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性腹痛的内科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研究论文_庾金燕

小儿急性腹痛的内科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研究论文_庾金燕

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童医院 423000

【摘 要】目的:探究小儿急性腹痛内科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6月~2016年4月间收治的50例急性腹痛患儿,回顾性分析一般资料,依据症状表现,结合疾病史进行诊断与治疗,观察诊断结果与治疗效果。结果:31例腹部压痛感,剩余19例无明显腹部压痛感,常见脐周阵发性疼痛,部分见双侧腹部、脐周、全腹部、剑突下部位疼痛。经对症治疗,治愈35(70.0%)例,有效12(24.0)例,无效3(0.6),总有效率为94.0%。治疗前疼痛感评分(65.23±2.4)分,治疗后疼痛感评分(40.1±0.8)分。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内科急性腹痛病因多且复杂,需参照家属提供的病史、药物史等相关信息,结合症状表现进行诊断,采取对症治疗法,可将治愈率提高。

【关键词】小儿急性腹痛;临床诊断;治疗方法

小儿群体中急性腹痛是临床常见病症。相关研究显示,小儿内科急性腹痛以功能性为主,是由内科疾病引起的腹痛,在临床医学中,也称为内科性腹痛,依然有一部分腹痛是因外科急性腹痛引发,常伴有呕吐、流汗、大声哭闹等。研究选取本院2015年6月~2016年4月间收治的50例急性腹痛患儿,提出诊断与治疗方法,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取随机抽签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6月~2016年4月间收治的50例急性腹痛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急性腹痛临床诊断标准。其中,男24例,女26例,年龄2~5岁,平均年龄(3.5±2.1)岁,最短病程20min,最长15d,平均病程(6.5±3.1)d,伴有发热15例,呕吐7例,咳嗽8例,4例便秘,皮肤紫癜10例,发酸6例[1]。

1.2方法

1.2.1临床诊断方法

患儿入院以后询问患儿家属患儿疾病史、发病前日常饮食情况,有无呼吸道感染史、外伤史、用药史等,对腹痛位置、时间、腹痛性质、伴随症状、大小便等情况仔细询问与诊断[2]。对药物过敏史与家族遗传史充分了解。然后对患儿全身症状与生命特征观察与监测,开展血常规检查,对白细胞异常现象仔细查看[3];与此同时,应用B超辅助检查与腹部透视检查,进一步核实腹痛位置与程度,有无病变等,以为后续治疗提供指导。

1.2.2治疗方法

对小儿急性腹痛采取两种治疗方法,一种是保守治疗,一种是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方法:肠套解叠、阑尾炎以及肠扭转等外科急性腹痛采用手术治疗,临床诊断出以上疾病需及时行外科治疗。保守治疗法:结合患儿病程与病症特点,给予药物治疗,如果诊断出患儿为寄生虫性腹痛,需给予驱虫治疗,等待疼痛缓解以后再行系统治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果诊断为感染性腹痛,则要给予抗生素、抗病毒类药物治疗;如果发病期间患儿出现排便不畅,可给予开塞露通便治疗;如果患儿表现出过敏性紫癜症状,可指导患儿家属进行日常护理,比如,腹部热贴、合理饮食、腹部按摩等,配合有效随诊。

1.3疗效判定

应用本院自制的调查量表,治疗效果分为三个等级:腹痛消失,恢复正常精神状态,视为治愈;腹痛缓解,其他症状部分消失,患儿精神状态良好,视为有效;腹痛未减轻,临床症状未改变,病情有加重倾向,视为无效。

1.4本次研究使用SPSS15.0软件对计数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标准差( ±s),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 检测统计结果,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诊断结果

本组50例患儿中,均表现出急性腹痛症状,31例表现出腹部压痛感,剩余19例无明显腹部压痛感。大部分患儿脐周阵发性疼痛,部分双侧腹部、脐周、全腹部、剑突下部位疼痛。

2.2 病因结果

50例患儿经诊断后,急性腹痛主要原因为:肠系膜淋巴结发炎、急性阑尾炎、胃肠炎、胃炎,过敏性紫癜、药物胃肠道反应、急性细菌性痢疾、胃肠痉挛、粪便堵塞、蛔虫症。

2.3 治疗效果

50例患儿经治疗后,治愈35(70.0%)例,有效12(24.0)例,无效3(0.6),总有效率为94.0%。治疗前疼痛感评分为(65.23±2.4)分,治疗后疼痛感评分(40.1±0.8)分。治疗前后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儿科疾病中小儿急性腹痛较为常见,包括感染与非感染,内科与外科两种发病因素。发病原因多且复杂,需要仔细询问患者家属患儿疾病史,全面、密切观察患儿全身症状、体征,以使诊断更为准确、真实,实现预期治疗效果。治疗中避免盲目用药或者掩盖病症,使诊断与治疗最佳时机错失。依据临床病症,将小儿急性腹痛分为两种,本文研究的进行腹痛表现为器质性与功能性两种。功能性疾病包括肠道蛔虫症、胃肠道反应、肠痉挛[4];器质性疾病包括细菌性疟疾、急性肠胃炎、消化性溃疡、过敏性紫癜、肠系膜淋巴结炎等。诊断时需要对患儿脉搏、体温等生命体征密切监测,查看有无发热、呕吐、紫癜症状,这是对症治疗的前提。

综上所述,通过对本组50例患儿的问诊以及全身症状检查、相关指标监测,共诊断出31例腹部压痛感患儿,19例无明显腹部压痛感患儿,常见脐周阵发性疼痛,部分见双侧腹部、脐周、全腹部、剑突下部位疼痛。对症治疗后,治愈35(70.0%)例,有效12(24.0)例,无效3(0.6),总有效率为94.0%。治疗后疼痛较治疗前降低。表现了结合症状表现诊断,对症治疗,可达到预期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胡文君,吴云峰.小儿内科急性腹痛的临床诊断与处理——附108例临床分析[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4,36(2):42-43.

[2]张慧娟.小儿内科急性腹痛的临床诊治分析[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4(16):55-55,56.

[3]宋业华.小儿内科急性腹痛的临床诊断方法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2016(4):24-24,26.

[4]刘波.探析小儿内科急性腹痛的临床诊断及治疗[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56):38-38.

论文作者:庾金燕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22

标签:;  ;  ;  ;  ;  ;  ;  ;  

小儿急性腹痛的内科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研究论文_庾金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