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针灸医学的作用及影响论文_李峰

浅谈中医针灸医学的作用及影响论文_李峰

大庆乘风中医院 黑龙江 大庆163000

摘要:中医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瑰宝之一,为民族昌盛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随着西方医学在中国的不断兴盛,中医的没落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应该认清形势,积极把握各种机会,重新将中医的传统精华发扬光大。也正是基于此,本文通过参考现有文献积极结合自身经验,对中医针灸医学的现有发展进行了冷静的思考和总结,探讨其临床治疗上的优势,尽可能的使之发扬光大,也为中医的发展提供一点裨益之处。

关键词:中医针灸 作用 影响

中医的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不但为我国发展做了重要贡献,也为世界医学的发展贡献了突出的成就。从中医出现至今,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体系,在分类上有着种种区别,其中针灸医学便是中医的精华之一。针灸医学不仅在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因为其良好的医学效果而蜚声海外,不仅邻近的日本、韩国包括东南亚国家等都有引入,欧美国家也对其兴趣越来越浓厚,成立了专门的机构展开研究。与其相比,作为中医发源地的我们国家近年来在中医针灸医学研究等方面做的工作却不是很多,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巨大的遗憾。随着西方医学在中国的不断兴盛,中医的没落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应该认清形势,积极把握各种机会,重新将中医的传统精华发扬光大。也正是基于此,本文通过参考现有文献积极结合自身经验,对针灸医学的现有发展进行了冷静的思考和总结,探讨其临床治疗上的优势,尽可能的使之发扬光大,也为中医的发展提供一点裨益之处。

一、 中医针灸的起源

针灸医学起源于我国远古时期。古代原始社会的人类,由于居住在山洞,地处阴暗潮湿,加上与野兽搏斗,故多发生风湿和创伤。当身体某处有了痛楚时,除祈祷鬼神外,很自然地会用物去揉按、捶击以减轻痛苦,或用一种楔状石块叩击身体某部,或放出一些血液使疗效,从而创造了以砭石为工具的医疗方法,这就是针刺的萌芽。《山海经》记载有“高氏之山,有石如玉,可以为箴。”这是远古人类以砭石代针治病的佐证。

二、针灸医学和现代医学

针灸的发展要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在过去的几千年里针灸医学为我国中医学的发展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相比西方医学所存在的差距是无法让人忽视的。众所周知,西医方法的构建在重视外因特定病因论的基础上的,所以,对病原体或者病因予以积极寻找,并将其排除是其治疗的目的,换句表述方法则是对疾病的治愈。对内因的重视是行针灸医学治疗的主要目的,它是以人为功能的整体医学,其目的是将内在的治愈力激活,,换句表示方法则是对患者的支援。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现代医学和针灸医学间具有一定的差异,二者因存在不同的“人体认识观”,这是导致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主观性和内因、外阴和客观性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体现。然而二者间需要相互借鉴的地方也相对较多,像神经学和现代解剖学对针灸学术与医学理论的推动,以及神经学受针灸医学的指导。

三、针灸医学现代作用机理和其作用

3.1镇痛作用

有报道提出,针刺能够将穴位深部感受装置所形成神经冲动有效激发出来,主要通过Ⅲ类和Ⅱ类神经纤维进入中枢,这样既能通过腹外侧索上传至脑,而且还能在脊髓水平对痛信号的传递予以抑制,经下丘脑弓状核和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中缝核群和中央中核等某些核团,使其能抑制疼痛信号感觉或者传递。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2防卫免疫作用

针灸经对非特异性或者特异性免疫功能的调控,从而能起到增强免疫效果的目的;通过影响体温对中枢发热介质PGE1与cAMP和中枢易调节体温,使其所起到的退热抗炎作用显著。

3.3对摄食效果的抑制

经动物实验显示,针刺治疗的应用,可通过对下丘脑弓状核神经肽Y的释放与生成进行抑制,从而能对食欲有效控制,使患者出现饱腹感,进而有助于脂质代谢的改善。

3.4催眠作用

有实验研究显示,通过对合谷穴位实施针刺,易导致某种细胞因子的分泌,或者生产脑内神经胶质细胞,提高脑电图α波占优势,从而慢波化,促进患者的睡眠状态和强化睡意,同时导致深度的快速眼动睡眠。

3.5对内脏功能的调节作用

对心脑血管系统,有实验研究显示,给予足三里穴行电针治疗,不仅能降低交感缩血管中枢紧张性,而且还能对化学感受性升压反射予以抑制,使其形成降压效果,而且,足三里穴还能使微循环得到改善,血液粘滞性下降,这当中有γ-氨基丁酸系统、5-羟色胺系统及内阿肽系统的参与。对消化系统经对胃活动的中枢抑制与兴奋胃活动影响,从而能有效调节胃点活动与胃运动。对内分泌系统经对精神系统在内的调节系统实施改善,从而对糖尿病症与甲状腺机能亢进症进行治疗。另外,针灸在其他更多的组织器官中也具有重要的发挥作用。

四、临床治疗与针灸医学

针调气与临床针灸方面,古代中医更加关注机体气血运行的内在规律及经脉与脏腑的关系。马王堆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中记录有关十一经脉,此时的经脉关系尚不连贯;而《灵枢·经脉》中十二经脉理论,汇总了天人相应、阴阳学说和古代的哲学思想,构建了十二经脉气血循环流注模式,成为临床指导针灸的核心理论,奠定了针灸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十二经脉理论是针灸学用以诊查病变、阐述病理、决定治法、实施针灸治疗的核心理论,也是中医阐释人体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的基本理论。

因针灸医学具有前述的现代作用,致使在临床各科室中针灸治疗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在未来的临床治疗中,下述几种情况尽可能是针灸医学发挥长处的地方:①放化疗导致的免疫功能降低、心肌梗死导致的某些心律失常等某些危重病或者常见病的某一阶段的插入治疗;②现代医学诊断不明确,或者虽然诊断明确但治疗方面却无法进一步增加疗效的病症;③胶原病或者老年患者等应用药物时间过长、药剂量大和种类繁多等,针灸治疗的应用则具有减时、减量作用;④有药物治疗或者药物过敏导致的毒副作用较大时;⑤终末期医疗,对生存质量予以维持及提升。

此外,将针灸治疗与针灸的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相结合,保证治疗与操作的规范化,而且,针灸治疗时应尽可能从现代西医的角度对病机予以明确,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也便于采用现代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去进行相应的研究。

四、结束语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之一,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加以妥善保存以及推广,针灸医学就属于这一部分内容。针灸医学的发展与现代医学的发展互有裨益,也具有很大的科学性,临床效果也得到了证实,因此其实用性毋庸置疑。今后我们应该进一步对其挖掘,使之真正的走向世界,造福人类。中医药走向世界,绝不仅仅是中医行业自己的事,它应该是一个国家行为,是一个整体工程。所以,只有把中医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举国之力,才能完成全球化大医的梦想,才能让有限的国家资源产生最大化的中医药国际效应,也才能确立和保持中国在世界中医中的绝对领导地位。

参考文献

[1]黄奏琴,裴建.转化医学在现代针灸学中的应用和发展[J].中国针灸,2014,34(5):503-507.

[2]刘国忠,杨兴岭.浅谈针灸和现代医学的结合[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16):132-133.

论文作者:李峰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9年第0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1

标签:;  ;  ;  ;  ;  ;  ;  ;  

浅谈中医针灸医学的作用及影响论文_李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