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旅游业经济的民俗发展*_民俗论文

论中国旅游业经济的民俗发展*_民俗论文

论我国旅游产业经济的民俗开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俗论文,旅游产业论文,论我国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旅游产业经济是一新兴的产业经济。我国的旅游产业经济应如何发展,理论体系应如何建立,是一项艰巨而迫在眉睫的任务。从我国民俗的深厚文化内涵和旅游的“至美”、“至乐”境界入手,对旅游产业经济的开发进行探讨,拓宽了研究领域。

关键词 旅游产业经济 民俗文化 民俗开发

世界旅游产业经济,现在已雄居世界各产业经济之首。我国的旅游产业经济应如何发展,理论体系应如何建立,是一项艰巨而又迫在眉睫的任务。本文试从民俗文化的角度对旅游产业经济的开发进行初步探讨,以期有助于我国旅游产业经济的发展,并对我国旅游理论大厦的构建起添砖加瓦的作用。

未来学家赫尔曼·卡恩预测到21世纪,旅游产业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业。赫尔曼·卡恩的预测是颇有远见的,但还是落后于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据世界旅游与观光协会在1992年发表的报告称,世界旅游总收入已达35000亿美元之巨,上升为世界最大的产业经济部门。国外旅游产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如何尽快发展我国的旅游产业经济的紧迫问题。众所周知,我国的旅游业还处于初级阶段。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萨维尼亚指出:“中国的旅游,现在仅仅是良好的开端,还有很大的潜力。”萨维尼亚的见解是符合我国旅游的实际情况的。为了迅速发展我国的旅游业,就要寻找出这“潜力”之所在,并充分发挥这“潜力”的作用。我们认为“潜力”之所在离不开我国蕴藏丰富的民欲资源,全面开发我国各民族的民俗资源是充分发挥这“潜力”的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我国旅游的“潜力”为何离不开民俗资源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要看到旅游所涵容的意蕴。关于旅游的意蕴,《庄子》一书中有一段老聃与孔子的对话。这段对话对于旅游意蕴的阐释可谓精深隽永,令人深思。

孔子曰:“请问游是。”

老聃曰:“夫得是至美至乐也。得至美而游乎至乐,谓之至人。”

“得至美而游乎至乐”,老聃认为是旅游的最高境界,现代人更是这样认为。怎样才能使旅游者达到“得至美而游乎至乐”的境界呢?只靠对自然风光的游览显然是不够的。旅游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文化活动,除对自然景观的游览外,还要注意满足旅游者猎奇心态的需求,让他们领略异域的新的生活,从异域的民俗风情中,获得美的愉悦和享受。此其一。其二,要为游客参与绚丽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创造条件,以便游客从实践活动中切身感受到民俗所蕴藏的深厚的文化内涵,获得知识的扩充、感情的交融和心灵的沟通,从而自然地达到“得至美而游乎至乐”的境界。

我国已有一些对民俗文化内涵领悟得比较深刻的旅游工作者,他们以成功的实践证明了民俗开发在发展旅游产业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如四川的旅游工作者成立了风情旅游公司。这个公司同其它旅行社及成都近郊的龙泉驿区联合开辟了“农家乐”民俗风情游,让游客吃住在农家,不仅能游览田园景色,品尝农家风味小吃,还能参加田间耕作,亲身感受到农家的民俗风情,使之在别开生面的游览中很自然地达到“得至美而游乎至乐”的境界。

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又是一个有56个民族的世界大国,民俗浩如烟海,民俗旅游资源异常丰富。但是不少旅游工作者只看到物质生活民俗中的表面民俗事象,对我国的整个民俗缺乏全面的立体的深入了解,因而对民俗资源只能进行局部的浅薄的开发,难以发挥我国民俗旅游资源既全面又系统且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异常深厚的优势,使之在当今世界性的旅游竞争中处于他国难以对抗的强者地位。下面我们举例分析我国民俗资源的丰富性及其开发的广阔前途。

农林业生产。有的民俗学知识缺乏的人,认为我国的农林业生产操作简单,无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可言。其实这方面民俗资源的丰富是令人惊叹的,大有开发的价值。现仅将湖南部分地区流传的农林生产民俗择要列举。水稻生产方面:有正月初头的“送春牛”,起春备耕时的“耍春牛”,播种育秧时的敬祀秧田菩萨,插田时的唱插田歌吃麸子肉,求雨时的敬雷神、舞草龙灯和抬“齐天大圣”像游行,尝新时的敬农业“齐天鼻祖”炎帝神农氏,秋收后的唱木脑壳戏、念太阳经酬神和请道士做“酬谢”,冬天兴修水利时的唱打夯歌。旱土生产方面:有正月十五傍晚的在旱土边焚稻草“烧虫蝼蚂蚁”,在春意盎然的茶园中的唱《采茶歌》,在高岭大坡上边打锣鼓边演唱的《挖山锣鼓歌》。林业生产方面:有封山护林的“封山餐”和乡规民约,口头流传的林谚、隐语,过年时的结果树吃“年庚饭”,伐木时的“开山”、“收山”和喝“脱桩酒”、“脱皮酒”,侗寨的“偷木梁”和土家族的“打柴日”,山区运输木材的《拖木号子》和放排运木的《放排歌》,怀化地区山民的“开棕门”,湘西苗家在山林中的无声语言——草标等等。

上述农林民俗事象,都未引起旅游部门的重视,更谈不上对它的开发。就是作为旅游资源有所开发的狩猎民俗,也仅仅是在狩猎场内对野物的追赶和持枪射击而已,无民族民俗特色和地域特色可言。狩猎民俗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丰富,具有实用价值和学术价值。如湘中、湘西和湘赣交界的山区,林木繁茂,多山禽野兽。狩猎这一原始生产方式,自古以来就是广大山民谋生的重要手段,故其习俗异常稳固地传承下来,成为民俗宝库中具有独特色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山区的猎人都信仰猎神——梅山神。湘中民间称梅山神为张五郎,其形象特异,位于神龛上的全身木雕或泥塑像,呈两手撑地,两脚朝天,头向上抬,眼望前方的姿态,名曰“翻坛菩萨”。据说他有“倒立作法”使山岭黑暗的“暗山”本领。他只要施展此法术本领,捕兽如囊中取物。关于他的许多神奇的传说,至今仍在民间盛传。猎手上山狩猎前,要用猪头、雄鸡、斋粑对他虔诚祭祀以求保佑。祭祀后,猎手上山安装绊缠野兽的套子,按狩猎步骤念起“扫山咒”、“催山咒”和“开山咒”后,野兽便会自动进入套子。猎物的分配习俗,原始性特征表现得更为明显。猎人们不把猎物归为私有,而是按照“上山赶肉,见者有份”的分配习俗进行分配。这种分配习俗是原始人类的“共同生产共同消费”使之能生存、发展的良风美俗的传承。猎物的内脏是不分的。猎人们和游观者在山上架起火锅,席地围坐,边吃内脏边谈笑,在神秘而粗犷的气氛中,享受野趣风味,似乎体验到了人类祖先的原始生活,可谓其乐无穷!若能参与这样特色独具的狩猎活动,对探新求异求知的旅游者来说,其吸引力之大是可想而知的。

我国民俗旅游资源的蕴藏量异常深厚,每种民俗都可说是“富矿区”。例如传统的婚姻民俗,汉族不仅有说媒、相亲、合庚、认亲、订婚、拜节、过礼、开面、哭嫁和迎亲等事象,还有指腹婚、童婚、入赘婚、转房婚、交换婚、表亲婚、冥婚和再醮等特殊的婚姻形态。少数民族地区的婚姻更是奇特,至今还有原始婚姻遗风的传承。如湘黔交界的侗乡的原始抢婚遗风,通道县的独坡、坪坦等地的以“行歌坐夜”方式进行的“集体恋爱”的原始遗风。此外,我国各民族包括衣食住行在内的生活习俗、丧葬习俗、岁时节日习俗、亲族乡里习俗、生育和寿诞习俗、文艺习俗、礼仪习俗、工匠习俗、商贸习俗、交通习俗、鱼类捕捞和放养习俗、民间尚武习俗、民间宗教习俗、大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习俗以及星相巫医习俗等等,都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都是科学开发潜力很大的旅游民俗宝藏。

我国和印度、印度尼西亚被世界旅游界称为“沉睡的巨人”。尽管我国旅游业在近10年来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还未完全解脱“沉睡”状态,我国的旅游收入离世界旅游强国的旅游收入还有很大的差距。笔者认为要使我国成为旅游强国,就要采取以下措施,抓紧对旅游民俗资源的开发。

(一)培养民俗文化学人才。民俗文化学是一门极富生命力的新兴学科。当今世界经济与文化相互渗透,我国旅游业的深层开发和同国外旅游业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民俗文化学人才、旅游学人才的较量。我国旅游学人才的培养已初具规模,当务之急是要抓紧对民俗文化人才的培养。培养可用两种办法:(1)各地旅游部门根据本地区旅游民俗资源蕴藏情况和特色,有针对性地采用办班形式培养人才;(2)在高等学校的有关专业开设民俗文化学课程,并在学生中开辟第二课堂建立民俗学社,引导学生实地作业,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培养民俗学人才。有条件的高等学校,要不断招收民俗学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高层次人才。

(二)采用多种形式多渠道开发。在国家开发民俗旅游资源的同时,有条件的乡、镇、村亦办民俗旅游项目。如集体筹资建设民俗文化村、民俗博物室。此外,要注意发挥个体的力量。如民间老艺人的绝招亮相、个体手工作坊操作和民居展出以及民间宗教人员的表演,都是旅游者尤其是域外旅游者非常感兴趣的项目。

(三)建立民俗博物馆。当前新旧交替,社会面貌发生急遽变化,大量的民俗处于变异和消失之中。将有价值的民俗实物搜集、整理和陈列,成为开发旅游产业经济的重要阵地,是一项迫切而有深远意义的任务。

(四)研究客源市场的民俗心态。客源市场的民俗心态研究透了,旅游资源的开发就能做到有的放矢,供需对口。如美国苗族华侨普遍有想寻根问祖和了解我国苗胞民俗以及学习汉语的心态,我们就可开发苗寨寻祖采风和修学旅游这一资源。又如韩国人受我国民俗文化影响很深,过我国汉族传统的春节、清明、端阳和中秋等节日,宗教民俗方面的信仰佛教之风盛行,同我国东北的朝鲜族同胞同根。研究了这个经济发达国家客源市场的这些情况后,我们在开发我国历史积淀的民俗文化资源中,就有针对性地重点开发节日旅游、佛教旅游和东北长白山旅游等资源。

(五)重点开发特色独具的区域民俗旅游资源。我国的区域民俗旅游资源丰富,许多富于魅力。如“世界屋脊”拉萨的藏族民俗文化、舟山和海南的海洋民俗文化、南楚的梅山民俗文化和土著民俗文化、浏阳的烟花民俗文化、岳阳和九江的龙舟民俗文化以及与我国传统针灸、中药、中医、气功的保健、康复相结合的医药民俗旅游等等,作为重点开发后,必将成为很有吸引力的旅游热点。

(六)加大民俗旅游的宣传力度,建立促销机制。增加促销经费投入,培训促销人员,改进促销方法,将走出去推销和请进来考察结合进行,以不断拓展客源市场。

(七)高品位开发,防止开发中的低品位和“庸俗化”倾向,克服旅游产业经济开发对民俗资源的消极影响。这是关系到我国旅游产业经济是否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我国民俗文化博大精深,底蕴异常丰厚,只有高品位开发,才能使民俗旅游走上康庄大道,在世界旅游的激烈竞争中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当前我国在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中,有的地方不革除恶习陋俗,建造“鬼府冥殿”;有的地方搞格调低下的所谓民俗表演;有的地方搞民俗“失真”展览,随意拼造,弄得非驴非马;有的照搬西方娱乐方式,不开展具有民族民俗文化特色的娱乐活动;有的甚至为了捞钱,置传统道德于不顾,不择手段招徕游客。这些都是亟需加强引导、管理和整顿的。

*收稿日期:1997-05-20

标签:;  ;  ;  ;  ;  

论中国旅游业经济的民俗发展*_民俗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