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心理训练中运用气功的可行性探讨_气功论文

运动心理训练中运用气功的可行性探讨_气功论文

气功用于运动心理训练可行性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气功论文,可行性论文,心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本文通过对气功与现代一些常用心理训练方法的比较,探讨了气功用于运动心理训练的可行性,并就气功在竞技体育中的实施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 气功 心理训练 竞技体育

一、引言

在现代竞技体育的科学训练体系中,心理训练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为越来越多的教练员和运动员所接受。我国从80年代开始,引进和发掘了国外一些常用的运动心理训练的方法,如自我暗示、放松训练、生物反馈训练、冥想、催眠等,并在少数运动队及运动员中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的看来,效果不明显,究其原因可能有三:其一,由于民族、文化、社会的差异,中国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态度、动机、性格等心理特征以及外显行为,面部表情均与欧美等国运动员大为不同。其二,这些方法本身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如许多自我暗示、他人暗示公式和战斗动员公式都提到用正面语言:“我感到浑身有力!”“我一定能成功!”“我一定能取胜!”等。如果运动员的场独立性强,有较强的分析能力,能清醒客观地估计形势,知道自己的身体素质、技战术远不如对手,今天的机能状态很差,某一难新动作的成功率很低……这些正面语言对他就可能不起任何作用;甚至还会提高某些人的期望值,更增加其焦虑和紧张情绪,一旦在比赛中遇到挫折,没有达到目标,又势必产生失望、沮丧心情。其三,由于现代运动项目极其纷繁复杂,各个项目的技术结构对心理特征和心理品质要求的侧重点不一样,所以就需要寻找一种新的综合方法来适合各个项目的运动员和不同的比赛情境。

笔者认为,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文化精髓之一——“气功”,是人们寻求的一个有效方法。因为,作为研究人的精神活动及其对人体机能状态影响的一门科学,气功和心理学、生理学有着密切的联系。近年来,国内外均已开始研究并试用气功进行心理训练,如静坐、意念训练等,取得了初步效果。面对当今国际竞技运动的挑战,尽快将气功全面深入地用于我国的运动训练和竞赛,已刻不容缓,也是完善训练方法,走中国自己的运动训练道路的有效途径。在我国向世界体育强国目标冲击之时,决不能放弃气功这种优势,如果让国外抢先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后,走在我们前头,我们再“学习”、“引进”,在别人后面爬行,那是十分可悲的。本文拟通过对气功与现代一些常用心理训练方法的比较,探讨气功用于运动心理训练的可行性,并就气功在竞技体育中的实施谈一点看法,意在引起教练员和运动员真正重视。

二、气功训练与某些心理训练方法的比较

气功训练的基本步骤是“调心”、“调息”和“调身”,其方法和内容主要是通过人体“精”、“气”、“神”的锻炼,调整自身心理生理功能。气功科学研究证明:气功训练的入静、意念控制、放松静坐、意守和数息以及动作姿势的调整,均有感知、意识、思维、注意、情绪和行为等心理过程的变化。因此,笔者认为,气功的心理调节作用与以下几种心理训练方法的作用相似。

1.放松训练法与放松功

“放松”是一项最基本的心理技术,是一切心理训练的基础。运动训练中,任何一种心理训练方法的实施,都必须在运动员身心高度放松的前提下进行。因此,放松训练法已成了一种常用的心理训练方法,其主要内容是轻装、舒适静坐,排除杂念和默数呼吸等,每次训练10-30分钟,每天两次,持续3-6个月。目前普遍采用的是1920年由芝加哥生理学家雅各布逊首创的“渐进放松法”,即用肌肉动作的放松来改变人的慌张和害怕情绪;1926年由德国精神病学家舒尔兹提出的“自我放松法”,即通过自我暗示而使肌肉放松并导致心理放松。有学者认为它们是东方瑜珈、气功的重新被发现与更名而已。研究表明,放松训练法确能改变体内的某些生理学和心理学变化,对调节运动员过度紧张以及焦虑有良好的效果。

气功中的放松功是静功的一种,主要内容是有意识、有步骤、有节奏地注意身体,结合默念“松”字,逐步地松弛肌肉、骨骼,把全身调整得自然、轻松舒适,排除杂念,安定心神,解除心身的紧张状态,达到稳定情绪的目的。可见,放松功无论在理论上和方法上与放松训练法均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气功能结合呼吸的锻炼,结合以静为主与肢体有节律的动作和动中有静的方法,促进全身机能的重新协调,其效果更佳。

2.生物反馈训练与气功

生物反馈训练是以30年代美国杰克逊发明的肌电仪(用来观察肌肉紧张程度)及渐进松弛法为起点,以1969年在美国成立的生物反馈研究会(现改为美国生物反馈协会)为标志在国外蓬勃发展起来的。

生物反馈训练是一种可以通过灵敏的电子仪器的声(或光)显示来识别自身生理功能信息变化的方向,进而把这种生理变化和自己的感知觉联系起来,逐步学会在某种程度上调节自己的生理功能并向有利方向变化的训练方法。例如人的血压、心率、皮温、脑电波等植物神经功能的反应,过去被认为是非随意的,无法感觉和控制的。现在人们可以通过生理反馈仪器的训练学会调控显示出来的声光信息的变化方向,从而影响自己的植物神经系统功能或内脏功能,这种过程也叫“内脏学习”。在运动员心理训练中,用这种方法可以使运动员学会调节肌电变化方向,使肌肉放松到理想状态;也可调节心率及血压,改善情绪状态。

气功训练是具有一定程式的操作活动过程,虽然没有明确的生物信息反馈,但是,体内体表都有不同程度的反应感觉。林雅谷等认为,气功的入静状态伴有肌电和呼吸运动减弱等躯体功能变化、心率、皮肤电反应、皮肤温度和指端容积等反映了植物神经系统,特别是交感神经功能等生理指标的下降以及脑电的变化。说明气功训练出现的生理活动是可以记录的。另外,气功训练是在意识的控制下,以自身心理生理状态为注意对象,根据这种注意的感觉,用意念参与控制躯体和内脏的活动,对抗躯体的应激状态的反应。然后,通过联想等思维活动,将注意力高度集中在身体某个部位,利用自身内部和外部的积极活动,主动地对抗或阻止这种病态的感受和反应。例如意识到自己的心率加快,则可联想到一定会变慢;肌肉和情绪的紧张,可联想放松和舒适或者默念这些字句。经过这样反复训练,结果也会形成一定的条件反射,从而使应激状态恢复正常。高血压的血压下降和焦虑情绪的缓解均可以认为是通过这种意念控制和自身调节训练的结果。因此,气功中的某些方法和理论,可以作为一种不用仪器的内脏学习或生物反馈。

气功与生物反馈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都有设法调动人体本身的能动性来进行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区别在于调整途径不同,前者可以不用仪器;后者则要用仪器来完成。笔者认为,将气功训练的生理活动转变为信息,借助仪器反映出来,是完全可以模仿生物反馈仪器的。

3.想象训练、冥想与气功

想象训练是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心理系主任理查德·苏恩教授提出来的。它是指运动员有意识地在头脑中重现已经形成的表象或者新的表象。动作表象训练、念动训练、回想训练这几个概念虽有某些细微的差别,但都属于想象训练范畴。想象训练并不是无中生有的幻想,而是以实际的运动经验为基础,通过有针对性和选择性的积极想象,以建立和巩固正确动作的动力定型,加快动作的熟练和加深动作记忆;赛前对成功动作表象的体验还能起到动员作用,使运动员逐渐回复到最佳竞技状态。有人做过简单的实验,当一个人想象着骑自行车时,下肢血流量就会相对增加,这就是想象产生心身反应的具体表现。

由美国哈佛大学医学教授哈·本森提出的冥想法,也是一种与想象有关的训练方法,是指人体集中想象一个单独的对象,如声音、概念和体验时注意和觉醒的变化。冥想训练中也可产生一系列生理心理变化和人格的影响。冥想法作为一种治疗方法,仍在欧洲和北美等国家的健康服务机构和精神病学中应用。“超觉冥想”(也称“超觉静坐”),已被许多人所接受,把它作为解决现代生活应激的方法。

想象训练和冥想与我国气功训练是极为相似的。气功训练虽有许多复杂的心理变化,其中意念的控制和运用,实际也是一种自我想象,类似冥想、想象训练以及佛家的禅坐。意念活动包括注意的集中,意识的定向,但不是胡思乱想。如“调心”要素不仅使思维活动程度降低,也使杂念从无序到有序,也包括想象活动。比如运动员将“气”想象运行至伤病部位,加强对病变的治疗作用,可称为气功训练中的重要心理作用“存想”,即有意想象。我国游泳队的实践表明,对情绪抑郁和焦虑的运动员,通过气功训练,以想象美好的景象和胜利的情景,可达到改善情绪状态的目的。可见,气功训练对人体有明显的心理调节作用。

4.催眠、暗示与气功

催眠状态是催眠师通过语言暗示或输入单调的刺激物作用于受试者的视觉、听觉或触觉而引起的一种介于醒睡之间的特殊心理状态。在催眠过程中,词语能对受试者起很大的作用,能唤起被试者的童年记忆;催眠状态有利于放松,形成表象及改善睡眠,快速消除疲劳。催眠状态有由他人进行催眠和自己给自己进行自我催眠两种。医学中应用催眠法引导病人回忆致病的精神创伤的往事,以利于治疗。体育界利用催眠对运动员进行恢复与放松,有的对运动员进行“顿悟”训练。

气功训练的入静状态,实际上是处于一种类似催眠,又非催眠的特殊心身状态,此时练功者最容易接受暗示,如静坐时经自我暗示产生的舒适感和休息感觉。在某些功法中,自发功动作可在气功师言语、行为和音乐的暗示下发生,表现为肢体有节律的运动和优美的舞姿。入静状态或气功训练的特殊状态,有人认为人体神经系统紧张往下降,利用意识的作用,对外界刺激保持“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使大脑皮层处于保护性抑制状态,可有觉醒程度的改变。因此,这种状态类似于催眠状态,又不是催眠。笔者认为,催眠中受试者的心理处于被动、不随意的状态,是清醒与睡眠之间的移行时相。而气功入静后,练功者的意识始终是清醒的、主动的。催眠,虽然也有自我催眠法,但它主要是用来催眠别人;气功,虽然也可以发功,作用于他人,但它主要是练自己。故此,催眠和气功不是同一的方法。气功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和理论体系,具有西方催眠所不具备的许多优点。

此外,笔者认为,气功训练具有暗示的成份,但不等同于暗示。有学者认为“超距气功疗法”是气功师利用发放“外气”来调整人的生理功能而取得的神奇效果,并不是暗示起作用,这种观点有待深入研究和讨论。

三、气功训练对人体心理的支持作用

据美国芝加哥大学齐考勃生通过观察放松意念与人体电变化的关系时发现,气功入静,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过程达到平衡。如果意念想象某一事物或形象时,整个身体就会相应进入比实际体验要小的一些节律生活。另有文献报道:练气功时的脑电波与清醒、睡眠、闭目静息时都不一样,呈特殊状态。α波的周期延长,同步性好,波幅高,频率低。即使在θ波出现的同时,仍有α波存在。这说明那些过于兴奋的而使机能紊乱的大脑皮层细胞有序化加强,使得中枢神经获得积极性休息,从而提高兴奋与抑制的协调能力。美国的斯特思和德罗研究指出,气功使人处于“松弛反应”状态,可使交感神经系统活动下降。具体表现为血浆中的多巴胺β-羟化酶活性下降,肾素、血管紧张素活性减弱,导致血管紧张度降低,血压下降。另据瑞士玛赫瑞希欧洲大学报道,气功练习者的5-HT代谢水平较高人高2-3倍,血浆中的催乳激素增高。所以练功后感到轻松安静,紧张感消失,排除不良情绪干扰。美国的奥默·约翰逊通过“抑制性刺激和皮肤电阻变化率”的实验,发现气功训练有素者经受15次刺激后,皮肤电阻就不再发生变化;未练功者要达到同样的适应水平,花的时间比前者要多3倍。这说明气功训练有素者有较好的抗环境干扰能力。此外,美国的华莱士和本森的研究表明,练气功15分钟后,血液中乳酸盐浓度由开始的每100毫升约11毫克下降至每100毫升7毫克。这说明气功训练有助于加快人体内乳酸的排出速度。这一点对连续参赛的运动员来说意义尤其重大。总之,对气功训练的生理效应研究表明,气功训练后对人体心理有一定支持作用,确能使练功者的心理机能得到改善,使思维清晰、情绪趋向稳定,以及对自我控制能力和脾气等性格也有影响和有益作用。

四、在竞技体育中实施气功训练的几点看法

科学而有效地将气功应用于现代竞技体育中去,必须从宏观管理入手,各级体委的职能部门要充分重视,从组织上加强气功队伍的建设,开发人才,科学管理,建立制度,积极指导,立足于普及,这是实施气功训练,取得训练效果的前提。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1.辩证选功,区别对待。结合运动项目、训练周期和目的,以及运动员个性特点、训练水平和身体状况合理选择功法,最好固定1-2种具有不同功效的功法,如内养类、静神类功目,放在训练和比赛后的恢复期或大赛时临场前进行长期练习,做到有的放矢,对症施功。

2.立足科学、加强监督。在进行气功训练时,除了遵循练功原则外,运动员应在气功人员的指导下和医务人员的配合下,定期进行客观检查,及时发现问题,进行综合调理,加强气功训练的科学性。

3.两相结合,循序渐进。在练功初期,最好结合一些现代心理训练的方法和手段,注意培养运动员的兴趣和气功意识。培养气功意识本身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入门过程,应避免操之过急,防止急于求成的现象发生;要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练习,以防出现逆反心理,保证气功训练的顺利进行。

4.持之以恒,提高效应。气功训练和运动训练一样,只有长期坚持,才能奏效。短期训练也可收到一定的效果,但要达到较高的水平,获得稳定的练功效应,必须持之以恒的训练,这是提高气功训练效果的保证。

五、小结

通过对气功与现代一些常用心理训练方法的比较与分析。笔者认为,至少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1.气功兼容并蓄了现代许多的心理训练方法,不同的只是层次更高。

2.气功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表明,气功可以作为一种心理训练方法,用于竞技体育中是可行的,且效果也是显著的。

3.气功的姿势有卧、坐、站;在功法上又分静、动、动静功以及太极气功、行步功等,这明显优于现今常用的心理训练方法,对不同项目的运动员有不同的实用价值。

4.气功的运用为我国心理训练展示了广阔的前景,应把气功训练像身体训练一样,列入训练计划中,如运用得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标签:;  ;  ;  

运动心理训练中运用气功的可行性探讨_气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