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角膜病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治疗效果论文_刘洪彬

浅析角膜病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治疗效果论文_刘洪彬

铁力市人民医院 1525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穿透性角膜移植治疗角膜病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眼膜病患者60例(60眼)。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行穿透性角膜移植。结果:角膜植片透明者54例,视力≥0.3者20例,≤0.04者7例,0.05~0.2者32例,出现免疫排斥反应5例。结论:角膜穿孔或角膜瘢痕者行治疗性角膜移植术,应重视防治术后免疫排斥反应。

关键词:角膜病;穿透性角膜移植;并发症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the efficacy and complications of penetrating keratoplasty for corneal diseases. Methods:60 patients(60 eyes)with eye mask disease were selected for this study. The clinical data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and corneal penetrating keratoplasty was performed. Results:54 cases of corneal transparency,20 cases of visual acuity 0.3,less than 7 in 0.04 cases,0.05 ~ 0.2 in 32 cases,the presence of immune rejection in 5 cases. Conclusion:the treatment of corneal perforation or corneal scar in patients with corneal transplantation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postoperative immune rejection.

Keyword:corneal disease;penetrating keratoplasty;complications

角膜炎患者若病情未被控制,炎症向周围或深部扩展,角膜组织坏死、脱落,形成角膜溃疡。严重者可引起虹膜睫状体炎,刺激症状加重,视力明显下降。致病菌如继续向角膜基质深层侵犯,可发生后弹力层膨出及角膜穿孔。角膜穿孔或角膜瘢痕者行治疗性角膜移植术。选取临床2010年1月~2012年10月收治的角膜病患者行做穿透性角膜移植术6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 临床资料

1.1 对象

本组60例,60眼,其中男37例,女23例,年龄16~65,平均40岁。药物治疗无效而病情继续加重者,真菌性角膜溃疡45例,细菌性角膜溃疡9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6例,角膜溃疡面积≥6 mm。

1.2 眼部检查

外眼及眼附属器,注意有无眼睑瘢痕、畸形、内外翻、闭合不全,倒睫,睑球粘连,睑缘炎,泪囊炎。了解角膜是否变薄或增厚、穿孔,角膜混浊的原因,病变的范围及其与视轴的关系。

1.3 方法

(1)供体要求 如碱烧伤、干眼症或单疱病毒性角膜炎应选择上皮健康的供体角膜。对角膜内皮衰竭者,应采用年轻的新鲜供体角膜。(2)选择植片大小 根据角膜病变情况而定,光学性角膜移植常用直径7.5~8 mm的植片。(3)制作植片:植片要求正圆形、边缘整齐、内皮无撕裂。制作方法有两种:由上皮面环钻和由内皮面环钻,后者对内皮损伤最少。(4)植片保护:植片内皮面朝上,放于培养皿上,用平衡盐液、M-K或K液湿润保护。(5)制作植床:植床要准确定位于角膜中央,呈正圆形,边缘整齐、垂直。无屈光不正的患眼,植床与植片直径应相等或植片比植床大0. 1~0. 25 mm。无晶体眼植片直径可大于植床0.5mm左右。有虹膜周边前粘连时应手术分离。如虹膜后粘连或植片直径大于8 mm以上,可行周边虹膜切除术。(6)缝合固定:采用10-0尼龙线连续或间断缝合,植片、植床缝线跨度为1 mm,深度达3/4角膜厚度或近后弹力层,各针均应呈放射状,缝针方向应朝瞳孔中心。一般间断缝合适于新生血管多、部分变薄的角膜,连续缝合则用于角膜厚度正常、且无新生血管的患眼。(7)重建前房:用5号钝弯针由植床切口间隙处伸入前房,注入液体或空气,形成前房。

2 结果

角膜植片透明者54例,视力≥0.3者20例,≤0.04者7例,0.05~0.2者32例,出现免疫排斥反应5例。

3 讨论

角膜防御能力减弱,外源性或内源性致病因素均可能角膜组织的炎症发生,统称为角膜炎。其中,感染性角膜炎至今仍是世界性的常见致盲眼病。角膜周边部的免疫活性因子分布较中央部高,易发免疫性角膜病;中央部易发感染性角膜病。对于药物治疗无效、即将穿孔或已经穿孔者,可行穿透性眼膜移植术,术后继续药物治疗。若感染灶累及全角膜,可行全角膜移植或眼球前节重建术。在缺乏角膜材料的情况下,可暂行结膜瓣遮盖术,以挽救患者的眼球。对于感染灶局限于角膜浅基质层、药物治疗无效者,可考虑行治疗性板层角膜移植术。眼内容剜除及眼球摘除仅适用于角膜大面积穿孔、眼内容脱出、继发眼内感染无法挽救的病例。

因显微器械及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手术前后处理的不断完善、供体保存技术的改进及对角膜内皮和移植免疫机制的研究进展,使穿透性角膜移植已成为一项重要的复明手术。对于条件好的受体,移植成功率达90%以上。目前的主要进展最大限度地预防及减少手术源性角膜散光。每天换药,注意切口对合情况、植片和缝线是否在位及眼内情况的变化。术后双眼绷带包扎至角膜上皮完全愈合,可球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或妥布霉素+地塞米松。常规全身应用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以预防感染及控制炎症反应。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点眼,早期每1~2小时1次,炎症反应平息后改为每日4次,再逐渐递减,持续约3个月。若术眼新生血管多或为无晶体眼,可延长激素的使用时间。术后出现明显的虹膜睫状体炎时,应选用托吡卡胺、5%新福林等眼药水短期扩瞳。对于圆锥角膜,宜慎用扩瞳剂,因其有引起永久性瞳孔散大的危险。拆线时间应根据眼部条件、切口愈合情况及缝线的种类综合考虑。间断缝合可在术后3个月开始分段拆线;连续缝合多在术后7~12个月;间断合并连续缝合者,术后4~6周可拆除间断缝线。出现以下情况时提前拆线:缝线松动隆起;缝线太紧,引起明显散光;缝线出现血管化;深基质层血管化;缝线导致明显的炎症反应。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可明显改善病人的视力,并发症少,一度被认为是可阻止病变发展、增视效果令人满意的手术方法。主要缺点在于术后无法控制的角膜散光和不规则散光,这同手术者的缝合技术密切相关。另外,术中、术后还会发生眼内损伤、伤口裂开、眼内炎及植片排斥反应。为了减少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KP)的并发症,达到良好的手术效果,应具备:尽量选择新鲜的角膜植片;合适的植片/植孔大小;创缘对合良好;医师技术娴熟、经验丰富;术后合理抗排斥治疗可明显提高术后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绍珍.眼科手术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65.

[2] 蒋云海,胡竹林,刘海.穿透性角膜移植术128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6,24(4):379-380.

[3] 丁亚莉.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180例临床研究[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9,27(3).

[4] 游向东,林静娜.穿透性角膜移植50例的临床研究.国际眼科杂志2008;8(8):1689-1690.

论文作者:刘洪彬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26

标签:;  ;  ;  ;  ;  ;  ;  ;  

浅析角膜病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治疗效果论文_刘洪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