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与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心理问题论文,初中论文,家庭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离异家庭子女问题日益突出,已经引起了国际国内学者及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并分别开展了不同角度的研究工作。但是,如何从教育入手,有效地矫正离异家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则是教育理论界乃至教育实践工作中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的问题。
本人于沈阳市第129中学从事“中华传统美德在中学教学中的实施途径”科研课题的实验研究过程中,意外地发现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成为一个十分醒目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文试图揭示离异家庭的初中学生存在的多方面心理问题,并进一步探讨教育工作者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帮助父母离异的初中学生调适自己的心理,以便使他们健康地成长,顺利地完成中学学业。
一、离异家庭学生已占初中生较大比重,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教育对象群,给教育提出了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以沈阳市第129中学“初二·五班”为例,在籍学生46人,其中离异家庭子女15人(不含尚未公开父母离异关系的学生数人),占班级学生总数的35%。这一数据令我们瞠目结舌,是始料未及的。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种种: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及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的婚姻观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人们对婚姻的态度,进而改变着人们的婚姻行为,对婚姻不够严肃,最终导致家庭破裂;随着夫妻经济地位的相对独立与改变,不睦夫妇不再固守着早已失去感情基础的婚姻关系,宣布婚姻的结束,这从人性自由的角度考虑,无疑是一种进步;夫妻经济地位及社会地位乃至于家庭地位的极大反差,也使得家庭失去了稳固性,或名存实亡,或推脱责任,反目相向;夫妇婚前缺乏深刻了解,婚后“战火连绵”,经过“持久战”“冷战”之后而离异……
以点代面,我们不难看出离婚率在新的社会条件下急剧上升,离异的原因也具有了现实特征。总的看来,离婚问题已成为中国社会一个崭新的社会现实。1986年统计结果表明,全国离异家庭已达70多万对,90年代更有上升趋势。家庭的离异,势必给孩子带来严重的影响,尤其是心灵的重创。因为个体身心的发展,家庭因素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当一个人由完整家庭走向残缺家庭、单亲家庭,或者走向拥有继父、继母的家庭后,情感世界的骤变乃至整个家庭生活的变化,都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心理不适感,影响着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这便给教育工作提出了崭新的课题。美籍华人周兴立先生来沈讲学时,谈到21世纪世界教育面临的主要冲击之一就是离婚的冲击,并介绍了关于婚姻裂变的两点国际观:“离婚已成为令人生气的事情;离婚不能伤害下一代。”针对离婚的冲击,还对学校教育提出了两大任务:“学校如何使离异家庭学生适应另一种家庭生活;学校在21世纪是帮助解决离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以满足学生的需要和归属感”。可见,离异家庭学生的教育问题已成为一个国际性问题,我国也当引起足够重视,否则会导致为数不少的一批学生走向生活的滑坡,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和制约。尤其是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高峰期,是人生的关键阶段,教师的关爱及有效教育,会使学生拥有美好的前程,教师的疏忽和放弃会导致学生发展的停滞乃至一生的遗憾,因而,教师应尽自己的最大可能去关注离异家庭学生的思想及心理,有的放矢地施以教育。
二、初中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不适及其表现
通过对沈阳市第129中学“初二·五”班及平行班级的离异家庭学生的跟踪研究,以及班主任教师长期工作经验的介绍,将初中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不适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自卑与孤僻
由于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家庭观念以社会文化的形式影响着人们,甚至许多人的婚姻已形同虚设也不愿去受社会文化的谴责。所以,一般来说,离婚对中国人来说大抵都被看做不光彩的事情。初中生思想意识尚不成熟,更不能客观、辩证地看待各种事物。当父母离异后,他们总会产生自己不如别人的感觉,把父母离婚当成见不得人的事儿,忌谈、忌问。在自己心灵深处产生自卑感,并且,逐渐变得孤独、不合群。在跟踪研究过程中,就发现有一位“初二·五”班的学生,父母实际上早已离婚,但这名学生却从来都对同学说父母如何和睦,如何共同生活,共同供养他上学。好在班主任老师了解该学生的真实家庭情况,对他倍加关心、照顾,有意识地让他做班干部,培养他的自尊心、自信心,鼓励他努力学习,结果收效很大,使该学生未像大多数离异家庭学生那样过份自卑和孤僻。
(二)恐惧与敌对
恐惧心理也是离异家庭子女常常表现出的一种心理体验。这主要是由于父母在离婚前一般都经过长时间的唇枪舌战、互相伤害,或“战争相持”阶段即“冷战”,不可协调后,才决定离婚。这样的家庭战争过程,给孩子带来极大的伤害,常常会产生不安全感,进而形成恐惧心理和敌对情绪。
离异家庭学生的敌对心理除了表现为对同学经常发生争执及产生攻击行为而外,更明显地表现为与教师的敌对,不合作行为及抵触情绪。具体体现为消极抵制和正面冲突两种形式。正面冲突一般表现为与教师顶嘴,不服从教师的安排;消极抵制则表现为不积极参与教师组织的活动和计划。比如,有一次,班主任老师准备组织大家去夏宫玩,当老师宣布完活动计划时,某离异家庭学生就默默地走到老师面前,平静地问:“老师,可不可以不去?”老师反问他为什么不想去,他却回答:“不如在家睡觉呢!”老师愕然。
(三)抑郁与痛苦
离异家庭的初中生,一般都表现出抑郁的情绪,尤其是内向性格的学生更是如此。痛苦水平也较完整家庭学生高得多,且男生尤甚。这主要是由于父母离婚给子女带来了不良情绪体验,心情不愉悦,不舒畅。大多数孩子感到父母的分手不管由何原因引起的,都会给自己带来压抑和痛苦的感觉。男孩子由于对新的家庭关系的适应比女孩子缓慢,因而,感受痛苦水平更高一些。
(四)挫折感与厌学
调查表明,离异家庭的初中生挫折感较为强烈。一次对“初二·五”班进行了以“你所遇到的最大挫折是什么?”为主题的问卷,其中回答“父母争吵时”“父母闹矛盾时”“父母冷战时”以及“父母不在一起了”等等答案的占全班人数的25%,经过核实,大部分是父母关系紧张或已经离异的家庭的学生。由此可见,父母离婚表面是自我解脱的一种手段,但事实上,给孩子情感世界造成的伤害却是巨大的。
厌学,也是离异家庭初中生的一个共同特征。由于情绪的低落,对任何事物都感到百无聊赖,进而对学习也失去了兴趣,加之父母离婚后家庭环境的骤变,使孩子的生活失衡,平静的心境被打破,对学习影响很大,学习过程中很容易产生疲劳感。学生一旦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厌学情绪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成绩也就会明显下降。据调查,目前,离异家庭的初中学生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者仅占15%,大多数都在后进生之列。
三、对离异家庭的初中学生尝试运用的教育矫正方法
作为教育工作者,面对数目日增的离异家庭的初中学生,如何克服来自破碎家庭对学生产生的不良影响,使他们拥有与其他同龄孩子相同的健康的心理特征,并能够正常地完成自己的学业,则是每位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教师深感棘手的一个问题。以下提出四点建议,仅供中等教育工作者尝试或参考。
(一)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的有关知识教育,从思想文化上扭转学生因父母婚变而带来的自卑、孤僻、敌对、抑郁、厌学等不良心理。
首先,针对学生的自卑心理可以进行“自尊自强、慎独自爱、勤俭自立”等传统美德教育,使学生由自卑走向自尊,自信,自爱。
其次,针对学生与教师敌对,不服从的心理,进行“尊师敬长,仁爱宽厚”等传统美德教育,逐渐消除学生的敌对情绪。
第三,针对离异家庭学生孤僻、抑郁的心理特点,可以进行“合作乐群”的传统美德教育,使他(她)们从自我的小圈子走向集体,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伙伴关系。
第四,针对离异家庭子女厌学现象,进行“志存高远”的传统美德教育,使他(她)们从胸无大志,昏昏噩噩状态,改观为有理想、有抱负、乐学不疲、积极进取的青少年,成为有志向,有知识的人。
(二)引导离异家庭的初中生正确地对待人生的挫折与不幸,使他们明白一个道理:挫折是对人的磨砺过程,不幸是对人的锤炼过程。挫折与不幸总会伴随着人的一生。古往今来,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逾越这两道生命之门而走向人生的彼岸。
首先,针对父母婚变使学生产生的挫折感可以对学生进行挫折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挫折人人都会遇到的思想观念教育。用大量的事实说明并分析人生发展诸阶段可能伴随和遇到的挫折,使学生明白挫折是人生的伴随物,生命的过程就是不断克服困难走向成功的过程。家庭的变故只是人生挫折的一部分,必须勇敢地正视现实,进而扬起积极进取的生命之帆。
其次,针对学生在父母离婚后产生的痛苦或极度痛苦的心理感受,教师可以对他们进行“逆境成才教育”,以及逆境与顺境之辩证关系教育,并用事实说明不幸是对人生的考验和磨砺,只有经受住不幸的磨炼,才能使人的意志更坚。不幸就像一杯耐品的苦酒、人生路上只要有它壮行,再遇到任何困难都可以应付了,所以才有“年轻时的不幸是人生的一笔财富”之说。
此外,还可以使学生区别父母离异与丧失父母存在质的区别。我们中国人讲人生有三大不幸,其中之一是幼年丧父(母)。事实上,婚变造成的父母离异并未使父母真正离开孩子,并且从法律角度而言父母分开后仍然肩负着对子女的责任和义务,而情感的创伤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由时光老人治愈。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离异时间长短与痛苦水平呈反比,离异时间愈长痛苦水平愈低,反之,父母离异初期,子女痛苦水平却较高。这一点,必须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教育、关心、开导,使他们尽快摆脱痛苦的煎熬。
(三)教师要对离异家庭学生进行爱的补偿。
面对心灵、情感及整个生活都受到重创的离异家庭学生,教师有义务承担起对这些学生的保护和教育任务,而最最重要的则是教师爱的奉献,它可以补偿因家庭残缺而导致的爱的不足。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以外的爱的补偿,也能够医治离异家庭青少年心灵的创伤,教师的爱能够激励青少年奋发向上。为此,教师必须关心、爱护这些学生,关心他们生活中的疾苦,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多同他们谈心,重视他们的学习,帮助他们增强学习兴趣,端正对学习的态度。课堂上,不因他们学习落后而冷落他们。并且通过多种渠道唤起他们对生活的信心,同时鼓励他们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使他们多与其他同学交往,摆脱烦恼和忧郁,重新抖起积极向上的精神。
(四)教师必须将对学生的关心和教育同对家长的教育和劝说结合起来。
事实证明,只对离异家庭的学生进行关心和教育是不够的,还必须同时伴之以对家长的说服和教育。因为这些学生放学后,必然要回到家庭环境中生活,家庭的不良影响对于学校教育具有抵制作用,会产生负效应。有的父母离异后,为了赚钱,扔下孩子一人在家,使得本来已经残缺的家,变成了孩子一个人的孤独世界;有的离异母亲为了所谓的个人幸福而置孩子于不顾,或把孩子扔给祖父、祖母、外公、外婆,或寄养他处,使孩子完全失去了父母双亲应给予的爱;还有的父母离异后,离婚而不离家,这是因为经济(主要是住房)的原因决定的,两个早已失去了爱的人却要同在一个屋檐下,矛盾就可想而知了。孩子在这样的家庭中,几乎无一日之安宁;还有的父亲离异后,不履行对孩子的抚养义务,使得离婚后的母亲不得不与孩子的父亲周旋于无休止的经济纠纷之中……这些情况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无疑产生着直接的、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是精神及心理上的,甚至有时是物质上的。面对这些情况,教师必须多家访,和孩子的父母谈心,申明利弊,使家长扭转自己对孩子的态度,承担起父母应尺的责任和义务。使家长明白,身为父母,无论婚姻关系是否存在,都应对孩子负责,离婚绝不能以伤害和牺牲孩子为前提和结果。只有对家长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说服和教育,才能达到使孩子的生存主要环境(家)向良性方向发展。这项工作对于教师而言是很难做的,但如果落到了实处,对离异家庭学生而言则是意义重大的。
总而言之,离异家庭的初中学生在心理方面存在许多问题,严重地影响着这些学生身心健康及学习和生活,教师只有将多方面的教育因素结合起来,才能使这些学生摆脱父母婚变对自己产生的不良影响,从而走出心理的误区,重新树立对生活的信心,进而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使自己金子般的青春年华释放出怡人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