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的财政政策不会导致挤出效应_国债论文

积极的财政政策不会导致挤出效应_国债论文

积极的财政政策并未导致挤出效应,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财政政策论文,效应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几年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赤字规模和国债规模大幅度增加,1994年以来,我国每年的财政赤字都在500亿元以上,1998、1999 年的赤字分别为922.2、1797亿元,这两年发行的国债也有数千亿之巨, 分别达3808.7亿元和4015.3亿元,以上数据表明了我国政府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力促经济增长的决心。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物价持续下降的趋势基本得到遏制;出口恢复强劲增长,1999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3607亿美元,其中出口194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1%, 全年累计顺差291亿美元;经济增长出现了止跌回升迹象,1999 年的经济增长率为7.1%,实现了全年预期目标。

财政扩张空间仍然很大

积极的财政政策收到了明显的效果,遏制了经济增长的进一步下滑趋势,但是,近两年来大规模发行国债是否会超过我国经济的承受能力、发生债务危机呢?国债规模是否适度呢?

国债规模包括三层意思:一是历年累积余额;二是当年发行的国债总额;三是当年到期须还本付息的债务总额。衡量一国国债规模的指标有国债负担率,即当年国债发行额占GDP的比重(1997、98、99 年分别为3.24%、4.07%、4.89%)或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1997、98、 99年分别为6.81%、9.90%、12.93%); 衡量一国国债偿还能力的指标有国债偿还能力,即当年还本付息额占当年中央财政收入的比重(1997、98、99年分别为45.4%、48.1%、32.96%)和国债依存度, 即当年国债发行额占中央财政支出的比重(1997、98、99年分别为95.2%、 103.3%、69.36%)。

上述有关国债负担率指标显示,我国国债负担率是不高的,离国际公认的60%的警戒线(国债余额占GDP比重)还很远, 仍具有很大的发债潜力,因此,积极的财政政策仍有扩张的余地。

但从偿还能力和依存度指标来看,偿还能力较弱,依存度过高,为什么国债负担率不高而偿还能力较弱、依存度过高?究其原因有:一是当年国债发行额主要取决于财政赤字,近几年的财政赤字迅速增加,导致国债规模增加较快;二是国债期限结构不合理,期限较短,国债的偿还期过于集中,因此,我国国债余额虽然不大,但到期偿还额相对来说不算小;三是“两个比重”过低,即我国财政收入占GDP 的比重(1997、98、99年分别为11.6%、12.4%、13.87 %)以及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1997、98、99年分别为48.9%、49.5%、56.22 %)偏低。

虽然1999年我国财政收入突破1万亿元大关,达到11377 亿元, 占GDP的比重也有所提高,约达到13.87%,但仍远远低于其他国家的一般水平(据世界银行的统计,80年代,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 低收入国家为23%,中等收入国家为27%,工业化国家为40%)。

因此两个比重过低和国债期限不合理,明显削弱了中央政府利用财政资金调控经济的能力,加大了借新债还旧债的压力,也导致了我国的国债偿还能力较弱、依存度过高,必须尽快提高中央政府财力集中度,强化中央政府的财政能力,并对国债的期限结构进行改革。

不必担心挤出效应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大规模地发行国债、增加赤字,不能不引起人们对挤出效应的担心。所谓财政扩张的挤出效应,一是指政府通过大规模发行国债向社会借款,导致政府在资金需求上和民间进行竞争,从而减少了对民间部门的资金供应;二是指政府的资金需求导致利率上升,从而抑制了民间投资,阻缓经济增长的后劲,这两个方面都会抵消财政扩张对社会总支出的扩张效应。因此,产生挤出效应的基本前提就是资金供应紧张和利率升高。

我国的财政扩张并没有引起资金供应紧张。我国的直接融资发展较慢,股票债券融资规模不大,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银行的信贷,因此,资金是否紧张,主要看银行的资金供应能力是否紧张,而银行的资金供应能力取决于其超额准备情况。因此,资金供应是否紧张,更确切地说,就是要看银行的超额准备金是否充分。1998年各季度末的超额准备率分别为9.89%、12.51%、7.67%、9.32%,1999 年相应的数字分别为7.01%、6.47%、5.82%、9.78%。

从上述数据可知,到1999年底,我国银行的超额准备最低为5.82%,而1998年以前商业银行的备付金比率被规定为5—7%,长期满足了我国商业银行的清算、支付需要。因此,以上数据表明,我国商业银行仍然有充足的超额准备,具有充分的资金供应能力,扩张性财政不会导致资金供应紧张,也就是说不存在扩张性财政与民间争夺资金的问题。

较高的实际利率并不是由财政扩张引起的。1998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的名义利率虽然连续下调,但实际利率仍然处于较高水平。

较高的实际利率,对民间投资自然有抑制作用,那么,较高的实际利率,是不是由于财政扩张引起的呢?答案是否定的。第一,我国利率并非是市场化的利率,扩张财政并不能直接影响利率水平。近来较高的实际利率,主要是由于物价下降所致,而扩张性财政政策可以扩大社会总需求,对物价有支撑作用,因此,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反而有利于减少实际利率的升高;第二,由于我国的利率是官定利率,与财政扩张与否无关,较高的实际利率,说明名义利率下降得还不够,仍然有进一步下降的空间;第三,中央财政筹集的资金主要用于基础建设方面的支出,不仅不会和民间在投资方向方面进行竞争,反而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刺激和带动企业投资。

从以上两方面分析来看,我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基本上不会产生挤出效应。

标签:;  ;  ;  ;  ;  

积极的财政政策不会导致挤出效应_国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