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与不伴焦虑症状的抑郁症患者在呼吸睡眠结构上的差异论文_李一云,张碧丹,王逸超,李国海

(江苏省镇江市精神卫生中心 江苏镇江 212000)

【摘要】目的:研究伴与不伴焦虑症状的抑郁症患者的睡眠结构有无差异性。方法:对33例伴焦虑症状的抑郁症组(A组)与23例不伴焦虑症状的抑郁症组(B组)进行多导睡眠监测检查并比较。结果:在非快速动眼时相睡眠(NREM)、N2、N3、觉醒时间、觉醒次数、低通气指数上,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3与HAMD值成负相关,快速动眼睡眠潜伏期(REML)与HAMD值成正相关。结论:A组与B组在睡眠结构上存在差异,呼吸暂停综合症更易发生在伴焦虑症状的抑郁症患者中,且抑郁症状越严重,慢波睡眠越少,快速动眼睡眠潜伏期(REML)越长。

【关键词】抑郁症;焦虑;多导睡眠监测

【中图分类号】R7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33-0034-02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anxiety symptoms of depression with the sleep structure of the presence of differences.Methods 33 patients with anxiety symptoms of depression group (group A) and 23 patients without anxiety symptoms of depression group (group B) accepted polysomnography inspection and were compared.Results In the phase of 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NREM) sleep, N2 and N3, awakening time, the number of awakening, low ventilation index,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N3 i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HAMD value. REM sleep latency period (REML)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HAMD value.Conclusion Group A and group B are different in sleep structure.Sleep apnea syndrome are more likely to occur in patients with anxiety symptoms of depression with depressive symptoms,and the more serious symptoms of depression, slow wave sleep less, REM sleep latency (REML) longer.

【Key words】Depression;Anxiety;Polysomnography

据报道,抑郁症患者存在夜间睡眠节律异常,且有不同程度的呼吸紊乱,和抑郁、焦虑程度具有相关性[1],但目前研究多针对单相抑郁患者睡眠状态研究较多,对伴焦虑与不伴焦虑抑郁症的研究资料不足。本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伴与不伴焦虑症状的抑郁症患者在呼吸睡眠结构上的差异,评价睡眠呼吸紊乱与抑郁症状严重程度的关系,以便更好地揭示两者睡眠结构不同的特征,为临床诊断、治疗、防范等方面提供帮助。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符合抑郁症诊断标准的伴与不伴焦虑的抑郁症患者56例,其中伴焦虑的抑郁症患者(A组)33例,男16例,女17例,年龄(46.30±9.00)岁,HAMD为(29.27±5.25)分,HAMA为(27.73±4.81)分;不伴焦虑抑郁症患者(B组)23例,男6例,女17例,年龄(44.00±9.94)岁,HAMD为(29.48±4.47)分,HAMA为(3.87±1.87)分。两组一般资料比较,除了HAMA外,其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仪器设备

检测仪器型号为德国施曼诺SOMNO MEDICS EEG32多导睡眠监测系统。

1.3 多导睡眠呼吸监测[2]

选择安静、舒适、隔音效果好的单人病房作为监测室,室内温度为20℃~25℃,相对湿度为50%~60%。患者取平卧或侧卧自由位,于自然状态下入眠,分别于耳屏正前方、颧弓根凹陷处和左右耳前点安置脑电电极,在颏肌和胫骨前肌安置肌电电极,在眼外眦上、下1cm安置眼电电极,右锁骨下窝外1/3处和左侧锁骨中线4~5肋间安置心电电极,鼻孔气通位置放置口鼻气流导联,胸廓膈肌5~6肋间安放胸腹呼吸运动导联。患者在监测室平稳睡眠1夜,测定总睡眠时间(TST)、快速动眼睡眠潜伏期(REML)、快速动眼睡眠时相(REM)、睡眠潜伏期(SL)、非快速动眼时相睡眠(NREM)、N1(浅睡眠)、N2(中度睡眠)、N3(深度睡眠)、觉醒时间、觉醒次数、低通气指数、呼吸暂停低通气次数。

1.4 抑郁严重程度评定

采用24项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进行评定,HAMD总分<8分认为正常;HAMD总分>21分认为有抑郁症;HAMA总分<8分认为正常,HAMA总分>21分认为有焦虑症状。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SPSS 19.0软件,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使用t检验及卡方检验,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检验睡眠呼吸指标与HAMD总分的相关性。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睡眠呼吸指标与HAMD抑郁严重程度的相关性评定

通过进行相关分析,证实N3与HAMD值成负相关,R为0.34,P<0.01,快速动眼睡眠潜伏期(REML)与HAMD值成正相关,R为0.38,P<0.05。

2.2 A组与B组在总睡眠时间(TST)、快速动眼睡眠潜伏期(REML)、快速动眼睡眠时相(REM)、睡眠潜伏期(SL)、在非快速动眼时相睡眠(NREM)、N1、N2、N3上的比较。见表1。

2.3 A组与B组觉醒时间、觉醒次数、低通气指数、呼吸暂停低通气次数比较。见表2。

表2 A组与B组觉醒时间、觉醒次数、低通气指数、呼吸暂停低通气次数比

3.讨论

临床资料显示伴焦虑症状的抑郁症认知功能的损伤、疾病的严重程度及自杀率较抑郁症更为严重。为了能够更有效地治疗此类患者,降低自杀率,改善认知功能,本研究对伴与不伴焦虑症状的抑郁症患者的呼吸睡眠结构进行了对照分析,并对其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进行了相关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伴焦虑症状的抑郁症总睡眠时间(TST)、非快速动眼时相睡眠(NREM)时间较不伴焦虑症状的抑郁症明显减少,尤其是伴焦虑症状的抑郁症中度睡眠(N2)及深度睡眠(N3)时间可能因为焦虑的存在受干扰明显减少,提示临床对伴焦虑的抑郁症需要更加重视患者的中深度睡眠问题。

通过相关性分析,也进一步表明了抑郁症的严重程度与深睡眠密切相关,即:深睡眠越少,抑郁症状越严重。虽然在快速眼动期两组没有差别,但深睡眠的减少可能对伴焦虑症状的抑郁症症状严重程度的影响更大,且伴焦虑症状的抑郁症患者可能有更多睡眠不好的体验并过分担心、恐慌而导致抑郁情绪的加重。

伴焦虑症状的抑郁症患者觉醒时间、觉醒次数均长于不伴焦虑症状的抑郁症,表明了伴焦虑症状的抑郁症觉醒时间的延长、觉醒次数增加,可以作为判断抑郁症是否合并存在焦虑的一项特征性指标。在本研究中,虽然在快速动眼睡眠潜伏期(REML)对照中伴与不伴焦虑症状的抑郁症患者未存在差异,但研究显示,快速动眼睡眠潜伏期(REML)与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呈成正相关。

既往研究显示,睡眠结构紊乱在抑郁症和焦虑症患者中均较为常见,且抑郁症的症状、焦虑症状与睡眠障碍之间存在复杂的双向联系,即:睡眠障碍可能是情绪障碍的附属症状,也有可能睡眠障碍导致了情绪问题的出现。在抑郁患者睡眠结构中,REM紊乱与慢波睡眠的减少最为常见,其中REML下降、REM期延长可用于判断抑郁症复发的重要生物学标志[3]。本研究结果表明,快速动眼睡眠潜伏期(REML)延长、深度睡眠(N3)减少可以作为判断抑郁严重程度的重要生物学系标志。

伴焦虑的抑郁症患者呼吸暂停低通气次数、低通气指数更高,故临床中更需要警惕伴焦虑的抑郁症患者睡眠中容易出现呼吸暂停情况,在使用安眠药需要更慎重。

本研究样本小,确切的结论有待临床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Takahashi Shun,Nakajima Yuichi.Impact of frequency of night-mares comorbid with in somnia on depression in Japanese rural community residents:a cross-sectional study [J].Sleep medicine,2014,15(3):371-374.

[2]李天宇,虎伟娟,张佐,等.多导睡眠仪的临床应用现况[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15,2(5):292-296.

[3]刘娜.单、双相抑郁患者睡眠呼吸紊乱与抑郁症状严重程度的关系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5(6):649-651

论文作者:李一云,张碧丹,王逸超,李国海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3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1

标签:;  ;  ;  ;  ;  ;  ;  ;  

伴与不伴焦虑症状的抑郁症患者在呼吸睡眠结构上的差异论文_李一云,张碧丹,王逸超,李国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