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县优质耕地空间格局及其产生机制-以福建永春县为例论文

山区县优质耕地空间格局及其产生机制
——以福建永春县为例

吴双霞

(福建省地质测绘院,福州 350011)

摘要: 随着对耕地“数量、质量、生态”全方位的日益重视,耕地占补平衡难度的逐渐加大,优质耕地建设成为高效国土建设的重要组成,探索优质耕地空间分布对于引导土地整治项目选址具有一定的价值,对助力乡村振兴具有现实意义。以永春县为例,总结其优质耕地空间分布特征,探究其空间格局产生机制,以期对山区县优质耕地建设探索有所裨益。分布特征结论:永春县优质耕地呈现“大分散、小集聚”的空间格局;沿主要流域相对均衡分布;与居住空间呈衰减态势。产生机制结论:与高程和坡地组合的地形位梯度分布呈现高度相关,主要分布于高程低、坡度小区域;与道路通达性密切正相关,大比例分布在0~50 m内,随距离增加面积减少,不同道路类型相关性为:农村道路>乡道>省道>县道。

关键词: 优质耕地;空间格局;机制;山区;永春县

优质耕地,按照现有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成果是指等级小于8等的耕地[1]。该成果从自然、利用和经济3个方面对耕地质量进行评定,等级分1~15等,其中1~4等为优等地,5~8等为高等地,9~12等为中等地,13~15等为低等地,等级越高,质量受限因素越多。

当前与优质耕地空间分布相关的研究可以划分为两类,分别是有关耕地空间分布和耕地质量等级空间分布的研究。关于耕地空间分布,有不少研究从全国、省域、县域等不同行政尺度[2-5]和不同局部地理位置[6-7]分析耕地空间分布格局、动态变化及分布特征等,研究发现海拔和坡度是影响耕地分布的主要因子。也有学者从时空变化角度,研究耕地重心的动态演变规律,认为人口和经济发展与耕地重心转移关系密切[8]。对耕地质量等别空间分布的研究,则多为数量空间分布研究[9-11],如根据研究不同地区等别分布影响因素不同,以云南乌蒙山为例,光热和土壤质地影响较大[12]

2017年中央四号文件明确指出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深入推进,耕地后备资源不断减少,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占优补优的难度日趋加大,激励约束机制尚不健全,耕地保护面临多重压力。福建省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土地利用结构特征,山区面积大但适宜耕作土地少,山区耕地质量成为影响全省耕地质量的关键。对山区而言,摸清优质耕地的空间分布状况,理清分布规律,对于引导实施土地整治项目、保证占优补优潜力,促进国土高效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作用。永春县位于福建省东南部,作为全国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单位,拥有丰富的“青山绿水”生态资源,新增耕地数量居于全省中上水平,是较为典型的福建山区县。

鉴于此,以福建省永春县为例,采用土地利用变更调查、耕地质量等别评定年度更新等数据获取优质耕地的空间矢量数据,主要利用ArcGIS 9.3软件空间分析功能,探究山区县优质耕地的空间格局及其产生机制,以期对耕地质量建设有一定的引导意义。

1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分析

1.1 研究区概况

永春县隶属福建省泉州市,是晋江上游东溪西溪发源地的一个内陆山区县,地处东经117°41′~118°31′,北纬25°13′~25°33′之间。东与仙游县相连,西与漳平县交界,南与安溪、南安县接壤,北与大田、德化县毗邻。全县共辖22个乡镇,209个行政村,27个社区居委会。2015年全县常住人口45.80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为306.02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6.7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 54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 178元。2015年,全县耕地面积18 842.73 hm2,全县平均国家自然等为7等、利用等为8等、经济等为9等。

网络仿真场景中,数据中继卫星为1颗GEO卫星,用户卫星包括N=6,12,18颗轨道高度为300km的LEO卫星三种情况.其中,三种不同LEO用户卫星数量情况下,LEO用户卫星的升交点赤经(Right Ascension of Ascending Node,RAAN)依次分别间隔5°,10°和15°.为分析方便,其余轨道参数均设置为0.设用户卫星数据帧产生时间服从泊松分布.根据第三节的分析,选取时隙大小为0.28s,具体参数如表1所示.

1.2 数据来源与处理

源数据主要来自国土部门,主要有2015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成果、2015年度耕地质量等别评定年度更新成果、永春县25 m分辨率DEM数据,主要运用ArcGIS 9.3软件进行空间分析。

甘肃某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通风及洁净空调系统设计……………………………………………………… 陈君萍(10-97)

1)优质耕地。按照现有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成果,优质耕地是指等级小于8等的耕地[1],而福建省和泉州市耕地质量平均国家自然等别为7等左右,因此将耕地质量等别评定年度更新成果中国家自然等、利用等和经济等均小于等于7等的耕地界定为优质耕地。通过SQL查询分析提取3个等别小于等于7等的耕地。

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提出之前,国内有许多提倡学生自主学习的实验,如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卢仲衡老师主持的“中学教学自学辅导实验”,常州市邱学华老师的“尝试教学实验”,魏书生老师的“中学语文教改实验”,他们采取“堂堂清(当堂巩固,并进行达标测试,教师当堂批改)、日日清(当堂不达标的学生课外时间补课辅导)、周周清(每周五检查、辅导)、月月清(每个月进行月考)”的制度,使得“上课就像考试一样紧张”,提高了课堂效率。

3.2.1 高程

3)道路。对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库中的地类图斑(DLTB)图层,采用查询分析提取道路用地,将提取的道路面进行转线并提取中心线;为保证道路的连通性,提取部分现状地物(XZDW)图层中道路加以补充;对形成的线状数据图层进行拓扑检查,最终形成含省道、县道、乡道、农村道路的道路数据。

2003年,习近平总书记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第一次系统提出进一步发挥“八个方面的优势”、推进“八个方面的举措”,为浙江量身打造了引领发展的“八八战略”。“八八战略”其中一条,就是要求浙江发挥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4)居民点。为了找出居民点空间与优质耕地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避免过于分散的居民点对分析产生干扰影响,本研究没有全部提取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成果中的农村居民点(地类编码203)和城镇(地类编码202),只提取全县行政村村本部所在地,利用标注形成点图层,以备分析。

早上8点,丁主任出门了,这高原的阳光对他却格外开恩,他的脸白白生生的,一点高原红都不曾晕染,那下巴也剃得光溜溜的,好像那里从没冒出过胡须,那军绿色的上装一根皱褶都没有,看来睡觉时从不会当枕头。

Markon等[5]对众多正常人格理论模型及异常人格理论模型进行了研究分析,发现所有的模型都展现出了一个综合性的五因素结构,而这个结构与大五模型十分相似。与其他模型相比,大五模型的发展经历了更为严格的验证过程。特别是关于特质的研究,经历了不同的语言环境。最初的词汇研究是在英文语境下,通过调查展现出了一个5因素结构,分别为内向外向、宜人性、责任心、神经质和开放性。之后的词汇研究在不同国家的语言环境中展开,其结果都支持存在一个普遍的5维度模型[3](114-158)。

1.3 研究方法

1.3.1 地形位梯度分布

1) 地形位指数

利用地形位指数,综合考虑高程和坡度2个地形因子与优质耕地分布关系。地形位指数公式如下[13]

(1)

式(1)中:T 为地形位,E 和表示研究区任一点的高程和全县平均高程值,S 和表示研究区任一点的坡度和研究区平均坡度值。公式意义为高程低、坡度小,地形位指数小;高程高、坡度大,地形位指数大,其他居中分布。

3) 分布指数

高程不同梯度分级,将研究区高程数据主要参照自然断点分布(Natural Break)划分为5个等级:≤250 m,250~400 m,400~500 m,500~600 m,>600 m。坡度不同梯度分级,将全县坡度数据按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14],分为5个等级:0°~2°,2°~6°,6°~15°,15°~25°,>25°。利用公式(1),计算出上述不同梯度的地形位指数,划分为5个区间:≤0.54,0.54~0.94,0.94~1.41,1.41~1.79,>1.79。

2) 梯度分级

为消除面积差异带来的量纲影响,需要引入分布指数来描述优质耕地在地形位梯度上的分布情况,分布指数描述如下[13]:

P =(Sie /Si )/(Se /S )

(2)

根据上述公式(1)和公式(2),为增加对比分析,分别计算优质耕地和全县耕地在高程、坡度和地形位在不同梯度等级上的分布指数。根据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分布指数大体随着级别增加而下降,数据具有可信性。优质耕地高程分布指数优势级别分布于1级和2级,其中以1级指数最高达6.36;坡度和地形位分布指数优势级别分布于1~3级,其中1级指数最高达9.43和11.64。全县耕地高程、坡度和地形位分布指数优势级别都分布于1~3级;高程以1级指数最高为1.74;坡度和地形位以2级指数最高分别为2.97和2.79。

地形位分布指数的意义,不同地形梯度下分布曲线起伏变化大,表明优质耕地对该梯度区间具有较强的偏好性,即这个区间分布较多优质耕地。

1.3.2 可达性分析

可达性分析,主要应用于优质耕地的道路可达性和居住空间与优质耕地分布空间的距离分析。运用最近分析(Near)求得道路与优质耕地之间的距离。运用网络分析(Network Analyst)模块,对行政村村部点,分析不同距离范围内通过现有道路的可达性。根据形成的矢量数据,计算不同可达距离范围内优质耕地的分布面积,以此分析居住空间与优质耕地分布空间相关性。

1.3.3 缓冲区分析

缓冲区分析是空间分析一个常见的分析方法,点、线、面均可自动建立形成一定宽度范围的面状图形。本研究设置不同缓冲宽度,得到桃溪流域不同距离范围内优质耕地面积分布情况,以判断优质耕地是否沿流域分布。

2014年,长荣股份与海德堡展开深入合作,成功并购了海德堡部分印后资产,并且由海德堡在除中国和日本以外的其他区域排他性分销长荣股份产品,同时长荣股份与海德堡合资在天津新建一家生产型企业,为海德堡胶印机以及长荣的印后设备提供高端零部件。通过此次合作,长荣股份引进了国际领先的研发、生产、管理经验,进一步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成功进军国际高端市场。

2 优质耕地空间分布特征

2.1 总体布局上呈现“大分散、小集聚”的偏东分布

2015年永春县共有18 842.73 hm2耕地,分布于全县域22个乡镇,其中以达埔镇耕地数量最多,呈祥乡耕地数量相对最少。永春县优质耕地总面积3 329.57 hm2,优质耕地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17.67%,分布于全县域18个乡镇,较为集中分布于县域东半部。从优质耕地数量上看,主要分布在达埔镇、蓬壶镇和石鼓镇3个乡镇,占比均超过10%(图1),总面积占比达43.98%,占绝对优势,呈小集聚分布;从乡镇空间集聚程度上看,优质耕地呈现了“大分散”于县域范围的整体分布情况和县域偏东方向“小集聚”的局部分布特点,其分布大致可以分为达埔镇和蓬壶镇连片区,吾峰镇、五里街镇和石鼓镇连片区,桃城镇、东平镇和东关镇连片区。

图 1各乡镇优质耕地面积占比
Figure 1 The proportion of high-quality cultivated land in various towns

2.2 沿主要流域相对均衡分布

流域周边以其便利的灌溉条件、相对平坦的地形条件等耕作优势,成为分布耕地的一个优势区域。桃溪流域是永春县境内主要流域,主要在蓬壶镇、达埔镇、石鼓镇、吾峰镇、五里街镇、桃城镇、东平镇和东关镇等乡镇分布。从空间分布上看,与上述优质耕地连片区乡镇分布情况基本一致(图2)。

以流域为空间分析对象,做500 m、1 000 m、2 000 m、3 000 m、4 000 m缓冲分析,计算不同缓冲区内优质耕地占比情况(图3)。根据分析结果,3 000 m和4 000 m缓冲区内优质耕地面积占比数量相差微小占比分别为73.55%和76.79%,因此认为缓冲分析有效距离为3 000 m;500 m、1 000 m和3 000 m内优质耕地占比约为1/3、1/2和3/4,呈现一定的数量变化关系。从数量占比上看,在一定设定距离内,优质耕地沿主要流域分布。

图 2优质耕地分布
Figure 2 The distribution of high-quality cultivated land

2.3 优质耕地空间与居住空间呈衰减态势

永春县现有耕作通勤方式还是以步行为主,因此以步行通勤方式研究优质耕地的可达性。根据已有研究成果,人的步行速度可设为4.5 km·h-1[15],将距离空间按每375 m(5 min)一个单位区间设置,通过对比不同距离范围内耕地所占比例,观察优质耕地与居住地的空间关系(图4、图5)。同样地,对全县耕地做一样的分析,以供对比。

根据计算结果,92.35%的优质耕地可在1 h内到达,其中81.69%的优质耕地可在0~40 min之内到达,59.25%优质耕地可在0~20 min以内到达;81.28%的全县耕地可在1 h内到达,其中65.32%的全县耕地可在0~40 min之内到达,36.84%全县耕地可在0~20 min以内到达。为避免过于分散的居民点分布情况给研究造成干扰,只选择行政村村部作为居住空间分析对象,因此造成耕地可达时间距离比实际长。但是根据计算和比较结果,仍然可以得到,耕地空间分布与居住空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随着距离区间增加,耕地面积占比呈下降趋势。

图 3主要流域不同缓冲区内耕地分布
Figure 3 Distribution of cultivated land in different buffer zones in major river basins

图 4居住空间距离分析示意
Figure 4 Schematic diagram of residential space distance analysis

对比全县耕地与优质耕地面积占比变化趋势,两者基本相似。2个研究对象在5~10 min出现一个小波峰,表明这个时间段,耕地分布面积占比最高;在0~20 min之间优质耕地占比明显高于全县耕地面积占比,在20~60 min之间全县耕地占比略高于优质耕地;大于1 h耕地面积占比部分,全县耕地面积占比明显高于优质耕地。综上分析,可得优质耕地空间与居住空间呈衰减态势,对居住空间可达性要求更高。

图 5不同时间距离内耕地面积占比对比
Figure 5 Comparison of cultivated land area ratio in different time distances

3 优质耕地空间格局产生机制

步骤3:通过坐标系变换实现姿态角解算,确定辐射源与目标视线、接收机与目标视线在机体坐标系下的方位角、俯仰角。

3.1 等别评定因素

耕地质量等别高低的划分主要由评定指标体系决定,不同指标区对应不同评定因素。根据福建省划定,永春县属于江南区东部丘陵山地区,三级指标区又分为丘陵山地区和山间盆地区。其中丘陵山地区参与评定因素的有:表层土壤质地、灌溉保证率、田间道路通达度、有机质含量、有效土层厚度、海拔和地形坡度7个指标;山间盆地区参与评定因素的有:表层土壤质地、灌溉保证率、田间道路通达度、有机质含量、剖面构型和排水条件6个指标。按指标属性,可将这9个指标划分为自然本底和社会影响两大类进行讨论。

3 .1 .1 自然本底

将表层土壤质地、有效土层厚度、剖面构型、海拔和地形坡度5个不易受人为因素影响的指标归类为自然本底。其中包含黏土、壤土和砂土3种类型的表层土壤质地在空间分布上无明显分布规律(图6),与优质耕地未呈现空间契合;有效土层厚度和剖面构型2个指标分别存在于丘陵山地区和山间盆地区,且互不相容;根据空间分布比对,有效土层厚度无值和剖面构型有值的山间盆地区空间分布与优质耕地分布呈现一定程度的契合(图7);永春县主要流域分布于山间盆地区。因此本研究着重对海拔和地形坡度2个重要地形指标进行空间比对分析。

图 6不同类型表层土壤质地空间分布
Figure 6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surface soil texture

图 7剖面构型和有效土层厚度赋值空间分布
Figure 7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rofile configuration and effective soil thickness assignment

3.1.2 社会影响

商务酒店的设计重点是为旅客提供便捷的商务服务环境和舒适的住宿环境,在对商务酒店进行设计时,必须从全方面进行考虑,既要考虑到顾客的需求,也要考虑到设计的新意和成本。本项目中以岭南新中式建筑风格为主要设计元素,从内至外贯彻此设计理念,通过现代文化的洗礼和沉淀,新中式设计风格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也契合当前我国群体对居住环境的要求。

将田间道路通达度、灌溉保证率、排水条件和有机质含量4个受人为干预影响的指标归类为社会影响。根据人类农业生产活动和土地整治经验,田间道路通达度为4个指标之重,道路通达为后续的灌溉排水和施肥培肥,提供了可能和便利。其中人类居住空间与耕地的通达性影响对耕作的投入,进而影响耕地质量。因此本研究着重对道路的通达性指标进行空间比对分析。

3.2 优质耕地与地形梯度空间分布高度相关

2)高程坡度。将全县地类、全县耕地、全县优质耕地全部转为点元素,利用永春县DEM数据,运用点插值(Extract Value to Point)功能赋予高程和坡度数据,以备分析。

按照上述高程梯度分级,将全县优质耕地、全县耕地和全县土地高程划分成5个等级。通过对比3个研究对象的各个等级占比情况可看出,优质耕地高程主要集中在1级(≤250 m);全县耕地高程分布相对均衡,其中5级(>600 m)占比数量相对较大;全县土地高程分布中,5级(>600 m)占比数量优势明显(图8)。通过数量占比分析,可以初步判断优质耕地空间分布受县域高程一定的影响,主要分布于高程低区域。

3.2.2 坡度

永春县优质耕地空间分布特征在福建省众多山区县中具有普遍性,其空间格局的形成既有自然本底的作用,也受人为干预的影响。

按照上述坡度梯度分级,将全县优质耕地、全县耕地和全县土地坡度划分成5个等级(表1)。通过对比3个研究对象的各个等级占比情况可看出,优质耕地坡度主要集中在1~3级(0~15°);全县耕地坡度主要分布于3~4级(6~25°);全县土地坡度主要分布于4~5级(>15°)。通过数量占比分析,可以初步判断优质耕地空间分布受县域坡度一定的影响,主要分布于坡度小的区域。

图 8不同梯度高程、坡度耕地面积占比情况对比
Figure 8 Comparison of the proportion of cultivated
land area with different gradient elevation and slope

表 1不同梯度级别耕地分布指数对比
Table 1 Comparison of cultivated land distribution index of different gradient levels

3.2.3 地形梯度

5)流域。永春县境内主要河流为桃溪流域,对地类图斑(DLTB)图层采用查询分析提取河流水面,保留桃溪流域主要干流,删除细小支流,避免过于分散的河流对相关性分析的影响。

式(2)中:Sie 为e 地形位梯度下优质耕地的面积,Si 为研究区优质耕地面积;Se 表示研究区第e 种地形位梯度的地类面积,S 为全县地类面积。

根据数量对比分析,可以得到:地形位指数能够反映高程和坡度两个地形因子对优质耕地分布的影响;优质耕地多分布于高程小于250 m,坡度小于等于2°;全县耕地多分布于250~400 m,坡度2~6°;优质耕地相较于全县耕地更明显分布于高程更低、坡度更小的区域。根据上述分析,可得出优质耕地与地形梯度空间分布呈高度相关性。

3.3 优质耕地空间分布与道路通达性密切正相关

道路通达性是影响耕作的重要因素之一,耕地空间分布与道路通达性关系理论上应该呈正相关性。为进一步探求优质耕地与道路通达性的关系,本研究对优质耕地道路通达情况和全县耕地道路通达情况分别作了空间分析。

图 9不同道路类型耕地面积占比对比
Figure 9 Comparison of cultivated land area ratio
of different road types

运用距离最近分析(Near),将耕地转化为点元素,求取点到线之间的距离,以此分析耕地道路通达性。根据分析结果,永春县全县耕地距离道路50 m内的面积为13 416.99 hm2,占所有耕地面积的71.21%,50 m以上随着距离的增加,所达耕地面积呈逐步下降趋势。对比优质耕地道路通达情况,与全县耕地道路通达情况相似,50 m内通达道路的耕地面积为2 754.53 hm2,占比82.73%,不同之处在于优质耕地最大道路距离为500 m以内。因此可得,优质耕地空间分布与道路通达性密切正相关(图9)。

本研究分析道路类型包括省道、县道、乡道和农村道路,高速作为封闭性道路对耕作不具有可达意义因此不纳入研究对象。省道、县道、乡道和农村道路与耕地分布都呈现正相关,通过单独对4种道路类型进行分析,探究其相关性程度。根据500 m内耕地面积占比,可得出4种道路类型与优质耕地的相关性排名:农村道路>乡道>省道>县道。相关性排名结果,一是与四类道路密度排名有关,因此农村道路和乡道相关性相对更大;二是省道主要沿整个县城较为平坦的居民聚落分布,与为实现全县交通连贯性的县道相比较,与优质耕地的相关性略强一些。

3.4 优质耕地分布与土地整理范围空间重叠

根据永春县历年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数据,2010—2016年永春县参与等别更新的土地整理项目共计22个。根据空间比对,优质耕地图斑中与其中12个土地整理项目整理范围存在空间重叠,项目分布率为55%。土地整理工程措施主要有:平缓田面坡度和改良土壤(增施有机肥和客土回填)的土地平整工程;改善灌溉排水条件的灌溉与排水工程;改善耕作道路通达性的田间道路工程等。上述工程措施可影响到地形坡度、有机质含量、表层土壤质地、灌溉保证率、排水条件和田间道路通达度等耕地等别评定指标。

这一现象说明,优质耕地与土地整理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土地整理项目一般选址于较为集中连片,道路通达性较好,成本投入较小、质量提升潜力较大的耕地分布区;而实施土地整理项目通过各种设施建设促进耕地质量等别提升。

3.5 优质耕地分布的产生机制

图 10优质耕地分布的产生机制
Figure 10 The mechanism of high quality
cultivated land distribution

综上所述,优质耕地空间分布格局受多重因素影响。在限定的评定标准背景下,通过因素排除和空间比对分析,可获得影响其空间分布的主次影响因素。其中由高程和坡度构成的地貌因素是影响优质耕地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导致其形成“大分散、小集聚”的整体空间格局,及沿主要流域分布的空间分布特征;以道路通达性为主的人为因素是影响优质耕地空间分布的次要因素,可解释其与居住空间呈衰减态势(图10)。

团队不强大,质量难维系。团队是利用集体的力量帮助个人,个人受益于集体。文化课程是相互之间有密切联系的课程群,内容有交叉,方法可以互补。如果只是单打独斗,就没有发展后劲。一定要组织起来,形成稳定的团队,营造教师专业共同体等外在环境氛围(仲伟合,2014)。团队活动可以互通有无,激发灵感。教学团队的建设与发展可以借鉴两种相对成熟的共同体理论(孙有中,2016),发挥学校、学科带头人和教师三方作用。

近年来土地管理部门积极探索和推进旨在提升耕地质量的土地整治政策,例如有助于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耕地提质改造等,对优质耕地空间分布的影响也将日益明显。另外,随着机构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耕地质量评定工作的不断完善,耕地质量评定标准将影响优质耕地的认定。

4 结论、讨论与政策启示

通过定量计算,本研究分析了优质耕地的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得到以下结论:以永春县为例的福建山区的优质耕地呈现“大分散、小集聚”的空间格局。“小集聚”体现在,优质耕地小范围地集中分布在乡镇的某个区域,或者乡镇之间呈现小范围的连片。“小集聚”的空间格局,主要与居民点和流域的空间分布呈现一定的相关性,表现为对居住空间的可达性具有一定的要求,优质耕地主要分布在0~20 min时空距离范围内,随着区间距离增加,面积占比呈下降趋势;主要优质耕地沿县域主要流域分布。探其产生机制,一是与高程和坡度组合而成的地形位梯度分布呈现高度相关,与全县耕地相比,呈现更为明显的“低高程、小坡度”的区域分布特征,地势平缓靠近居民点和流域,从而解释了主要优质耕地沿流域和一定距离居民点分布;二是道路通达度的相关性,与全县耕地分布呈现基本一致的态势,耕地以绝对优势比例分布于0~50 m以内,优质耕地面积占比又高于全县耕地面积占比,呈现更大的相关性,从而解释优质耕地对居住空间可达性的要求。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小鼠巨噬细胞吞噬指数及吞噬百分率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金钗石斛破壁粉高剂量组吞噬百分率及中、高剂量组吞噬指数均显著升高(P<0.05、0.01),结果见图1、表2。

由表2 的数据可以看出,随着训练数据数目增加,与传统的基于用户协同过滤算法U-CF 相比较,UCCA-CF 算法运行效率具有明显优势。

优质耕地与全县耕地空间分布的对比分析中,两者在高程和坡度组合的地形位这个因素上数量相差最大。对福建山区而言,高程和坡度确实是影响耕地分布、农民耕作意愿的重要地形因素。因此高程和坡度应该成为选址重要的考虑因素。

银行内部机构设置雍杂,部门职能重复,不能对人员和资源进行有效配置,一方面造成员工薪酬的增加,另一方面造成资源浪费成本增加。整合银行部门,解放人力,减少业务及管理费支出,提高服务效率,增加营业收入。建立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基于绩效考评体系建立薪酬制度,根据贡献程度,进行薪酬的相应增加。还需了解竞争对手薪酬变化情况,以确保银行薪酬水平保持动态竞争力。良好的员工薪酬体系可以提供“人尽其才”的软性环境,在银行内部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良好氛围。既能减少业务及管理费支出,也能提高银行的盈利能力。

经过数据分析,阐述了几个可能影响优质耕地空间分布的因素,以期对土地整治项目的选址提供参考,新增更多的优质耕地。以永春县为例,优质耕地数量仅占全县耕地面积的不足20%,找出其存在的障碍因素,推动福建省山区现有数量庞大的耕地向优质耕地靠拢,助力乡村振兴,将是一个意义非凡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 胡存智.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全国卷)[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13.

[2] 李柯,何凡能,张学珍.基于MODIS数据网格化重建历史耕地空间分布的方法——以清代云南省为例[J].地理研究,2011,30(11):2281-2288.

[3] 关兴良,方创琳,鲁莎莎.中国耕地变化的空间格局与重心曲线动态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10,25(12):1997-2005.

[4] 邱炳文.福建省耕地多尺度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08,24(11):63-68.

[5] 任平,吴涛,周介铭.基于GIS和空间自相关模型的耕地空间分布格局及变化特征分析——以成都市龙泉驿区为例[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6,24(3):325-334.

[6] 陈丹,周启刚,何昌华.基于MPI的典型西南区耕地空间分布影响因素研究——以重庆石柱县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14,21(2):228-233.

[7] 王秀春,黄秋昊,蔡运龙,等.贵州省猫跳河流域耕地空间分布格局模拟[J].地理科学,2007,27(2):188-192.

[8] 王晓文,田秉涛,李娟,等.1985—2010年福建省耕地重心时空变化研究[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14,9(2):1-9.

[9] 晏蔚楠,夏建国,辜莉娟,等.四川省耕地等别空间分布特征[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26(11):215-218.

[10] 曾维军,张建生,刘淑霞,等.云南省耕地自然质量等流域空间分布特征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6,23(5):267-273.

[11] 汪延彬,胡燕凌,卜春燕,等.甘肃省耕地质量等别特征与空间分布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38(11):138-144.

[12] 陈镜宇,龚涛,陈运春,等.云南乌蒙山片区耕地自然质量等空间分布特征[J].水土保持研究,2017,24(3):214-220.

[13] 喻红,曾辉,江子瀛.快速城市化地区景观组分在地形梯度上的分布特征研究[J].地理科学,2001,21(1):64-69.

[14] TD/T1014-2007.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S].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2007.

[15] 管迟明,崔功豪.公共交通导向的中国大都市空间结构模式探析[J].城市规划,2003,2(10):39-43.

Spatial Pattern and Its Forming Mechanism of High Quality Cultivated Land in Mountainous Counties :A Case of Yongchun in Fujian Province

WU Shuangxia

(Fujian Geological Surveying and Mapping Institute, Fuzhou 350011, China)

Abstract : With increasing emphasis on the quantity, quality and ecology of cultivated land, the difficulty of arable land’s occupation and compensation has gradually increased.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quality cultivated land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efficient land construction. Explor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high-quality cultivated land is the guidance for land improvement projects, with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help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Taking Yongchun Coun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summarizes its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sm of its high-quality cultivated land. It is hoped that it will benefit the exploration of high-quality cultivated land construction in mountainous counties. Some conclusions are draw as follows: The high-quality cultivated land in the county presents a spatial pattern of “large dispersion and small agglomeration”; it is relatively evenly distributed along the main watershed; and the living space is attenuated. The mechanism is that the terrain gradient with elevation and slope is highly correlated, mainly distributed in low elevation and small slope area; it is closely related to road accessibility. The large proportion area is within 0~50 m, and the area increases with distance.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different road types are rural roads>township roads>provincial roads>county roads.

Key words :High quality cultivated land; Spatial pattern; Mechanism; Mountainous area; Yongchun County

中图分类号: F301.2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3-7105(2019)02-0083-09

吴双霞.山区县优质耕地空间格局及其产生机制——以福建永春县为例[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9,14(2):83-91.

WU S X. Spatial pattern and its forming mechanism of high quality cultivated land in mountainous counties: A case of Yongchun in Fujian Province[J].Journal of Subtropic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9,14(2):83-91.DOI:10.19687/j.cnki.1673-7105.2019.02.0011.

收稿日期: 2018-11-05

基金项目: 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项“特色树种人工林分质量精准提升技术研发与应用”(2018NZ0001-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76092);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2009BADB2B0302);国家林业局南方山地用材林培育重点实验室、福建省森林培育与林产品加工利用重点实验室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 吴双霞(1988— ),女,福建仙游人,土地规划利用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耕地质量方面的研究, wsx2450@163.com。

(责任编辑:钟羡芳)

标签:;  ;  ;  ;  ;  ;  

山区县优质耕地空间格局及其产生机制-以福建永春县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