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北藏族自治州基层医院院前急救体系建设缺陷及对策分析论文_张彦红1,季红2(通讯作者),孙秀翠1,王兆秀3

海北藏族自治州基层医院院前急救体系建设缺陷及对策分析论文_张彦红1,季红2(通讯作者),孙秀翠1,王兆秀3

(1潍坊医学院 山东潍坊 261053)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在海北州第二人民医院挂职> 山东济南 250014) 山东大学 山东济南 250014)

【摘要】院前急救作为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急救医疗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1]。如何建立和完善院前急救体系,提高院前急救率,是当地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通过查询120值班记录并结合质性访谈的方法,了解海北藏族自治州院前急救现状,发现院前急救体系建设中的一些缺陷,从而提出一系列的对应措施。

【关键词】急救体系;建设缺陷;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R19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4-0316-02

院前急救是指医护人员对伤病员从事发地到医院之前进行现场抢救、监护、运送的过程。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科和重症监护病房构成了完整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然而我国的院前急救的建设与院内急诊科和重症监护室相比明显滞后。海北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气候多变、地势险峻,地理环境复杂,使院外急救更加困难。我们走访了海北州6所县州级医院及其下的乡镇卫生院,发现院前急救缺陷是造成患者死亡率增高的重要原因。虽然海北州各县级医院相继成立了急诊科,但急救体系仍不完善,尤其是其下的各乡镇医院缺少急救中心,没有专职的急救人员和急救设备,一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直接拨打120急救电话,等急救人员到达时丧失了最佳的抢救时机[2]。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海北藏族自治州120指挥中心建立在海北州第一人民医院,我们查找了该院120值班记录,分析了海北州2017年3月—9月120急救车出诊情况,根据病种类型,疾病发生率最高,包括昏迷、高原反应、心脏病,占49.5%;外伤位居第二,占37.9%;其中,在整个院外抢救过程中,心脏性猝死患者较多,约占20%,其次为车祸伤、多发伤。急救时间最短为30分钟,最长可达到2~3个小时。

1.2 方法

通过查找120值班记录并结合访谈的方法 了解海北藏族自治州院前急救情况(院外急救反应时间、急救出诊人员、120急救车设备及药品配置情况等)访谈人员共8名,包括调度员2名、驾驶员1名、急救医生2名、护士3名。

2.结果

在院前急救中,心脏性猝死的人数最多,其次为车祸外伤致死。以往学者报道,心脏性猝死的患者在医护人员到达之前已经临床死亡。根据急救“黄金五分钟”:心脏、呼吸骤停患者的救治关键在时间,救治的最佳时间是发病五分钟内。而急救车到达的时间往往超过五分钟,尤其是青海地区多为农牧区,抢救半径大,“黄金五分钟”是远远做不到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缺陷分析

3.1 急救半径过大,急救车设备简陋是影响抢救成功率的关键因素

海北藏族自治州地处高原地区,离医院远的可达到几十公里,在加上途中山路崎岖,抢救半径80%以上不能在急救的黄金时间到达。通过调查得知:各急救站急救车内的设备非常简陋,救护车内只有一些车厢本身具备的最基础的设施像照明、电源、输液架、担架等,所有的抢救仪器、药物和抢救箱均在急诊科室,只有出诊时医护人员才会根据患者的病情从科室内带相应的抢救设备,包括在高原地区最常用的氧气筒和氧气枕。这样在救护患者时往往会因为拿仪器而延误了抢救的最佳时机,成功率大大降低。

3.2 急救人员专业技术能力不足是影响抢救成功率的重要因素

通过对院前急救相关人员交谈得知:各急救站急救人员通常由5人组成:2名医师、2名护士、1名驾驶员。急救医师通常为医院各科室临时指派定期轮转到急救中心的流动人员或是外科医师,对突发事件反应能力不一,造成急救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

3.3 基层急救网络不健全,使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模式难以形成

急症患者被转运到就近的急救站,进行初步的紧急处理,通过急诊绿色通道转运到上一级医院进行急救,待病人病情稳定后,出院后又转入基层医院进行康复治疗。由于基层急救网络的不健全,难以做到无缝隙连接,严重影响院外抢救成功率。

3.4 高原地区群众急救意识不强也是影响抢救成功率的一重要因素

高原地区地域辽阔,当地民众居住分散,除中心城市外大部分居住偏远,加之高原地区民族多样化,存在语言和文化差异,救援意识不强,大大削弱了“第一目击者”的作用[3]。即使看见当场有人晕倒,也没有意识拨打“120”急救电话,只会大声的呼救也或许默默的走开。

4.对策

4.1 加大政府财政投入

院前急救是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一部分,是政府在公共卫生方面服务于民的具体表现。多年来,当地政府和卫生主管部门过多的将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分配到省级大城市,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得到很少的医疗资源配置,这样的配置方式直接导致基层卫生机构医疗设备严重不足。因此,当地政府应大力发展城乡经济,加强医疗资源的投入,提高基层人员的工资待遇,稳定人才队伍。同时,医院及政府领导高度重视院前急救工作,加大对急救人才的培养,增加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力度,为广大患者提供优质、安全、高效的院外急救服务[4]。

4.2 增加基层院前急救分站,提高院前抢救成功率

海北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域辽阔,人烟稀少,多以农牧区为主,民众居住分散,造成抢救半径过大。海北州城乡院前急救分站数均未达到《标准》要求,尤以基层乡镇卫生院(社区)最为严重,绝大部分农村地区没有建立急救分站,导致院前急救效能较低。建议政府及相关卫生部门应增加急救分站数量,将急救分站尽可能的建在乡镇卫生院或社区中心,并给予乡村医护人员院前急救常识培训,在充分应用人力、财力、物力资源的同时,提高院前急救效能[5]。

4.3 建立健全院前急救网络,实施院内院前一体化模式

建立有效的院前急救网络,开通急诊绿色通道,使伤病员得到及时有效的后续治疗,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院内院前一体化模式的实施能够有效地衔接急救的各个环节,使整个抢救流程有序快速的运转,为患者争取到了宝贵的急救时间。

4.4 强化急救知识,规范急救技能

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急危患者的抢救率,而急诊医疗人员本应是整个医院急救能力最强的群体,以使患者得到最佳、最有效的救治[6]。可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策略,利用对口援青工作,有计划地将海北州急救医护人员安排到相关医院培训进修,期满合格后颁发结业证书,并与相关医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有研究表明,规范化医师培训和医学继续教育有利于培养急救医学人才,提高院前急救的整体救治水平[7-8]。因此,当地医院领导应重视急救人才的培养,定期培训和考核,培训重点放在急救技能操作上,培训导师可通过现场示范的教学方式教授学员如何进行徒手心肺复苏、解除气道梗阻、快速止血、包扎伤口、骨折固定、搬运伤员等常用现场急救技能,并着重强调了现场“黄金5分钟”、“减少二次伤害”等原则。

【参考文献】

[1]闫镜.建立院前急救体系的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07(01).

[2]杨胜玉.基层医院院前急救体系建设缺陷分析及对策[J].新疆医学,2015,45.

[3]公保才旦.高原地区院外急救现状及对策[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2,(01).

[4]李亚华,院前急救培训对改善基层医院院前急救的现状的体会[J].健康天地,2010,(11):5.

[5]冯磊,辽宁省城乡院前急救资源配置现状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6,(8).

[6]王亮,黑龙江省20家三级综合医院急诊科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5,35.

[7]徐群,急诊科护理管理方法及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

[8] John JM,International EMS system.UnitedKingdom[J].Resuscitation,2005,64.

论文作者:张彦红1,季红2(通讯作者),孙秀翠1,王兆秀3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3

标签:;  ;  ;  ;  ;  ;  ;  ;  

海北藏族自治州基层医院院前急救体系建设缺陷及对策分析论文_张彦红1,季红2(通讯作者),孙秀翠1,王兆秀3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