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从概念到现实_电子商务论文

电子商务:从概念到现实_电子商务论文

电子商务:从概念到现实,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概念论文,现实论文,电子商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00)11-0029-05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因特网在世界范围内迅猛扩张,它为各国经济的增长开辟了一个新的巨大空间——以因特网为基础的“网络经济”。网络经济的核心在于电子商务。从概念到现实对电子商务进行探讨,有助于从理论上加深对网络经济的理解,有助于探索中国如何迎接电子商务的挑战这一重大现实问题。

一、电子商务的动态内涵

电子商务的内涵是动态变化的。从字面上讲,电子商务是指所有以电子方式从事的商务活动。据此,电子商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30年代电报技术、70年代电话技术的发明及其商业应用。但无论电报、电话技术如何普及和提高,也无论后来的自动传真技术如何推广应用,它们都难以方便、快捷地对大量商务数据进行传递、存储和处理。进入20世纪后,随着数字化信息技术革命的兴起,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日新月异,70年代出现了电子数据交换,这种用于商业目的的数字化通信方式构成了电子商务的雏形。EDI通过封闭的专用增值网连接封闭的用户团体或贸易伙伴,并使用交易双方必须购置的专用软件,由此形成了数量有限、关系确定的贸易伙伴之间的内部交易。它虽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但开放程度低、标准复杂、实施成本高昂,因而曲高和寡,即使在美国也只有少数有实力的大公司使用它。

20世纪90年代对公众开放的因特网,为电子商务提供了一种简单、易行和高效的实现方式。另一方面,商贸领域不断增长的供货能力、客户需求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变化趋势,极大地刺激了对电子商务的实际需求。于是,基于因特网的电子商务应运而生。因特网商务不仅可以从根本上解决EDI通用性差和成本高昂等问题,而且还能够实现实时、交互和多媒体的商务信息传输方式。所以,正是因特网为电子商务的提升和拓展,进而为网络经济形态的生成,在技术上提供了现实可能性,或者说创造了一个成熟的技术平台。

就因特网商务自身的发展而言,其“初级阶段”在概念上对应于一种狭义的电子商务(ecommerce),它是指通过因特网进行的商业交易活动,包括网上广告、订货、付款以及相应的货物配送和客户服务等。这种电子商务实质上就是电子交易,它的范围仅仅局限于传统商业流程的电子化、网络化。而其“高级阶段”在概念上则对应于一种广义的电子商务(ebusiness),它是指利用因特网重塑各类业务流程,使它们实现电子化、网络化的运营方式。值得注意的是,在后一种电子商务中,“商务”一词涵盖了贸易、经营、管理、服务和消费等各个业务领域。显然,广义的电子商务的主体是多元化的,功能是全方位的,它涉及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并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整体性交流和交易系统,而驱动网络经济并对整个国家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的正是这种广义的电子商务。由此可见,随着电子商务在技术上趋于成熟和完善,在经济上影响越来越广泛和深刻,它在概念上也已具有比较丰富和完整的意义了。

二、电子商务的基本模式

按照商务数据交换的对象结构来划分,电子商务有多种模式,如企业对消费者的电子商务、企业对企业的电子商务、消费者对消费者的电子商务、政府对企业的电子商务等等,其中企业对消费者的电子商务和企业对企业的电子商务最具典型意义,它们构成了电子商务的两种基本模式。

企业对消费者的电子商务从一开始就以因特网作为技术平台,它是实施因特网商务的先驱,也是90年代后期兴起的“电子商务热”的源头。其模式的本质在于通过超越时空限制的因特网这一全球化媒体,将商家的营业柜台直接延伸到广大消费者的面前,为消费者提供相对完全的商品信息和便捷的一对一服务。对于这种零售类电子商务,商家无须设立中间环节,也无须建构物理店面,广告、交易和支付等都在网上进行,因而降低了运营成本,扩大了市场空间。与此同时,消费者则能够享有前所未有的购物条件——获取比较充分的商品信息,进行性能、价格等方面的比较,迅速搜索出价格最低、服务最优的商品,并在自己方便的任何时间和地点选择和购买商品、接受服务。在这一模式中,个性化服务富有独到之处:商家网站可在消费者自愿的前提下,为消费者建立一个免费的“会员”身份。作为“会员”,消费者在完全知情的情况下,可将自己在购物方面的背景情况和具体数据等个人消费信息提供给商家网站。除上述静态的描述性信息外,商家网站系统还能自动跟踪、搜集、整理和存储已发生交易的动态信息。于是,商家网站会根据这两个方面的信息资产细分市场,及时为消费者推出针对性极强的个性化产品和服务,甚至使消费者有可能选择“度身定制”的产品和服务。

完整的电子商务流程需要实现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集成,在企业对消费者这一模式中,这种集成方式和程度取决于产品的购买属性。一般而言,按消费者购买产品时的参与程度,可将商家销售的产品分为两大类:一是“高参与度产品”,二是“低参与度产品”。前者是需要借助于较多的触觉、感官经验和亲身体验来购买的产品,如服装、家具、汽车、住房等。这类产品的品种、规格、质地、外观和性能等千差万别,其使用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消费者个人的切身感受,消费者可以在网上查询有关信息,但难以单纯凭借网上信息就作出购买决定。而后者则是不必作很多说明和解释的产品,像书籍、音乐CD、鲜花、软件、机票等。这类产品的标准性很强,商家在网上用文字和图片就足以描述,容易得到消费者的高度认识。因此,在这种电子商务流程中,对于高参与度产品,信息流常常在唱“独角戏”,它只是帮助和促成消费者在网下购买产品;对于低参与度产品,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易于实现集成,消费者可在网上完成购买过程。这就使得购买低参与度产品在这一模式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进而言之,按物流本身的形态来划分,消费者在网上购买的产品有实物产品和非实物产品两大类。显然,在网上购买非实物产品最容易实现,因为它可免去一般电子商务流程中的物流配送环节。非实物产品又有两种形式:数字化产品和旅游产品。购买数字化产品(如软件、音乐等)时,一切手续均可在网上完成。而旅游产品则具有异地订购、当地消费的特点,也就是说消费者虽可在地球的任何一处(异地)订购旅游企业推广的旅游产品,但都必须亲临旅游点(当地)进行消费,这样也就避免了专门的物流配送环节。因此,旅游这一传统产业在实施电子商务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长处。

不难看出,在现阶段大规模发展企业对消费者电子商务尚有一定难度,如高参与度产品限制了消费者的网上购买规模,而低参与度产品的市场空间又相当有限;商品零售时一对一的个体物流配送成本较高,在某种程度上抵消了网上购物价格较便宜的优势;推广这一模式对市场经济成熟程度、网络的社会普及程度、信用消费水平、大众购物心理等经济和社会环境有较高要求,充分满足这些要求尚需假以时日,而在这些方面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差距甚大。

与企业对消费者的电子商务不同的是,企业对企业的电子商务始于EDI,但它正在向因特网商务转型。一般而言,企业对企业的电子商务是在垂直分工的上下游企业间运作的网络商务活动,其典型方式是中心企业从上游企业采购原材料和零配件,经生产制造后,向下游企业供货和分销。这种电子商务最主要的表现特征在于企业之间的大宗商品交易,因交易额极为庞大而使其构成了因特网商务的主流模式,它在未来几年内会对整个经济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例如,1998年美国企业之间的网上交易额为430亿美元,比网上零售额高出5倍;预计到2002年这个差距将再被拉大1倍,届时企业之间的网上交易额将比网上零售额高出10倍,达到8427亿美元之巨。到2003年,美国企业对企业的电子商务交易额将创造出13000亿美元的规模,超过其全部交易额的9%(注:美国Forrester公司研究报告。)。此外,在这种模式中,供需双方的关系比较稳定、比较契约化,企业对其在网络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回报具有较强的可预知性;企业之间的交易以实物为主,易于实现物流管理和配送的集约化。

然而,这种电子商务还具有一个更为重要的特征,即全部业务流程的集成度高、信息自动交换密集、程序化管理水平等。该模式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因特网连接供应商、服务提供商、经销商以及企业的后端支撑系统,实现自动采购、自动订单履行和自动物流、资金流的自动信息交换。其中,所谓后端支撑系统是指企业的企业资源规划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等支撑生产运营的系统。于是在企业对企业电子商务流程中,来自生产的信息能够自动进入采购系统,来自销售的信息能够自动进入生产计划等等,从而使企业进入具有更低成本、更高生产率和更多市场机会的最佳运营状态。最近电子商务的发展出现了一个新动向,即热点从企业对消费者模式转向到企业对企业模式,上述企业对企业电子商务的内在特征为这一转变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提供了注解,即电子商务将在更深层次上改造传统产业,并塑造出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网络经济。

三、电子商务对网络经济的驱动作用

其一,电子商务彻底改变了经济运行方式,将信息流、资金流以及部分物流转移到因特网上,使网络成为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空间,从而实现了网络经济的基本架构。其实,电子商务并非单纯的技术应用项目,它本质上是反垄断、反传统计划经济的,因而与市场经济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密切联系。以电子商务为核心的网络经济模式更加接近于信息充分条件下的完全竞争市场,在这种相对理想状态中,有关商品和服务的种类、特性、质量、价格等重要信息在一个全球性的市场得到广泛和实时传播,交易双方能够充分比较,择优汰劣,由此便可大大促进竞争,并有助于交易双方在竞争过程中作出最优决策。电子商务变革经济运行方式的具体途径,就是用数字化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面改造,使所有的企业都转型为网络化的企业。近年来,世界信息产业的巨头们围绕电子商务大做文章,纷纷推出各自的“电子商务解决方案”,它们堪称网络经济的“领头羊”。当然,这些“领头羊”试图在将传统企业重塑为电子商务企业的过程中,为自己开辟一个获取巨额利润的新市场,而对于传统企业来说,实施电子商务也的确获益匪浅,例如与以往的书面、电话、传真相比,企业对企业的电子商务能使各类企业平均降低12%至15%的成本。(注:Goldman Sachs统计资料。)至于在其它方面的经济效益同样相当可观。值得注意的是,在市场经济网络化的同时,传统的中介商等各类依附于商品和服务流通环节的经济活动参与者的作用就被削弱甚至趋于消亡,传统的商品代理制、分销制、批发制等都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而变得不再重要和必要。由此可见,网络经济这种新的经济运行方式意味着交易费用和运营成本的降低、生产率的提高、市场机会的增多和竞争的加剧,而所有这些无疑又将刺激整个经济的增长,加速经济繁荣和发展。

其二,电子商务极大地优化了经济结构,使信息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份额不断上升,使体现先进生产力的网络产品和服务渗透到各行各业中,从而形成网络经济这个实质性的新增长点。信息产业本身就是与生产、传输和处理知识和信息直接相关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它以极高的效能将知识和信息转化为一个主要的经济要素,因此信息产业的扩张不仅使整个经济的内在结构得以调整,并以极强的技术关联度,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带来更加集约化的经济增长方式。而电子商务恰恰是数字化信息技术应用的一个主要领域、一项集成网络产品和服务的庞大建设工程,各种“电子商务解决方案”无不涉及到巨额费用,无论是实行企业对企业模式还是采用企业对消费者模式,企业都需投入巨资购买计算机网络硬件和软件,建设企业的信息基础设施,其中包括企业的内联网和外联网、金融电子化、网络信息安全等各个层面。据统计,1999年美国企业为引入电子商务而投在基础设施上的费用高达1530亿美元,超过全年近200亿美元网上零售额的7倍(注:美国Internet Research Group & SRI Consulting研究报告。)。所以,电子商务的发展必然产生对网络产品和服务的强烈需求,必然促成信息产业大规模、高水准的扩张,这就使信息产业在整个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从总体上看,数字化信息技术及信息产业造就了电子商务,而电子商务又反过来带动了数字化信息技术及信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这种技术与经济互动的正反馈环构成了网络经济成长的内在动力,它正在促进新一轮全球性的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

四、中国发展电子商务的机遇和策略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经济在整体上还相当落后,但在因特网建设等方面则差距不大,这其中就蕴藏着发展电子商务的机遇。例如,发达国家的大公司曾耗费巨资构建专用增值网,开展EDI业务,它们在电子商务应用上起步虽早,但也背上了一定的包袱。近年来这些大公司已开始对传统的EDI进行改造,以便对因特网这个最佳技术平台加以利用。而中国企业在EDI领域投资很少,应用水平亦很低,他们完全可以直接利用最新的因特网技术开展成本较低和回报较高的电子商务,从而在因特网商务这一高起点上实现“跨越式”发展。不过应当清醒地看到,中国在发展电子商务方面仍然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切不可乐观有余而忧患不足,须知即使中国企业与外国企业在网络经济背景下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由于彼此的素质和竞技水平不一样,比赛结果也许会令国人大失所望。因此,我们必须从严、从难、从紧应对中国发展电子商务这一现实问题,及时采取明智策略和有效行动,切实抓住并利用好转瞬即逝的有限机遇。

第一,充分发挥政府对电子商务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在发达国家,发展电子商务的主要动力来自私营企业的巨额投资和民间资本的广泛参与,政府只起必要的促进和规范作用。但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企业投资能力明显不足,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利用程度低,对实现电子商务的要求也并不迫切,如果没有政府的广泛参与,尤其是前期主导,在中国发展电子商务谈何容易,更何况中国的信息基础设施、信息资源等在很大程度上处于政府部门直接或间接的垄断经营或管制之中,政府工作不到位,电子商务将事事难成。为加快电子商务在中国的发展,政府应在以下方面有所作为:确立并细化发展电子商务的目标、战略和方针政策,统筹规划实施电子商务这一巨型社会经济系统工程;建立必要的组织管理体系,有效地协调政府部门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等各方面的合作关系;适时制定扶持、促进和规范电子商务发展的法律和行政法规,尽量减少发展电子商务过程中的相关风险和不确定因素;投资建设重大的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和示范工程项目,建立健全具有强大经济和社会服务功能的政府;加强国际对话和国际合作,积极参与有关国际电子商务的规则制订、立法等,创造一个有利于中国电子商务成长的国际环境。

第二,大力推进面向网络经济的企业改革与发展。如今中国企业面临着市场经济和网络经济的双重挑战,当电子商务成为发达国家经贸活动的一种主要模式后,中国的企业除了也实施电子商务外,将别无选择。这种压力在中国加入WTO后变得更大、更直接。然而,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尚在进行中,企业的市场化程度比较低,在发展电子商务的动力结构中缺乏成熟的体制因素。同时,很多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也比较低,主观、随意的经验管理根本无法适应发展电子商务的客观要求。因此,在中国发展电子商务一方面要加速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另一方面还要着力提升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具体而言,企业必须树立新的电子商务意识,推进以企业对企业的电子商务为导向的信息化建设,用数字化信息技术装备企业的设计、生产、销售、服务和技术支持等各个环节,改进和强化成本控制、财务管理、库存管理、供货链管理和客户服务等,并通过业务流程重组,降低各环节之间的物耗,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加快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周转过程,从而大幅度地降低成本费用、提高经营效率、扩大市场空间并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从传统企业到电子商务企业的转型。需要指出的是,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育和成熟,发展电子商务将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成为一种市场行为,而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中的竞争主体,应在强烈的利益驱动下逐渐发挥其应有的主导作用。

第三,全面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电子商务流程中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分别由信息基础设施、支付基础设施和配送基础设施支持,只有当这三种基础设施无缝对接时,才能实现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高度集成。由于因特网是电子商务的技术平台,信息流、资金流和部分物流都要以它为载体,信息基础设施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中国在这一方面的建设水平尚不能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主要的问题是网络带宽供给不足、使用价格偏高、服务质量欠佳等。因此,有必要加快电信市场的对内对外开放,进一步打破行业垄断,引导投资主体多元化,以充分发挥竞争机制的作用,真正做到通过公平竞争提高效益和效率,彻底解决由垄断造成的种种问题。此外,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中,还要注意解决开展电子商务的标准问题、安全问题和隐私权问题等。

第四,积极推进与电子商务相配套的社会环境建设。企业对消费者的电子商务的潜在规模比其现实庞大得多,其中蕴藏着的商机难以估量,而且从长远观点来看,电子商务的全方位、可持续发展最终取决于企业对消费者模式的推广。这就要求有一个与此相适应的社会环境。中国的信息终端设备拥有总量和增长率虽位居世界前列,但人均拥有量却远远落在后面。1999年底,中国因特网用户人数只有890万,而30岁以下的用户又占据了78%的比重(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统计报告)。由于上网人数尚不及总人口的1%,而上网者又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消费群体,在中国大规模普及企业对消费者的电子商务首先就遇到了网络人口规模和结构方面的问题。从总体上看,为建设一个有利于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社会环境,需要提高网络的人口覆盖面,优化网络人口的年龄结构;需要开发中文网站的信息资源,丰富网上零售商品;需要培育社会信用资产,扩大信用消费;需要改变传统的“面对面”购物的习惯,主动适应在线购物的新型消费方式;需要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提高大众基本的数码能力,并围绕电子商务培养既懂经济又懂网络的新型复合人才。

〔收稿日期〕2000-09-15

标签:;  ;  ;  ;  ;  ;  ;  ;  ;  

电子商务:从概念到现实_电子商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