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风格的论证体系_逻辑结构论文

议论文风格的论证体系_逻辑结构论文

议论性文体的论证系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议论论文,文体论文,系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文章认为作为议论性文体的逻辑构成,论证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以自洽性保证系统内部运行的最优化,以一定参照系为存在前提,以开放性保持与外界的联系,最终实现整体的最佳功能。

关键词:议论性文体 论证 系统 自洽性 参照系 开放性

构成议论性文体的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并不是同一层次上的概念,如果说论点、论据是议论性文体的实体要素,那么论证则是一个动态过程。论证是议论性文体的逻辑构成,用以阐释论点的内涵、论述论点的形成、揭示论据与论点间的逻辑关系,以使人理解和信服。在这个意义上,论点、论据应该是论证的有机构成。进一步考察论证的特征就不难发现,尽管它蕴含在内容各异、繁简不等、纷杂具体的文章中,但只要经过一番爬剔梳理的功夫,仍可窥见其相对稳定的共性,即质的规定性。首先论证总是以一个系统的形式而存在。

论证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论证是理性认识的承载物,它的构成受理性认识规律和形式的制约。理性认识的目的是为了把握事物运动的规律性,这个认识过程表现为:“从简单的辩证运动中产生群”,“从群的辨证运动中产生系列,从系列的辩证运动中产生整个体系。”理性的认识运动“就是它安置自己,把自己跟自己对置,自相结合,就是它把自己规定为正题、反题、合题、或者是它自我肯定,自我否定和否定自我否定。”[①]这是对理性认识过程的生动说明,既是对整个人类认识规律的科学概括,也是对阶段性认识的规律性解释。它告诉我们:一个能被人理解,说服自己并说服他人的理性认识的组成应该:(1)有不同的侧面,至少包括事物的两极;(2)有不同的层次,形成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运动过程;(3)侧面、层次形成论层,并以逐级递阶的形式形成整体;(4)认识是阶段性的,整体有相对性。认识过程的这些特点必然反映到论证中,使之成为一个系统,即“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②]论证是承载认识成果的人工系统,它是由“群”和“系列”,即围绕论题的各个侧面、各种因素,不同层次、不同部分构成的子系统组成的,各子系统因其起作用的方式和程度不同,被分门别类地,先后有序地组织起来成为一个系统。

这个论证系统必须是完整的,它是关于论题的所有对象的全部有关本质的涵盖,在这个意义上,系统各组成部分是不可或缺的,部分之间是有关系的,这样的整体具有非加和性,它以每一局部及其联系承载认识过程,以系统整体承载认识结果,论据和论点被自动纳入论证系统之中,成为一个独立自足的完整单位,它是关于论题的全方位的、完整的逻辑展开式,是一个有机整体。“所谓有机,一是说明这种结合是按照一定规律的,是一种有规律的联系,一是说明这种结合不是简单的机械的拼凑,而是为着某种整体性的功能而结合的联系。”[③]整体在联系中,联系是合规律的,这种规律是对论题的合乎逻辑的展开,在这个展开中各子系统成为一种有序的平衡而形成系统的相对稳定。

论证的各子系统并不总是处于平衡状态,可以通过条件的改换,局部的调整使之不断趋于新的平衡。每个子系统必须为整体服务,它的独立意义只能是整体所允许的。当更换原有系统中的某个局部时,不致使整个系统遭到破坏或崩溃;在原有系统中添置某些新的材料时可以使系统能有新的提高,那么就说明系统具有了整体性。如果某些局部的增加或减少影响到系统的可靠性与稳定性,可能有三种不同的情况,一是原系统整体的稳定不允许再调整,二是调整本身不合理,三是原系统必须解体而代之以新系统。除第三种情况外,应以新的调整和补救来保证原论证系统的整体性,保证系统整体功能的实现,使论证的结论“作为集成化和把许多因素联合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结果而产生的新质,给我们以比各部分的总和更多的东西。”就论证系统相对于它的各组成部分来说,“它反映该众多现象的某种共同合作的属性,并且具有超个体的规定性。”[④]论证的结论不仅是对系统各组成部分的涵盖,而且有着更高层次的普遍意义。在这个意义上,论证系统必须是完整的,才是有价值的。

论证系统的完整性又是相对的。在局部看来自成系统的论证,在另外角度“这个‘系统’本身又是它所属的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⑤]而每一个论证系统因论题不同,研究对象的差异,研究目的的规定性而有不同的具体要求。研究对象内部包含的问题大致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是三个层次,分别对应对象的存在方式、构成,存在依据,保持或改变现状的条件。一次论证可以讨论全部三个方面,也可以只讨论其中一两个方面。可以就某一具体对象进行全面分析,可以只阐释基本概念的内涵,可以探寻对象存在的条件及各种关系,可以研究事物的转化规律,可以……,在认识过程中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以相对于对象的全方位,包括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也可以相对于其某一局部,如只针对是什么,只阐释论点的内涵。

但是,论证系统完整性的相对意义不能损害系统内在构成必需的丰富性,必须使整个系统传达的内容易于理解而较少误差。论证系统的建立是阐明论题的必要条件,是一篇议论性文章得以存在的支柱。作者靠论证系统的完整巩固自己的认识成果,沟通与读者的联系,说服读者信服,这是论证的目的和主要功能。在完整传达作者认识清晰度的要求中,论证必须以一个完整的系统而存在。能否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是考察论证成败的第一标准。

系统的整体功能是保证论证目的性的实现,主要是对结论的支持。这个支持如果出了问题,哪怕是局部的缺失,都可能影响整个论证系统的成立,这就涉及到论证系统功能的质量评价,论证系统的质量,靠系统内在自洽性来保证。

论证系统的自洽性

自洽性是对论证系统内部整体性质的描述,是系统内部一种自我满足的功能,它表现为系统的可靠性与稳定性,它追求的是系统内部结构和整体功能的最优化。自洽性既是论证系统达到某种高度后呈现的性质,也是一切论证追求的目标。

论证系统承载的具体内容和系统本身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任何一个系统往往会有多种多样的具体存在形式,有着多,其中必有一,存在着差别,其中必有比较,必有优。”[⑥]论证系统是人造系统,系统的最优化要靠调控来实现。这种调控表现为对系统主导因素的调动和对干扰因素的控制。主导因素指系统内各子系统自身的可靠性和子系统之间关系的紧密度;干扰因素主要是系统内在资源的冗余性和自我否定因素的生长性。

自洽性实现的前提是论证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可靠性,系统的各组成部分,各组成部分的所有构成因素都应该是可靠的。这种可靠既相对于客观实在的直接或间接的真,又相对于思维逻辑的合理,“神经结构具有非时间性,它一经运化出思维结构,便与现实世界的逻辑获得了非时间的同一。”[⑦]必须保证系统所有组成在这双重意义上的可靠性,每个子系统既是真实的,又是合乎逻辑的。这是保证系统整体可靠性的必要条件,是实现系统自洽性的第一重前提。如劳动的二重性对于商品分析应当是可靠的,才能保证价值分析的进行,前者成为后者的必要条件,后者使前者更加丰富,分析得以不断深入。相反的情况也会造成系统的动摇,如郑涌《“从言意之辨”说开去》[⑧]所指出,现代欧州哲学中关于古希腊词“逻各斯”的争论,海德格尔等人主张“逻各斯”是“说话”、“语言”,那么把“逻各斯”说成“理性”,就是对这个词的误解;在这样一种误解基础上产生的“理性主义”当然也就站不住脚了。因为词语理解的误差导致了原有论证系统的解体,哲学重心发生了从“理性”向“语言”的转移。可见保证论证系统每一局部的可靠性是多么重要。

“可靠性和稳定性是系统特别是人造技术系统的一个关键性指标。”[⑨]如果说可靠性主要从构成系统的各局部考察的话,那么稳定性更大程度上要从系统各子系统之间联系的紧密度来审视。论证的各子系统之间或对等、并列,或互动、互补,或递进、转化,等等,存在各种关系,这些关系越是有机,越是本质性的,越能使之彼此联系,互相依存,不可分割,构成一个充分自洽的整体,其中任何割裂都会影响到整体的完整。如张宽《Discourse(话语)》[⑩]一文,从Discourse一词的词头与词根的构成及含义辨析与翻译开始,继而“去探讨话语产生的方式、传播的途径、它的作用,以及它和西方当代文论的基本概念如‘真理’、‘权势’、‘公共机构’等的相互关系。”这样形成围绕Discourse的具体的阐释性论证系统,以求得对概念的完整准确的理解。如果取掉其中的某一部分,如“与公共机构的相互关系”这一子系统,那么“话语是权势推动的,学科和公共机构是由权势话语构成的,社会是由学科和公共机构提供的知识为依托而存在的。”这一结论,即系统的目标就会被腰斩,原有的论证系统就会变更或解体。因此,系统如果具有了自洽性,各子系统原则上是不可移异的。调整必须强化系统结构的守恒性和某种封闭性,即系统“固有的各种转换不会越出边界之外,只会产生总是属于这个结构并保存该结构的规律的成分。”[①①]这是一个严格的界限,要保持这个界限才能使一个论证系统不仅有存在的充分理由,而且有最佳功能。

自洽性的另一保证是控制论证系统内部的资源冗余性和自我否定因素的生长性。

所谓冗余性是系统内在资源的潜力。“一个系统组织和构造起来,目的是为了动员其自身的资源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但实际上一个系统总不能百分之百地发挥其功能,总不能全部动用其资源,一个系统总是存在着可挖掘的潜力。这种特征被称为资源的冗余性。”[①②]作为人造系统的论证同样存在着类似的情况,我们利用一定的材料为着某一具体的目的建立论证系统,目的是使其按照这一目的发挥功能,但随着认识的发展,又会发现这个系统还可以实现别的目的。冗余性有两种发展可能,一是使原系统以一个子系统的名义加入到一个更广泛的结构里去,其独立意义并不消失,即原有论证系统仍有存在价值,如摩尔根与米丘林学派之于现代综合进化论的情况;另一种是冗余性呈生长趋势进而占据主导地位,原有论证系统因之动摇甚至解体。对于原有论证系统,前者是建设性的,后者是破坏性的。无论如何,它对于原论证系统的独立性与稳定性都是威胁,必须加以调节。

对冗余性的调节有两个等级,“有一些调节作用,仍然留在已经构成或差不多构造完成了的结构的内部,成为在平衡状态下完成导致结构自身调整的自身调节作用。另一些调节作用,却参与构造新的结构,把早先的一个或多个结构合并构成新结构,并把这些结构以在更大结构里的子结构的形式,整合在新结构里面。”[①③]这两种调节,对冗余性的控制都是必需的。一方面,在论证系统建构之前就考虑到扩大视野的可能,尽量不使资源成为冗余,另一方面,在论证系统建立之后必须使系统的所有构成最大限度地服务于、服从于整体的目的性。

这种调节同样适合于论证系统自我否定因素的控制。这种否定因素常常表现为某种枝节性,当然枝节的出现不见得是坏事,它可以使思路改变,获得新的发现,但这最好在研究中完成。对于论证系统的自洽性要求枝节是一种危险的存在,必须限制其生长,如与本次论证有关,应将其纳入,成为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无关则应坚决舍弃,不可使其动摇自己的论证系统。

说到底,自洽性是一种内向性、闭合性,它是论证系统内部机制的强化,保证系统内部的自足与独立品格。我们必须重视论证的逻辑展开,保证系统的内在和谐,遵守论证的全面性原则,保证系统整体的严密,使系统功能达到最优化。

但是,一个论证系统不管如何完美也很难孤零零地存在,它必须在人类认识的大背景上有所依傍,这就涉及到论证系统的参照问题。

论证系统的参照系

正如历史以时间为前提,作者的概念在创作中存在一样,任何论证系统的存在与评价都离不开参照系。参照系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前提性存在,这是由人的历时性存在的历史所决定并证实了的。人类此前的认识成果对论证系统构成环境,系统的建构运作只能在这一环境中进行,正如库恩所说:“一个人所看到的不仅依赖于他在看什么,而且也依赖于他以前的视角概念的经验已经教会他去看什么。”[①④]

不同领域有不同的参照系,首先要保证参照系的同一性。任何论证系统都只能在某一参照系中才能逻辑地展开和存在,不同学说的论争也只有在同一参照系中才能进行。在这一参照系中完美无缺的论证系统,在另一参照系中可能会漏洞百出;一些悖谬的论证也可能因参照系的改变而被肯定,正如普利高津所指出的那样,湍流在宏观上杂乱无章,在微观上却高度有序。“任何一种理论要脱离具体的‘背景’而想‘放之四海而皆准’实属不易,稍有疏忽,便会不伦不类。”[①⑤]参照系的同一将会避免这种不伦不类。

参照系自身存在演进过程,当人们的认识成果积累达到某种质变时,原有的参照系被打破,推翻甚至重建,这是一个不断求异、认同、再求异、再进一步认同的过程。严格说来,参照系的演进也是靠论证系统而最后得以完成的。参照系的演进,既可以是同质的扩展或探微,如经济学中宏观与微观的研究;也可以是不同质的求异,如烧水问题之于物理学与数学[①⑥],还可以是更高层次上不同参照系的互补等等。参照系是多方位,多学科,多层次,多等级的存在,“人类实践的多样性,要求人们的认识是有层次的。不同层次的对本质的把握对于不同层次的实践都具有独特的意义。”[①⑦]在这点上,每个参照系都可以容纳无数次各不相同的论证存在,并使之具有“独特的意义”。

但是,不同参照系的价值并不总是对等的,如果一个参照系的涵盖面越宽广,那么它提供的参照价值就越高,可容纳的论证系统的层级会越多。认识有时会落后于事物的发展,不同人的认识也并不平衡,论证更多情况下要受时下认可的占主导地位的参照系影响。参照系的改变也常常不是推翻与重建的关系,推翻一个参照系不易,重建就更难。经常的情况是参照系间部分的迁移、交叉、并存以及更高层次、更大范围不同参照系的互补甚至统一。为了使论证系统更有生命力,人们往往“采用多维的参照系统容摄不同的观照方式和价值尺度”[①⑧]。如果论证系统中出现了难以克服的障碍,不妨改换参照系,“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它,说不定你能发掘出它的宝藏呢?”[①⑨]

论证系统选错了前提,或参照系本身的缺失,往往使辛苦建立的论证系统成为海滩上的砂器。如中国当代文坛的“后现代”问题之争[②⑩],其参照系是西方文化,并不是中国本土对象的必然对应物,前提是虚设的,这样建立的论证系统其可靠性令人怀疑。如果改换前提,或对论证系统作限制性调整,则会出现全新的局面。在同样涉及后现代的文化讨论中,有人明智地剔除了“后……”的具体内容,指出:那么这个“后……”还是存在的,“中国之所以是‘后……’,是历史的也是全球范围的现实。”[②①]这样就使论证系统在历时性和更广阔的背景中获得了新生。

在具体论证系统中,参照系可以做为隐性前提,也可以成为显性前提,直接参与系统构成。如大量史论文章,只就某一史实论证时其潜在前提是历史的长链;数学的论证要建立在高度抽象的量的基础上,这时参照系是隐性的。没有必要每次论证都把参照系拉进来,但这并不排除参照系可以显性存在,如很多区域性经济研究的论证系统以国际经济格局为参照系;有些学派将不同对象互作参照进行比较研究,参照系都是直接存在于论证系统之中的。可见参照系的处理是可控性的,它受论证系统的目的性制约。

综上可见,参照系是具有相当广泛性的关于某些领域的基本问题的普遍认同,它以共同前提而存在,论证系统只能在这一前提下展开,以求得更深刻的认同,推动参照系的演进。

众多参照系的存在也从另一角度告诉我们,任何一个论证系统,无论怎样完备都不能穷尽宇宙的真理,它只能是阶段性成果,因此系统本身就不可避免地因局限性而潜藏着某种自我否定的因素,明智地认识到这一点,就必须考虑到论证系统与发展着的外部世界的联系,使系统保持适当的开放性。

论证系统的开放性

笛卡尔说过,历史地存在意味着人关于自我的知识永远不能够是完全的。客观世界对于人类的认识永远是一种无限的存在。人们认识本身的发展是没有终点的过程,而论证反映的只是认识的阶段性成果。认识的发展是自由的,而论证系统一旦确立,是一种凝固的物化存在,它与认识的阶段性相吻合,与发展着的认识相矛盾。就人类认识事物的局部性来说,论证系统的不完备性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是先天性不足。加之人们在建构论证系统中必不可少的抽象方法,分析与推理的方法,理想模型的采用,以及单纯定性分析的局限,想象成分和假说的存在等等因素,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论证系统与客观事物、客观规律的某种近似性和或然性,这种近似与或然中包含的不似和不然,那怕是极微小的成份都使它隐含着自我否定,即被证伪的可能。这是一种潜在因素,这种因素会因自身发育程度以及与其它问题联系的紧密度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生长性,即另一论证系统生发的可能,这是与论证系统的完整性与自洽性相矛盾的。

就人们的愿望来说,作为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总期望论证的结果有更大的涵盖面,更久远的生命力,尽可能以可知的形式表达未知的将来。其主要目的仍然是着眼于原系统本身,力求尽可能完满地保证系统内在的稳固。但是,“追求目标性是对系统的各个可能状态进行选择的一个特殊形式。可能性变为现实性有很多形式,系统的全部未来状态就可能性而言都包含在系统的现时状态里,但并不是系统的一切可能性都会照常变为现实性”[②②]。必须尽量促使那些有利于系统保持和稳定的因素转化为现实性,处理好那些不会“照常变为现实性”的因素。这种对于潜在因素的现实处理形成论证系统的开放性。开放性是一种认识的自觉,是对论证系统不完备的一种清醒认识,是为新思路开启的可能预留的空间。论证系统的开放性可以避免因囿于一己一时之见而产生的偏颇。这种创新的功能是开放系统的正反馈效应。然而,开放性对于论证系统来说经常表现则是一种负反馈效应,是对干扰因素的预先处理,对系统起着内在自洽性难以取代的另一种稳定和调节作用。

论证是一个人造的开放系统,它对于开放性的处理如同对自洽性的处理一样,必须保持一个适当的度,首选的方法是使论证系统本身具有一种巨大的容纳性,如辩证法关于矛盾对立统一的论证,为两极中的过渡留下了广泛的过渡层次和空间;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为新元素的发现预留了空白等等,使之具备了同化、吸纳优秀文化成果的功能,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具有强大的生命能量。

当然,并不是每个论证系统都能具有巨大的吸纳性,更多的情况是作者对论题的谨慎的限制和对结论的推断性表达。《数学抽象方法与抽象度分析法》[②③]的作者在提出抽象度分析方法时说:本章所要论述的只是某些最基本的概念,相信读者将从这里发现还有许多问题值得作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论题中就给了一个限度,限度之外可能产生的对论证系统不利的因素就排除在外了。认识阶段的局限性有时使我们明确意识到事物发展的趋势,却尚无明确的结论,有时对问题只能作定性研究而不能进行严格的定量分析,如徐利治、郑毓信对抽象难度的研究中指出的,“至于如何去对‘抽象难度’给出一般性定义的问题,我们尚未述及,事实上也难以对它作出解答。”[②④]就从结论方面进行了限制,这是阶段性结论,就象目前还不能为论证系统找到一个合适的数学模型一样,这些问题因没有成为直接现实而无答案,或因多方探求尚无结果,但它们毕竟存在着,也许有一天我们会惊喜地发现,开放的幼芽已长成参天大树,崭新的论证系统会出现在我们面前。

事物的发展是多向性的,同一对象在不同参照系中会生成不同的论证系统,如烧水问题,物理学着眼于结果与数学着眼于方法截然不同,无论论证向着那个向度发展都不能否定另一方存在的合理性,亦可视为双方互留的开放性。而独立的论证系统在更高的综合中变成子系统,如非欧几何与欧氏几何在更高层次上的统一,即论证作为一个完整系统的相对性,也可视为开放性发育的结果,只是这些已经离本题较远了。

作为阶段性认识,每一论证“都是通过本阶段结果的精确化而和下一阶段相联结的”[②⑤]。在这一点上,系统对外的开放性是防范性的,是对内在自洽性的强化,系统要达到自洽性,必然辅以适当的开放性。开放性是论证系统生命力的必要补充,是论证系统的普遍的性质。

以上我们从内外两个方面初步考察了论证系统的有关问题,综合起来看,论证作为人类认识成果的载体是逻辑地把握世界的方式。论证固然需要技巧和方法,但首先必须对它进行整体的本质的把握。在这个意义上,论证作为完整的系统而存在,以内在自洽性保证系统整体的最优化,以一定参照系为存在和运行的前提,以开放性巩固系统的稳定性并与外界相联系,数方面的共同作用保证一个具体论证系统的可靠性。无数论证系统连同它们承载的内容构成人类认识史的壮美画卷,引导我们逐步接近对世界的真理性认识。(收稿日期:1995年12月20日)

注释:

①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107页,人民出版社,1972。

② ⑤钱学森、许国志、王寿云《组织管理的技术——系统工程》,《文汇报》1978年9月27日。

③ ⑥ ⑨ ①②吴元梁《科学方法论基础》第235、240、238、235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④B·π库兹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论中的系统性原则》第79页,三联书店,1980,王炳文、贾泽林译。

⑦刘啸霆《论数学实在性的逻辑构变》,原载《北方论丛》1995年第1期;《新华文摘》1995年第5期,第37页。

⑧《读书》1994年第6期,第86页。

⑩《读书》1995年,第4期,第132页。

①① ①③皮亚杰《结构主义》第8、11页,商务印书馆,1986,倪连生、王琳译。

①④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第93页,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纪树立译。

①⑤雷颐《背景与错位》,《读书》,1995年,第4期,第17页。

①⑥路莎·彼得《无穷的玩艺》第84—85页,南京大学出版社,1985,朱梧槚等译。

①⑦冯平《评价的合理性》,原载《哲学研究》1992年第4期;《新华文摘》1992年,第7期,第20页。

①⑧孙毅《现代综合进化论》,原载《化石》1992年第4期;《新华文摘》1993年第2期,第178页。

①⑨萧文强《数学证明》第190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

②⑩韩雪临《飞越迷雾——论中国当代文坛后现代主义之有无》,《南京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第66页。

②①毛崇杰《文化视野与马克思主义阐释学》,《文学评论》1995年第4期,第61页。

②②克劳斯《从哲学看控制论》第298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梁志学译。

②③ ②④徐利治、郑毓信《数学抽象方法与抽象度分析法》第96、107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②⑤阿达玛《数学领域中的发明心理学》第51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陈植荫、肖奚安译。

标签:;  ;  ;  ;  ;  ;  

议论文风格的论证体系_逻辑结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