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WTO后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_大学论文

加入WTO后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_大学论文

加入WTO: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高等教育论文,WTO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有没有一种可以借助的外在推动力,来改变教育年深日久的痼疾?”(注:包国庆.WTO理念与创新学习.教育参考,2000(2))这样的诘问,无论其论证是否有力,显然缺乏对我国教育及其改革成就的全面认识。然而,对教育而言,众说纷纭的我国将加入WTO, 显然确系一种来自外部的冲击和影响。除了带给经济领域的冲击是可以预估的外,能够粗略预见的对教育的实际影响是目前无法确证的。但高等教育必须为适应加入WTO后社会经济领域内的变革作好准备。

一、加入WTO: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如果将加入WTO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区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 由于加入WTO所带来的变革主要是就经济领域内而言的, 因此其对高等教育的间接影响将是主要的,而直接影响则和其有关条款的规定相关。

(一)直接影响

作为WTO四大基础性协议的《服务贸易总协定》, 要求各成员逐步开放服务市场,即在非歧视原则基础上,通过分阶段谈判,逐步开放本国服务市场,以促进服务及服务提供者间的竞争,减少服务贸易及投资的扭曲,其承诺涉及商业服务、金融、电讯、分销、旅游、教育、运输、医疗与保健等服务业。(注:“市场准入”有哪些内容.人民日报, 2000—01—06)可以预见,随着经济领域的逐步开放,作为服务市场组成部分的高等教育市场,势必将在开放中逐渐受到国际办学力量的冲击。因此,WTO对高等教育发展的直接影响, 将主要是开放后的文化教育市场将由国家主导与社会、私人参与的二元结构转变为有国际办学渗透的三方共同竞争的格局。

由于长期以来存在的人民大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与高等教育供给严重不足的矛盾,我国高等教育一直处于“卖方”市场状态之中,而且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这一状况还难以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注:邬大光.WTO与中国教育市场.光明日报,2000—04—26.B1)无论是国立高校的经费短缺现象对自身发展的掣肘,还是民办高校因自身的先天不足和各种客观限制的存在而举步维艰,都使我国高等教育所能提供的学习机会,远不能满足公民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同时,若将高等教育视为一种服务的话,就其对社会尤其是经济领域的适应性和在提升个体个性与职业地位上的作用而言,其质量也不令人满意。而庞大的中国教育市场的潜在价值与发展空间早就为西方国家看好,其借助于经济活动介入中国教育市场而获得一定乃至高额回报的现象已经出现,并且将为此继续拓展中国教育市场。(注:邬大光.WTO与中国教育市场.光明日报,2000— 04—26.B1)当然, 由于我国在教育主权与开放教育市场方面所持的谨慎态度,西方国家的国际性跨国公司或教育机构,主要致力于举办国内教育机构无力实施的管理人员的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国内人才培养的空白。因此,其存在和发展一般被认为是合理的。随着加入WTO 后履行服务市场准入原则的进程,可以预见的是,西方国家将首先选择以建立职业培训机构的方式作为进入中国教育市场的切入点。(注:邬大光.WTO与中国教育市场.光明日报,2000—04—26.B1)同时, 教育市场的长久封闭既不符合市场原则,也是不现实的。在经济领域与国际经济接轨的过程中,必须在有效行使教育主权的同时,逐步开放教育市场,包括高等教育市场。这一过程,虽起因于WTO所带来的外部要求, 但其实就是实际的结果而言,将是促进中国高等教育走向世界和趋于成熟的契机。

(二)间接影响

加入WTO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主要是间接的,其实质是WTO所带来的经济全球化趋势,使中国高等教育在适应经济领域变革,直面发达国家日益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结合的高等教育的挑战时,相形见绌,必须采取一种积极的姿态,借鉴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经验以寻求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采取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高等教育改革策略。因此,可以粗略预见的这种间接影响,首先体现在它所带来的高等教育观念的更新:包括高等教育的发展观、人才观、高等学校的办学观念等;其次,还涉及某些高等教育领域内的具体方面,包括知识的创新、传播和转化方面,人才的培养的结构、培养模式, 承担适应WTO的人员培训,科研开发及其与市场、企业的结合、国际合作等方面。很难笼统地说这些影响是有利还是有弊,但可以肯定,从哪个角度看,这些影响或者挑战,都将是促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推动力。

二、适应WTO带来的变化:高等教育的革新

为使问题的阐述更为集中,我们仅选取以下五个方面作为论述展开的基础。

(一)高等教育观念的革新

面对WTO所带来的变化, 高等教育观念的革新将主要包括这样几点:

1.改革与发展的国际化观念。高等教育国际化观念就是首先要将本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置于世界背景之中,以国际社会的视野而非仅从本国的角度进行考察,确立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方向乃至采取具体的改革措施;其次是与不同国家、地区的高等教育通过多种途径在人才、信息、技术、资金等方面进行经常的、广泛的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再次是对一些符合教育规律、顺应历史潮流的国际教育惯例(如教学制度和学位制度)的共同遵循;最后,注重国际间相互理解的教育。按照较为通俗的说法,就是要使高等教育面向世界,博采世界各国高等教育之长,推进本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进程与水平。(注:万力维,张超.国际化:当代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及我们的对策.外国高等教育资料, 1997(4))

实际上,自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制度产生、形成到发展至今天,尤其是近20年来,或多或少都在实践着上述这些观念,但由于后起发展和其间的种种曲折,高等教育的水平一直处于劣势位置,国际化也就主要表现为单向度的学习、借鉴过程。WTO所提供的背景, 一方面固然使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置身于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潮流当中,促使我们必须不断审视我们的高等教育发展策略,另一方面则预示着中国高等教育或迟或早都必须面对在世界高等教育格局中将置身何处的问题。至少目前所采取的类似于经济改革的非均衡发展策略以及所传递的种种信息表明,国家正在有意识地突破原有的高等教育格局,而且致力于将市场原则引入高等教育。同时,如果国际化、全球化意识不足,或者说是全球化视野下的大国意识不足,缺乏世界范围内的竞争与合作观念,势必将导致与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脱钩,仅仅满足于国内改革与发展的成就。立足国内固然重要,但看不到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国际化、全球化趋势而积极参与之,势必带来新的落后。

2.大市场观念。由于普遍的看法,即教育是计划经济的最后一个堡垒,使教育包括高等教育都或多或少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一方面,接收政府的直接拨款和行政指令,确实是高等教育目前运行的基本前提,但是由于政府拨款己远远低于实际的办学经费需求,高等学校必须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在市场中获得足够的经费支持。另一方面,市场原则的引进,给高等学校带来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但由于缺乏保证其在市场中采取理性的、符合公众利益举措的体制与机制,使国家不得不时时以监护人的角色纠偏改错。而且为了维护公平,由政府实施统一的招生考试、核定统一的拨款配额与收费标准,又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带有计划经济的色彩。在面对WTO所提供的广阔的国际高等教育市场时, 必须确立明确的大市场观念,使高等教育真正面向世界。毋庸讳言,全球范围内的信息、知识、技术和人才的流动,一个主要的方向是流入知识经济成分较高的经济大国,而从正在实现工业化的经济弱国流出。但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国际跨国公司的经营领域向弱国的进一步扩展,以及本国经济的发展,可以预计,还会出现回流的现象。确立大市场观念,就是要迅速扭转这种局面,通过采取各种具体措施,提升信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例,并提供宽松而适宜的就业与创业环境,有力地吸纳这些重要资源的内流。同时,充分利用规则,使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资源,从财力、物力到研发人才、优秀教师等等,都能够为我所用。

(二)高等教育形式的革新

由于国际办学力量的介入和市场原则的引进,高等教育必须面临如何在市场中形成良性竞争的格局,高等学校也必须具备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同时,由WTO 所导致的产业结构调整后的大面积劳动力转移或失业,必将成为高等教育走向多样发展的外在要求,使多种形式办学显得更加急迫。

1.体现多元利益与自由竞争特点的办学格局。如同在经济领域内一样,市场将在高等教育中逐渐成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手段。无论是国办高校,还是私立高校或者国际办学力量的介入,都将在市场中通过提高办学水平和采取各种措施,来吸引高等教育资源。而从资源的来向看,来自社会包括企业、社会团体以及跨国公司与公民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将成为未来高等教育发展重要的依赖力量。因此,最大可能地体现社会与公民的利益,将是今后高等教育市场竞争的主要取向。而由于社会与公民利益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就使高等教育领域内对之的适应必然体现出一种多元化的特征。就办学形式而言,主要是公、私立高等教育,正规高等教育与非正规高等教育,传统大学模式与网络高等教育、远程高等教育等方面的协调发展,使有意愿接受高等教育的公民以不同方式都能如愿,而可以利用的资源也能尽其所用。

2.远程教育和社区教育的发展。我们认为,在上述体现多无利益的高等教育形式中,最有效和目前可行的方式是大力发展远程教育与社区高等教育。

加入WTO后,我国的转岗和失业人数将有所增加。 我国农业部门所占的就业比重很高,占就业人口总量的60%以上。加入WTO后, 可以预见,大量农业劳动力需要转移到工业和服务业。据研究, 从1999 年到2010年间大约1000万农业劳动力需转到其它部门。(注:郑秉文.“入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1):41)另外,加入WTO 后, 按出口产业的“波及”系数计算得知, 减少的就业岗位竟达3610万人。把直接和间接的失业人数加在一起,总计为5054万人。(注:贾保华.WTO:对中国发展战略的重新思考.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12):37)下岗人员要重新就业,转岗人员要适应新的工作岗位,都需要继续学习。但现有的以普通高校为主体的高等教育,显然没有能力接纳如此众多的学习者。远程教育以其超越时空限制、信息传递迅速、由学生自主学习等优势,对迫切求学的人们,特别是处于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人们无疑具有更大的吸引力。而相对于其它高等教育形式而言,社区学院具有教育成本低、紧密为社区发展服务、以社区发展和求学者的需要为根据等特点,在培养目标、教育形式、教育内容、专业和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等方面都表现出较大的灵活性。远程教育、社区学院都将在一定程度上充当转岗与失业人员蓄水池的角色。

(三)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革新

1.学科、专业的调整与优化。高校学科建设,要以更高的角度、更宽的视野来考虑学科和专业建设的“优势、特色、创新、重点”;在调整学科和专业布局中,充分注意创新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建设;学科研究的侧重点与方向要与WTO的规则相适应, 瞄准本领域的前沿问题和重大问题,开展重点突破性研究;专业的调整与设置还要考虑加入WTO后的产业结构和行业人口的变化。

2、教学和科研内容的国际化。加入WTO后,我国的高等教育,更应具备全球性和开放性的挑战眼光,对国际性的社会问题给予更多的重视和关注,如环境问题、能源问题、贸易问题、和平问题、人口问题、种族问题、妇女问题等。教学科研的内容和方向选择,还应注重国际的合作与交流,开设国际性教育课程,在教学内容、科研选题、科研成果转化和应用等方面融入全球意识。另外,由于外语在国际化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高等教育更要重视外语教学,注重外语的应用性和实用性,并加大外语教学中国际知识、国际理解和外国文化的比重。

(四)科研与开发的市场导向

1.知识创新、传播与转化。加入WTO后,一方面, 我国要实现加入WTO后的“双赢”,需要不断地出新知, 这就需要高等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才能不断地进行知识创新。另一方面,世界科技水平的提高,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国际互联网的启动,受知识产权保护之下的知识资源的共享为知识创新构造了世界性的知识平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料和更大的可能,而市场的知识高价值和贸易的自由竞争将成为激励人人创新、提高新知的生产率、不断更新产品的有效手段和机制。因此,我国加入WTO后,高等教育在知识传播的广度和深度等方面应得到加强。

同时,我国知识和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还很低,目前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15%,距发达国家的20%~30%还有很大距离。知识和科技转化率低的原因固然很多,但缺乏有效的转化机制,知识和科技转化的动力不足,知识和科技转化的市场不健全则是主要的直接原因。作为国际经济合作组织的WTO 无疑将为知识的转化甚至是知识的出售提供了大的市场,其注重效率和效益的机制将极大地推进知识的转化力度和广度,高等教育应把握住这一有利机遇,不断加强知识的转化。

2.科技开发与转化。国家科技水平与实力将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力。加入WTO后, 高等教育将在科技开发与转化方面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企业、高校与科研部门之间应有更加紧密的、实质性的结合,一方面促进经济的知识化,另一方面促进知识的经济化。科技开发要以市场为导向,既注重基础性研究,又要重点进行应用性研究,加强高科技含量产品的开发与研制。高校应主动接受企业提出的科研项目,为企业提供咨询和服务,鼓励大学教师和科研人员到企业兼职,建立长期伙伴关系。

(五)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拓展

1.国际交流与合作。国际交流与合作实质上也是一种国际服务贸易输出,也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具体体现和发展趋势。加入WTO后, 为开展国内外的校际交流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面向世界的中国高等教育,应积极借鉴世界先进大学的经验,进一步加强国内外校际间的交流,合作进行研究与培训,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相互认可学生学习证书和课程学分,共同享用电子图书馆及其国内、国际的共同检索服务等。同时,应允许并积极接受国外先进大学来我国联合或单独办学,或设置分校,一旦条件成熟,将中国的大学办向国外,或在国外设置分校。

2.招收国外留学生。加入WTO, 为我国积极招收国外留学生,促进国际教育贸易提供了机会和条件。各学科专业人才通过多种渠道、以不同的形式在不同国家的流动将是一种常见现象,各国去国外留学的人数将会逐渐增加,不仅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派留学生,而且发达国家去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留学的人数也会增加,这也为我国招收国外留学生提供了契机。招收国外留学生不仅是对国际教育市场的开拓,也是我国外汇和教育收入的一大来源,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和盘活各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高我国在世界的地位和影响。当然,我国高等教育要吸引国外留学生,应不断提高培养质量,真正以自身优势吸引各国对中国文化和教育感兴趣的学生,满足不断增加的国外了解和研究中国的需求。

三、实现超越: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

如果仅仅以一种适应的姿态面对WTO带来的影响与变化, 未来中国高等教育无疑仍将沿着西方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轨迹亦步亦趋,始终是追赶者的角色。因此,值新世纪来临,又逢WTO所带来的发展契机, 中国高等教育必须采取一种积极的超越姿态,从观念、制度、人才培养以及科研开发等等方面实现全面的创新,从而为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首先从高等教育制度看,由于高等教育将逐渐进入企业,进入研究机构,为世界各国所共同遵循的制度、惯例在未来高等教育中将渗透于社会的各个方面,因此,高等教育制度肯定将越来越体现为一种为社会各种制度因素、利益因素所普遍影响的制度,最大可能地体现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中国高等教育制度的创新,无疑将沿着高等教育如何与社会结合得更加紧密这样的轨迹去实现,最大可能地体现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将是在制度层面实现超越的一个重要入手点。

其次,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看,高等教育创新的核心是人才培养的创新。具有研究与开发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将是未来高等教育一个重要职能,人才的创新与创业意识、能力也将是体现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致力于探索培养科研开发与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将是未来高等教育内部改革的核心意义所在。

再次,从科研开发看,如果按照既有的经济领域进行开发肯定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致力于开发新的产业领域无疑将蕴藏着巨大的经济利益与发展的动力。可以预见的包括基因工程研究、海洋探索与开发、太空技术开发等领域。

标签:;  ;  ;  ;  ;  ;  

加入WTO后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