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流通企业宜狠抓技术开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流通企业论文,技术开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真正世界领先水平的现代化技术是不能从对手那里买来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和商业竞争的必然法则,都使人们懂得一个道理,即谁都不会把看家的本事卖掉。因此,国有流通企业宜节制技术引进,狠抓独立开发。下世纪初,我国将进入信息高速公路与物流高速公路配套发展时期,电子商务将广泛发挥其效能。然而,在这些方面国际商业资本比我国民族商业资本更具优势。这也使我国流通企业狠抓技术开发成为值得研究的重大课题。另一方面,增加技术进步投入与注重技术创新,并采取相应的组织战略,也是现代流通企业优化资本运营最根本的要领。
现代流通企业经营,是市场营销和以市场营销为依据的流通加工、商品配送、销售服务等活动组成的投入产出过程。其中,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技术开发与创新。技术活动,不但是流通企业经营的生产力基础,而且还是技术诀窍、专利、名牌乃至企业形象等无形资本的源泉,是决定企业资本运作成败的关键性因素。国内外众多资本运营成效卓著的大公司的经验证明:现代流通企业只有以自己的技术开发与创新成果形成的无形资本为基础,才能象滚雪球那样去滚动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使之集聚到本企业战略发展方向上来。
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和机制在于企业的创新活动。而企业的创新活动包括产品创新、工艺创新、资源开发、市场开发和组织管理工作创新。这五方面的创新活动共同制约并促进着企业乃至全社会的经济增长。国内外众多企业成功的经验使我们明确地看到,技术创新成果是现代流通企业不断发展的后颈,是企业在市场机会面前及时应变的实力。我国国有大中型流通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起主渠道作用,必须充分注重技术创新,才能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高效发展,有利于产业结构合理化,有利于尽可能快地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目前,我国国有流通企业在技术开发与创新方面还存在着较大差距:①企业技术开发、创新人力资源投入不足。企业职工平均文化水平仍然偏低,高科技人员数量少。虽然近几年来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研究开发人员占企业职工总数的比例逐年提高,大多数企业在转换经营机制中都不同程度地把企业发展战略转移到技术创新和提高人员素质的大方向上,但仍然没有根本改变流通企业高科技人员不足的现状。②企业用于技术开发、创新的经费不足,总额偏低,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经济发展需要。这主要是由于企业从销售收入中提取的技术开发经费额度不高。另外,企业税后利润的分配使用也应当适当向技术进步投入方面倾斜。③企业技术创新水平还不够高,还不能满足参加国际竞争的需要。
为什么会存在这些问题呢?笔者认为:
第一,是许多企业技术开发、创新意识较弱。我国流通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流通企业,因受计划经济观念束缚时间较长,某些企业至今对国家仍有某种程度的依赖心理,“等、靠、要”的老观念尚未彻底更新。这就必然使企业缺乏利用市场机制解决技术开发、创新资源问题的主动性。同时,许多企业的经营者对技术创新的含义也缺乏正确理解,不能把技术开发、创新同经济增长点问题有机结合起来。许多国有流通企业的经营者市场风险意识还不够强,技术进步投入和技术创新的紧迫感自然也就不强。另外,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倒挂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解决。
第二,企业的技术开发、创新主体地位尚待进一步确立。技术开发、创新主体地位有两重意义:即开发创新投入主体和技术开发创新活动主体,二者统一于同一个企业之中。由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活动从来都是与经济活动相联系的。因此,企业既应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也应是技术活动的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专利、技术诀窍或其他发明创造,从创意到商品化的过程都应主要依靠企业来实现。
第三,企业本身的技术创新动力也不足。同改革开放初期相比,我国国有流通企业毕竟在很大程度上具备了运用市场机制组织技术创新的多方面条件。然而,转轨变型后的国有流通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动力仍然是个重要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产权激励作用上。产权关系决定着人与创新成果的所属关系。目前,国有流通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果仍然缺乏产权关系客观上的驱动作用。这不仅是因为国有流通企业产权关系在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上仍需加快步伐,而且是因为企业财产人格化主体缺位。企业经营者的利益与其任期内的经济责任目标直接相关,使许多企业经营者更注重短期效益而忽视企业长期效益,不愿意把巨额资金投入到技术创新活动中去。
第四,我国企业家市场尚待发展。企业家市场不健全也是造成企业经营者不太关心企业命运与自身命运之间关系和不太注重技术创新的原因。
第五,宏观经济发展水平对企业的技术进步投入与技术创新活动也有制约作用。供求结构和市场竞争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还不够强烈,但应认识到:企业及企业经营者的内因是社会技术进步的决定性因素。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国有大中型流通企业已经有了较大的经营管理自主权,企业自身能否注重技术进步投入已经是决定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的根本性问题。
增加技术进步投入与谋求资本运营的高效益是辩证统一的。有些企业的经营者已经充分认识到这个道理。但是,要想近期内从这些国有流通企业的行为上体现出增加技术进步投入,特别是独立自觉地组织技术开发,也确实需要处理好一系列具体问题。从企业经营者的立场上看,最令人敏感的问题是资产与负债之间的关系。现代流通企业经常要采取某种程度的负债经营策略。如果从一个经营周期看,企业经营活动始于债务输入,结束于投入产出成果是正增量的资金回收,也就是说,企业资本运营实际上是债权人——企业——债务人之间一次次债务链的形成、解脱、再形成、再解脱,并从这种过程中获得自有资本增值。企业经营成败如何,主要取决于资本运作质量如何,即上述债务链的解脱速度如何。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都需要增加技术进步投入。技术的投入一方面能使企业增强竞争力,另一方面又使企业形成债务,并可能造成企业资本在一定时期内畸型分布。只有当所上的技术开发、创新、改造项目能够带来较高的投资回报,才能够迅速解脱债务困扰并增加经济效益。所以,企业要想领先于竞争对手,必须增加技术进步投入,但是在选择技术开发项目时必须十分谨慎,应尽力选择投资回报高的项目。
国有流通企业怎样才能以尽可能少的资金投入实施技术开发战略,且能尽可能快地自我解脱债务呢?最好的途径是采取既适合企业本身长期发展需要,又有利于全社会长期发展需要的企业组织战略。笔者建议,要广泛提倡内外贸结合的、商科工农(包括林牧土副渔)一体化经营的企业组织战略,亦即要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综合商社之路。
商科工农一体化经营,站在流通企业角度上看,是指针对某种类商品从成品销售——成品制造——半成品制造——原材料加工——原材料生产等一系列后向多角化经营的战略集团活动。这种战略集团活动的根本特征是由大中型商贸企业为龙头企业,并由其承担业务导向职能,集团内的生产企业和其他小型商业企业皆服从龙头企业的业务指导。当然,如果站在生产企业的角度上看,为了本身局部利益也会走前向多角化经营的道路。笔者认为,除了少数特大型跨国经营的生产企业之外,一般的生产企业都不宜搞多角化经营,尤其是不宜向流通领域延伸。那么,为什么要提倡商科工农一体化经营呢?在行业分割的情况下,商贸企业只管成品购销,工业企业只管加工制造,农牧土副矿业只管初级产品生产,结果是谁都难以达到科学合理的社会化规模经营的目的。资源的综合利用和以综合利用为原则的综合经营也必然受到多种因素局限。我国生产领域的现实状况是,很多生产企业都在独自组织多角化的生产经营活动,热衷于自建网络化的营销机构。生产企业抱着肥水不外流的经营观念,盲目地向流通领域延伸,建立自己的营销体系,力图把产品流通的利润据为己有。这样做,不但生产企业力不从心,事与愿违,难以实现有效竞争,而且还给国家增加了治理流通环境的难度。这样做,不但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没能在流通领域充分实现,而且也没能在生产领域充分实现。很显然,大量生产企业挤入流通领域,使商业资本社会总量超过实际需要的情况下,必然造成国内市场竞争加剧。生产企业挤入流通领域,一般而言,都不容易获得经营优势,而且还使商贸企业由于多了竞争对手而面对更多的困难。这种内耗,不但对国内商工农各方都不利,而且还给国际商业资本提供了更多乘虚而入的机会。总之,面对国际化竞争的市场形势,各方都应消除门户之见,承认大中型商贸企业在客观上所具有的导向作用,本着科学合理的社会化分工协作原则和资源优化配置与综合利用原则,通过企业并购与重组途径和联合经营途径,组成合乎国情的大型综合商社,以便于商业资本和其他产业资本在不能充分发挥效力的同时,从商科工农一体化经营方式中谋求综合经济效益和规模经济效益。
上述一体化经营模式,是各方利益均得、机会共享、风雨同舟的现代企业组织战略。它既能使流通企业拥有稳固可靠的商品基地,又能使生产企业拥有实力雄厚的营销网络和产品销售渠道。同时,也便于及时为科研单位提供应用研究课题和经费。由于流通企业更了解顾客需求及其变化趋势,更了解国内外市场行情及其变化趋势,更熟悉商品经营业务,更易于融通资金解决技术进步投入问题,这就在客观条件上说明了国有大中型流通企业理应成为龙头企业,去组织指导其他工农业生产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并被纳入本战略集团的战略计划体系中。这就是为什么提倡在商科工农一体化经营体中要以大中型流通企业为龙头的根本原因。这也就是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按照“以销定购、以销定产”的原则组织社会化大生产大流通,应当使其步入高级阶段。亦即应从商贸企业主管商品流通、工业企业主管加工制造、农牧土副矿业主管初级产品生产等初放经营模式,转变为把“以销定购、以销定产”的原则从组织形态上加以发展和完善,使之成为以流通企业为龙头企业,以适合我国民族产业发展需要为宗旨,以中国式综合商社为经济活动组织者的高度发展的集约化经营模式。这在客观上需要经历一个过渡发展阶段。在过渡发展阶段,宜采取从商科工或商科农松散联营体到紧密联营体的过渡形式,亦即由契约式联营过渡到股权式联营。再逐渐发展成上述庞大的商科工农一体化经营的战略集团。过渡形式又有两种具体途径可供选择:①简单式联营体。指以流通企业经营的某种类商品实行后向一体化战略而组成集团公司。②复合式联营体。指由某个流通企业经营的若干种类商品分别实行后向一体化战略而组成的,以流通企业为核心,以各种类商品的生产企业为放射线的结构复杂的庞大集团公司。单独一个大中型流通企业就可能形成复合式的联营体。如果是集团公司(母公司)中的各个分公司下属的各企业分别实施多种商品的复合式联合经营,那么,这个集团公司就走上了拥有强大技术开发实力的综合商社之路。这种有中国特色的综合商社,既能在国内市场抗衡国际商业资本入境的挑战,又能带动民族产业在国际贸易领域中和各个国际财团展开有效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