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论的跨世纪思考——评《21世纪是中国世纪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世纪论文,跨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中国经济以快速、健康地增长迎来新的千年纪元时,中国未来发展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世界各国的战略与政策研究,都把中国的未来发展视为对21世纪世界格局最具影响力的变化因素,并加快了战略与政策的调整,进一步把战略的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在这世纪之交的重要历史时期,中国既面临着经济与科技发展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日趋激烈的全球竞争,也面临着如何审时度势、把握机遇、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保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在超级大国以新的战略和结构调整,发挥高科技的竞争优势以加强霸权秩序控制的角逐中,中国21世纪经济增长方式、发展结构和竞争力的框架如何构建?在腾飞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共存的条件下,中国经济发展怎样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有效利用和调整国内外战略资源优势,作出“发展创新”,加快实现“民富国强”的战略选择?这无疑是一个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而又系统复杂的研究课题。隋映辉教授的新著《21世纪是中国世纪吗》,正是这样一部从多视角、多学科对中国21世纪发展提出系统新见的力作。
本书通过反思既往、通古鉴今,对大国的盛衰荣枯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和考察。中国历史上曾有过辉煌的鼎盛时期,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借鉴对中国的发展与崛起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该书从大国历史发展的视角,全面展示了中国鼎盛时期(以盛唐为例)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的历史图景与经验,透析了西方大国盛衰变迁的因由,阐释了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经济崛起的形式,以期通过大国盛衰以及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崛起的历史启示和经验,寻求实现“富民强国”的历史借鉴和结论。最具结构独创性的是,作者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视角,选择历史上中国的鼎盛、英国的衰落及美国的发展,以及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崛起,进行了组合式的考察和分析。在历史与现实纵横交织的制高点上,揭示出中国要实现国家强盛、经济繁荣的历史参照和依据。
作为21世纪中国协调发展的框架构成体系,该书用相当的篇幅对中国改革与发展,大市场的战略资源开发,科技产业化的构筑以及区域集团与战略结盟等问题,进行了重点、系统的论述和分析。中国改革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源之一,通过对中国改革与原苏联、东欧地区改革的比较,详尽论述了全球范围改革发展过程,阐释了中国改革取得的阶段性成功的策略、模式、时序结构以及实效。并就改革的政策协调与配合、腐败与反腐败斗争对改革和发展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探索。作者认为,改革政策的多元化,以及政策传递的无序、递减及扭曲,都会带来政策作用的减弱、矛盾和冲突,不仅有碍于经济、科技、社会改革的协调发展,而且易于带来某种混乱。因此,未来经济改革,应特别强调经济转轨期目标与社会、科技与政治政策的协调发展,推进政策制定的多元化向系统化转变,加快政策应用由“虚拟状态”向“现实状态”转变。对于中国大市场的战略资源作用,该书论述了全球新兴大市场的潜在实力,详细讨论中国大市场战略资源结构、利益格局,中美经济合作与发展的前景,以及21世纪中国大市场的战略选择。关于区域集团的战略结盟,作者通过系统论述全球科技经济一体化与中国经济国际化的关系,提出在全球经济合作和新经济增长的时空背景下,依据三大经济区边缘扩展和组合,建立起适应国际竞争的新区域合作架构体系,推进区域集团整合发展等若干颇有新意的思路和见解。比如,书中关于世界五大经济中心前景的分析,中国三大经济区未来整合走势的预见等。
21世纪中国发展的构成变化,与海峡两岸和港澳的合作与发展内质性结构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在该书中,作者分别讨论了上述地区优势互补的关系,香港回归祖国后,在中国经济区的特殊地位和中介作用,海峡两岸产业提升和合作的前景,全球华人对中国经济区的贡献,以及中国经济区的未来战略趋向。关于21世纪中国发展的主要难题,该书集中在农业发展,国有企业改革和科技教育推进的三大领域。在全面考察了农业发展存在的障碍,国有企业改革的困难以及科技教育面临的问题后,作者系统探索了有利于改革与发展的途径,提出了推进改革与发展的若干具有价值的对策建议。
对未来发展趋向,书中提出的观点极富远见且深刻。作者指出,从长期来看,支持中国经济繁荣和快速发展的要素,将随着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中国经济要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在世界“先进”与“发展”的两个层次上,同时和发达国家与新兴工业化国家进行双重竞争。竞争过程中,竞争战略资源优势取代了传统的战术资源竞争手段,科技创新,产业调整,人才素质,体制变革等,将成为各国经济科技战略推进的基本要素。21世纪智力竞争将更多地反映为发展战略水平和战略资源优势的协调利用、科技创新、人才优势、结构调整、信息高速公路等将成为新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该书集多学科、大跨度、创见性的特点是显而易见的。作者以长期对中国发展的研究为基础,把“协调发展”作为全书的理论主体,以支持中国未来繁荣的发展战略要素为结构,把改革的总体推进、大市场的战略资源、科技生产力的释放等作为中国未来发展的驱动条件。令人耳目一新的是,作者将“中国因素”作为实现中国国内外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组成,书中把新兴大市场作为战略资源因素,提出中国大市场战略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竞争性市场战略资源结构的设计,以及海峡两岸和港澳合作因素,区域战略结盟因素等一系列构思新颖、创见颇多的见解和观点。全书没有对未来发展作出简单的结论和阐述,而把中国发展赋予特殊重要的地位,以一组可能出现的三种前景的分析和现实发展研究成果为基础,突出发展的全过程和整体战略要素的研究。作者成功地将协调发展理论和实践融入21世纪发展的宏卷中,把极其纷繁复杂的大国历史演进与中国现代化进程面临的挑战结合起来,既展现出中国发展的历史渊源,又从世纪竞争的高度提出了中国发展的战略。
该书对21世纪中国发展的研究,不仅立足于国情现状的考察和分析,而且还建立在世界政治、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比较研究基础之上。全书试图通过对国内外经济、科技发展进行的系统研究,揭示出中国发展在国际竞争中对经济科技一体化的相互联动的关系。作者以相当的篇幅研究和探讨了科技产业经济推进,对中国未来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以及新经济增长点培育的重大影响。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作者特别对经济转轨期的经济大省推进科技产业化,进行了区域实证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又集中对中国主导产业科技发展现状作出系统分析,提出了中国未来经济发展赖以支持的科技需求与应用战略。应当说,突出科技产业研究并作为中国新世纪发展的主要构成,在国内外著作中尚不多见。这不仅表明,长期以来作者坚持科技产业在中国发展要素构成的战略性观点,也反映出该书提出的科技产业发展的见解,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所具有的重大现实意义。
未来的中国发展战略如何适应日益激烈、复杂多变的全球竞争,对于这样一个世纪发展的对策思考,作者提出了21世纪内外竞争与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路。比如,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的协调发展;投资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发展;增长速度与产出效益的协调发展;农业现代化和工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等思路。作为21世纪协调发展的基本构成,这一观点完全出于作者对国内外经济科技发展的现实和未来的悉心探究和比较。在竞争大潮波澜起伏的21世纪,作者独具新见地提出协调发展的若干领域,使这一富有远见的发展观点,不仅对于中国世纪发展研究领域的拓展极有启示意义,而且对于新世纪发展的宏观战略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当然,无须讳言,作为一部前瞻性的世纪发展研究著作,书中某些观点和思路仍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各战略要素的相关性仍需深入探索。但在新世纪来临之前,该书作者能站在大战略的视角,通过历史的考察和透析,现实的比较和研究,以及对未来发展的冷静、科学、理性的预期,对中国世纪发展的战略要素、体系及其政策框架,做出自成体系的独到探讨和见解,值得称道和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