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发生的空间维度--兼论皮亚杰理论的心理状态_心理学论文

理解发生的空间维度--兼论皮亚杰理论的心理状态_心理学论文

认识发生的空间维度——兼评皮亚杰学说的心理学地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维度论文,学说论文,心理学论文,地位论文,发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本文首先从科学哲学的角度评价皮亚杰的心理学,肯定其在心理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然后从几何学的角度对皮亚杰关于儿童守恒观的发展理论进行重建,提出零维守恒、一维守恒、二维守恒、三维守恒的概念。

艾宾浩斯说过一句心理学名言:“心理学有一长期的过去,但仅有一短暂的历史。”可是,这个短暂的历史究竟始于何时呢?一般认为始于上世纪最后25年〔1〕, 大抵有如下事件:冯特创建莱比锡心理学实验室(1875年或1879年),第一份心理学杂志《美国心理学杂志》创刊(1887年),第一个心理学教授的职称由宾夕法尼亚大学授予卡特尔(1888年)。很显然,这只是回答问题的必要条件之一,事实上,要探讨一门学科的起源并非易事,因为我们的标准难以统一。我们不如改变提问方式:心理学在什么时候才算成熟?回答这一问题也许要简单些,我们至少可以从科学哲学那里(如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2〕)获得回答这一问题的标准:(1)已经具有心理学名称、专家、刊物这样的共同体;(2)有自己独立的理论及方法体系;(3)摆脱了其他学科(如生理学)的束缚;(4)摆脱了前科学的哲学思辨,显著特征是摆脱了明显的门派体系之争,专注于问题及方法的探讨;(5)正视学科的历史。下面将论述的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显然满足上述条件。

一、皮亚杰心理学的科学哲学评价

翻阅舒尔茨的《现代心理学史》〔3〕,令人惊讶的是, 这部再版于1975年的教科书,即使在“尾声:较近的发展中”也未提到皮亚杰的工作;直到1980年,黎黑才在其《心理学史》中公正地提到皮亚杰〔4〕,虽然远无其他学派详细。不过,这两本书关于心理学如何独立和成熟的许多论述倒是充满真知灼见。

当皮亚杰于二三十年代开始其心理学研究时,心理学已经轰轰烈烈地经历了其门派体系之争,“除了精神分析学派外…各学派的特色开始消失,论战开始平息”〔5〕。心理学开始走向成熟,关注具体的问题,试图摆脱哲学思辨的影响。皮亚杰的研究工作应运而生。

“把实验法应用于心理问题,是心理学研究史上无可比拟的伟大的杰出事件”〔6〕。然而心理学实验长期存在两方面的缺陷:一方面,过分地依赖生理学,如行为主义所主张的那些观点〔7〕, 人的心理现象不过是动物生理实验的逻辑外推;这种还原论观点潜藏着取消心理学自主性和独立性的危机〔8〕。另一方面, 实验与理论之间缺乏实证的联系,正如波林对冯特心理学实验所评价的:“我们也许可以认为实验和冯特重要的系统概念的关系是例示之于原则的关系,多于其为实证之于结论的关系”〔9〕。因为他的理论像分类表, 所以它们势必是联系得不那么严密,而且几乎不能加以验证”〔10〕。皮亚杰的理论很显然建基于一系列实验基础之上,但它们是基于儿童认知过程的发生学探讨而设计的,既非动物学实验的逻辑外推,也与生理学没有明显的瓜葛,这就具有心理学学科的自主性。同时,皮亚杰的实验结果破除了我们许多想当然的常识,也常常与想当然的预期相左,如守恒观的发展,这就不同于以往以先入为主的思辨诱导实验结果的结论,避免了心理实验常有的“俄狄浦斯”效应(即结果为预言所诱导),从而其实验结果与结论之间具有实证的联系。

皮亚杰的实验也有别于现今流行的心理测量。因为心理过程中量作用的客观性远不及质作用强,所以心理测量的标准具有十分大的任意性,本质上是归纳的,从而是不完全的。皮亚杰将数理形式运用于认识发生的探讨不同于心理测量公式,前者探讨的是心理内在的质的过程,是研究对象的简化形式,同时也是一种理解认知过程的模型。而后者是实验结果间的量的关系,是以线性方法处理非线性心理过程,是被构造了的结论,很难产生积极的可预测的结果。

一门成熟科学,往往能正视其历史上所积累的证据和理论,而不是以哲学观点的偏颇为导向,旧理论常以恰当的形式包含于新理论之中。在心理学诸多流派之中,格式塔理论无疑是使心理学独立的最好“理论”,它强调知觉整体的重要性,从而强调心理对生理的独立性,不同于构造主义将经验还原为各种感觉(生理行为)并认定经验是其复合物(马赫物理主义的翻版);但格式塔理论所认定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不过是一个哲学口号而已,部分之间是如何按照怎样的规则和结构组织起来的,并不明了。格式塔也拒绝这种结构分析,因此格式塔理论虽然可能使心理学自主,却使其脱离了与其他科学的任何方法论联系,将自己孤立于科学之外,使得理论难以实证化,也从而使心理学不可能成为一门科学。皮亚杰无疑吸取了其有益的成分,强调知觉的整体性;人类认知首先起始于知觉,可到一定时期确实发展(解析)出了感觉要素,这才有了理性认识;从知觉到感觉是一个逻辑运算的分析过程,同时又是不可逆的(不完全同于逻辑运算)〔11〕,从而架起了构造主义与格式塔主义之间的桥梁:知觉通过逻辑运算的心理结构解析为感觉要素,感觉要素然后以理性诱导形式整合(不是复合)为经验。除此而外,皮亚杰也融汇了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合理因素,强调儿童认识发生的“自我中心化倾向”和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双向适应。〔12〕

皮亚杰对认识论的强烈兴趣会使人觉得其理论尚未摆脱哲学思辨的影响。事实恰恰相反,他要做的就是摆脱传统思辨的非科学性,使认识论中那些有趣的问题实证化,“象什么是知识?什么是可以具有知识的人?”“这些问题应在可靠的理论和经验研究的基础上得到一个科学的回答”。〔13〕其认识论建基于实验证据之上。

二、儿童守恒观的空间结构

在《思维发展中不变性和可逆性运算的成就》〔14〕一文中,皮亚杰向美国读者概述了自己的研究。他把儿童认知发生分为四个时期,即前语言时期、前运算时期、具体运算时期和命题运算时期。

前语言时期即婴儿出生到1.5~ 2岁时期,尚无语言能力。在将近1岁时,婴儿才形成永久性对象的概念,即开始找寻从知觉场中消失的对象,而在此前却不找寻。“这种不变因素是某种形式的可逆性造成的”,如物体在空间反复缓慢的运动。

前运算阶段处于2~6、7岁。儿童已具有表象思维, “智慧活动能够应用到远距离空间,直接感知范围以外的事物,应用到能够再现的和重估的过去,以及按计划和方案形式所表现的将来”。这是守恒观和空间感的进一步发展,是空间不变因素的巩固和发展,可以在时间上把过去、现在和将来联系起来,但这一阶段尚未形成真正的守恒观,儿童对高、低杯间液体倾倒后量的守恒尚不能正确判断,但距离不变性已经形成,这才有了液面高的杯子水多的判断。此阶段后期,面积守恒开始形成,如“牧场草量”实验表明,在相同草量的两个牧场相同位置同时建一所相同大小的房子,其草量仍然相等;但这种守恒的复杂变换仍不能驾驭,“欧几里德定律还没有生效”,如果在两牧场不同位置再各建一所相同大小的房子,则草量被判断为不一样。

具体运算阶段是儿童7~11、12岁时期,守恒问题渐趋解决。 儿童已经能够判断液体倾倒实验中量的守恒并能加以论证,甚至能进行简单的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守恒运算,但仍不能兼顾整体和部分两个方面复杂的守恒运算。

命题运算阶段是智慧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儿童开始形成可逆的组合运算能力,但尚不能发现全部组合的方法。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命题逻辑的发展,借助于抽象的语词而不是具体对象来运算。这是把运算的格(命题或语词)和运算的群(具体运算单位如感知对象)结合起来的结果,由群运算发展出格运算。皮亚杰认为命题运算结构是兼具格和群的一种复杂结构,并以此阶段的比例运算为例作了说明:“比例不仅构成格,而且也构成群。”逻辑蕴含是一个格,但这个格中有群的组合,我们可以从一个格说出其否定的方面,这就是格具有的群特征。格可以由群推出,这正是科学哲学自然化倾向的逻辑基础,也是归纳法的特征。

事实归纳只适于纲领形成前的科学,培根在近代科学之初十分推崇归纳法,而鄙夷演绎法,就体现了科学之初的方法论特征。成熟科学的方法论标志是假说演绎法在其中的经常运用。因为成熟科学的公理化体系或概念理论化体系已经形成,利用已有原理推出新的事实成为体系内发现的主要途径。这也使成熟科学的理性力量远远大于前范式科学。

正是基于皮亚杰使心理学走向成熟的基本观点,这里便欲在其体系内充分运用假说演绎法,构建一个“守恒观发展的空间序次假说”(t-he Hypothesis on the Spacious Order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n-servative Notion)。皮亚杰是以数理逻辑运算来构建认知发展过程的,这里则从几何学的角度重建之。本假说认为,在儿童的认知结构中,守恒观是按点、线、面、体的次序形成的,即零维守恒、一维守恒、二维守恒、三维守恒。

1.零维守恒(zero—dimensional conservation)或称点守恒。在婴儿的原始感知觉中尚无永久性对象概念,对象(玩具)在空中的运动于其认知场中是一些抽象同一的、彼此没有联系的、不连续的点阵(运算单位),因此我们可以把儿童此时的空间感看作是完全的群结构,是统计学上的点。当一个物体在某一点上出现,然后移走,初生儿不再找寻,这叫点守恒。在高维观点看来就是不守恒。点守恒可以如此解释:初生儿只认定对象在空间某一特定点是守恒的,一旦物体从一点移到别处,他就不会认为还是同一物体,因为它在空间中的点发生了变化(而点与点之间又是无关联的),不是点守恒了。这类似于罗素所宣称的认知论上的“此时此地性”〔15〕,也正是知觉整体性的体现。点守恒在科学研究(认识论)和儿童学习(教育学)中也是经常发生的,同一客体或语词在不同场合出现往往被认为是不同的东西。

2.一维守恒(one—dimensional conservation)或称线守恒。 即永久性对象在儿童认知场中的形成。儿童开始找寻消失的玩具(对象),一维守恒是通过点守恒变换(点运算)——对象在空中的连续运动——形成的。线守恒的标志是儿童开始有了距离感,当高杯中的水倾于低杯中,液面下降了,儿童认为水减少了,这说明儿童已开始形成线守恒,因为他们能开始感知到线度(高度)的变化。但此时儿童尚未感知到面积的变化,不能从杯子的剖面积来判断水量的多少,因此尚未形成面守恒。

3.二维守恒(two—dimensional conservation)或称面守恒。 面守恒是在线守恒于空间中所作不同维度(尤其在水平面上)变换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变换主要是具有线度差异的对象在空间中的不同取向,如一支铅笔横放、竖放都是同一支铅笔。

线守恒向面守恒的转换是不均衡的,一般而言,幼儿对高度的知觉要比长度知觉敏感些,如同一竹杆水平放置与竖直放置会产生不同的线度感。这种过渡尚有待于更精确的实验检验。

“牧场草量”实验(前运算阶段)表明儿童已具有面守恒观,但在面守恒向体守恒的过渡中,即面守恒的复杂变换,儿童尚不能把握。例如前述牧场中增建房子的例子。从二维守恒到三维守恒的过渡亦有待更精确的实验充实。

4.三维守恒(three—dimensional conservation)或称体守恒。已达到命题运算阶段后才得以形成。三维守恒也常常构成科学发现,如能量守恒、电荷守恒、质量守恒等等。之所以形成于命题运算阶段,是因为它必须辅以纯粹的格运算(逻辑推理)这种高级的理性行为才能得出结论,不只是感知觉的事情了。

应该承认,这种守恒观仍然以其他守恒观为基础,其格运算建立于这样一个形而上学观念上:对象不会无原因消失,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消失的原因,事物就是守恒的。这一观念在零维守恒时就有了:因为初生儿不能理解物体的运动及其原因,也就是说物体从一点到另一点的运动是没有理由的;事物在点上便是守恒的,因此初生儿只能在对象存在的特定点上理解对象,一旦转换到别的位置则不可理喻。这种理解困难也体现在儿童对于比较复杂的守恒变换难以辨识上,如“牧场草量”、“液体倾倒”实验。

本文所构建的仅是一个假说,已有一定的事实依据,尚期更具判决性的实验来确证。应该指出的是,本文四阶段并不与皮亚杰理论四阶段一一对应,它们是相互交叠的,况且这里探讨的仅仅是其守恒观的形成而已。笔者奢望此假说能引起专家注意,以成为更多的实验设计的引玉之砖。

收稿日期:1996—06—02

注释:

〔1〕〔3〕〔5〕〔10〕杜·舒尔茨《现代心理学史》,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第85页、213页、71页。

〔2〕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4〕〔8〕〔13〕T·黎黑《心理学史》,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0年,第443页、492页。

〔6〕〔9〕波林《实验心理学史》,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70页。

〔7〕J.B.Watson,Psychological Review,20(1913)158; 杜·舒尔茨《现代心理学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第385页、213页、71页。

〔11〕皮亚杰、英海尔德《儿童心理学》,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40页。

〔12〕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商务印书馆,1980年。

〔14〕J.Piaget,Social Research,30(1963)283~299。

〔15〕罗素《人类知识》,商务印书馆,1980年。

标签:;  ;  ;  ;  ;  

理解发生的空间维度--兼论皮亚杰理论的心理状态_心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