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体育群体凝聚力的主要特征及培养方法_群体行为论文

运动群体凝聚力主要表现特征与培养方式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凝聚力论文,群体论文,特征论文,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针对我国优秀运动员群体凝聚力的有关测试情况,研究了群体凝聚力在集体项目与个人项目运动员之间、集体项目中主力队员与替补队员间的主要表现特征差异,以及群体凝聚力与群体激励因素间的特征关系。并以国家男子排球队为例,提出、验证了群体凝聚力的有效培养方式。

关键词 群体凝聚力 表现特征 培养方式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Main Expression Characteristics andWays of Cultivation of Group Cohesion in Sports

Zhang Zhongqiu1996,16(3):68

(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Sports Science,Beijing,China 100061)

Abstract Differences of the main expression characteristicsbetween team and individual athletes, key players and thesubstitute,as well as the relations between group cohesionand encouraging factors were studied based on the measurementresults of group cohesion in top athletes inChina.Takeng the Chinese man volleyball team as example, aneffective training style of group cohesion is put forwardand verified.

Key words group cohesion,expression characteristics,menatltraining,arousal,group behavior

1 前言

群体凝聚力(cohesion)是反映运动群体,特别是集体性项目群体的重要心理指标。cohesion一词起源于拉丁词“cohaesus”,表示结合或粘合在一起的意思。美国的巴克(K.Back)认为群体凝聚力是使人们集合在一个群体的情感,确切地说是一种使其成员对某些人比另一些人感到更亲近的情感。费斯汀格(L.Festinger )认为群体凝聚力是使成果保持在群体内的合力。卡伦(A.Carron)认为运动群体凝聚力是反映群体倾向于粘合在一起,共同去追求某一目标或对象的动力过程。笔者认为运动群体凝聚力的实质是反映一定运动群体成员在目标、情感和行为上的整合力量。群体凝聚力作用之所以重要,根本原因在于运动群体环境对其的心理影响非常特殊。身处群体环境的运动员随时可受到群体特殊规范等因素作用下作出从众、服从或失个性化等行为。

目前,国外运动心理学界在此领域的研究较为活跃,尤其在运动群体凝聚力测评方法上已达到相当水平。Martens(1971 )、 Gruber (1982)、Yukelson(1983)、Wiedmeyer(1985)、Carron(1985 )等人先后编制了运动群体凝聚力测量表,其中Carron等人编制的“群体环境问卷表”(GEQ )围绕群体社交和群体任务定向的结合特征所设四纬度测量方法已得到广泛认可。相对国外学者研究状况,我国在此领域尚属开垦阶段。因此,本文对我国优秀运动员运动群体凝聚力主要特征与培养方式进行了探讨。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原国家奥林匹克男子足球队17人,原河北田径队男子运动员15人,国家男子排球队14人。

2.2 研究方法

2.2.1 运动群体凝聚力的测量,选用A.V Carron 等人编制的《群体环境问卷表》(The Group Enviroment Questionaire)。 该表包括四个评价纬度:群体任务对个体的吸引(IAGT)指运动员对其所属群体任务、活动和目标、目的的参与认识感受; 群体交往对个体的吸引(IAGS)指运动员参与群体和参与愿望被接受程度,以及运动员个体与群体进行社会交往的感受;群体任务一致性(GIT )运动员自我认识与其群体任务的相似性和联结性的感受;群体交往一致性(GIS )指运动员个体认识与所在群体社会交往方式相似性、联结性的感受。对该量表已作过的信度、效度检验,均达到显著水平(信度:IAGT—0.85,IAGS—0.90,GIT—0.82,GIS—0.61;效度:IAGT—0.75,IAGS—0.83, GIT—0.67,GIS—0.47)。

2.2.2

运用自行编制的《运动员激励效果评价表》分析群体凝聚与激励因素的关系。该表分为三个纬度:成就感,指运动员的进取心和其对所在运动队运动成绩价值的认同性;方向感,指运动员对自己或其所在运动队群体的发展前途和目标的明确性,信任性;满意感,指运动员对相应群体环境程度的认可性。量表也已进行过信度、效度检验,均达到显著水平(成就感:信度—0.85,效度—0.91;方向感:信度—0.78,效度—0.83;满意感:信度—0.69,效度—0.72)。 该表的评定方法是依据有关激励与去激励连续体原理,分别计算出三个纬度激励系数所得。

3 实验结果

3.1 关于运动群体凝聚力的主要表现特征

3.1.1 集体项目与个人项目运动员的群体凝聚力

对原国奥足球队(17人)、河北田径队(15人)同期测试比较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见, 四个纬度得分和总分数的统计比较均显示出集体项目与个人项目在群体凝聚力上具有显著差别,集体项目运动员的群体凝聚力非常显著地高于个人项目运动员的群体凝聚力非常显著地高于个人项目运动员的群体凝聚力。这一结果与Carron(1980)、 Wenber 等人(1986)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运动实践也表明,群体凝聚力高的个人项目运动员不一定会取得好成绩,但集体项目却缺之不可。

3.1.2 集体项目中主力队员与替补队员的群体凝聚力

对原国奥足球队主力队员和替补队员的测试比较情况如表2所示。

表2统计结果表明, 替补队员群体凝聚力总体水平明显不如主力队员,尤其在IAGT(个体对群体任务的吸引)和GIS (与群体社会效一致性)两个指标上有明显差别。这与实践中替补队员在队中的角色,受重用、被关心程度以及他们对群体任务和群体活动参与感相对不足有关。然而,一个理想队伍的人员发展都是安照“替补—主力—替补”的模式进行。所以,教练员及有关管理人员应客观面对替补队员状况,协调好主力与替补队员两个积极性,努力形成以替补促主力的良性循环发展状态。这是增强替补队员群体凝聚力的重要途径。

表1 集体项目与个人项目比较

LAGT LAGS GIT GIS SUM

国奥队 29.4334.43

31.79

20.64117.25

±4.75

±5.63

±9.34 ±4.53

±19.67

田径队 23.1928.04

26.25

15.2192.69

±3.22±5.23 ±6.78 ±4.44

±13.87

T检验P<0.001 P<0.001 P<0.05 P<0.001 P<0.001

表2 主力队员与替补队员比较

IAGT IAGSGIT GIS

SUM

主力队员

29.98 34.21

34.57

26.92 126.28

±4.14 ±4.22 ±5.06 ±5.12±14.83

替补队员

26.76 35.25

35.45

20.34 117.91

±4.32 ±5.01 ±5.88 ±6.45±15.47

T检验P<0.05

P>0.05 P>0.05 P<0.01

P<0.05

3.1.3 群体凝聚力与群体激励效果因素关系

从实践到理论都支持群体凝聚力对集体项目运动员的作用,那么群体凝聚力与群体激励效果的关系究竟如何?表3 显示了对国家男子排球队(1995年冬训前后)两类测试内容结果的等级相关统计结果。

从表3可见,群体凝聚力与群体激励效果有着密切关系。其中, 方向感(MC2)和满意感(MC3)两项指标与群体凝聚力相关最为密切(前后两次测试结果均较一致)。Ruder等人(1982 )对足球队的研究曾证明满意感与群体凝聚力密切相关,本文则发现、提出了方向感和满意感两项指标。在激励效果三个主因素中成就感因素与群体凝聚力的关系相对较差,这说明群体激励效果与群体凝聚力并不完全一致,良好的激励效果还必须有良好的内、外动机等作保证。

3.2 运动群体凝聚力培养方式与效果

3.2.1 运动群体凝聚力培养方式

根据集体项目的特点和对群体凝聚力的研究认识,我们设计提出了如右图所示的运动群体凝聚力培养方式。

3.2.1.1 群体规范和目标设制

运动群体实质是一个集体,集体应是有共同志向的集合体,它是群体发展的高级形式。因此,运动群体凝聚力培养首先在于加强群体规范和群体目标定位。正如我国古语所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明确集体目标就不会有群体任务凝聚力的形成。在95年冬训过程中,我们对刚完成人员调整的国家男子排球队进行了从全队到个人的群体规范培养和目标设置。群体规范是在全队社会活动和训练比赛中树立国家男排特殊形象来强化培养。目标设置主要通过针对性讲座和咨询,努力实现队员个人内在目标与集体外在目标协调统一。

3.2.1.2 围绕核心培养人际关系

通畅有序的人际沟通是培养群体凝聚力重要渠道,没有沟通就没有相互理解与信任。集体项目从比赛场位上有系统职能要求,从集体作战上则有核心指挥,没有核心的队伍是无序的,无序的队伍不可能有良好凝聚力。基于此,我们首先论证并确立了国家男排核心队员周××和李××。围绕这两位核心队员的人际关系沟通是我们培养男排群体凝聚力的重要内容,这也是根据我国运动队特点努力统一队中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有效方式,更是协调全队人际关系的中心。右图显示了对1 号核心周××人际关系的培养变化情况。

3.2.1.3 角色价值理解与互补意识培养

无论群体凝聚力建立在群体任务或群体交往基础上,群体凝聚力的形成都是以对人的现实价值尊重及满足其自我价值实现为前提的。人际吸引度越高,群体凝聚力越强,而人际吸引程度是建立在群体成员彼此兴趣需要基础上。所以,只有让队员们不断理解队友的特长和益处,方可巩固、强化相互兴趣基础。对此,我们针对排球集体中不同场位角色的责任、价值及每个人所具有的特长之处,设置同一场位角色互助组(同一场位主力与替补竞争往往较敏感)。通过引导队员理解与队友之间正常的竞争关系,强化队员作战所必须的互补意识及其与个人兴趣追求的关系。我们运用这一方式的具体目标是使每一位队员能经常从自身总结、比较为队伍进步所作的贡献和价值;对主力队员与替补队员统一要求,尊重每位队员自尊心,让每一位队员都能感召到集体的力量。

3.2.2 对国家男子排球队群体凝聚力的培养效果

运用以上培养方式,经过从冬训前到冬训后(95年中美对抗赛前)的强化培养,国家男排的群体凝聚力有了明显增强。表4 是对培养前后的测试对比。

表4 男排群体凝聚力培养效果

IAGT

IAGS GIT GIS SUM

冬训前 30.56 36.75 35.20

25.77

128.37

±3.52 ±5.24±5.49 ±3.23 ±13.32

冬训后 32.18 38.87 38.23

27.18136.46

±2.98 ±5.68±4.42 ±2.74

±12.45

T检验 P<0.05 P>0.05

P<0.05 P<0.05 P<0.05

从表4对比结果可见,除IAGS (群体交往对个体的吸引)一项不明显外,IAGT GIT、GIS项及总得分SUM都有显著提高。这说明经过以上方式的群体凝聚培养,在这一阶段国家男排的群体凝聚力得到了明显增强,证明了本文所提培养方式的有效性。实践也证明,在随即举行的中国—美国对抗赛中国家男排群体凝聚力水平得到较好体现,中国队以四战三胜一负(2:3 负一场)战绩创造与世界强队—美国队作战的历史最好成绩,受到行内外好评。

4 讨论

人的心理复杂性在于其动态变化性,人的群体心理也同样如此。群体凝聚力受影响因素很多,如群体成员稳定性、群体内非正式群体影响、队内竞争对手等。群体凝聚力的动态变化性一方面提示我们必须及时察觉群体凝聚力的变化趋势,及时采取对策巩固提高;另一方面则告诫我们不能用衡定的观念来看待集体项目。无论何种状况的球队,只要注重群体凝聚力培养,方法得当,都有可能不断提高群体凝聚力水平。相反,一个原有群体凝聚力水平很高的队伍,一旦忽视或方法不利,其群体凝聚力水平必然下降,集体作战能力也会消弱。

本文研究认为,群体凝聚力对集体项目取得好成绩非常重要,集体作战的团结协作要求决定了群体凝聚力与运动成绩的正向发展关系。群体凝聚力的增强可从方向感、满意感的激励因素上促进队伍受激励效果,从而可激发出更大信心和竞技潜力。正如美国学者克瑞蒂指出的:“理想的集体项目队伍并不是由最好个人技术的队员所组成,而是由每个人的技能能最好地结合在地起的队员所组成。”

笔者认为,群体凝聚力是影响我国集体项目—特别是三大球项目竞技水平的关键因素之一。中国女排三连冠教练袁伟民曾经指出:“象排球这样的集体性很强的项目,团结就是生命,凝聚力就是战斗力。”加强群体凝聚力是一项复杂而有序的工作,对于我国传统文化教育下成长起来的运动员进行群体凝聚力培养,决不能盲目照搬国外一些模式。不同的传统文化形态影响着相应文化区域人们的价值认识和追求,其群体凝聚力的发生机制存在着不同程度差异。我国三大球项目—特别是男子项目在此方面的困惑一直是阻碍其水平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建设和加强具有我国特色的群体凝聚力培养方式、方法研究,将我国传统文化传统优势与现代物质激励进行有效结合,已无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努力目标。

5. 结论

5.1 揭示了群体凝聚力的主要表现特征, 即集体项目的群体凝聚力水平要求显著高于个人项目;在集体项目中主力队员的群体凝聚力水平相对明显高于替补队员;群体凝聚力与群体成员的满意感和方向感两项激励因素有关。

5.2 以调整后的国家男子排球队为例,初步提出并实施验证了群体凝聚力培养方式,取得了理想效果。本文研究中还特别强调了群体凝聚力发展的动态变化性和特色培养性。

(收稿日期 1995-07-12)

标签:;  ;  

论体育群体凝聚力的主要特征及培养方法_群体行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