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文精神_费尔巴哈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文精神_费尔巴哈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文精神,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文精神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西方的一些资产阶级学者,攻击马克思主义缺少人文精神,说什么马克思对社会本质和发展规律问题的揭示是着重从经济方面进行的,不关心人,与人无缘,在人的问题上患了“贫血症”,存在着“人学的空场”;必须用存在主义或弗洛伊德主义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补充。稍具马克思主义常识的人都知道,马克思主义并非不关心人,马克思主义离不开人,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人。

一、人文主义的再认识

人文主义,产生在欧州文艺复兴时期,是新兴的资产阶级用来反对封建神学的思想武器。在中世纪,神学占统治地位,封建贵族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反动统治,宣扬上帝至高无上,贬低人的价值和尊严。资产阶级为了争取自己的权利,举起了反对封建神学的人文主义大旗,他们弘扬人的价值和尊严,肯定人的各种欲望的合理性。人文主义是打着全人类的旗号向封建神学宣战的,实际上它是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反映,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随着资产阶级的发展壮大,资产阶级迫切需要在政治上取得统治地位,十八世纪,为法国大革命做直接思想准备的启蒙运动和唯物主义,便以更为激进、更为彻底的方式把人文主义原则从哲学变成一种政治要求,极力主张“天赋人权”。而由于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为法国革命提供理论的德国古典哲学,则把人看成精神存在物。在黑格尔那里,理念主宰一切,人是绝对观念完成自己目的的工具。

在德国古典哲学中,只有费尔巴哈真正恢复了人在哲学中的地位。他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与动物区别的重要标志是人有“类意识”,也就是说,人不仅能意识到自己是人,也能意识到别人也是人,所有的人都同属一个“类”。人通过“类意识”认识到人的“类本质”,即“理性、爱、意志力”,因此,人的出路是在否定现有宗教——基督教的同时,建立一个新的人人相爱的宗教,把对上帝的爱变成对人的爱。

二、马克思对人本质的揭示超越了人文主义

在德国古典哲学中,费尔巴哈是除黑格尔之外对马克思影响最大的哲学家。马克思开始信仰黑格尔,后来转向费尔巴哈,最后与费尔巴哈决裂,创立新的世界观即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说,“作为《莱茵报》的主编,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以及“关于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的辩论,是促使我去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因”。“我的研究得出这样一个结果:法的关系正象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他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1〕。 由此,马克思得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观点,开始摆脱费尔巴哈的影响,从社会经济关系中揭示国家、法律的本质,包括人的本质。不过这时的马克思仍然带有费尔巴哈的痕迹,比如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的生活条件和社会地位,同他们作为人的本性是不相符的,“它本身表现了人的完全丧失、并因而只有通过人的完全恢复才能恢复自己”〔2〕。他把共产主义看成是人对人的本质的重新占有。

一八四五年,马克思撰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思想成熟的标志,在这里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认为其错误在于“(1)撇开历史的进程、孤立地考察宗教感情, 并假定出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类个体;(2 )所以他只能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3〕。这就是说, 费尔巴哈的理论无法说明人的历史,费尔巴哈的理论只能说明人的自然属性,而不能说明人的社会属性;一到社会领域,就找不到所谓人的统一本质了。因此,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所谓社会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 文化关系……等等,而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关系即生产关系,所以,人的本质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关系决定的。这一揭示是划时代的,他与费尔巴哈以及一切人文主义不同之处在于:马克思把人的理解、建立在坚实的经济基础之上。这是费尔巴哈的理论无法企及和比拟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恩格斯称赞《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非常宝贵的”〔5〕。

三、经济关系决定人的本质及发展变化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发展首先是生产的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这个问题作了纲领性阐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中发生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6〕这就是说, 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的原因,不能从社会意识或人们头脑中去寻找,它根源于生产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决定上层建筑,做为上层建筑的人,他的性质,他的存在变化发展是受生产关系制约的。而生产力又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作为生产力发展形式的生产关系必须与之相适应,因此,生产关系是处在变化发展中的,那么,受生产关系制约的人性,必然也是发展变化的。不同的社会时代有不同的人性。永恒不变的,适应一切社会的人性是没有的。又由于,自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对立的阶级关系。人性也就带有阶级性。马克思说:在阶级社会中的人“都不过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阶级利益的承担者……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这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7 〕。毛泽东同志也指出:“在阶级社会中,每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8〕资产阶级人文主义,不懂得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不懂得阶级对立的实质,企图寻找一种固定的、永恒不变的人性,结果他们什么也没找到。马克思主义不是不讲人、而是从根本上说经济关系决定人性;这样马克思就把人性建立在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之上,找到了理解人,揭示人本质的钥匙。

四、一个消除人类不平等的伟大学说

马克思不仅对人的本质做了深刻的揭示,而且对人、特别是对生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人阶级给予深切的同情,对资本家残酷剥削压迫工人的罪行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主要表现在:

第一,马克思充分肯定了人类劳动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意义,认为劳动是理解人类整个历史的钥匙,同时又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的劳动是异化劳动。“劳动为富人生产了珍品却为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创造了宫殿,却为劳动者创造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却使劳动者成为畸形。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同时却把一部分劳动者抛回到野蛮的劳动,而使另一部分劳动者变成机器,劳动生产了智慧、却注定了劳动者的愚钝、痴呆”〔9〕。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异化劳动摧残工人的血淋淋事实的揭露可谓入木三分,发人深醒。他告诉我们,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它既创造了美、珍品、宫殿、又摧残和损害了劳动者。使人看清了这样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资本主义社会,一些人的幸福和发展是通过另一些人的痛苦和受压抑而实现的;生产的每一进步,同时也就是被压迫阶级即大多数人的生活状况的一个退步。对一些人是好事,对另一些人是坏事。

马克思还指出,资本主义异化劳动使工人阶级和资本家阶级的需要都极端贫困化。“一方面发生着需要和满足需要的资料的精致化,在另一方面产生着需要的畜类般的野蛮化和最彻底的抽象的简单化”〔10〕。因为付不起房租、劳动者只好说自己不需要宽敞、华丽的有着美丽家具的住房,而只需要简陋肮脏的地下室,倒退到洞穴生活去,他们只知道一种需要——吃,简陋地吃最劣等的便宜的腐烂的素菜,再没有别的需要,不要看戏、看书、跳舞、听音乐、欣赏自然美,他们被迫压制人的一切需要;精神上苦闷怎么办、买一杯劣等的烧酒来麻醉自己,所以上酒馆成了穷人的唯一娱乐,成了私有制的象征。对另一些人而言,只要有钱、就可以买到一切、占有一切,它可以使丑的变成美的,邪恶变善良,走不动路的跛子可以买六匹马用二十四条脚为他奔跑。“我是丑的,但我能为自己买到最美的女人,所以,我并不丑”〔11〕。可见,在资本主义社会无论是工人还是资本家都“沦落到怎样一种绝对的贫困”〔12〕,忧心忡忡的穷人和贩卖矿物的商人都无心去欣赏美。马克思认为,消除由异化劳动带来的恶果,全面解放人的需要和能力、必须推翻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

第二,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的生产,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即劳动力成为商品和工人有绝对的人身自由,这样资本家就可以买到劳动力供其剥削。工人到资本家工厂劳动、表面看来,我给你干活,你给我工资,等价交换,不存在剥削;实际上工人的劳动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因为劳动力一但被资本家购买,使用权就在资本家手里,他可以象使用牲畜一样使用工人的劳动力,为其创造剩余价值。所以,在资本主义社会不是资本家养活工人,而是工人养活资本家,资本主义社会所有的财富都是工人创造的。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还告诉我们,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就是追逐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的根本经济规律就是剩余价值规律。这一规律的作用,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导致社会财富主要集中在资本家手中,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暴发,一方面资本家占有大量财富,另一方面工人阶级相对贫困、进而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益尖锐。

五、最伟大的历史使命与最伟大的阶级

马克思把消灭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使命寄希望于工人阶级。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工人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13〕。

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促使社会由一种经济形态转化为另一种经济形态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代表先进生产力的阶级则是社会的统治阶级,历史上奴隶主阶级、封建地主阶级都曾做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登上历史舞台。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便走向反面,成为反动的、阻碍历史进步的没落阶级。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中,表现出了极大的革命热情和创造精神,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巨大发展。马克思恩格斯评价道:“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4〕。但是,自从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后,资产阶级的历史作用就开始终结了。工人阶级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同产生的,工人阶级具有伟大的前途,他肩负着埋葬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使命,这一使命是历史赋予的,是工人阶级自身所具备的条件决定的。马克思分析了工人阶级这一新的阶级、新的人所具有的优点:

第一,工人阶级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工人阶级由于自己的愿望和要求与社会发展的方向是一致的。所以,他们敢于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第二,工人阶级最大公无私,他们除了身上的锁链外一无所有,他们不怕失去什么,只有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现共产主义,工人阶级才能最终得到解决。

第三,工人阶级最具有革命的彻底性,他们不仅要从资产阶级手中夺取政权,建设社会主义,还要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

马克思对工人阶级的充分肯定,是对新人的发现。

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同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但做为两个截然不同的对立的阶级,他们的命运是不同的,资产阶级是没落的走向衰亡的阶级,而工人阶级做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朝气蓬勃的,前途无限光明的,是未来社会的主体力量,所以马克思哲学思想的落脚点是工人阶级,把工人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工人阶级也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

六、共产主义目标:人的真正彻底解放

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人、关心人、其最终目的是解放人,而人的最终解放,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成为可能。

在马克思看来,私有制把人弄得愚蠢和片面,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做为一个完整的人、把自己全面的本质据为己有,人的视觉、听觉、嗅觉、思维、愿望、活动、爱等等,一切官能都应占有对象,自由全面发展自身的生命能力将变为现实。那时“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15〕。

共产主义社会不仅是工人阶级的解放,也是全人类的解放。“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16〕。共产主义社会,做为敌对的阶级将不存在,做为由分工造成差别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以及知识分子等也将失去他们之间的界限。无产阶级的最后解放是以其它阶级的解放为先决条件的,无产阶级只有不成其为无产阶级的时候,他才能获得最后解放,全人类也才能得到彻底解放。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但它不捞取阶级特权。在马克思看来,被压迫阶级受奴役、固然不是解放,但压迫阶级因为奴役别的阶级、自身也不能获得真正解放。所以,阶级的彻底解放,只有消灭阶级才成为可能。而消灭阶级,不能理解为消灭肉体。对于资产阶级,工人阶级是要消灭之、但它的涵意是指,首先将政权从资产阶级手中夺回、剥夺剥夺者,然后将其改造成自食其力的新人。

可见马克思主义本质就是人的解放的学说,马克思主义不需要资产阶级“人学”来补充。指责马克思主义缺少人文精神、不关心人,不是对马克思主义无知,就是别有用心。当然,我们说马克思主义理解人、关心人,但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学”或人文主义,它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人学体系。

注释:

〔1〕《〈马列著作选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237页—238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60页。

〔3〕〔4〕〔5〕〔6〕《〈马列著作选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2页。

〔8〕〔9〕〔10〕〔11〕〔12〕《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3〕《〈马列著作选读〉科学社会主义》第104页。

〔14〕同上书,第69页。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3页。

标签:;  ;  ;  ;  ;  ;  ;  ;  ;  ;  ;  ;  ;  ;  ;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文精神_费尔巴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