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生态企业之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_循环经济论文

走生态企业之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_循环经济论文

走生态型企业之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之路论文,经济发展论文,生态型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些年来,世界经济理论界和实业界在认真深刻地反思20世纪70年代发生的世界性能源危机之后,思想认识上产生了飞跃,实际行为上发生了巨大变化,使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成为国际社会的两大发展趋势。在这两大发展趋势的推动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当作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发展的态势表明,世界经济将在21世纪走出一条信息化和生态化紧密结合的新兴工业化道路。由此可见,走生态型企业之路已成为各国经济乃至各大跨国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当然不能例外,不能逾越工业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生态工业阶段。我国的企业更不能例外,应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吸取国际先进企业的经验教训,提高资源生产率,降低废弃物排放,努力将企业建设成生态型企业,促进国家循环经济的发展,为增强国家的国际竞争力作出新贡献。

一、走生态型企业之路的重要意义

生态工业是依据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生态规律、经济规律和系统工程的方法,经营和管理以资源节约、产品对人和生态环境损害轻、废弃物多层次利用等为特征的现代化的工业发展模式。这一模式使工业生态资源实现多层次物质循环和综合利用,提高了生态企业和生态工业园等生态工业体系的能量转换效率、物质循环效率和价值增值效率。特别是用信息化对各类生态工业体系进行改造后,其能量转换效率、物质循环效率和价值增值效率等三类效率进一步得到提高,不仅达到了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新型工业化的要求,而且为人类后代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生态企业是按照生态经济规律和生态系统的高效、和谐优化原理,运用生态工程手段和各种现代先进技术,建立起来的对自然资源充分合理利用、废弃物循环再生、能量多重利用、对生态环境无污染或少污染的现代化企业。它是国家整个生态工业体系的基本单元和细胞,其主要特征是企业按生态规律组织生产,采用集约、高效、无废、无害、无污染或少污染的生产方式,运用先进的尽可能达到闭路循环的新工艺以及节能、节资源、高效的新技术,生产出更多的绿色产品。这种企业采用的工艺是“生态工艺”,所进行的生产是“清洁生产”。它能集约地利用资源和能源,并变污染源的末端治理为源头控制和全过程控制,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对生产流程的信息化调控,改进工艺,节约燃料、原材料和水,消灭生产过程中的跑、冒、滴、漏,控制“三废”污染物排放并对其进行综合利用,实现废弃物在企业内的闭路循环和废料的全部再资源化,尽量变废为宝,提高短缺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使企业综合利用资源的工艺流程符合生态经济系统的物质循环利用、能量合理流动和价值逐级增值的规律,尽量减少万元产值或单位产品的物耗、能耗和排污数量,降低成本,减轻污染,将长、大、重、厚的粗放产品变为短、小、轻、薄的精细名牌产品,从而极大地提高企业的市场综合竞争力和生态经济综合效益。

总之,创建和发展生态企业,进而发展生态工业体系,不仅对现阶段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造福人类后代、为他们将来进一步的健康发展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走生态型企业之路的紧迫性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生了两大转向:一是知识化转向,它是在经济运行过程中智力资源替代物质资源而发生的经济活动;二是生态化转向,它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而发生的经济活动。这两大转向同时发生,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形成一股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迫使各国、各企业积极应对,以免被这股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所淘汰。这一点,无论从国际经济发展趋势看,还是从我国经济发展态势和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看,都是十分紧迫的,即顺应历史潮流、走生态型企业之路刻不容缓。

从国际经济发展趋势看,一方面,通过创建和发展生态企业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进而推动世界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这一潮流的冲击波,必然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冲击,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之后,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与世界经济的发展接轨,如果不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将无立足之地。在这种态势下,我国的企业如果不迅速地将自己转变成生态型企业,致力于发展循环经济,也将在与生态型的跨国公司的竞争中无立足之地;另一方面,随着标准化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国际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已表现为标准的竞争。因此,主要发达国家为了提高其产业与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都制定、实施了标准化发展战略,不遗余力地参与制定、修订国际标准,力争使本国标准成为国际标准,以确保国际标准能够反映它们的技术水平和需求。有些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利益,保护它们的某些产品不被竞争者击败,在资源和环境等方面都设置了不少它们自己容易达到、而发展中国家目前难以达到的技术标准,甚至将它们自己目前还达不到的标准也列入国际标准之中,以阻止竞争者进入它们的领地。虽然主要发达国家这种设置“绿色壁垒”的行为实质上是将国际标准化当作“大棒”来挥舞,是对发展中国家或不发达国家的一种新的掠夺。但是,必须清醒看到的是,国际标准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顺应这一趋势则兴旺,不顺应这一趋势则衰亡。目前,国际上除了各洲、各国的地区性标准外,通行的标准有ISO9000、TSO14000和SA8000等国际认证标准。企业取得了这些标准的认证后,等于拿到了进入国际市场的“敲门砖”。否则,就应对不了新贸易保护主义,将被国际市场拒之门外。可见,顺应国际化趋势、走生态型企业之路刻不容缓。

从国内经济发展态势看,一方面,我国资源总量虽然较大,但人均占有量少。45种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石油、天然气、铁矿石、铜和铝土矿等重要矿产资源人均储量,分别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1%、4.5%、42%、18%和 7.3%。一些主要矿产资源的开采难度越来越大,开采成本增加,供给形势相当严峻。国内资源供给不足,重要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如2003年有约 50%的铁矿石和氧化铝、60%的铜资源、34%的原油依赖进口。必须看到,大量进口海外资源存在许多难以回避的风险,而且全球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不可能无限制地满足我国的进口需求。这种形势表明,我国不可能再用资源消费翻番来支撑GDP翻番。必须寻找新的办法和途径,缓解资源短缺而约束经济发展的矛盾;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用能源消费翻一番支撑了GDP翻两番,带来的消极面是我国的环境污染状况日益严重。其主要表现:一是水环境每况愈下,不仅生态水匮乏,而且威胁到饮用水的安全,仅2003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达460亿吨,大量未经处理或处理不达标的废水直接排入江河湖库。二是大气环境差,仅2003年全国烟尘排放总量近1000万吨、二氧化硫为2159吨,居世界第一位全国酸雨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三是固体废物污染日益突出,2003年全国工业固体废弃物 1941万吨,其中的3000吨危险废物未经任何处置就排入人们的生存环境之中,危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四是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很低,二次污染严重。五是农村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不仅直接威胁到现时农产品质量安全,更重要的是威胁到农业和农村的长远发展。目前,我国解决上述环境问题的办法通常是末端治理,这种办法不仅投资大、周期长、效益低,企业缺乏积极性,而且往往使污染物从一种形式变为另一种形式,所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消除污染。事实表明,环境污染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紧密相联。有关测算指出,如果我国的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提高1个百分点,每年可减少废弃物排放1000万吨;如果我国的能源利用率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450万吨,等等,这将极大地提高环境质量。因此,从国内经济发展态势看,积极走生态型企业之路,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才是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新途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既坚持经济的持续发展、又提高环境质量的愿望。

从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看,一方面,企业是各种资源消耗大户,而可供企业消耗的资源越来越少,这必然制约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企业又是产生污染的源头,传统经济模式下企业所进行的是“资源——粗放型生产模式——产品——污染排放”的物质单向流动,对资源的利用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它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必然导致许多自然资源的短缺与枯竭,酿成灾难性环境污染后果,而这种灾难性后果也必然制约企业的发展;再一方面,现阶段企业的竞争已从价格、品牌、服务等方面的竞争,发展到创新绿色品牌、树立绿色企业形象等方面的竞争,企业如果跟不上这种竞争步伐,必然又套上了一个制约发展的枷锁。可见,消除上述制约,求得企业的持续发展是当务之急。而要消除上述制约,企业就必须创新生产模式,即把企业变成生态企业,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实现“自然资源——精细化生产模式——绿色产品——再生资源深加工——绿色产品”的闭路循环,使整个生产经营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从根本上消除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这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必然的、惟一的选择,否则,企业将难以在强手之林中争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三、走生态型企业之路的基本原则

走生态型企业之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生产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完善各项执行规章与措施,逐步建立与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相适应的、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运行机制,形成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经营管理模式,将企业建设成为生态型、景观型的花园式企业。为此,走生态型企业之路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坚持“减量化”就是在生产和服务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的排放,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坚持“再利用”就是产品多次使用或修复、翻新或再制造后继续使用,尽可能地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防止产品过早地成为垃圾;坚持“资源化”就是最大限度地将废弃物转化为资源,也就是变废为宝、化害为利。

二是坚持以企业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的,实现企业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就是要确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彻底废除“资源——产品——废弃物”粗放式的生产增长模式,创建“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精细化生产模式,使企业的生产经营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从而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取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坚持企业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就是要根据资源条件和产业布局,延长和拓宽生产链条,促进产业间和企业间的共生耦合,即在空间上将具有耦合效应的产业与企业配置在一起,从而减少废弃物的生成及不必要的资源消耗,以最小的环境代价,换取企业永续生存与发展的条件。

三是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推进产品结构调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原则。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就是要建立和健全由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等构成的生态企业的支撑技术体系。替代技术就是开发新资源、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替代原来所用的资源、材料、工艺和产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轻生产过程中环境压力的技术;减量技术就是在生产源头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的技术;再利用技术就是延长原料或产品使用周期,通过反复使用来减少资源消耗的技术;资源化技术就是将在生产过程产生的废弃物变为有用的资源或产品的技术;系统化技术就是运用系统工程原理,通过构建合理的产品组合、产业组合、技术组合,实现物质、能量、资金、技术的优化使用的技术,如多产品联产和产业共生技术等。通过上述的支撑技术体系的正常运行,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模式,推进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促进企业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科技含量高、经济和社会效益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四是坚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原则。坚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就是要以市场为导向,按市场经济规则加强企业建设,强化企业管理,同时坚持企业建设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依法管理与政策激励相结合、政府推动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努力形成促进生态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和社会氛围,将企业真正建设成为生态型、景观型的花园式企业。

四、走生态型企业之路的基本途径

走生态型企业之路的目标,就是要通过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努力节能降耗,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从生产和服务的源头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尽可能地保护企业乃至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环境,求得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国家发展循环经济、坚持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出最大的贡献。从国内外先进的生态企业的创办经验来看,要实现走生态型企业之路的这一目标,基本途径就是确立生态企业的经营思想和理念、选择先进的生态企业的生产形式,在资源开发和消耗环节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在废弃物产生和处理环节大力提高开发再生资源、变废为宝的效率,在开发绿色产品的同时大力推进绿色服务,从而在社会上、在消费者心目中确立起绿色企业的良好形象。具体做法如下:

一是确立生态企业的经营思想和理念。其一是生态企业将可持续发展观作为自己的经营指导思想。可持续发展观是以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既满足当代人的要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要求构成危害的发展观。其二是生态企业将循环经济作为自己的经营理念。循环经济是在人、自然资源和科技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费的“资源——产品——污染物”的简单流动的线性增长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的“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反馈式或闭环流动来发展的经济。从上述经营思想和理念出发,选择生产形式,开展绿色经营活动。

二是选择先进的生态的生产形式。其一是,按清洁生产方式组织生产,也就是从生产设计、能源与原材料选用、工艺技术采用、设备维护管理和产品的生产、运输、消费直至报废后的资源利用等各个环节,做到自然资源和能源利用的最合理化,经济效益的最大量化,人与环境的危害最小量化。其二是,按循环经济的要求组织生产,也就是在组织生产的全过程中,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按循环经济的3R(Reuse、Remanufacture、Recycle)基本原则实施生产,实现资源利用“减量化”、产品的“再使用”、废弃物的“资源化”,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创造良性的社会财富。其三是,按新型工业化的要求组织生产,也就是在组织生产的全过程中,特别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妥善处理好生产发展、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依托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先进科技,为生产、经济发展中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不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三是强化环境管理和加强环境建设。在强化环境管理方面,首先要努力通过国际标准化组织推出的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认证,严格按 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要求实施环境管理;要通过清洁生产的审核验收,并始终坚持清洁生产;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类污染物要达到国家或地方相应标准要求,不仅坚决做到达标排放,而且污染物排放总量达到区域环境容量要求,决不超过总量控制指标排放,不对外部环境质量造成不良影响。在环境建设方面,要加大投入,按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城市的相关指标,将企业建设成“放心企业”、“花园企业”、“景观企业”。

四是大力推进绿色服务。生态企业不但开发、生产、经营的产品都是绿色产品,也就是符合 ISO14000认证标准要求的产品,如能效标识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环境标志产品等,而且在经销绿色产品的同时,要大力推进绿色服务。一方面,积极推销绿色产品,搞好绿色维修等售后服务;另一方面,积极开展绿色咨询服务活动,大力倡导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以及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激励每个消费者自觉地节能、节水和搞好垃圾分类回收等,从而在社会上、在消费者心目中,确立起生态企业是真正的绿色企业的良好形象。

五是创建生态型企业文化。生态企业文化是能与其他文化体系(既包括整个社会与地区的政治、经济、人文等,也包括企业内部的子文化)相适应、互为依赖、和谐共生的具有自我调节、自我完善和自我更新能力的不同层次的完整系统。创建这一系统,就必须使企业的利益与员工的利益达成平衡,必须使企业的利益与顾客的满意达成一致,必须使企业发展战略与国家、地区发展战略趋同,企业必须对环境保护负责,等等。这种系统作为一种文化氛围,它不是管理方法,而是形成管理方法的理念;它不是具体的行为活动,而是产生具体行为活动的原因;它不是人际关系,而是人际关系反映的处世哲学;它不是工作或服务,而是工作或服务中体现的精神境界。因此,走生态型企业之路文化,要靠持之以恒的宣传、教育等活动进行灌输,使之潜移默化于员工的思想行为之中,从而使生态企业文化既渗透于企业的一切活动之中,又流布于一切企业活动之上,成为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无形的、强大的动力。

六是健全法制完善标准。国家在大力推进走生态型企业之路的活动中,要在贯彻执行已有的《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相关法规的同时,加快《循环经济促进法》的立法进程,抓紧制定发展循环经济、走生态型企业之路的专项法规,如《资源综合利用条例》、《废旧轮胎回收利用管理条例》、《包装物回收利用管理办法》、《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等,制定与贯彻执行相关的技术标准。同时,强化监督检查,坚决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从而,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及相应的标准体系,严格执法,将走生态型企业之路纳入法制化轨道。

七是搞好协调和示范推广工作。政府相关部门、相关的行业协会,要把走生态型企业之路纳入自己的工作规划,建立相应的协调工作机制,认真研究走生态型企业之路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为走生态型企业之路提供优良服务。同时,大力宣传走生态型企业之路的重要意义、紧迫性和必要性,抓好典型示范推广工作,让企业比有标杆,学有榜样,促使更多企业加快走生态型企业之路的步伐,为国家发展循环经济奠定坚实的微观基础。

标签:;  ;  ;  ;  ;  ;  ;  ;  ;  ;  

走生态企业之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_循环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