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从“读”开始论文_邓玉

语文教学从“读”开始论文_邓玉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龙华小学 邓 玉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想法设法让学生参与课外阅读,希望能通过阅读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但是随着年级的升高,我发现主动参与阅读的学生在减少。他们都在干什么呢?大部分的孩子忙于参加各种各样的补习班,为小升初做准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存在着被动接受、重知识点的学习,轻积累、感悟的现象。阅读积累越来越薄弱,影响了感悟的敏捷性和深刻性,最终制约着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面对这样的情境,我们除了做好家长、孩子的思想疏通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做到“以读为本”,利用自己的课堂提高学生的阅读与感悟能力。

一、激趣,让学生想读

预习的第一个环节就是解决字词,读通课文。但在检查预习时,我们常常会发现有的孩子并没完全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甚至有的学生连文中的字音都没有读准确,更谈不上读通课文了。以前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常常会感到非常气愤,但静下心来想一想:对小学生来说,读通课文并非易事,不经过反复的读是不能实现的。再者,孩子的时间也是有限的,他们回家后还要完成多个学科的作业。我们要采取有效的策略,激发学生读兴趣,让学生想读。

1.学会质疑,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读。

有些文章的题目,会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我们不妨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探究的欲望去读书。学习《红树林》一文时,学生一读课题,疑惑之心顿生:什么是红树林?红树林是什么样的?学习《唯一的听众》,学生会问:谁在表演?谁是唯一的听众?为什么只有一个听众?这些问题会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会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主动性。

2.创设情境,让学生带着激情去读。

对那些文质兼美、以境取胜的文章,我们可以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用生动的情境打动学生、吸引学生,激发他们走近课文的愿望,诱发他们接触课文的渴望。我教学《浙江潮》一文时,先让学生通过录相直接感受浙江浙江之潮的雄伟、壮观,吸引着学生走近课文。

3.多种形式朗读,激励学生主动去读。

对于那些形象生动的文章,教师可以通过范读的方式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一位老师在教学《两只小狮子》一文时,把两只小狮子读得呼之欲出,跃然纸上,孩子们都跃跃欲试,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4、尊重学生,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

世界上找不到两片相同的树叶,我们的孩子也是一样。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他们的学习习惯也有所不同,阅读也同样如此。我们不能用同样的方式要求每个人。学生读书,可以让他们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可以默读,可以小声读,可以放声朗读,可以和小伙伴一起分角色朗读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只要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还担心学生不爱读,不会读吗?

二、教法,让学生读懂课文

读通课文之后就是读懂课文。在这个环节我们必须明确以下两点:1.读懂课文追求的并不是对课文的正确而唯一的解读,而是让学生去自主地探究,让他们主动地发现问题,自主地解决问题,从而获得自己的感受和理解。2.读懂并不意味着把所有的问题全部在课堂上解决。如果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走进广阔的社会,去主动地探究,才是教育的成功。

新课程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替代学生的学习,而应当让他们自己去积极地发现问题,主动地解决问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与作者与文本进行思想碰撞、情感交流与融合的过程,更是学生不断成长的过程。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他们提出的问题也会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在读的过程中伴随着已有问题的解决与新的问题的不断地生成,学生的认识在发展,体验在加深,思维也越来越活跃。

三、入文,让文本充满活力

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同时也渐渐地进入课文,在与作者对话的过程中,领略作品中的奇特景观,认识作者描绘的事物的特点,感受作者的情感。他们置身于课文之中,融入作者营造的情境之中,赋予文本中描绘的人、景、物以自己的情感,通过自己的朗读,使他们活起来、动起来,如亲历其境。

如教学《巩乃斯的马》时,我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第二部分,把自己感受最深的感受批注在空白处,然后小组交流。

师:读了这部分,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看见了无数的骏马从各个山谷涌出来,就像倾斜的洪水一般。

生:我看见了无数的骏马不顾一切地往前冲,场面好壮观呀!

生:骏马不怕暴风雨的袭击,勇往直前,我似乎看见了一群勇敢的战士!

生:我听到了马儿的嘶鸣声,好像在引导大家勇敢向前。

师: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我觉得我全身充满了力量。

生:我感受到马儿那种勇往直前的精神。

生:我感觉它们是充满生命力的。

师: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学生再读书,读得入情入境,读得身临其境,此时,群马奔跑的场面展现无疑。学生的视觉、听觉与心灵都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此外,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仅凭几本教材是不够的,我们要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拓宽学生的视野。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这样做既有利于巩固课堂教学的成果,也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我们从“读”出发,使语文课堂充满感动,充满生命的活力。

论文作者:邓玉

论文发表刊物:《创新人才教育》2017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31

标签:;  ;  ;  ;  ;  ;  ;  ;  

语文教学从“读”开始论文_邓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