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我国区域居民收入差距分析_居民收入论文

现阶段我国地区居民收入差距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阶段论文,收入差距论文,居民论文,我国论文,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增长的加速,居民收入差距急剧拉大,其中各地区居民收入差距表现较为突出。这一现象已引起党中央和学术理论界的高度重视。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区居民收入差距变动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相应地,居民整体收入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职工工资总额1993年为4916.2亿元,是1978年同类指标的8.6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1978年仅为151.79元,1993年达到1333.82元,增长了8.8倍[1]。但是,在居民收入普遍提高的同时,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却日益扩大,东部沿海地区居民收入增长迅猛,中西部地区居民处于明显的滞后状态。具体表现如下:

1.静态上,我国居民收入水平在三大区域呈现出东高西低、由东向西依次递减的格局。

为方便比较,笔者特选取江苏、湖北、陕西分别作为东部、中部、西部的典型省份[2],来看看三省居民1993年的收入状况。见表一[3]。

表一 三省居民收入状况(1993年) 单位:元

若以江苏省的数据为1,江苏、湖北、陕西三省的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全年家庭收入之比为1:0.88:0.76;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之比为1:0.62:0.52。相比之下,三省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要小于农村居民收入差距。陕西省的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仅为江苏省的一半,可见三省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之大。

2.动态上,居民个人收入增长速度呈现东快西慢趋势,三大地带居民收入呈现出不平衡的增长格局。

进入80年代以来,中西部居民收入水平不但持续落后于东部,更重要的是,三大地带在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上也在逐年扩大。由于农村居民占大多数,我们就以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的变动来看这一问题。见表二[4]。

表二 三省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 单位:元

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三省的居民纯收入相差不大,可到了1985年,三省差距就开始扩大,1989年以后,差距进一步拉开,中西部几乎处于停滞状态,而东部仍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到了1983年,西部居民家庭纯收入仅为东部居民的一半。这样,从发展趋势看,东部和中西部居民收入的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将进一步拉大。

二、我国地区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广阔,各地自然、经济、社会、历史都不相同,造成我国三大地带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拉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就主要因素而言,三大地带经济发展水平严重不平衡是导致差距拉大的根本原因。

(一)地区经济增长严重不平衡是导致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直接原因。

经济发展过程首先是经济总量的增长过程,经济总量增长是收入分配的基础,没有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收入分配就成为无源之水。正如马克思说:“就对象说,能分配的只是生产的成果,就形式说,参与生产的一定形式决定分配的特定形式,决定参与分配的形式。”[5]一般说来,一个地区经济增长水平、速度同收入总量增长水平、速度成正比。东部与中西部居民收入差距拉大便是三大地带经济增长不平衡作用的结果。如果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作为反映地区经济增长水平的综合指标,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相对差距作为衡量地区间经济增长水平差距变动方向的强度的依据,我们可以看到,虽然三大地带各自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均成倍增长,但中西部同东部相比,经济增长水平差距在急剧扩大。见表三[6]。

表三 三大地带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及差距变动情况

如果我们把表三同表一、表二对照起来看,可以发现表三反映地区间增长水平差距同表一、表二反映的居民收入差距的情况非常吻合,这恰恰用数字证明了经济增长水平的差异决定了居民收入的差距。而经济增长速度的东快西慢,进一步导致了收入差距的扩大。

那么,导致三大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快慢的原因是什么呢?就经济增长的水平和能力来说,地区间差距不仅反映在各自要素存量的差别上,还反映在各自要素的吸纳能力和各种投入要素的产出能力上,这才是导致经济增长速度最根本的推动力。缪尔达尔用“累积性因素关系论”很好地描述了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在现代化过程中经济差距进一步拉大的问题。他指出:“在存在地区间不平等状态下,经济力和社会力的作用使有利地区的累积扩张以牺牲其他地区为代价,导致后者的状况相对恶化并延续它们的进一步发展。由此将导致不平等状态的强化。”[7]由于累积性因果关系作用,资本、劳动力和企业家会一起流向收益较高的地区,贸易也会给这个地区带来收益,其结果是发达地区发展更快。而在落后地区,一些能促进增长的要素起不到促进作用。我国目前就存在这种现象,东部沿海由于原有基础较好,加之政策优惠,其吸纳资金、劳动力能力强,利用效率又高,故而增长速度快;而中西部要素严重流失,采用新技术的资金严重不足,劳动力匮乏,自身又难以吸纳资本、劳动力等要素,所以,导致其与东部经济增长水平差距进一步拉大,从而造成三大地带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扩大。

(二)地区产业深化进程不平衡是地区间居民收入水平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

公有制经济条件下,个人收入分配的主体原则是按劳分配,即根据劳动者付出的劳动的差别来分配收入。不同的劳动者由于其劳动能力、劳动效率的不同存在着劳动量的差别,我们可相应地将他们分为简单劳动者、复杂劳动者及高级复杂劳动者等若干层次。劳动力存在层次差别又是通过他们所从事的职业、专业,以及工作的种类和性质表现出来。而劳动者的职业种类或就业机会要受产业结构、行业分化、专业分工的深化程度,即产业深化的进程所制约。劳动效率差别进而劳动量的差别就要受到产业深化程度的制约。产业深化进程实际上是简单劳动向复杂劳动不断发展的过程,这就影响劳动差别,并通过按劳分配影响劳动者收入差别。从事高级产业的复杂劳动者收入要比从事低产业的简单劳动者的收入高得多。见表四[8]。

表四 分行业职工平均工资 单位:元

从此表可看出,属于第一产业的农林牧渔职工工资最低,第二产业的采掘业、制造业职工工资居中,属于第三产业的其他行业职工工资最高,并且它们之间的差距在逐年扩大。虽然行业之间的工资差距并不全是产业深化的结果,但就主要因素而言,仍然是产业不断高级化影响着居民的收入分配。

由于我国是后起工业国,受资金及市场约束,工业化过程只能是过分集中于大城市的“飞地型”工业化,这导致我国地区产业结构进程严重不均衡。见表五[9]。

表五 分产业国民生产总值 单位:亿元

产业结构在我国三大地域空间的不平衡分布格局,势必引起东部、中西部收入水平、就业量和就业结构等的改变,从而使我国三大地带的居民收入分配状况发生改变。“当某个地区处于蓬勃上升状态的产业部门占绝大比重,而处于停滞、衰退状态的产业部门份额很小时,该地区经济将比其他地区更快增长,该地区的居民收入总量和人均收入水平将迅速提高;当某个地区处于蓬勃上升状态的产业部门发展迟缓,该地区的居民收入总是大幅度地下降”[10]。我国东部地区产业深化进程快,处于蓬勃上升的二、三产业占较大比重,第一产业比重较小,东部地区经济将更快增长,居民收入总量和人均收入水平迅速提高。而中西部地区产业深化进程慢,二、三产业发育迟缓,第一产业仍占较大比重,其经济增长速度慢,居民收入总量和人均收入水平难以提高。这样,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由此拉大了。

(三)地区市场分配机制作用不平衡是导致地区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深层次原因。

我国分配机制主要是两大机制,即计划分配机制和市场分配机制。改革开放前,我国的计划分配机制占主导,全国各地居民收入分配呈现出“平均化”,西部居民工资还要略高于东、中部。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走进社会主义国度,市场机制作用不断增大。由于国家由东部至西部的梯度倾斜政策的引导,使得东部、中西部之间市场作用力度各不相同,各地居民收入分配便出现分化,东部居民收入市场分配机制强,而中西部仍是计划分配机制占主导。

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是居民收入来源增多,工资外收入部分迅速增大(工资外收入包括除工资总额之外的各种货币收入和实物收入)。见表六[11]。

表六 工资收入与工资外收入的对比 单位:元

表六显示的数据表明,在工资收入与工资外收入都增长的同时,工资外收入增长更加明显。近几年的趋势,工资外收入已对居民收入构成实质性影响。事实上,我国居民收入在改革开放之后获得前所未有的增大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居民收入来源多了,工资外收入增加快。这是因为市场分配机制影响程度不同,使得职工受市场调节的工资外收入差距拉大。

三、对我国地区居民收入分配调整改革的建议

(一)政府要逐步建立公平合理的宏观区域经济政策,促进地区经济增长总量协调发展,建立缓和地区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物质基础。

1.充分发挥中西部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优势产业,提高区域经济总量和总体效益。

八十年代后,东部靠改革优势吸引大量资金、人才等获得大量的收入,而中西部资源优势却未能转化为经济优势。现在政府应鼓励中西部发挥区位优势,发展优势产业,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收入。目前中西部发展资源产业有两个难处:一是资源的价格偏低,无法刺激投资者的热情;二是中西部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利,资源开采及运输均不方便。为此,国家应从这两个方面着手,发展中西部资源产业。首先要加快价格改革步代,理顺价格体系,改变过去资源价格偏低的状况,协调地区间价格分配关系。这样,既可以增加中西部区域经济收入总量,同时又刺激中西部人民生产的积极性。其次,要继续加强中西部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立以铁路为骨干、各种运输方式相互配合、高效畅通的交通、通讯网络体系,以适应中西部对外开放和经济开发的需要。

2.注重经济利益驱动,留住人才,切实增强中西部“造血功能”。

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是人才,中西部人才的不断流失,会加剧其与东部的经济差距。如何才能留住人才呢?中西部地区必须改革劳动人事制度,不能用行政手段卡住不放的办法,而要注重经济利益驱动,吸引人才。对愿意到中西部的高级技术人才给予高工资,提供住房,同时为他们创造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切实做到重视人才,重视知识。现在东部地区人才渐趋饱和,有利就业机会逐渐减少且竞争趋于激烈,如果中西部在人才政策上适时加以牵引,一部分高级技术人才会回流。

3.对中西部应当采取特殊的灵活的政策,增加投入。一是以产业倾斜带动和实现区域倾斜。区域倾斜同产业倾斜是有联系的,能源和原材料等基础产业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发展重点,在我国,发展这些产业的资源条件主要在中西部,这样,中央政府对基础产业的倾斜政策就表现为对中西部倾斜的结果。二是适当加强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和政策性信贷支持的力度。对于落后的但具有重要开发价值的地区,中央政府应通过转移支付的形式给予财政支持,包括财政贴息的政策性贷款。政策性银行也要把扶植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做为一项重要任务,并制定出相应的规则。

(二)逐步建立以市场分配机制为基础的居民收入分配体制,缓和三大地区市场分配机制作用不平衡所导致的居民收入差距。

适应市场取向改革的需要,政府应在中西部推行市场分配机制,逐步建立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宏观调控的居民收入分配体制:一是在推进产权制度和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建立企业内部的利润—工资制衡制度,使利润成为企业经营的导向目标,工资率的变动以企业利润率和市场上劳动力供求关系为基本约束条件。二是逐步建立各种要素市场,以拓展城乡居民收入支出空间,鼓励居民合法的多样收入来源。三是逐步建立较为规范的市场机制的收入自动调节机制,使各种收入的增减变动同投入要素的数量和质量挂钩。

在引入市场分配机制的同时,政府必须完善自身的宏观调控手段,否则一旦无力驾驭市场分配,就会使居民收入分配逐步走向相反方向,重新变得不规范化。为此政府要建立有效的公平的收入分配调控机制:一是必须硬化企业和事业单位的预算约束,规范和稳定国家和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使国家更多运用财政税收杠杆调节企业可支配收入变动,从源头上抑制居民可支配收入的超常增长。二是必须扩大收入调控的范围,逐步使各种隐性收入(福利、租金、回扣收入、第二职业收入等)都纳入统一的收入调控系统中,尤其要制定对各种非法收入的获得者的严厉惩罚制度。三是建立、健全各种财税杠杆,强化税收调节,制定严格的规范的个人累进税收规则。这样,政府既推进了中西部市场机制的形成,使居民收入来源多样化,并使收入与投入要素的数量、质量挂钩,同时又杜绝非法收入的获得,防止工资外收入管理混乱,创造了一个人人都可以靠勤劳和才干致富的良好的分配机制,促使三大地区居民收入在普遍提高的基础上走向均衡。

注释:

[1][3][4][8][9]《统计年鉴》1994年。

[2]为了较客观地反映地区间差距,东部地区未选取发展更好的广东、上海等地,西部地区未选取收入水平更差的甘肃等省,以免夸大差距。

[5]《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98页。

[6]此表引自《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和政策》,《经济纵横》1994年第3期。

[7](英)瑟尔瓦尔:《增长与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122页。

[10]张道根:《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第79页。

[11]1988年、1989年《中国城镇居民收入调查资料》。

标签:;  ;  ;  ;  ;  ;  ;  

现阶段我国区域居民收入差距分析_居民收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