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扩大农民消费_农民论文

十一五期间扩大农民消费_农民论文

“十一五”扩大农民消费面面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十一五论文,农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十一五”期间,我国将以“立足内需”的阶段性战略,着力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快速稳步增长。研究表明,促进居民消费最具潜力的市场在农村。目前我国农村人口比重占57%。最近两年农民消费支出的快速上扬,已使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品零售额增速高于城市3.5个百分点,为拉动内需展示出美好前景,也预示着未来的农村市场将成为扩大消费的主战场。

未来五年农村消费举足轻重,探索如何扩大农民消费为当前经济界所热衷。按照既定方略,操作主线已清晰可见:以加快城镇化步伐、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为扩大消费提供源动力,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牵引农民消费“更上一层楼”。在这个大气候里,与之相关四个方面的问题仍须进一步关注探究。

资金开源:让农民有钱可花

众所周知,我国农村消费市场长期疲软,主要制约因素在于农民口袋里缺钱,导致购买力不足。最近几年,全国自上而下、全力以赴地解决“三农”问题,目的就是要从农民增收入手,在源头上缓解农村居民扩大消费需求动力不足的矛盾。从实施情况看,经过此前的诸多努力,成效已然显现。2004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6.8%,成为1997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幅又达到6.2%的较高水平。

农民腰包逐渐鼓起来,生活消费支付能力随之拉升。2005年前三季度,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现金支出比上年同期实际增长17.2%,增幅比上年同期超出10.7个百分点,不仅高于同期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幅6.7个百分点,甚至高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增幅8.4个百分点。下一步若要继续保持这种良好的消费升势,还必须备足燃料、烧旺底火——确保农民增收涨势不衰。于是,谨防农民增收后劲不足,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任务,当下显得格外艰巨且十分紧迫。

静观近两年影响我国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不难判断:随着减免农业税、取消特产税的惠农政策陆续到位,减负措施对增收的作用愈来愈小;靠各级政府的支农补贴帮助农民增收,客观影响力极其有限;祈盼风调雨顺的“天时”保佑粮食年年增产并不现实,仅“两年增一年减”的粮食生产“小周期”规律作用,就令2006年继续增产面临重重压力。由此可以看出,“十一五”期间,以农业增产促农民增收的难度系数颇高,须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那么,下一步巩固农民增收的阶段性成果,积蓄农民消费资金能量,还能依靠什么?根据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专家学者的指点,以下有前景的农民增收渠道需要大力拓展:

其一,在农业生产方面,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机械化、农业结构优化、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发展优质、特色、高附加值的农产品,以尽快实现农业生产增值增效。

其二,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不断增加农民务工收入,特别是从收入待遇方面处理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的突出矛盾。近两年,我国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陆续出现“用工荒”,由农民工待遇不公引发的劳资冲突异常凸显。与此同时,有统计数据表明,目前全国第一劳务输出大省河南,农民外出务工劳务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高达30%;山东农民务工收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已接近30%;湖北农民人均外出务工收入增加对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逾40%。可见,农民工需要进城打工挣钱,城市工业发展同样离不开农民工。我们总在讲城市反哺农村,不妨从改善农民工待遇入手帮助农民加速增收,为新农村建设做点添砖加瓦的实事,其意义可想而知。

其三,加快推进城市化步伐。有专家估算,“十一五”期间,我国城市化率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就会有100—120万人口从农村到城市。由于城市人口消费是农村的2.7—3倍,因此,城市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可拉动最终消费率上升1.6个百分点。据预测,未来10年内,我国将有1.5—2亿农村人口转移进城;到202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可能达到60%左右。展望发展远景,现有农民中的许多人都将在未来的城市化进程中增加收入、扩大消费。但大前提是,今后在城市化建设中,必须加倍努力杜绝普遍存在的“粗暴地把农民排除在外”的做法,切实扩大城市就业,让进城农民成为中国城市化的直接受益者。

社保覆盖:让农民有钱敢花

过去,囊中羞涩,多数农村居民只能捂着钱包过紧日子,计划买油的钱是断然不可以打醋的。如今,增产增收,财力宽裕的农民具备了扩大消费的基本条件,但扩大农民消费却未必能“火”起来。因为,有钱是一回事,敢不敢花钱、能不能无忧无虑地消费却是另一回事。

我国农村长期受城乡二元结构影响,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十分迟缓,现有保障机制整体上严重滞后于城镇水平。令农村居民普遍头痛的上学难、治病难、养老难,已经成为当前阻碍农民扩大消费的羁绊。尤其是最近几年,全社会对于教育、医疗服务价格快速上涨深感不安。广大城市居民尚且为日后难料的失业、大病、养老而忧虑重重,在强大心理压力下,有钱宁肯选择储蓄贬值也不愿增加即期消费,更何况家底本来就很薄的农村居民了。因此,倘若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的步子跟不上,农村居民增加消费的后顾之忧难以排解,他们即使有钱也不敢花,即使有消费需求也不肯轻易加大支出。

正是面对这一社会现实,近些年来我国政府在深化改革、抓紧整治行业不正之风的同时,高度重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工作,以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三项制度为社保建设重点,帮助广大农民逐步实现“生有所靠、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基本要求。有目共睹,在经济较发达的省份,农村社保事业已经大步先行、加速推进。随着相关政策、资金、措施的逐步到位,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因此受惠。据悉,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我国农村地区的推行面已超过30%。今后5年中,这项制度将基本覆盖全国农村。此外,各级政府还针对收入难以维持最基本生活的农村贫困人口建立起社会救济制度。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结合扶贫攻坚抓紧抓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自3月1日起,对农村最困难的328.5万五保户的供养,已从农民集体内部的互助共济转为由国家财政供养。在农民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的地方,政府则积极引导农民在自愿前提下开展社会养老保障试点工作。到2005年底我国已有5500万农民参加养老保险。“两免一补”政策的推行,将在2007年实现全国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享受九年义务教育,到“十一五”末期使农村地区全部实现免费义务教育。

社保工作日臻完善对农民消费的助长作用从江苏省可见一斑。走在全国前列的江苏省,现有近1/4的农民加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积累总额居全国首位;80%的农村居民参加了农村新型医疗保险;全面推开的农村低保实行低水平广覆盖,惠及低保对象约35万人。农民靠着经济收入快速增长和公共福利做后盾,对预期普遍看好,消费不再畏缩不前。2004年江苏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增长12.2%,高于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增幅2.9个百分点。2005年,该省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6%居全国第一的情况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6.6%,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4.5%,城乡差距已由上年4.6个百分点减至2.1个百分点。

不久前,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预示着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更具“新”意,建立全国统一体系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和最低收入保障制度,已大势所趋、势在必行。各级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要认清形势,乘势而上,通过积极完善社会保障,增加广大农民的消费安全感,让其放下包袱轻松消费,在更大程度上释放消费需求,从而使巨大的农村消费需求潜力尽快转化为现实购买力。

物有所值:让农民有钱愿花

对于大多数从温饱奔小康的中国农民而言,加大消费的约束力来自多个方面。其中之一便是,因赚钱不易而花钱精打细算。消费价格适宜与否,钱花在哪里更值得,都是农民消费不能不慎重考虑的问题。

过去一年,我国农村物价呈现两个特点,一是农村居民消费价格增长高于城市0.6个百分点,且绝大多数商品消费价格增长均高于城市。1—11月,农村居民娱乐教育文化、交通和通讯、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消费价格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4.0%、0.2%和0.4%,增幅比同期城市分别高2.6、1.8和0.8个百分点。 二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增长较快,带动农村商品零售价格上涨继续快于城市。1—11月,农村商品零售价格同比增长1.4%,增幅比同期城市高1.0个百分点。其中,农村燃料、建筑材料及五金电料零售价格同比分别增长17.6%和2.4%,增幅比城市高3.2和0.5个百分点。

分析农村市场物价上涨高于城市的动因,既有粮食供给呈紧平衡状态引发的农民粮食和食品消费价格稳中略升,也有农村消费品价格基数低、流通渠道不畅导致流通成本高于城市市场,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说,城乡市场的物价差别会影响农村居民的消费心态,让人在决策大宗消费时心情不爽,不得不再三掂量何时消费、在哪儿消费最划算,甚至持币观望、相机行事。

此外,2005年农用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还明显衰减了国家惠农政策的最终效果,给农民增收造成负面影响。据湖南调查总队反映,2005年湖南农资价格涨幅在上年增长12.1%的基础上再涨11.2%,基本上冲抵了政府出台农业税免征、种粮补贴、农机补贴、“两免一补”等政策可使农民人均增收的52.3元。

可见,物价上涨过快,不仅不利于农民加大生产投入,使生产成本上升收入减少,而且还削弱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在客观上增加了粮食减产的风险,为新一轮物价全线上涨埋下“地雷”。而这种恶性循环对扩大农村消费显然更为不利。在农民经济状况整体并不十分宽裕的情况下,物价不稳势必打压农民生活消费扩张的热情;消费前景不容乐观,会迫使消费者加大储蓄,以备不时之需。

除此之外,要想刺激农民消费实现数量增长、层次提升,科学引导的作用不可小觑。我们知道,劝人花钱的最好办法,是给出一个有说服力的理由。故而,对农民消费的指导十分必要。

记者注意到,目前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农民消费正趋向城市化,消费观念不断更新,消费热点加速转移,消费档次逐渐上升,消费水平明显提高。例如,上海市2005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比上年增长14.8%,体现着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提高的服务性生活消费支出比重已高达32.5%,高出城市居民0.2个百分点;部分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增幅也超过城市居民。又如,天津市农村居民家庭收入2005年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从而有力地拉动了农民消费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在天津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中,服务性消费支出增长25.4%;居住消费支出增长11.5%,对生活消费支出增长的贡献率为29.7%。

这些率先富裕起来的地区扩大农民消费、实现消费升级的条件已然基本成熟,关键则在于政府如何实施科学而有效的消费指导。看来,配合新农村建设,在促进农民消费方面,今后仍有不少文章可做。下一阶段宜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引导农民丰富文化娱乐消费,加大绿色健康消费,开展科学文明消费,以提高农民消费倾向,进而拉动农村居民实现生活质量跃升。

市场繁荣:让农民有钱痛快花

做好扩大农民消费的命题文章,需要从多个角度解题。在解决农民增收、社会保障、物价稳定等问题之后,如何让农民不必跋山涉水、进城赶集,就能便利而放心地消费?如何针对农民的消费需求特征、需求层次、需求习惯、需求结构、需求心理,提供适销对路、品种丰富、质优价廉的消费品?如何让农村消费者同城里人一样享受送货上门、安装维修、定期回访等售后服务?诸如此类,皆为时下农村市场建设所面临的课题。

当前特别需要认清,“十一五”期间,开拓和完善农村消费市场,改善农民的消费环境,对于扩大农民消费、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意义非同一般。这既是全社会交给流通企业的作业,更是政府要倾心真抓实干的大事。商务部近期召开的全国商业改革发展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在新形势下,流通工作的重要性大大增强,扩大消费需求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培育和开拓农村市场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舞台。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将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列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内容,并提出了积极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连锁经营,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改善农村市场环境等多项具体措施。

领会上述战略部署,我们不难确认,发展连锁经营将成为完善农村流通网络的重要手段。连锁经营的“农村超市”最近几年在我国农村方兴未艾,广为铺开。仅2005年,全国就有1150家流通企业在777个县市,新建和改造了7万个标准化农家店。目前,不少地方的农村居民都能享受到它所带来的规范、卫生、便利的商业服务。据商务部和中国农业大学对1万家农户的问卷调查,95%以上的农户认为,农村办连锁超市有利于农民方便、放心购物。

正因为兴办“农村超市”能一举“三”得——农民得实惠、企业得市场、政府得民心,这两年一些地方政府对此极为重视,给予大力扶持,使这项利民工程得以健康成长。

浙江省农村超市建设取得实效。近两年来,全省1279个乡镇中,已有400个乡镇开设了连锁超市,门店数达1130个;全省38322个行政村中,已经确认和正在改造的“放心店”有7760家。

山东莒南县打造“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平台,让超市方便农民购销。全县759个村,村村有超市连锁店。去年全县农村商品零售额达9.8亿元,比上年增长1.6亿元,其中85%以上的零售额来自超市营销网络。这些超市具有一头连着市民、一头连着农民的优势,不仅能够提供农民生活所需的日用工业品和农副产品,还把农民自产的苹果、鲜桃等农副产品引入“南京苏果”和“上海大润发”超市。

河南省漯河市大力兴办农村食品超市。临颍县乡一级的食品超市规范程度不亚于城市食品店,且每村都建有规范的农村小超市,在便民服务中解决了农村食品安全上存在的过期食品、“三无”食品、假冒伪劣食品等问题,规范了散装食品标识制度。目前,河南省政府正加紧推广漯河农村食品超市模式,力争三年之内让全省7000多万农民吃得更放心。

据悉,为使更多的连锁经营店早日走进农村,就近向农民提供日常消费服务,今年我国将加大力度在部分县市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试点,计划三年内在试点区域培育25万家农村连锁超市,力争2006年建成10万家标准化农家店。这对广大农村居民而言,肯定是个造福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

喜悦之余,我们还须充分利用建设新农村的契机,努力改善农民的消费环境。与城市相比,长期以来制约农村居民扩大消费的环境因素主要在于交通不畅、供水不便、用电成本高、通讯设施差,等等。这些至关农民消费升级的基础设施不配套,农民即使买得起大件家电、现代通讯设备、交通工具,也使不上、修不起。此外,农村文化娱乐设施短缺、市场管理混乱,也与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娱乐需求极不适应。上述公共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只能而且必须依靠政府部门统筹安排、牵头实施。

记者用刚刚公布的年度统计数据算了一笔账:2005年我国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达到22082亿元,尽管农村市场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1.5%,比城市低2.1个百分点,但若以人均占有消费品零售额论,农村人均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幅却高达13.2%,比城市高3.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消费增势如此迅猛,足以坚定我们扩大农民消费的信心。毫无疑义,随着“十一五”我国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以及消费环境的逐步完善,越来越多的农民定会实现有钱可花、有钱敢花、有钱愿花、有钱畅花的诉求和热望;农村居民巨大消费潜力的开挖,将使中国经济增长的步伐变得更快更稳!

标签:;  ;  ;  ;  ;  ;  

十一五期间扩大农民消费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