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际贸易领域的新价值取向--人文贸易理论_人文论文

论国际贸易领域的新价值取向--人文贸易理论_人文论文

论国际贸易领域新的价值取向——人文贸易主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值取向论文,人文论文,国际贸易论文,主义论文,领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40年代以来,关贸总协定先后进行了8轮全球性的多边关税减让和贸易谈判。随着多边关税减让谈判取得实质进展后,关税作为贸易保护手段的作用日益降低。为了保护本国贸易,大量新的非关税壁垒涌现出来,其中许多措施体现出一定的人文主义思想,如技术标准、环境标准、劳工标准等。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类在社会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人文贸易主义的表现更加明显。国际贸易活动不仅应重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问题,而且应关注人类发展中的社会问题。笔者就人文贸易主义的内涵、特点、影响等作一些初步探讨,以期对我国的外贸发展有一定参考作用。

一、人文贸易主义的内涵

我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人文思想源远流长。最早出现“人文”一词的《易经·贲》中说:“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至,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尚书·泰誓》中周公说“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左传·昭公十八年》中记载季梁说:“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先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以神”。这些都是古代人文思想的体现。我国传统的人文思想从来没有被系统化过,只是零散地体现在一些思想家、政治家的言谈和著作中。真正的系统化的人文主义开始于西方社会的文艺复兴时期。

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就是人文主义(Humanism)。“人文主义”一词源自“人文学”(Studio humanistic),在文艺复兴时期指对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和艺术的研究及对人生现实重新认识的思潮。中世纪的欧洲封建专制占统治地位,基督教会是整个社会的精神支柱。在教会的控制下,整个社会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都停滞不前。14世纪下半期,欧洲开始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要求在思想上摆脱神学统治,人文主义就应运而生。人文主义的主要特征是:主张以人为中心,肯定人是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强调人的个性自由和人身自由,反对以神为中心的封建教义;赞扬人的价值和尊严;重视个人的才能和奋斗;提倡理性,反对蒙昧主义。人文主义把人确立为价值原点,认为人在一切事物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是一切事物的衡量尺度。在传统人文主义的影响下,国际贸易的指导思想以谋取最大限度的经济利益和对物质财富的最大限度占有为目的。不管是重商主义理论,还是绝对利益理论、比较利益理论和资源禀赋理论都只是重视贸易的总量,很少顾及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承受能力。

自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主义就成为西方社会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并深深地体现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之中。然而,主体性的过分膨胀一方面导致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脱节,另一方面导致人类发展与自然发展的对立。18世纪中叶开始,资本主义社会开始进入工业化时代,在大约200多年的工业经济时代中人类社会在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失衡、贫富分化等。20世纪末,知识经济的出现使智力资源代替自然资源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知识经济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降低,在一定程度上使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有效统一。由于人既是创造知识的主体,同时又是知识的载体,所以人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面对工业经济的弊端和知识经济的优点,现代人文主义发生了重大变化,它反对传统的主体主义,关注人的现实生存处境。在现代人文主义的影响下,国际范围内形成了人文贸易主义的价值观。人文贸易主义是新的人文主义在国际贸易领域的体现,是指在与国际贸易有关的一系列活动中,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宗旨,使人类的活动与社会、自然相协调的可持续的贸易发展观。

二、人文贸易主义的特征和表现

二战后,关税壁垒日益降低,关税保护贸易的能力越来越弱,为了保护本国的贸易利益,各种带有人文性质的贸易措施陆续出现。知识经济初现端倪后,人们更加认识到个人的发展与社会、自然的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人文贸易主义在继承和发展传统贸易观的基础上主要表现出以下三个特征。

1.人文贸易主义强调在贸易发展的过程中要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日益恶化,人们终于认识到保护环境和资源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世界贸易也由此进入环保时代。WTO根据1994年4月15日的马拉喀什部长会议成立了“贸易与环境委员会”,以此来协调贸易与环境之间的矛盾。《马拉喀什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在其序言中明确指出要采取措施“保护并维护环境”。《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反补贴协议》等文件中都规定了与环保有关的内容。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先后制定并颁布了两批共5个属于环境管理体系和环境审核方面的标准,后来又陆续颁布了术语、环境标志、生命周期评价方面的标准。国际贸易中的这些协议和标准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环境和资源,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2.人文贸易主义强调在与贸易发展有关的经济活动中,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削弱另一部分人的发展能力,即注重整个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

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注重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在工业经济社会,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劳资双方的关系日益紧张。1997年8月美国CEPAA(Council on Economic Prioriities Accreditation Agency)制定了全球第一个可用于第三方认证的社会责任国际标准——SA8000。SA8000标准是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公约》、《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及《世界人权宣言》而制定的。目的在于通过有道德的国际贸易活动,最终达到公平享受贸易所带来的利益。(2)注重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协调发展。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获取的利益是极不平衡的,南北差距有扩大的趋势。为此,WTO对最不发达的国家几乎不要求其承担任何义务,对发展中成员的优惠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较低水平的义务;更灵活的实施时间表,即较长的过渡期安排;发达成员尽最大努力对发展中成员开放其货物和服务市场;对最不发达国家更优惠的待遇;提供技术援助和培训人力资本。

3.人文贸易主义强调国际贸易活动的开展应注意协调人们的身心健康

人们消费商品的过程同时也是人们享受生活的过程,因此,国际贸易中产品的质量对买卖双方都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作为产品的需求方,产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买方的身心健康。WTO中的许多文件,如《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的协定》、《服务与贸易总协定》等都体现出对人的健康的关注。1987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式颁布国际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即ISO9000系列标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致力于“防患于未然”,它通过对生产、经营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系统化的控制,从而达到生产合格产品的目的。贸易领域诸如此类的协议、标准规范了贸易活动,保证了人类的健康。

三、人文贸易主义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传统的贸易观主要强调贸易活动中人们所取得的物质利益,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与人类发展密切相关的社会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面对工业化社会产生的种种难题,人们在重新审视自己的贸易行为后,提出了人文贸易的发展观。人文贸易主义的出现对国际贸易的理论与实践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1.人文贸易主义对西方经济学中“经济人”的假设提出了挑战

自亚当·斯密以来的许多西方经济学家都把“经济人”作为探究人类经济行为和市场经济的出发点和归宿。19世纪,英国思想家耶利米·边沁将私有者在经济活动中自发产生的功利标准泛推到伦理领域。“经济人”在一切经济活动中都是以利己为动机,力图以最小的代价去追逐自身最大的经济利益。在国际贸易领域,人们遵循同样的原则。从微观上来看,个人在国际活动中一味地优先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就会导致各类群体利益和社会利益发生矛盾与冲突。从宏观上来看,发达国家一味强调自身贸易利益最大化,就会拉大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人文贸易主义则强调人的问题不仅是满足简单的生理需求问题,还有如何提高素质、升华精神、维护尊严的问题。国际贸易活动由此获得了道德规范性。人文贸易主义这一思想有利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发展将有深远的影响。

2.人文贸易主义对传统贸易理论漠视自然环境的思想提出质疑

传统的自由贸易理论虽然以不同的方式来说明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但都是建立在不计自然环境的经济投入基础之上的。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和李嘉图的相对成本理论都以劳动力为投入的惟一要素,暗含着自然资源不受限制的假设。因为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在世界处于统治地位,他们除了拥有本国的自然资源还可以从海外获取大量的廉价原材料。赫克歇尔和俄林的H-O模型用生产要素的丰欠来解释贸易发生的原因。该理论认为各国应出口用本国丰富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进口本国稀缺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这些贸易理论的共同点就是为了物质利益的增加而毫不吝惜地掠夺自然资源,但是却没把由此产生的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的负面影响计人生产成本。人文贸易主义认为在贸易发展过程中为维护和弥补自然环境所投入的人、财、物最终都应该是贸易活动中的成本,通过把这些环境成本内在化来强调贸易发展中人与自然的和谐。

3.人文贸易主义针对传统贸易片面追求物质利益的弊端提出了新的贸易利益评价标准

在传统国际贸易中,人们片面地追求财富的积累,人沦为财富的附庸。早期的贸易理论如重商主义理论、绝对利益理论、比较利益理论主要以对外贸易额、国际贸易额、国际贸易量等一些空洞的经济数字作为贸易利益的衡量指标。这种片面追求贸易额的发展战略严重危害了当代人和后代人赖以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而人文贸易主义认为人们进行贸易不仅要关注贸易的总量,还要关注贸易的实际质量。贸易的开展既要使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各种需要得到满足,又要协调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人文贸易主义的出现使国际贸易的评价标准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以物为中心发展到以人为中心,从追求短期利益发展到追求长期的综合利益。

4.人文贸易主义对全球贸易利益的分配问题提出了新的挑战

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造成了日益严峻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人文贸易主义的出现具有客观必然性。但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利益分配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在国际贸易中,发展中国家主要出口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这类产品以牺牲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为代价,在国际市场上价格低且不稳定。而发达国家为稳定就业,缩小贸易逆差,利用人权意识、环保意识、环保技术方面的优势,打着人文贸易的幌子制定各种苛刻的环境标准、劳工标准、质量标准,以此来限制进口。这些标准远远超过发展中国家的承受能力,使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恶化。

四、面对人文贸易主义我国应采取的策略

人文贸易主义是顺应人类保护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维护人类身心健康的历史潮流而出现的贸易发展观,它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中国家只有高度重视,才能把握机遇,分享人类社会未来的进步和繁荣。

1.树立人文贸易主义的评价体系

贸易利益的评价标准可以引导人们的生产行为和贸易行为。从企业方面来看,企业在追逐经济利益时要考虑生产的负外部性,即生产造成的环境成本和社会成本。同时还要把企业的利益与员工的利益结合起来,不能以牺牲员工的物质、精神利益来扩大企业的利润。从政府方面来看,发展中国家要积极调整发展战略,注意经济的发展要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相协调。对外贸易额、进口额、出口额等单一的数字指标不应成为评价贸易利益的惟一标准。新的评价标准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指标:贸易总量、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国民的自由等。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人文贸易主义的实质。

2.制定与国际惯例相适应的各种质量、技术、环保标准,推动人文贸易的发展

贸易中的国际标准如ISO9000、ISO140000、SA8000等反映了贸易中的人文精神,是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通行证。虽然目前这些标准大多以贸易保护主义的面目出现,但其反映了国际贸易发展的大趋势。我国目前的情况是,一方面我国的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存在某些差距,另一方面许多企业对国际标准认识不足,主要关注产品的数量而忽视产品质量、环境污染和劳工条件。因此制定既与国际标准接轨又适合本国国情的各项标准是进行现代贸易的必要条件。对这些标准的执行既可以增强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实际竞争力,又可以保持自然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努力推动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的优化升级,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

长期以来,我国对外贸易以比较优势理论和资源禀赋理论为理论基础。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我国贸易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是:资源的高投入、高消耗,环境的高污染和收入的低效率。因此,要改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就必须改变过去以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我国应以先天的比较优势为基础,积极创造后发竞争优势。根据国情,在适当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有选择、有步骤地发展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企业应该努力应用现代科技,切实从传统的粗放式经营转变到现代的集约式经营,提高知识和技术在产品价值中的比例,减少企业生产的负外部性。

标签:;  ;  ;  ;  ;  

论国际贸易领域的新价值取向--人文贸易理论_人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