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变动对我国入境旅游需求影响的实证研究--以日本对华旅游业为例_汇率变动论文

汇率变动对我国入境旅游需求的影响研究——来自日本对华旅游的实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旅游论文,实证论文,日本论文,需求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问题的提出与文献回顾

20世纪70年代,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迎来了浮动汇率制度时代。于是,汇率变动便广泛地存在于整个世界经济体系中,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也成为许多经济学者关注的焦点。然而,学者们往往将吝啬的目光停留在汇率变动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上,却很少顾及出入境旅游等非贸易收支领域。1994年以来,我国也开始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而且近段时期在美国的压力下人民币出现了明显的升值。对于促进我国的入境旅游市场持续、健康发展而言,汇率变动对入境旅游需求的影响,是一个不容忽视和值得研究的新课题。

然而,在国内只有少数学者涉足汇率变动对我国入境旅游影响的研究。比如,李凌鸥(2004)利用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分析了“九五”期间汇率变动对我国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由于人民币汇率变动很小,人民币的升值并没有带来我国入境旅游人数和外汇收入的减少[1];刘长生、简玉峰(2005)利用计量经济模型对我国入境旅游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2]。前者在研究的方法上仅仅将几组数据简单罗列出来,研究它们的相关关系,而忽视了内在的因果关系。后者所建立的入境旅游需求模型仅仅是将一般商品的需求模型进行简单的复制,忽视了旅游商品需求的特殊性,而且将汇率对入境旅游需求的作用隐含于价格中进行研究。

在国外,对入境旅游需求的计量经济学研究文献较多。例如,Ferda(2004)利用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对土耳其的入境旅游需求进行了研究。但是在他所建立的模型中,仅仅是利用汇率对价格进行了调整,而忽视了汇率变动会影响到收入[3]。Lim(2003)在研究新加坡对澳大利亚的入境旅游需求中,虽然考虑到汇率变动的重要性,但是仍然忽略了旅游产品需求的特殊性[4]。

本文认为,在研究方法上应该利用计量经济模型,对汇率变动对入境旅游需求的影响进行逻辑严密的因果关系分析。并且在建立模型的过程中,既体现旅游商品需求的特性,又要考虑汇率变动的重要作用,而不是作为其他变量的调整系数。由于日本是目前我国的第一大客源国,而且日元对美元的汇率经常浮动,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相对固定的情况下,人民币对日元的套算汇率也是不断波动的。因此,本文将利用建立的入境旅游需求理论模型,对日本来华旅游进行实证分析。

2 理论模型的建立

根据微观经济学理论,影响消费者对某一种商品需求的主要因素有该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和相关替代品的价格。因此,某一个客源国家或地区对中国的旅游需求模型可以简单地用如下式子来表示(刘长生、简玉峰):

首先,对于旅游产品需求而言,它指的是具有一定支付能力和余暇时间的人们在一定时间内,愿意按照一定价格购买某一旅游产品的数量[5]。模型(1)中的价格和收入仅仅体现了人们的支付能力,并没有体现余暇时间这一影响旅游需求的基本因素之一。而余暇时间往往是由客源国的劳动生产率决定的,在一定时期内劳动生产率可以假定不变,因而余暇时间通常是具有阶段性的。此外,一国居民余暇时间的多少也是由这个国家的休假制度决定的,因而可以把余暇时间这一因素看作一个制度变量,用一个虚拟变量表示。

其次,至于替代国的旅游价格,本文认为由于不同国家有着自己特有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背景,客源国的居民是根据自己的偏好进行旅游目的地选择的。因而,旅游产品的替代性不是很强,故替代品价格P[,it]的影响应该不显著。

最后,相对于一般旅游需求而言,汇率对入境旅游需求有着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价格效应,本币升值后把一定量的本币所表示的旅游产品的价格折算成外币后,用来衡量该产品价格的外币数量会增加。也即是说对于外国旅游消费者来说,相当于目的地国旅游产品的价格上升,进而对该国的旅游需求会下降;(2)收入效应,本币升值后把外国旅游消费者所拥有的一定量的用外币表示的收入折算成本币后,用来衡量他们的收入的本币数量会下降。也即是说对于外国旅游消费者来说,相当他们的收入在下降,旅游需求会相应减少。显而易见,在理论上,本币的升值会减少入境旅游需求,本币贬值会增加入境旅游需求。综上,本文对模型(1)进行修正后得到模型(2):

3 汇率变动对日本对华旅游需求的实证分析

3.1 计量经济模型的建立

根据理论模型(2),可以建立如下计量经济模型:

3.2 样本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我们选取1990—2005年人民币对日元汇率,国内消费物价指数和日本国民收入(GNI)数据对日本来华旅游人次作回归分析。其中人民币对日元汇率来自于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日本来华旅游者人次来自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国内消费物价指数来自中国统计年鉴,日本的国民收入来自OECD(经合组织)的网站。由于2000年日本开始实行年间两次节庆日三连休,即将国家的节庆日移至星期一增加三连休的机会。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日本居民的余暇时间,这将使得海外旅游的次数增加[6]。因此,虚拟变量D在2000年及以后取值为1,2000年以前取值为0。各个变量的具体数据见附表1。

3.3 实证结果

本文运用最小二乘法,在Eviews软件上通过对1990—2005年我国人民币汇率与日本来华旅游人次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如下结果:

显然,在去掉变量lnPt后,包括常数项在内的所有变量都在90%的水平下影响显著,都通过了变量的显著性检验,对该方程的F检验也很显著,表明该模型的线性关系较强;而且调整后的R[2]=0.96,表明模型具有很好的拟合优度,D-W值为2.47,表明模型无自相关。从参数的系数可以看出,汇率与国际旅游需求负相关,而且本币每升值1%,旅游需求将减少0.449%;而收入与旅游需求正相关,收入每上升1%,旅游需求将增加7.068%;而2000年日本休假制度的改变,带来了日本居民余暇时间的延长,从而促进了对中国的入境旅游需求。

4 结论与政策含义

综上所述,汇率的变动将从价格效应和收入效应两个方面影响入境旅游需求。而通过对日本来华旅游的实证研究,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4.1 国内物价指数对日本来华旅游需求的影响不显著

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居民的总体消费水平不高,在消费物品的构成中一般商品占绝大部分,而服务产品相对较少。因此,我国的消费物价指数很大程度上只能反映一般商品的价格。但是,对于外国游客来说,在我国境内旅游时购买一般商品的消费比例小,大约20%,而在发达国家是40%左右[1]。所以,用一般商品购买占很大比重的物价指数去解释日本游客对我国的旅游需求,显然显著性水平不会很高。由此可见,为了促进我国入境旅游业发展,今后一个时期应加强针对外国游客的旅游商品设计与开发。

4.2 汇率与旅游需求负相关,人民币升值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日本对我国的入境旅游需求

为了减少人民币升值给我国入境旅游带来的损失,应该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旅游价格的形成机制,使旅游产品的价格更加合理、更加透明,为广大游客所接受。提升旅游产品的内在价值。对于旅游产品来说,它的价值就在于使游客得到真正的心理上的、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而产品的价格仅仅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因此,为了提高旅游产品对游客的吸引力,降低他们对价格的敏感程度,我们可以提升产品的内在价值,使他们在付出同样数量的货币下,获取更大的满足。

4.3 收入与旅游需求正相关,而且收入的影响相对较大

这主要是因为客源国居民的收入对旅游需求影响是直接的,而汇率是通过影响相对收入进而影响旅游需求,因此收入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大。所以,在旅游营销策划过程中,应进行目标市场的细分。对于收入比较高的游客,要在提升旅游产品内在价值的同时,适当提高价格;而对于收入相对较低的游客来说,要在不提高价格的情况下,尽量提升旅游产品的内在价值。

4.4 余暇时间的增加是促进旅游需求的重要因素

随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这为旅游消费者余暇时间的增加提供有力空间。但是另一方面也必须依靠政府以及企业休假制度的完善。日本在2000年后,将带薪休假不再看做是劳动者的权利,而是劳动者的义务。这对于在我国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尊重劳动者的旅游休闲权利,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标签:;  ;  ;  

汇率变动对我国入境旅游需求影响的实证研究--以日本对华旅游业为例_汇率变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