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几点看法(上)_地区经济发展论文

关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几点看法(上)_地区经济发展论文

我们对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几点意见(中),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不平衡论文,经济发展论文,几点意见论文,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二、地区发展不平衡的根源

在中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是一个历史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各地区经济都在发展,但是有些省经济的发展快于另外一些省,因此,地区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地区经济不平衡问题变得突出起来。究其原因,既有政府行为,也有经济因素,既有历史原因,也有地缘关系、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差异。

(一)政策因素。

改革开放前的三十年间,为了迅速恢复被战乱破坏的中国经济,发展民族工业,粉碎西方国家和前苏联对中国进行的经济封锁,保证国家安全,中国政府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工工业的发展战略。这一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明显地在内陆省区,特别是三线地区的开发和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这些省区经济的发展,缩小了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为此,我们付出了昂贵的代价。随着冷战的结束,许多处于深山老林,交通不便地区的军(重)工企业,遇到了严重的困难。

1978年,面对高度集中、僵化的经济体制和脆弱的国民经济,一场宏伟的改革开放工程在我国正式动工。改革旧的体制,对高速发展的世界实行开放,势必要进行一些政策调整。这些政策中有些本身就具有地区倾斜性质,有些尽管是全国统一的,但恰巧适应了某些地区的需要,促使这些地区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1、具有地区倾斜特殊性的政策因素:

我国是一个具有10多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地区间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改革之初经济发展又比较脆弱。在这样一个国度里进行前无古人的经济体制改革没有任何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摸着石头过河”,政策的试验性、渐进性、双轨乃至多轨性,便自然而然地成了决策者的选择。尽管当时的一些政策的试验具有一定的风险,但为了使其成功,难免给予了一些优惠。

1)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的特殊政策。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等沿海地区率先成为经济特区,随后又加入了海南省这一最大的特区。此外,在1984年,又相继确定了14个沿海开放城市。作为试点,这些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确实在财政、税收、投资决策权、外贸自主权、利用外资审批权等方面得到了许多优惠政策。如在特区投资的外资生产性企业可以享受“免二减三”的所得税优惠。即使征收所得税,税率也仅为15%,大大低于非特区企业。又如,当时外汇留成比例,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其它地区依次为100%、50%和25%。其中广东、福建两省的比例为70%。在外商投资审批权方面,特区有权批准3000万美元以下的项目,而其它地区的权限却小得多。

2)财政体制的改革。为了调动地方积极性,激励先进,实行了财政包干、“分灶吃饭”的一系列改革,也使经济发达地区能够得到更多。如当时规定广东省只要上缴固定数额,福建省可得到固定数额的补贴,江苏省按固定比例与中央财政分成等等。

2、全国统一的一些政策因素: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有许多政策,并没有任何地区倾斜性质。但是,由于沿海等经济发达省区的各种条件很适应这些政策。因而这些政策所产生的效益,更多地被这些省区所得到。

1)产业政策。1978年以来,我国一改传统体制下重生产、轻生活,重重工业、轻轻工业的做法,转而发展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轻工业,使以能源和原材料工业见长的内陆省区丧失了产业优势。相反,以能源相对短缺,但加工工业见长的东南沿海省区得产业政策之先迅速发展起来。事实上,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福建等早在70年代中期,就已经悄悄地在发展以加工工业和轻工业生产为主的乡镇企业,1978年以后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则正好使这些地区如鱼得水。

2)对外开放政策。对外开放的两个主要方面,一是进出口贸易,二是引进外资。要搞进出口贸易,就必须进行海、陆、空的口岸建设,而在我国最为重要的通商口岸是海路口岸,因而,具有港口优势的沿海省区便自然成了这一政策的主要受益者。不仅自己的产品出口便利、成本低,而且,其它内陆省份要搞进出口贸易也必须经过沿海省份的港口进行。就引进外资而言,由于沿海省区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这些省份有大量的人口在海外定居,一旦有机会回国投资,便首选自己的家乡,而且,外商进关的第一站一般也是沿海城市,这就是为何在过去10多年中,沿海省区能比内地吸引到更多的外资的重要原因之一。

3)由计划配置资源向市场配置资源的改革,客观上也为沿海经济发达省区的经济高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改革前我国的生产要素如资金、劳动力、原材料等,主要是依靠高度集中的计划来进行配置的。而十多年来的改革,资源配置已经逐步转向了由市场来进行。因此,资金、人才等的趋利向发达省区流动也就成为必然。一是户籍管理制度的放松,以及鼓励人才流动的一系列政策,加速了沿海等经济发达省份的经济发展。东南沿海省区开放灵活的经济发展和管理政策,为各类人才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会,而较高的薪金,富有挑战性、风险性和刺激性的工作,唯才是用的人才管理制度,无疑吸引了大批的人才,从而为东南沿海发达省区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二是资金流动靠市场机制的作用。尽管目前的资金管理仍未完全摆脱计划控制,即使在现有的体制下,资金向沿海地区流动也是比较明显的。沿海开发开放地区,在金融机构的设置上,较一般内陆地区更灵活多样,金融机构和金融设施远比其它地区多,金融业本身发展较快。相对发达的金融业和经济高增长带来的回报率较高,使东南沿海省地区吸储能力大大增强,造成“资金东南流”现象,有利地支持了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三是固定资产投资作为资源配置的结果,也显示出市场机制的作用。1982年、1985年、1990年、1994年广东、福建两省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分别为6.6%和1.7%、7.7%和2.2%、9.1%和2.4%、13.3%和3.3%,呈明显增加之势。

(二)历史原因和地缘因素

1、中国是一个泱泱大国,幅员广、跨度大、人口多、气候条件和民俗习惯迥异,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由来已久。早在清朝时期,部分沿海城市就已成为通商口岸。战乱时期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作为东部动脉的京广铁路,把东部沿海各省贯穿在一起,四通八达的水上运输,纵横交错的公路,初具规模的邮电通讯设施,较完备的工业基础设施,为改革开放以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更重要的是,东南沿海地区人们的思想观念更具有现代意识,教育水平也较高,这些都为改革开放后东部沿海省区发展经济提供了基础条件和社会背景。

2、东部沿海省区在新加坡、菲律宾、美国、韩国、日本等亚太地区,华裔和侨民较多,而且凭着中国人的勤劳和智慧,许多人都积攒了一些钱。人们在考虑投资方向时,除了盈利,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为自己的故乡尽一份心,出一把力。而我国的改革开放恰巧提供了这一机遇,因此,大批的海外华人怀着报效祖国,为家乡父老干点实事的情怀,在家乡投资。可以说,中国对外资的引进,最初就是从回国探亲的华侨和华裔开始的。随着改革的深入,利用外资规模逐步扩大,并由东南沿海向内地逐步推进,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

标签:;  ;  ;  ;  

关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几点看法(上)_地区经济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