作为资本的独立形式,只同作为商品的产品生产相矛盾,而不必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前提。[7](P123)同样,货币资本也“仅以商品资本为前提,因此,同样作为先于生产资本的资本形式而存在。”[7](P435)这时,生产还不是由资本本身的界限所调节的,因此商品和货币“资本还是在这些束缚中运动着,因此还不表现为资本”。[4](P511)从历史形态上看,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是生产资本的史前形态和形成形态。

       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向生产资本转化的过程中有一些过渡形式,这些过渡形式一方面存在于资产阶级生产方式以前的那些社会形态里,另一方面又“在资产阶级生产方式内部不断再生产出来,并且部分地由它本身再生产出来”。[7](P430)换言之,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一方面“在较早的生产形式中则作为唯一的和原始的资本形式发挥职能”,另一方面“在资本主义生产范围内表现为特殊的和派生的资本形式”发挥职能。[7](P31)在形式上,生产者和剥削者之间以占统治地位的自由买卖关系为主。马克思指出:“如果我们反过来考察在货币进入价值自行增殖过程以前存在的原始关系,我们就会看到,历史上必须产生或者必须存在种种条件,才能使货币变成资本,使劳动变成雇佣劳动。”[7](P100)这种历史条件是由资本的原始积累创造并完成的。为了为资本开辟道路,暴力、杀戮等强制手段成为资本的现实选择。因此被描绘成一幅田园诗般的原始积累,其实是“一部极其可悲的和极其惨痛的历史”。[7](P104)

       马克思按照历史逻辑在分析资本生产之前,分析了资本自身产生的历史。在这一过程中,资本改变生产方式的形态,同时又以这种改变了的形态为前提。于是,活劳动必须依附于资本才能生存,而“资本家本身只有作为资本的人格化才是统治者”。[4](P536)马克思通过揭示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不仅阐明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而且找到了生产剩余价值的根源。如果不把剩余价值转化成资本,再次投入到资本流通当中,那么这样的生产就是简单再生产。可是资本的人格化促使剩余价值源源不断地转化成追加资本,使资本主义的生产以扩大的形态再现出来。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追加资本是由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而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无偿劳动的结果。所以,追加资本同样也是雇佣工人无偿劳动的结果。它在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中又成为剥削工人的工具。换而言之,资本一方面是雇佣工人无偿劳动的结果,另一方面又是进一步剥削雇佣工人的手段。这样就使资本在更大的程度上占有雇佣工人的无偿劳动,这就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一般过程。

       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一方面表现为资本积累,另一方面表现为资本的扩大再生产。而这两方面又受到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剩余价值的实现的制约。而剩余价值需要通过流通来实现,这又受到市场的制约,即受制于雇佣工人的工资的水平。所以,在一个相对的历史时期,全部预付资本是一个固定的量。在预付资本一定的前提下,由于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用于购买劳动力的不变资本相应地减少,这样就会生产出大量的相对过剩人口。而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又进一步成为资本家加重剥削雇佣工人的手段,使雇佣工人赤贫化。资本积累的另一面就是劳动赤贫。换而言之,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于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绊脚石。

       但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并非一无是处,除了在物质形态上创造大量生产力以外,在生产关系上,“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进步就在于:越来越打破私人生产”,[7](P157)这就使工人对生产条件的关系作为对共同的,社会的量的关系而发展起来。劳动由形式上从属于资本到实际上从属于资本的转变与经济关系的必然变革联系在一起,即为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自身发生完全的革命创造条件。[8](P172)

       在这里,劳动实际上从属于资本的发展过程,就是劳动的社会形式的进化过程,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过程,同时也是为未来社会创造物质前提的过程。由此,马克思指出:“如果单个工人作为单独的人要再恢复对生产条件的所有制,那只有将生产力和大规模劳动发展分离开来才有可能。资本家对这种劳动的异己的所有制,只有通过他的所有制改造为非孤立的单个人的所有制,也就是改造为联合起来的、社会的个人的所有制,才可能被消灭。”[4](P386)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权和劳动的这种分离是资本主义的私有制转化为公有制的必要准备和过渡阶段。这种必要准备和过渡阶段为科学社会主义开辟道路。

       五、科学论证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的成熟程度可以用剩余价值理论的成熟程度来衡量,而剩余价值理论的成熟程度通过自身的逻辑自洽来说明。因此,在剩余价值理论成熟以后,唯物史观达到了新的发展高度。用列宁的话来说:“自从《资本论》问世以来,唯物主义历史观已经不是假设,而是科学地证明了的原理。”[9](P163)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唯物史观的应用和发挥是以剩余价值理论为支撑的,反之,剩余价值理论是对唯物史观的科学证明。剩余价值理论为唯物史观的各个具体理论都作了前提性的说明和论证,从而使唯物史观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

       第一,作为剩余价值理论基础的劳动价值理论,论证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的微观形态。马克思指出,决定商品价值的不是凝结在产品中的劳动时间,而是当时生产产品所需要的时间。由于资本在人格化以后,会努力缩减后一个劳动时间,以赚取更大的剩余价值,从而进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即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来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其实就是生产力发展的同义语。当生产力发生变革时,作为体现生产关系的价值也就会相应发生变化。反过来,当一个产品能给资本带来更多剩余价值时,一定会吸引更多的资本加入竞争,从而促进生产力发展。

       第二,作为剩余价值理论基础的劳动价值理论和以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础的资本积累理论,共同论证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宏观结构。由于活劳动是价值增殖的唯一源泉,即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于是资本家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得剩余价值,一方面要通过牺牲工人的劳动条件来减少不变资本的支出,另一方面通过浪费工人的生命和健康,压低工人的生存条件,减少可变资本的投入。于是资本就表现为这样一种趋势,即把利用体现生产力的机器代替活劳动,以使其缩减为必要劳动。这个趋势的后果一方面是资本家可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另一方面则是造成大量的过剩人口。过剩人口的出现和工人生存条件的下降导致社会消费能力的下降。资本家所有的商品的价值也就实现不了,从而出现了商品的生产过剩。因此,马克思指出,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的运动自发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调整。当资本主义的市场失灵时,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不得不通过国家以上层建筑的形式来干预经济基础。

       第三,通过剩余价值理论提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绝对地租理论,进一步加深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的理解,从而深化了唯物史观对于资本主义的理解。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深刻地揭示了预付资本和剩余价值运动之间的关系,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之间的关系,资本流通和商品流通之间的关系,从而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做了科学的说明。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的发现,尤其是绝对地租理论的发现科学地阐明了平均利润、绝对地租与剩余价值之间并不矛盾,而是剩余价值的必然结果。通过新理论的提出,马克思深入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中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经济运动过程,不仅科学揭示了这些经济运动过程自身内部的特殊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且为工人阶级的联合和工农联盟的形成提供了科学的论证。

       第四,以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础的资本积累理论和危机理论,共同论证了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提供了论证。从资本主义社会灭亡的必然性来看,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的局限性,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可克服,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爆发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与此同时,从资本主义社会灭亡的可能性来看,由于资本的逻辑是为了赚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不得不让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进行扩大再生产。随着资本的积累,资本主义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根本对立的阶级,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资产阶级的财富来源于对工人阶级的剩余价值剥削,工人阶级的贫困则由资产阶级的剥削造成,资本主义从内部制造了自己的掘墓人。

       第五,剩余价值的完成,尤其是剩余价值生产形式理论的成熟为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三阶段理论提供了逻辑和历史的说明,从而深化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认识,使唯物史观更加精细化。只有弄清楚了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形式,才能从这两种形式中引出与之对应的社会形式。换言之,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应的是劳动对资本的形式隶属,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应的是劳动对资本的实际隶属。正是由于剩余价值自身的规律,资本家迫使自身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向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跃迁,生产力才完成从协作、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劳动对资本的隶属加深了,劳动和资本之间的对立也深化了。

       正是在这些新发现的基础上,唯物史观才逐渐丰满起来,最终成为科学地证明了的理论。总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的结合为马克思最终建立起自己的理论体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石,同时也为马克思探索新的叙述结构体系创造了充分的理论前提。从这个意义上说,《手稿》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结合的新境界。

       注释:

       ①虽然马克思还没有使用资本集中这个概念,但是关于资本集中概念的思想已经形成。

       ②指商品的价值由工资、利润和地租这三部分组成的公式。

       ③马克思在《手稿》中关于第Ⅰ类和第Ⅱ类与以后的用法不同,正好颠倒过来。

       ④马克思区分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竞争和资本在相同部门内部的竞争。前者推动形成平均利润,后者推动利润率下降,两者的结合就是一般利润率的下降。这一部分的论述仅涉及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竞争。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理论结合的新境界--读“1861年至1863年马克思经济手稿”_剩余价值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