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阶段,人们所说的装配式建筑工程施工是由工厂对梁柱、楼板、墙材等与建筑相关的构成部分进行生产,然后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通过现场施工人员的现场拼装以及装配来对建筑个体进行施工建设,进而实现设计多样化、功能智能化、制造工厂化以及施工装配化的施工建设。对此,本文分析了装配式建筑施工全过程技术应用的影响因素,进而探讨了装配式建筑施工全过程技术要点,以供参考。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施工全过程;技术应用
引言
传统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需要进行现场湿浇,等待混凝土凝固(晒大楼)、刷漆、抹灰、安装水、电、管、线。而装配式建筑则在车间里成批成套地生产内墙板、外墙板、叠合板、阳台、楼梯、预制梁、预制柱等房屋构配件,然后把它们运到施工现场,像搭积木一样把它们装配起来,即可完成一个建筑项目。与传统式建筑相比,装配式建筑具有明显优点:建设速度快、建设效率高、污染较少,施工不受季节、天气影响、现场作业量较少、工人劳动强度低、可节约大量人工成本、并节约资源、能源。
1装配式建筑施工全过程技术应用的影响因素
1.1人员因素
对要装配式建筑而言,其对构件的质量、尺寸、规格的要求较为严格,然而,由于施工人员专业技能不扎实、缺乏一定预制构配件经验,导致不规范操作以及不重视构件质量的检验等问题屡见不鲜。由于装配式建筑要将构件先加工完成后,再运往现场安装,这是施工人员的需要量减少,然而,由于工人专业技能缺乏,不重视质量问题,欠缺责任意识,最终致使构件安装时不符合标准。
1.2施工准备
施工准备在整个装配施工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建筑物的质量。因此,识别和控制施工准备中的质量影响因素是非常重要的。在施工准备工作中,施工方应高瞻远瞩,提前做好质量计划。构配件的放置区域、堆放的科学性和基础设施的设置,影响着后期的施工质量。另外,施工前必须对图纸进行严格的会审,做好质量策划和科学合理的施工计划方案,保证装配式建筑施工能够顺利完成。
1.3协调控制因素
施工技术在装配式建筑工程施工中,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技术水平的提高使组织和管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建设单位需要和配件厂商洽谈在产品质量,落实好设计单位的图纸和技术交底工作,对无法避免的设计变更进行良好的鞋套工作,此外,重视和业主、监理部门对工程的验收,尤其是灌浆和搭接部分,确保其质量能够合格。与此同时,对劳务分包方要进行积极协调管理,确保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施工单位要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做好技术交底工作,跟踪调查施工质量,及时了解施工情况,并对情况进行及时反馈,并根据反馈调整相应的工作。
1.4机械操作因素
由于机器是由人员操作的,不涉及其他方面,因此,施工方对这个因素能够进行很好的控制。对于人员的机械操作施工方要严格对待,如果因为这一因素的无效控制,所造成的一切损失都由施工方当方面承担。装配式建筑的施工模式与传统建筑相比,施工人员较少,施工机械的配置和之前相比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为了更好地促进装配式建筑的顺利发展,既要不断提高工人的操作技能,又要选取质量优异的施工机械。如果工人不按要求操作机械,就会大大降低施工质量,机械设备的性能也会受到破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装配式建筑施工全过程技术要点
传统建筑施工采用劳动力密集型模式,由于施工人员多为缺乏经验的农民工,难以控制工艺质量,难以监控手工作业品质,容易造成建筑渗水、开裂、空鼓等问题。而装配式建筑采用工业化方式生产,在品质上,可以保证防水、防火、抗渗、隔音、防裂、抗震。传统建筑施工无法同步安装水、电、管、线,而装配式建筑施工则可以同步进行水电安装与主体装修,可以节约30%~50%的工期。传统建筑施工会产生大量建筑垃圾、PM2.5尘埃、还会向空气中排放铅、汞、铬、锰、镉、砷等有毒成分,在施工中还可能发生安全事故。而装配式建筑施工,可以节约80%用水、节约70%能耗、节约20%材料、减少83%的建筑垃圾,施工现场干净、整洁、环保,几乎不会发生任何安全事故。装配式建筑施工包括工厂生产、构件存放、构件运输、现场施工、质量通病处理等环节,下面将介绍各环节中的技术要点。
2.1工厂生产
在工厂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构件表面印筋、构件损坏、掉角、剪力墙构件预留钢筋偏位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要点是:按照规范要求,在构件下部设置垫块,并均匀喷涂脱模剂,这样可以避免构件表面印筋;严格控制拆模时间,保证混凝土强度达标后再拆模,拆模时不能野蛮作业,要高频率轻捶,这样可以避免构件损坏、掉角。剪力墙构件预留钢筋偏位多是由于模具孔位偏差造成的,因此,在工厂生产过程中,必须确保模具孔位精准。
2.2构件存放与构件运输
在构件存放与构件运输过程中,可能出现构件变形、构件外部钢筋锈蚀、构件倾覆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要点是:用车辆运输叠合板时,先在车厢上设置150 mm×150 mm的大型枕木,再叠放叠合板,然后,在叠合板间设置40 mm×90 mm的枕木作支垫,每辆车运输的叠合板控制在4~6层,这样可以避免构件变形;构件外部钢筋与空气中的水分接触,难免出现锈蚀,所以在构件出厂前一定要向它们的外部钢筋上均匀涂抹除锈剂;为避免构件在运输过程中出现倾覆,宜采用立式方式运输外墙板,采用水平方式运输阳台、梁、楼梯、板。
2.3现场施工(1)车辆进场。通常使用宽2.4 m、车厢长13~17 m,转弯半径15 m的车辆运输构件,要尽量选择有经验的老司机运输,否则车辆可能无法进场。(2)运用BIM技术进行施工管理。BIM技术,是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的缩写。BIM技术的核心是:通过建立虚拟的建筑工程三维模型,利用数字化技术,为这个虚拟三维模型提供与实际情况一致的全部数据信息(包括建筑材料的质量、建筑材料、构件的价格、施工流程等),并让设计方、施工方、业主围绕这个虚拟三维模型共同讨论,从而优化建筑设计方案。在装配式建筑施工管理中运用BIM技术,可以进行虚拟施工,模仿施工过程,布置施工面,进行成本控制,进行可视化技术交底。运用BIM技术,还可以解决安装尺寸偏差、坐浆-注浆连接等问题,方便施工方研究施工工艺,提高混凝土后浇筑质量,防止出现漏浆、烂根、拔台。(3)吊装进行构件吊装时,需要运用BIM技术进行详细的技术交底,要让施工人员掌握构件的吊装顺序,按照楼梯-柱-主梁-次梁-叠合板的正常顺序进行吊装,而不能随意颠倒。构件吊装应力求一步精准到位。(4)叠合板桁架钢筋穿线。进行叠合板桁架钢筋穿线时,可能出现穿线困难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使用BIM技术进行三维建模,充分考虑机电管线走向,合理设计叠合板桁架钢筋的位置,避免钢筋错位、碰撞。
3结语
目前,装配式建筑在国内尚未得到大规模推广,但装配式建筑相较于传统式建筑具有众多优点,发展潜力巨大。我们应当认真研究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促进装配式建筑在国内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开勇.混凝土装配式住宅建筑施工技术优势分析[J].山西建筑,2018,44(36):239-241.
[2]田雪梅,王胜男.房屋建筑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关键技术探析[J].居舍,2018(35):70.
[3]罗杰,宋发柏,沈李智,等.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管理若干要点研究[J].建筑安全,2016,31(8):19-25.
论文作者:孙彦景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9
标签:构件论文; 建筑论文; 叠合论文; 建筑施工论文; 技术论文; 钢筋论文; 质量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