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历史百年发展的必然选择_马克思列宁主义论文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历史百年发展的必然选择_马克思列宁主义论文

邓小平理论是百年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邓小平理论论文,中国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泽民同志在中共十五大的报告中说:“从一九○○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中华民族蒙受巨大屈辱,国家濒临灭亡边缘,到二○○○年中国在社会主义基础上进入小康,大踏步走向繁荣富强,是中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一百年。”这就是说,20世纪百年中国巨变的历史,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是努力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这个人类历史上空前动荡巨变的世纪,又是空前发展进步的世纪,中国百年变化之大,发展之迅速,超过了以往几千年。这是中华民族从极度衰败,备受屈辱,国家濒临灭亡边缘,到奇迹般地重新站立起来,大踏步走向繁荣富强的百年。在这一进程中,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推翻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伴随这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百年来的历史昭示我们: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的胜利,只有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才能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这是百年巨变的科学历史结论。

一、孙中山与推翻中国几千年君主专制制度的斗争

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自从有文字记载以来,已有大约四千余年的历史,为人类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进入近代以后却落后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掀起了“割地”狂潮,中国逐渐丧失了独立的地位,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翻开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历史,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幅悲惨的图画。这一时期,辽阔的中国领土,被帝国主义铁蹄蹂躏,漫长的海岸线,竟无一处可作自己的军港。堂堂的“天朝上国”,竟然败于“蕞尔岛类”,而且败得如此惨重,“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1 〕亡国的阴影笼罩在人们心头。对于这个问题,邓小平后来曾说:“我是一个中国人,懂得外国侵略中国的历史。当我听到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决定要制裁中国,马上就联想到一九○○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历史。”可见这件事对中国人民刺激之深,所以邓小平接着又说:“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2〕

帝国主义列强本来是要完全瓜分中国的,但是由于它们之间的矛盾和中国人民的反抗,这一贪婪的企图未能实现,不过也划分了各自的势力范围。清政府虽然在形式上维持着独立,但实际上已成为“洋人的朝廷”。面对着中华国土被“瓜分豆割”、国家濒临灭亡的危机,“救亡”成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无数志士仁人寻求着救亡图强的真理和道路。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公车上书”,提出发展民族资本,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企图通过改良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但以此为发端的维新变法,却遭到血腥镇压。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1866—1925年)被推上了历史舞台,他在创办革命团体兴中会时就大声疾呼:“方今强领环列,虎视鹰瞵,久垂涎于中国五金之富,物产之饶。蚕食鲸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割,实堪虑于目前。”“呜呼危哉!有心人不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庶我子子孙孙,或免奴隶于他族。”〔3 〕并且提出了“振兴中华”这个深深打动几代中国人的响亮口号。孙中山的大声疾呼,唤醒了民众,革命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现。1905年,孙中山组织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的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的初步纲领,〔4〕并主张用革命手段来实现它。为此, 革命党人不断发动反清武装起义,终于在1911年爆发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使人们的民族觉悟和民主精神普遍高涨起来,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新起点。

辛亥革命是中国在20世纪经历的第一次历史巨变,一个伟大的历史巨变。然而辛亥革命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因此要完成挽救中国的历史使命,还有待于更先进的思想、信仰和力量。

历史证明,走资本主义道路,无论是用改良的办法,还是用革命的办法,在近代中国都是行不通的。因为,资本主义列强走到了前面,它们要把中国变成殖民地,这就断绝了中国建立资产阶级专政和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道路。

二、毛泽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辛亥革命以后,爱国志仁们面临的仍然是一片黑暗的深渊,在重新求索、探讨爱国救亡之路时,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了。“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5 〕中国先进分子新的求索,终于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导致了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从此,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最大任务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这是中国革命和建设成败的关键,又是前人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极其复杂、艰难的任务。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1893—1976年),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最伟大的功绩,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领导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经过多年艰苦卓绝、不屈不挠的斗争,形成指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和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毛泽东思想。

然而,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经历了艰难曲折。本世纪20年代后期、30年代初期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倾向,曾使中国革命几乎陷入绝境。从井冈山时期起,毛泽东开始了中国革命自己的独特道路的探索,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路线,创立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从遵义会议起,毛泽东同志领导地位在中共中央实际上得到确立;从延安整风到中共“七大”,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作为“我们这个民族特出的、完整的关于人民革命建国的理论”,为全党所拥护,为“七大”党章所确认。1945年4 月中共六届七中全会所作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历史问题决议,第一句话就是:“中国共产党自一九二一年产生以来,就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为自己工作的一切指针,毛泽东同志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和实践便是此种结合的代表。”〔6〕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毛泽东在总结民主革命斗争胜利的历史经验时指出,这是我们的先人一百多年来不屈不挠斗争的结果,“其中包括伟大的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辛亥革命在内。”〔7〕

中国共产党有许多卓越贡献的领袖人物,而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代表资格,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所共识。民主革命的胜利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更使这种共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中国由新民主主义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这是中国自古未有的人民革命的大胜利,也是社会主义和民族解放的具有世界意义的大胜利。这是中国在20世纪经历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一方面以极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指出和纠正了毛泽东晚年发动“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另一方面又以极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顶住了否定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潮流。邓小平把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区别开来,坚持按照历史真实,高度评价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历史贡献和历史地位,高度评价毛泽东思想作为“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的指导意义。他说:“对毛泽东同志的评价,对毛泽东思想的阐述,不是仅仅涉及毛泽东同志个人的问题,这同我们党、我们国家的整个历史是分不开的。要看到这个全局。”〔8〕正是根据邓小平思想, 在1981年中共的第二个历史问题决议中,在总结民主革命28年斗争的历史经验时,第一条即指出:“中国革命的胜利,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下取得的。我们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把它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形成了伟大的毛泽东思想,找到了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9〕1982 年修改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中,郑重地阐述20世纪中国发生翻天覆地伟大历史变革,并记载了对此作出最大贡献的两个历史人物,孙中山和毛泽东,以及他们的事迹。〔10〕

三、邓小平与改革开放和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历史的发展是不平坦的,常常是在曲折中前进。怎样认识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在探索过程中,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遭受过严重的挫折,没有能够解决好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问题。“文化大革命”严重挫折之后的严峻形势,迫使我们党重新思考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总结建国以来的经验和教训,面对新的任务,解决新的问题,形成新的理论,开辟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小平(1904—1997年)在这样的历史关头,走到中国政治舞台的中心位置上来,成为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又一次实现了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在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实行改革开放,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集中力量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地走出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这是一场新的革命,形成了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邓小平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11〕他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主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使我们在近20年内,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主义在中国显示了蓬勃的生机和活力,为全世界所瞩目。这是中国20世纪经历的第三次历史性巨变。

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产生和形成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我们民族特出的、完整的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理论,是百年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正是在新的历史时期中,新道路的开辟,新成就的取得,新理论的创立,造就了邓小平,使我们能够把邓小平的历史地位同毛泽东的历史地位,从历史接力运动的意义上相比拟,相并提。在邓小平同志追悼大会上,江泽民同志代表中共中央致悼词时,就提出了把邓小平与毛泽东相提并论的论断说:“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一场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伟大革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又领导人民开始了一场新的革命,要把中国由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变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这两次伟大革命的进程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这就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两次伟大革命,两次历史性飞跃,造就了两个伟大人物,这就是毛泽东同志和作为毛泽东同志的战友、事业继承者的邓小平同志。”〔12〕

可以看到,从1982年宪法序言中的两个伟大人物:孙中山和毛泽东,到1997年初江泽民在邓小平追悼大会上致的悼词中所说的两个伟大人物:毛泽东和邓小平。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三次历史性巨变和三位伟大人物的新概括,乃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四、邓小平理论,新时期的伟大旗帜

旗帜问题至关重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正如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报告结束时说:“我们这次大会的灵魂,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十五大无疑将以这一点为标志载入史册。”

邓小平同志逝世以后,中国共产党怎样确定自己的方向,沿着什么道路前进,这是需要由党的最高权力机关——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向全党和全国人民郑重地作出回答的历史性课题。在国际上,人们都在从不同角度观察,中国要走向何方?现在党的十五大作出了明确的回答:坚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不动摇,坚持邓小平领导我们开辟的道路不动摇。为此,经代表大会通过,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道,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中国共产党章程》。这是我们党经过近20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作出的历史性决策。

党的十五大明确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这是我们党对邓小平理论作出的科学结论。邓小平理论之所以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十五大报告对这个问题也作出了明确的解释。

首先是邓小平理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是以事实为依据,随着实际生活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科学。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和路线,是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邓小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开辟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巨大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抛弃那些对马克思主义某些原则的教条式理解,抛弃那些对社会主义不科学甚至扭曲的认识,说出了一系列符合客观实际的新话,例如“三个有利于”的根本判断标准等,不断开拓我们事业的新局面,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进入了新境界,达到了新高峰。

其次是邓小平理论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邓小平抓住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课题,总结国内外的历史和现实经验,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而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近20年的历史性转变,就是逐步搞清楚这个根本问题的进程。这个进程,还将在今后实践中继续下去。根据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和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研究,邓小平领导我们党制定了基本路线,指明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把对社会主义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再次是邓小平理论对当前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了20世纪以来世界形势的走势,精辟地分析了当前国际形势发展的特点,作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发展是核心的判断,阐明了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为我党一心一意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行对外开放以借鉴和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奠定了科学的基础,也为我们党在复杂变幻的国际局势中冷静沉着、抓住机遇,发展自己,提供了明确的指针。

最后是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如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问题,形成了相互联系的观点,构成了内容丰富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坚持邓小平理论,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就是真正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旗帜。这是百年巨变的又一科学的历史结论。

注释:

〔1〕《有感一章》,《谭嗣同全集》第540页,中华书局1981年增订版。

〔2〕《振兴中华民族》,《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57页, 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檀香山兴中会章程》、《香港兴中会章程》, 见《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19、21页,中华书局1981年版。

〔4〕《〈民报〉发刊词》,《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288页。

〔5〕《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471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

〔6〕《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毛泽东选集》第3 卷第952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

〔7〕《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5页。

〔8 〕《对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意见》,《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99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

〔9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第792页, 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第1页, 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1〕《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页。

〔12〕《在邓小平同志追悼大会上江泽民同志致悼词》,《人民日报》1997年2月25日。

标签:;  ;  ;  ;  ;  ;  ;  ;  ;  ;  ;  ;  ;  ;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历史百年发展的必然选择_马克思列宁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