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国际学校的中文教育论文_邓其明

浅谈国际学校的中文教育论文_邓其明

(武汉枫叶学校)

古语云:“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现代中式教育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智慧,和于数术,融合东西方的教育优势,奠定中华文化底蕴,感受中华文化魅力,学会用东方文化的思维模式解决问题,深入经典汲取精髓。西式教育因其缺乏中华文化基因,故而无法成为拯救中国教育的“诺亚方舟”。

中国现在的国际学校,从形式上划分有两类,一类是由外国人做校长,彻彻底底的国际学校;另一类是由外国人聘请的中国人做校长。实行中西优化结合的素质教育。

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着眼点在于我们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要把孩子的精神生命引向何处。现在经济的全球化,对国际化的精英双语人才的要求是越来越高,需求量也越来越大。所有国内的国际学校也就顺应社会的需求,越来越多。但如何把中西优化结合的理念转变为具体的教学模式,需要我们教育者不断的去思考和实践。

现代中式教育与西式教育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对生命的认同,由于文化基因的差异,导致中西方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上有很大的差别。西式教育是普世价值的产物,培养的是西方价值观和英语思维,中式教育培养的是东方价值观和汉语思维。现代中式教育,根植于东方传统文化深处,将西方的科学教育体系与我国的文化教育体系完美结合,用东方智慧打底,融贯中西方教育优势,为孩子注入东方文化基因,从东方传统文化最深处吸收智慧养分。

现代中式教育与古典中式教育有着本质的不同,这也是接下来我们要阐释的第二个特点——现代。

古典中式教育的代表是现在非常盛行的传统国学教育。它通常强调学生必须着汉服,行汉礼,背诵传统典籍,定期举行祭祀飨宴。

从形式上看,这似乎是复兴中华传统的重要途径。然而,从内容来看,传统国学教学实际上是“断崖教育”。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种传统的国学类学校,大都只让孩子背诵经典,很多包含现代知识的课程都给不到孩子,从这种学校走出来的学生,上初中都成了问题,更不用说高中和大学了。加之其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孩子锻炼的也不过是记忆力而已。很多国学经典,其文言文的语言风格并不适合小学阶段的孩子学习,故而出现了学生虽然对典籍倒背如流,但不解其义的尴尬结果。

知识只有被用出来才能成为智慧。如果我们只让学生背诵国学经典,那永远都是知识,而且是学生无法吸收、运化的知识,无法触及国学中的智慧。国学学校中让学生行汉礼、做祭祀等活动如隔靴搔痒,它们只局限在形式上的复古,并未触及传承东方文化应植根的土壤本质,所以孩子们无法理解这样做的原因和背后蕴藏的文化背景,自然也无法学会如何应用这些智慧。

现代中式教育又是怎样做的呢?

与古典中式教育不同,现代中式教育认为,教育不是简单地从形式上回归传统,而是深入中华文化内在,探求文化本源,为孩子注入中华文化基因。如此,孩子接触到的是中华文化中最有营养的部分,在东方智慧的滋养下,学会运用东方文化,在实践中体悟中华文化的精髓。比如,儒家提倡的内省和修身,道家“观”的学问,引导孩子在深入了解和接受之后,学会发自内心地时时反观内在,知道自己的不足和错误后加以改正,不断完善自我。再如,兵家的“奇正之法”让孩子掌握做事之中的“常”与“变”,常法为正,变法为奇。从精典中吸取智慧,让孩子受益终身。

此外,现代中式教育摒弃了形式上的应试化教学,它不会将学生的学习禁锢在课堂,尤其打破了“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转而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孩子的自我意识,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只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奉行“寓教于乐、玩学不二”的原则,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让孩子远离枯燥的知识说教,感受中华文化魅力,激发他们深入探索的兴趣,实现良性循环。这种素质教学的思维也就决定了现代中式教育与现在盛行的国学教育有着本质的不同。

好的教育是一个民族发展的脊梁。现代中式教育充分运用东方文化教育优势,深入中华文化最深处,继承民族文化基因,传授学生真正需要的内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自信地应对未来可能遇到的各种挑战,让孩子成为未来社会的顶尖人才。

论文作者:邓其明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11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26

标签:;  ;  ;  ;  ;  ;  ;  ;  

浅谈国际学校的中文教育论文_邓其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