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胺酮与瑞芬太尼用于剖宫产术不同诱导方法的对比研究论文_林贵文 崔士和

(安徽省滁州是中西医结合医院医院麻醉科 239000)

[摘要] 目的 根据氯胺酮与瑞芬太尼这两种药物各自不同的药理学特点。方法 选择60例ASAⅠ~Ⅱ级足月择期行剖宫产的产妇。随机分为三组:氯胺酮组(Ⅰ组)、瑞芬太尼组 (Ⅱ组)、氯胺酮+瑞芬太尼组(Ⅲ组),每组各20例。Ⅰ组麻醉诱导依次静注异丙酚1 mg/kg ,氯胺酮1 mg/kg,维库溴铵8mg;Ⅱ与Ⅲ组依次静注异丙酚1 mg/kg ,瑞芬太尼1 ug/kg,维库溴铵8mg,瑞芬太尼推注时间大于60s。Ⅰ与Ⅱ组患者麻醉诱导过程中气管插管与手术切皮同时进行;Ⅲ组患者麻醉诱导只完成气管插管的工作,5min后静脉给予氯胺酮0.5mg/kg再开始手术操作。记录三组产妇全麻诱导前(T1)、诱导后(T2)、气管插管成功后1 min(T3),三个时间点的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情况;麻醉诱导至胎儿取出断脐(I-D)时间;胎儿娩出后1、5 min Apgar评分。结果 所有麻醉方案均能满足全麻剖宫产术的手术要求。结论 麻醉诱导依次给予异丙酚1mg/kg,瑞米芬太尼1.0 ug/kg,维库溴铵8mg,麻醉诱导期间只完成气管插管的工作;5min后静脉给予氯胺酮0.5mg/kg再开始手术操作的方法可有效降低气管插管以及手术操作等刺激引发的不良应激反应;避免产妇血流动力学的剧烈波动;同时又不会影响新生儿的Apgar评分,可推荐作为择期全麻剖宫产的常用方法。

[关键词] 全麻剖宫产术;麻醉诱导;瑞芬太尼;氯胺酮

一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60例足月择期行剖宫产的产妇,ASAⅠ~Ⅱ级,年龄 24~ 38岁,体重 59~ 81kg, 孕周36~ 40+ 3周。所有产妇术前均无产兆、无妊娠合并心血管疾病、无胎儿宫内窘迫、无困难气道及药物过敏史。 产前新生儿方面的检查无特殊,预估体重均大于2500g。随机将60例产妇分为3组,氯胺酮组(Ⅰ组)、瑞芬太尼组 (Ⅱ组)、氯胺酮+瑞芬太尼组(Ⅲ组),每组各20例产妇。

1.2 方法 产妇术前均禁食8~12h,入室开放上肢静脉,输注乳酸钠林格试液。监护仪常规无创监测血压(BP)、心率(HR)、心电图(ECG)、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导尿,消毒,铺巾,新生儿吸引器等切皮前工作准备完善后,行麻醉诱导。Ⅰ组依次静注异丙酚1 mg/kg ,氯胺酮1 mg/kg,维库溴铵8mg;Ⅱ与Ⅲ组依次静注异丙酚1 mg/kg ,瑞芬太尼1 ug/kg,维库溴铵8mg,瑞芬太尼推注时间大于60s。Ⅰ与Ⅱ组患者麻醉诱导过程中气管插管与手术切皮同时进行;Ⅲ组患者麻醉诱导只完成气管插管的工作;5min后静脉给予氯胺酮0.5mg/kg再开始手术操作。所有患者麻醉诱导完成后随即静脉给予异丙酚6~8mg/kg.h维持;待新生儿取出断脐后,给予咪达唑仑2 mg、芬太尼0.2 mg加深麻醉。新生儿取出后由产科医师进行Apgar 评分,根据评分情况结合新生儿复苏指南决定新生儿的处理。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三组产妇全麻诱导前(T1)、诱导后(T2)、气管插管成功后1 min(T3),三个时间点的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情况;麻醉诱导至胎儿取出断脐(I-D)时间;胎儿娩出后1、5 min Apgar评分。

1.4 统计学分析 用 SPSS11.5 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用成组 t 检验,组内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 结果

2. 1 一般情况 三组产妇的年龄、 孕龄、 体重、 身高等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 P > 0. 05) 。

2. 2 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 三组产妇全麻诱导前(T1)、诱导后(T2)、气管插管成功后1 min(T3),三个时间点的血流动力学数值见表2。麻醉诱导前三组产妇基础血压和心率无统计学差异;与T1时刻比较,Ⅰ组产妇在T3时刻SBP、DBP明显升高,HR明显升快;Ⅱ、Ⅲ组产妇在T2时刻HR明显下降(P<0.05) 。与Ⅰ组比较,Ⅱ、Ⅲ组产妇在T2时刻SBP、DBP下降,HR明显减慢(P<0.05)。

表 1 三组产妇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x±s)

与T1时刻比较,﹡P <0.05;与Ⅰ组比较,﹟P <0.05

2. 3 新生儿情况 第Ⅲ组产妇麻醉诱导至胎儿取出断脐(I-D)时间与Ⅰ组、Ⅱ组比较,时间明显延长;第Ⅱ组新生儿 1 min Apgar 评分明显降低,与Ⅰ组、Ⅱ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所有新生儿均未行气管插管,Ⅱ组有2例新生儿出现轻度呼吸抑制,经吸痰、拍足、面罩加压给氧后迅速恢复正常;三组新生儿出生后 5 min Apgar 评分均 ≥8 分。

三 讨论

通过本实验研究表明,择期需选择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完成分娩的产妇,麻醉诱导依次给予异丙酚1mg/kg,RF1.0 ug/kg,维库溴铵8mg,麻醉诱导期间只完成气管插管的工作;5min后静脉给予氯胺酮0.5mg/kg再开始手术操作;待新生儿取出断脐后,给予咪达唑仑2mg,芬太尼0.2mg加深麻醉。该方法可有效降低气管插管以及手术操作等刺激引发的应激反应;避免产妇血流动力学的剧烈波动;同时又不会影响新生儿的Apgar评分。该方法简便可行,合理的结合了氯胺酮与RF这两种不同药物的药理学性质,不会对产妇带来额外负担,也不会过多影响麻醉操作者,可推荐作为择期全麻剖宫产的常用方法。

参考文献

[1] 黄悦, 杭燕南. 小儿瑞芬太尼药动学及临床研究进展. 国外医学麻醉与复苏分册, 2005, 26( 2) : 114 -117.

[2] 冯春. 雷米芬太尼复合七氟烷联合喉罩麻醉在小儿眼科手术中的应用.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1,34(20):48-49.

[3] Draisci G,Valente A,Suppa E,et al. Remifentanil for cesarean section under general anesthesia:effects on maternal stress hormone secretion and neonatal well-being: a randomized trial. Int J Obstet Anesth,2008,17(2):130-136.

[4] 陈明全, 侯俊, 方为等. 剖宫产腰硬联合麻醉不同穿刺点麻醉效果的比较. 实用医学杂志 2010, 26(14): 2796- 2798.

[5] 刘慧锦. 瑞芬太尼诱导剂量在全麻剖宫产术中的效果观察.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0(2):124-126.

[6] 吴明浩, 朱俊杰. 瑞芬太尼在妊高征剖宫产全麻中的应用. 实用医学杂志, 2010, 26(19):3610-3612.

[7]谢燕 剖宫产手术临床麻醉两种方法的对比研究 大家健康 2014年11期207-207

[8]李乾 不同麻醉方法在进行剖宫产过程中的临床效果比较。中国医药指南2013年10期

论文作者:林贵文 崔士和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前沿》2016年3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4

标签:;  ;  ;  ;  ;  ;  ;  ;  

氯胺酮与瑞芬太尼用于剖宫产术不同诱导方法的对比研究论文_林贵文 崔士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