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特点及预防措施探讨论文_陈翔

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特点及预防措施探讨论文_陈翔

(蒲江县人民医院 四川 成都 611630)

【摘要】 目的:分析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特点及预防措施。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5月~2016年6月间的95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主要针对不良反应患者的年龄、性别、不良反应史和引起不良反应药物的种类、施药途径等方面的资料进行分析以及归纳。结果:95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患者中,男性患者占45%,女性患者占55%,其中年龄在18岁以下的患者共有12例,18至60岁患者有64例,61岁以上患者有19例。由头袍菌素类药物引起不良反应的患者有71例,而由奎诺酮类药物引起不良反应的患者有24例。而施药途径主要以静脉滴注为主,两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主要为一般不良反应。而患者的临床变现则是皮肤和其附件的不良反应患者共有58例,消化系统不良反应患者有23例,其他的有14例。结论:分析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特点,其性别差异不大,主要是抗菌药物的应用,根据患者情况分析使用合适的药物品种和正确的施药途径进行治疗,以此预防因滥用药物而引起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抗菌药物;不良反应;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2-0023-02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timicrobial drugs cause adverse reactions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Methods: A hospital in May 2015 - 95 cases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in June 2016 between the adverse reaction reports for analysis. Age mainly for adverse reactions in patients, gender, history of adverse reaction and adverse drug reactions cause species, route of administration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data were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Results: 95 cases of antimicrobial adverse drug reactions in patients, male patients accounted for 45% of female patients accounted for 55%, including the age of 18 years of age in patients with a total of 12 patients aged 18 to 60 patients with 64 cases, 61 patients over the age of 19 example. Patients with head-gown cephalosporins drugs cause adverse reactions in 71 cases, while patients quinolones caused by adverse drug reactions in 24 cases. The main route of administration by intravenous infusion of mainly two group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were generally adverse reactions. The realization of clinical adverse reactions in patients is the patient's skin and its annex a total of 58 cases of digestive system adverse reactions in patients with 23 cases, the other 14 cases. Conclusion: Analysis of antibiotics adverse reactions caused b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ts gender is insignificant, is the application of antibiotics,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the patient's condition using suitable varieties of drugs and the right route of administration for treatment, in order to prevent drug abuse and adverse react.

【Keywords】 antimicrobial agents; adverse reactions; precaution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抗菌药物的使用引起不良反应的例数逐年在递增,在临床医学上对抗菌药物和细菌耐药性问题的研究也越发值得关注,对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会直接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在本次研究中,收集我院2015年5月~2016年6月间的95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5年5月~2016年6月间的95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作为研究对象,95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患者中,男性患者占45%,女性患者占55%,男性和女性各有43例和52例,平均年龄45.61岁。

2.结果

2.1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患者性别及年龄

我院收集95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中,其中男性患者有43例,女性患者有52例,年龄比重分别占45%和55%,男女比例相近。其中年龄在18岁以下的患者共有12例,占总比例的13%;18至60岁患者有64例,占总比67%;61岁以上患者有19例,占总比的20%。性别数据的对比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

2.2 引起不良反应药物的种类

在本次研究中可知,引起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共有12类48个品种,而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主要有头袍菌素类药物、奎诺酮类药物和奎诺酮类药物三种药物。其中由头袍菌素类药物引起不良反应的患者有71例,而由奎诺酮类药物引起不良反应的患者有24例。

2.3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施药途径

从95例报告中反应出,施药途径主要以静脉注射为主,而静脉注射引起的不良反应次数最多,一共有88例,占93%,其中还有肌肉注射施药和口服,分别有4例和2例。占总比的4.2%和2.1%。

2.4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抗菌药物使用不当引起的皮肤及其附件的不良反应的临床症状,比如,过敏性皮炎、皮疹、尊麻疹、痉痒、斑丘疹等症状,在检查上是较为容易观察。而抗菌药物引起的消化系统不良反应临,主要有呕吐、腹泻、消化不良等症状[1]。

3.讨论

3.1 引起不良反应与年龄的关系

我院收集95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中,从结果中可看出,发生不良反应的是年龄18至60岁患者,占总比67%。主要是认为该年龄阶段的患者使用较多的抗菌药物,大部分的患者免疫力应答能力也较强。而大于61岁的患者有19例,占总比的20%,这与老年人器官功能减弱有关联,对药物吸收能力较差。从而导致了药效有所不同[2]。

3.2 引起不良反应与施药途径的关系

在本次研究中,以静脉注射为主,同时也是引起不良反应原因之一,共有88例,占93%。只要是由于静脉注射给药会使得药物直接进入患者的血液中,加上患者的血药浓度高,因其药理作用引起较为强烈的不良反应较;还可能有由于毒素、输液配伍不当、滴速过快等方面的原因[3]。

3.3 引起不良反应与药物种类的关系

在本次研究中可知,引起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共有12类48个品种,但主要由头袍菌素类药物、奎诺酮类药物和奎诺酮类药物三种药物引起的,所占比重分别是46%、32%和28%。头袍菌素类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所占的比重最大,主要是因其带有耐青霉素酶、抗菌作用强、疗效好、毒性低等优点,被较多的应用在治疗中。而喳诺酮类抗菌药物是化学合成的抗菌药物,具有脂溶性特点,从而增多不良反应的情况的发生。同时要注意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分析药物使用的搭配禁忌,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使用原则[4]。

4.讨论

抗菌药物的使用引起不良反应的例数逐年在递增,在临床医学上对抗菌药物和细菌耐药性问题的研究也越发值得关注,对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会直接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在本次研究中,主要是通过对分析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特点,主要是从有不良反应患者的年龄、性别、不良反应史和引起不良反应药物的种类、施药途径等方面的资料进行分析以及归纳。其中发现性别差异不大,有不良反应患者年龄18至60岁的所占总比最多,为67%,主要是因为该年龄阶段的患者使用较多的抗菌药物,大部分的患者免疫力应答能力也较强,可做减少此类药物的使用的预防措施,特别是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应谨慎用药。还有施药途径引起的不良反应,主要是通过静脉注滴引起不良反应的共有88例,占93%,因其药物直接进入患者的血液中,未做任何的测试,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医护人员应及时处理;还可能是因为毒素、输液配伍不当、滴速过快等方面的原因。而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的种类主要发现有头袍菌素类药物、奎诺酮类药物和奎诺酮类药物三种药物,头袍菌素类药物所占的比重为46%,不良反应主要表现在过敏反应、消化系统的不良反应以及心血管的不良反应。其中过敏性反应主要表现为皮疹、红斑、瘙痒等;而消化系统的不良反应具体的临床症状为恶心、腹痛、腹泻、腹胀、食欲减退,针对症状较轻的患者一般不需要停药;而心血管的不良反应,主要是表现有心悸、胸闷等临床症状,头孢噻亏静脉滴注可能会出现心悸能不良症状。

综上所述,通过对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特点的分析,对预防抗菌药物使用的不良反应,我院为减少使用抗菌药物出现的不良反应,首先,要加强抗菌药物监管和不良反应的检测;其次是,加强抗菌药学指导以及病原学的监控;最后,要开展有关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危害的宣传、咨询等,患者要按照医师的建议用药,不可私自用药,严格控制药物治疗时间,降低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刘威.125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13(05):443-444.

[2]徐洪云.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J].基层医学论坛,2015,12(21):2960-2961.

[3]陆斌.我院314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及预防措施探讨[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6,8(12):70-71.

[4]吴春花.80例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探析[J].现代养生,2016, 16(02):50.

论文作者:陈翔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1月第0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6

标签:;  ;  ;  ;  ;  ;  ;  ;  

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特点及预防措施探讨论文_陈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