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万众村看城镇化转型过程中的文化保护问题论文

从万众村看城镇化转型过程中的文化保护问题

文|宁波市文化艺术研究院课题组

万众村位于海曙区集士港镇政府西1公里处,是城镇化转型过程中的一个典型村落。该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但通过调研发现,其在乡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在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中,文化振兴既是任务,也是保障。如何在乡村振兴中,保护乡村风貌、传承乡村生态、留住乡村记忆,引导传统乡土文化向现代文明转变,充分发掘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是当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万众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情况

万众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也颇具特色。

田螺姑娘传说。田螺姑娘传说出自《搜神后记》,已有1800年历史。专家认定,万众村为田螺姑娘故事的发祥地之一。2013年,鄞州区把《田螺姑娘传说》列入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15年,鄞州区文联将《田螺姑娘传说》作为重要文学创作项目予以扶持,区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专家学者对宁波及其他地区不同版本的故事进行了总结整理及再创作。目前,万众村有田螺姑娘传说非遗传承人。

大头娃娃舞。一种民间舞蹈,最早在南宋时已有记载,多在人多的广场举行,是一种百姓喜闻乐见的舞蹈。民间传说大头娃娃可以驱鬼,可以保佑庄稼丰收、人民生活安康、村庄和谐。同为集士港镇的翁家桥村就以“大头和尚”闻名,万众村则跳“大头娃娃”。因为舞蹈动作并不复杂,百姓参与性强,万众村曾组织过60人的大头娃娃舞,场面非常壮观。

2000年以来,我国为扶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以及提高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水平,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明显加大。但是由于执行监督机制的缺乏,一些监督机制只是流于形式,致使政策无法产生预期的效果。[1]中央民族大学敖俊梅在其硕士论文 《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招生政策探讨》一文中也表示“目前各省区在实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招生政策的执行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表现为把发展经济当做工作的中心,追求‘短、平、快’,并把经济规律作为一切领域里的‘万能药方’,而忽视教育领域的特殊性,忽略了教育规律。”[16]

万众村青垫古桥(海曙区集士港镇供图)

1.2.1 对照组。入院时由责任护士以常规宣教模式进行宣教,包括饮食、出入量、用药注意事项、疾病相关知识等宣教内容。患者出院前,填写住院患者满意度调查及疾病相关知识问卷,并当面收回。

万众村文化保护与传承存在的问题

万众村在城镇化转型的进程中,为乡村文化的保护、挖掘、整理以及弘扬做了许多工作,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总体处于集士港镇领先地位,但依然存在不少矛盾。

一是把政治建设作为根本性建设,认真学习党章,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二是坚定理想信念宗旨教育,发挥中心组学习示范带动作用,开展基层党支部书记、党员集中培训,组织员工政治学习。三是深入开展专题教育,持续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以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在全体党员中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更加自觉地为推动新时代公司改革发展各项事业作贡献。

戏剧。万众村村民热爱传统戏曲,爱好越剧、甬剧的票友从公园里聚聚唱唱,发展到添置行头、排演折子戏,及至于2002年成立民星剧团开排大戏。剧团具备营业执照,有法人代表,为一级民营剧团。现有演职人员共35人、乐队7人,年演出近100场。区域调整之前,获得鄞州区的“天天演”项目支持,占年演出场次一半左右。目前,剧团能演《碧玉簪》《祥林嫂》《状元与乞丐》《玉堂春》《梁山伯与祝英台》等10个越剧剧目,《天要落雨娘要嫁》《半把剪刀》《借妻》《半夜夫妻》《婆媳和》《乡下贵发哥》等16个甬剧剧目。《田螺姑娘传说》由吴瑞芳老师编剧,邀请原甬剧团退休的陈炳尧先生导演,引起观众强烈反响,扩大了田螺姑娘传说的影响力。

传统风貌、文化空间保护相对滞后。在实地调研中看到,万众村近镇区自然村落缺少文化遗存,很难看到村庄文化特色。相对较远的青垫村、王家等古村落面貌破旧,部分古建筑已经坍塌,尚无相关古村保护规划,保护相对滞后。村民反映,在集士港城镇扩展中,侵占了原有晒场、广场等公共空间,缺少跳广场舞和体育锻炼的空间。稍大的空间,也常常为私家车所占据,周边的中小学也没有向村民开放。

文化传承发展缺少青年力量。以《田螺姑娘传说》为例,虽得到了原鄞州区文联与民间文艺家协会的帮助,搜集、整理、出版故事集一本,并确定了一名中学退休教师作为非遗传承人,但这位教师现已高龄,以居住上海为主,文化传承处于后继乏人状态。民间体育舞龙队、民间舞蹈大头娃娃的队员以中老年为主,除了参与节庆狂欢游艺活动外的表演机会相对较少。民星剧团演职人员与观众老龄化问题突出,剧团经营收入较低,主创力量薄弱,缺少优秀剧本,演出剧目部分存在版权问题。年轻人定居在村内的人比较少,且忙于工作,对乡土文化兴趣不浓。对于散落在民间的戏剧、舞蹈、体育等非遗文化缺少研究,没有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来作对接。

城镇化转型过程中乡村文化保护和振兴的对策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为乡村振兴塑造形象。一是科学研究和编制《万众村乡村振兴规划》。政府要秉承“乡村振兴,文化先行”的理念,把乡村文化振兴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各领域、全过程,着力打造“有颜值”“有气质”的乡村,最终将万众村打造成典型的乡村文化振兴样本。坚持“适度发展”理念,不搞轰轰烈烈的“大开发”,深入细化规划。二是推进特色乡村文化基础建设。推动绿道、驿站、污水管网、公共厕所、公共广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既传统又现代、既本土又时尚的现代社区。整田、护林、理水、改院,注重保护原有村庄风貌、水系特征,建设与原有水乡村落元素相协调的乡村建筑,让历史文化融入生活、走进现实。以青垫村为核心,对中前街、后街以及庆丰桥、望春亭、三眼桥等古迹,要有明确的保护规划,做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如德国的“村庄更新”,非常强调文化认同,对一些试图吸引企业投资的村镇来说,如何改善维护其地方特色风貌,提供良好的生活空间,是其能否成功的关键。三是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海曙区要尽快衔接好原鄞州区相关文化政策,强化村民中心、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广场、村图书室等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支持“三农”题材文艺创作生产,为民营剧团获得优秀剧本提供支持。深化文化进万家、文化志愿服务、农村电影放映、戏曲进乡村等活动,推进农村远程教育、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和户户通升级工程。

普及乡村文化,培养青少年文化传承积极意愿。一是建设乡村艺术普及点。以万众村文化礼堂为重心,结合具备条件的村民院落,建设个性化乡村文化空间10个以上,借助宁波市文化馆开展的“一人一艺”等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定期开展展览展示、培训、文艺活动、文化沙龙等活动。乡村艺术普及服务覆盖村常住人口30%以上,并逐年增长。二是推动青少年融入乡村文化活动。以节日作为突破点,充分展示自身文化优势,进而形成特色。如吸引青少年参与到舞龙、甬剧、大头娃娃等民间文艺会演中,在校园中建立非遗传承基地,开设相关课程,提升青少年对乡村文化的认知度、对乡村文化内涵的理解度和对乡村文化活动的参与度,从而增强青少年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如日本的“造村运动”,发掘生活在本地的年轻人的热情和积极性,以生活工艺运动为载体,培养出一大批既具有实践能力又能扎根本地区的人才,振兴和传承乡村传统文化。

(课题组成员:周东旭、孙亮、黄文杰、孙伍琴、吴燕、陈琳)

责任编辑:毛思洁

标签:;  ;  ;  ;  ;  ;  ;  ;  

从万众村看城镇化转型过程中的文化保护问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