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制度改革与教育模式转变_应试教育论文

考试制度改革与教育模式转变_应试教育论文

考试制度改革与教育模式的转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制度改革论文,模式论文,考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转换教育运行机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也亟待解决。其中,考试制度的改革成为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因为考试制度涉及了整个的教育模式,也牵涉着教育领域中的许多社会问题。有人将围绕考试制度的教育内容、方法、运行机制的种种畸形表现称之为应试教育模式。早在本世纪五十年代,日本等国的学者提出要警惕和研究应试教育模式,将它视为教育的病态表现。我国也曾经对“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进行研究和矫正,但由于这是涉及多方面社会因素的社会问题,光从教育内部找原因仍不够,必须把教育放在社会大系统中进行分析,方能从根本上转变教育模式,使教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保证我国教育目的的实现。

一、应试教育的社会历史根源

考试在我国的文化传统中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承担的社会功能也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它曾经是社会政治迈向开明的主要杠杆。即使在现代社会之中,考试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机制,人才的选拔和教育质量的评价也要借助于考试这一工具。但是,广泛使用考试和建立起来的考试制度,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负功能,应试教育模式的形成正是这种负向功能的体现。教育模式是指各种教育要素的构成方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由于社会文化传统的差异和现实社会结构的不同,就造成了教育目标、体制、内容、方法及教育观念的不同,由此构成了这一时期的教育模式。而应试教育模式是指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围绕应试而形成的教育思想观念、教育体制、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畸形教育模式。在我国,应试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社会基础。

我国的考试制度产生比较早,对世界的文明和政治选拔制度的发展来说是一项贡献。考试可以溯源于上古时代的帝王举荐方式。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各原始部落往往通过一定的方式推选统领自己的帝王,这些方式的原则是选贤授能,在程序上是包括衡察、试用和检验,这无疑是相当开明的政治。后来,随着私有制和国家的出现,奴隶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利益,逐步建立了世卿世禄的政治统治,荐贤举能也成为鲜闻的佳话,如周代通过“试射”制来评估官员,并有“考试入仕”之称。这可以视为是考试制度的最初萌芽。当然这种考试仍是非常粗糙简单,只不过是遮人耳目的手段而已。随着奴隶制的瓦解,这种考试也被诸候之间的招贤养士所代替。

在冗长的封建社会里,封闭的自足农业经济和君主独裁政治,考试又被统治者当成选拔评价官吏的一种手段,并渐渐渗透到学校教育中,成为确定学校教育目的的依据。如汉代的大学是当时国家一个考试机关,每年实行一次类似抽签考试的“射策”称为岁试,学校实行相当严格的考试制度,目的在于控制学生的思想和督促学生的学习。到东汉恒帝时,改岁试为二年一试,以通五经为标准来考试授官,考不取的学生也可以再考不限,这样就把学校教育纳入政治的轨道,成为察举制的延伸。经过魏晋南北朝,“五品中正法”取代了察举制,授官的标准又发展到身、德、才、行、等四方面。隋炀帝始设进士科,用试策的方式来选拔官吏,标志着封建科举制度的开始。由于科举考试的科目与学校设置的课程基本一致,考试的方式又偏重于死记硬背(如墨义、贴经、对答等),牵制着学校教育的内容、方法。更把读书、应试、授官三者联系在一起,学校进一步成科举制度的附庸,读书应试成为学校教育的宗旨,应试牵着学校的鼻子走,这种模式一直沿袭至情代末年并成为学校的传统,家长望子勤读及第,社会以中举评价学校教师及学生,自然形成了“官为本体、读书做官”的价值取向,根植于民族的传统意识之中。

尽管科举制度被废除,但近代学校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仍继承着科举考试的内容和方法。人们的思想观念还残存着浓厚的应试教育思想观念。本世纪初的测验运动对应试教育模式有一定影响,在编制和运用教育测验过程中,将考试的内容及目标扩展到更广的范围,考试的形式也变得多样,并发展了考试的其他功能,如甄别差异,诊断学力、指导择业和发展方向等。但这又使学校教育中更偏重于使用考试手段,各种名目繁多的考试和测验直迫学生而来,不仅学生越来越怕考试测验,而且学校、教师也感到压力巨大。文革后恢复的高考制度,在当时的条件下发挥了拔乱反正的积极作用,使学校教育有了生气,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社会对学校教育也更加重视。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考试又成为一种时尚,被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用以衡量教学水平和师资水平的工具,被社会公众用来了解学校教育的情况,也被政府部门、工矿企业用来进行招聘人员、评定职称、业务水平等。考试的功能已为社会普遍认可,在传统的“读书做官”价值观念的影响下,应试教育的模式也渐趋稳固,象一种社会恶疾一样使着学校教育向畸形的方向发展。从这个角度看,考试制度对教育模式的制约作用越来越大,制约方面也越来越广,并且根植于人们的价值观念之中,所以,应试教育模式的产生和发展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

二、社会变迁与应试教育模式

社会变迁是社会学用来对现代社会种种变化现象进行动态分析的术语,社会的变迁大至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社会结构,小至社会团体、社会风俗、家庭关系等方面的变化,既有整体的量变质变,也有局部的渐变突变,既有积极前进的变化,也有消极倒退的变化,既有偶然自发的变化,也有计划有目的的变化。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开放改革实质是一场有计划有目的的社会变迁,这种变迁的目标是指向现代化,而基础是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可以说是我国向现代化迈进的一个转折过渡期。在这个时期中,新旧社会结构并存,传统观念和新观念重叠,特别是社会运行机制的转轨及社会利益分配的变化,孕育着许多矛盾和冲突。教育作为社会一个职能部门,既要承担社会经济发展及各方面变化带来的人才需求压力,也要经受来自各方面的新挑战和冲击,也必定会引起一系列的变化。

从商品经济走市场经济转变,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首当其冲的仍是长期奉行大一统的教育体制。改革开放条件下,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体制的转型,西方文化及生活方式的影响,引起人们在价值观念、生活态度、文化需求及行为方式上的一系列变化。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受挑战,社会各方办学的积极性日益高涨,靠统一招生、统一课程教材、统一考试的手段来办教育,已经不适应社会多方面迫切需要人才的要求,学校单一的层次结构也被迅速发展的社会办学机构、行业培训形式所改变,无论是中等或高等学校,不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就很难在这种社会转型期中继续安稳地生存,更谈不上发展。这就动摇了整个保守的教育管理体系,因此,中央在《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二个文件中,都分析了这种情况,明智地提出要改革包得过多、统得过死的教育体制,转变政府的职能,简政放权,使学校真正拥有办学自主权。这是社会变迁带来的教育变迁进步的一方面。

社会急需人才,公共考试也应运而兴起,在目前尚没有比较客观的选拔衡量人才的标准情况下,考试仍是普通认可的衡量手段,因此,政府各部门、工矿企业、机关团体纷纷运用考试手段进行招干、招工、招贤、评等级、评职称、评标兵等工作。使公共考试广泛地展开,从考试的层次、内容、方式、技术等方面形成巨大的体系,不仅影响着社会思潮,成为一个导向机制,而且直接影响到教育系统及学校的领导、师生员工。在现行的劳动人事管理、户籍管理、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制度下,公共考试成为一个潜在的而又在有导向功能的社会机制,而在教育体系中的高考会考制度也是这种公共考试的组成部分,对整个教育模式的变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应该说,高考会考制度是现代社会的一种客观要求,也在教育的发展进程中起过积极的作用。对社会分层和教育分流是一种有效的机制。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育模式的变化,特别是高考会考的某些不科学性和不合理性,使学校的教育功能出现偏废的情况。高考会考虽是二种不同的考试,高考乃是选拔考试,旨在选取高校新生,会考属于水平考试,旨在检验考生是否达到合格水平。但二者的考试对象都是高中生,考试内容都是以统一的课程或教材为基础,考试的命题原则和方法基本相同。直接地制约着学校教育特别是中等教育中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同时也制约着学校的教学组织方式和教学方法。由于考试主要是评估学生的学业成绩,对学生的品德、智能、个性等方面的水平没有考核能力。学校为了争取较高的及格率和升学率,在工作的规划和安排上偏重于应付高考会考,或单纯地围绕考试有关的内容进行教学和训练,甚至不顾后果地增加模拟考试和测验的次数,冲击正常的教学进展和教学秩序。这样既不利全面贯彻的教育目的和方针,又浪费了相当多的教育资源。对教师来说,造成了一定的压力,穷于应付繁重的教学和考试任务,缺少对教材和课程的检讨和与学生沟通;对学生来说,则逼使学生穷于应付学业和应试,丧失了其他方面的活动和发展;师生联系变得机械简单,教学活动变得枯燥乏味,双方的主动性、创造性都受到限制。这种教学模式显得落后保守,与整个社会的开放性和学生的活泼性极不协调。

从学校考试制度本身来看,其功能不仅仅是考试的筛选作用,还有激励作用、诊断作用、评价作用等,如果将高考会考混同或牵制学校的考试,势必造成考试制度的功能缺失,特别是将高考会考的成绩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教师教学水平、学生能力的指标,会导致学校组织目标出现差隔和偏差,打击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影响学校群体的内聚力,这是由于滥用考试手段和误解考试功能带来的副作用。随着学校考试制度这种畸型发展,应付考试的思想和做法逐渐蔓延开来,成为与学校课程相对而言的一种潜在课程,对学校的教学工作和效果起着涨落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师生的活动内容和方式,牵制教师的教学态度和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有如一只无形的手操纵着学校教学。

值得指出的是,应试教育模式的形成既有社会的原因,也有教育体制内部的原因。社会变迁带来的社会结构和观念的改变,与某些落后的传统观念相得益彰,如现代的社会竞争激烈与传统“读书做官”价值取向,现代的讲究实惠思潮与家长的“望子成龙”成就期望,社会的重学历文凭与传统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可以说是应试教育的社会根源。而教育体制的偏重普教轻视职教,倾斜重点学校、重点班级,忽视全局和一般学校的不合理机制,加剧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国家全包大学生的费用,似乎升大学就等于稳拿金饭碗。使各级种类学校目标指向大学,初中学高中、小学学初中、连幼儿园也尾随小学进行名目繁多的考试测验,应试的教育模式象病毒一样扩散开来,危害着整个教育系统,危害着整个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

三、应试教育模式的转变

教育模式是教育系统内部的构成部分和因素的表现方式和结合形式,一种教育模式的形成是在一定有历史条件下,通过教育的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应试教育模式在近年来越来越明显,正是在传统观念及社会变迁过程的某消极因素的影响下,教育运行机制被考试误导,偏移教育目的,在教育结构、内容、方法和功能上出现畸形变化。从其产生、发展、危害及解决等方面来看,应试教育模式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它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不相适应,既不能为社会发展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也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国民的素质、民族的素质。在教育改革的深化中,能否转变应试教育的模式就成为主要的关键问题,牵涉着一系列的其他教育问题的解决。

应试教育模式的形成有着传统价值取向的思想根源,也有教育体制,乃至社会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文化科技体制不完善的客观原因。其影响也相当广泛和深刻,对教育事业发展来说,它是一个恶性的肿瘤,危及教育的正常运作;对于社会来说,则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要转变应试教育模式,也不是只是通过教育系统的调整改革改革能够解决,需要与社会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配合起来,得到社会各界及教育工作者的支持进行综合治理。所以,转变应试教育模式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从应试教育模式的历史和现实原因的社会学分析中,我们认为转变应试教育模式可以从几方面进行。

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教育观念是人们在传统文化及社会现实影响下,对教育的基本看法和态度,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的办学思想和教育价值观念、教师的教育观、学生的知识观和成就感、家长对子女成长发展的期望,以及社会的人才观、教育思潮、价值取向等等。而应试教育模式正是旧的教育观念作崇,片面看待教育的价值和功能,把考试当成是教育过程的杠杆,以考试结果作为衡量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水平的唯一尺度。要改变落后的教育观念,主要是端正对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教育目的的认识,树立起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全面和谐发展人材的教育观,把教育当成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关键。特别要将教育与现代化建设联系起来,落实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总目标,使社会各界、教育工作者及学生家长真正理解教育的社会功能、树立以培养年轻一代各方面素质为核心的教育观念、克服短视、治标的倾向,深入改革教育体制和教育结构。由于旧的教育观念与社会不合理的分配制度、劳动人事制度相联系,不解决社会论资排辈、学历主义、铁饭碗等传统观念,也就无法扭转落后的教育观念及“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所以更新教育观念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其次,改革考试制度。应试教育与考试制度的弊病和缺陷有着直接的联系,在转变应试教育模式中,考试制度的改革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考试制度不仅是学校教育的一种重要机制,也是具有社会功能的社会机制。对考试制度的改革既要摆正考试的地位,也要理顺各种考试的关系。考试本身有权威、公平、公认的属性,要使这些属性体现出来就必须确保考试机构的权威地位和考试内容、方法的科学性,所以,对考试机构及其运作纳入统一的监管是考试制度完善的首要环节;而对各种考试的适用范围加以规范是理顺公共考试和教育考试关系的关键;只有做好这二方面工作,考试制度的功能才能正常发挥,减少考试带来的负面影响。在教育考试中,将招生考试、水平考试、评价考试和课程考试分开进行,确立相应的考试指标体系,才能改变考试制度效能不清、使用混乱的局面,真正发挥各种考试的特殊功能。此外,加强教育评价的科学性,建立教育质量、教学水平、学生学能的评价指标体系,扭转由于缺乏评价手段和指标带来的以升学率、及格率评价教育的片面做法。通过改进考试技术、程序和内容,进一步强化考试的鉴别功能、诊断功能和评价功能,使考试制度有效地为学校教育改革服务。

再次,重视学校教育的社会学研究。应试教育模式所带来的副作用,许多是属于社会性的问题,也是传统教育学所忽视的问题。从学生的社会背景、家庭背景决定了学生学习态度、成就动机、职业定向这一方面来说,如果学校能够重视和给予正确的引导,则可以减少学生被动和盲目追求考试分数的倾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自觉地学习和锻炼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素质。从教师的教学方法及传授的社会意识方面,克服单纯受考试机制牵制的倾向,把立足点放在学生素质的培养上,开展丰富多采的教学活动,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态度,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效果。从学校这一社会组织的特殊环境对教师、学生的影响来说,领导者应确定正确的管理目标,尽量整合国家的教育目的及教师、学生的个人目标,把奋斗目标建立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基础上,对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形式及学校的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转换学校内部的运行机制、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注意潜在课程对学生的影响,使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有利于学生智能、个性、品德和社会化的发展。

最后,整个教育体制的改革要适应时代的要求。我国的开放改革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里,新旧观念并存,各种社会体制都处于变化之中,经济的转轨及社会的竞争必定影响着教育领域内的各种因素。教育能否为社会转型期的顺利过渡培养相应的人才,关键在于教育体制内部的深刻改革,在于改革能否符合现代化的潮流。这就是所有的教育改革都围绕邓小平同志所提出的“三个面向”总目标,致力于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为使教育能培养迈向二十一世纪的具有良好全面素质基础的各种人才,客观上要求对与教育体制有关的劳动人事制度、社会分配制度、公共考试制度等配套进行改革,使教育制度有着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激励机制。整体上对教育的内部结构和要素进行调整,重新确立提高以年轻一代的全面素质为教育目标,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去调整教育结构,运用法律机制去确保教育活动的正常进行,使教育内容和方法、教育管理和评价都有利于素质培养的目标实现,形成一种新的教育模式。这样才能使我国的教育事业得到较好的发展,适应现代化建设有需要,为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作出贡献。

标签:;  ;  ;  ;  ;  ;  

考试制度改革与教育模式转变_应试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