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SD治疗骨科创伤感染的临床效果论文_戴韬

湖南省长沙东协盛医院 410000

摘要:目的 分析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治疗骨科创伤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选取本院2012年8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86例骨科创伤感染患者,随机方法分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清创换药处理,实验组患者接受VSD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疼痛程度、创面清洁时间、愈合时间和总有效率的差异性。结果 经过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疼痛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创面清洁时间、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经t检验分析发现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经卡方检验分析发现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SD治疗骨科创伤感染可促进创面清洁和愈合,减轻疼痛感,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VSD;骨科;创伤;感染;临床效果

骨科创伤后软组织缺损创面的修复比较棘手,如发生感染后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还会影响康复进程,增加医疗费用。传统的创面修复方法以清创、操作过程中引起剧烈的疼痛感。VSD技术是利用生物半透膜和VSD敷料使创面形成一个密闭空间,阻止外部细菌进入创面。通过创口持续负压引流,将创面内的分泌物、脓性渗出物经敷料微孔和引流管排出,有效促进创面愈合[1]。本文分析了VSD治疗骨科创伤感染的临床效果,现将研究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取本院2012年8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86例骨科创伤感染患者,根据随机方法分组,对照组患者共计43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18例;年龄21岁~74岁,平均年龄(42.34±10.65)岁;体重48kg~80kg,平均体重(63.12±11.68)kg。

实验组患者共计43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19例;年龄22岁~75岁,平均年龄(42.76±10.48)岁;体重49kg~82kg,平均体重(63.41±11.57)kg。

对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等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清创换药处理,常规消毒铺巾,彻底清除创面坏死组织、异物、脓液等。采用3%过氧化氢溶液、络合碘、生理盐水依次冲洗创面,覆盖无菌纱布。根据敷料的渗湿情况及时换药[2]。

实验组患者接受VS治疗,常规消毒铺巾,彻底清除创面坏死组织、异物、脓液等。采用无菌生理盐水清洁切口周围皮肤,去除坏死角质层,并采用医用酒精擦拭伤口周围皮肤消毒。根据创面大小选择不同规格VSD敷料,将敷料覆盖于创面,敷料与创缘皮肤间断缝合固定。较深的创面采用敷料填塞,尽量不留死腔。清洁创面周围皮肤,在VSD敷料外覆盖生物半透薄膜,将引流管连接负压吸引,调节负压为125mmHg~220mmHg[3]。

1.3评价指标

治愈:创面在2周内愈合,结痂并脱落;

好转:创面缩小,无脓性分泌物,有肉芽组织生长,创面结痂或缩小;

无效:创面未缩小或扩大,出现坏死现象[4]。

总有效率=[(治愈+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1.4数据处理

相关数据均录入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统计学分析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代表差异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疼痛程度和恢复时间比较

经过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疼痛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创面清洁时间、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经t检验分析发现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3.讨论

骨科患者如发生感染后应及时处理,以防感染扩散。如骨科创伤感染难以控制,可引起创面周围软组织进一步坏死,甚至需要截肢。在创面较大、感染严重时还会影响保证骨折愈合。因此骨科创伤感染后应及时进行清创和积极的抗感染处理。传统的处理方法是通过对创面进行彻底清创和频繁的换药以去除坏死组织,但频繁清创换药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同时频繁地揭去敷料可对创面的新鲜肉芽组织造成损害,不利于创面的愈合[5]。

VSD技术是在20世纪90年代首创的一项创面处理技术,在烧伤科、普外科、骨科等应用较为广泛。VSD敷料对皮肤的组织相容性良好,无毒性、免疫原性。持续负压吸引可彻底清除创面和腔隙内的渗液,避免局部渗液积聚,保持创面清洁,避免交叉感染。同时还能增加创面的血液循环,减轻水肿,促进肉芽组织生长,促进创面组织修复,减少换药次数。

VSD治疗前应彻底清除创面残留的坏死组织和异物,对渗出液较多、质地黏稠者注意预防引流管阻塞,及时更换引流管,必要时同时使用2根负压引流管。治疗期间应保持管道通畅、敷料潮湿,表面保持“桔皮样”。当创面渗液明显减少或消失、出现大量新鲜肉芽组织时,可停用VSD。需要注意的是,VSD治疗具有一定的适应症,通向体腔或器官的骨髓炎、瘘管、伤口活动性出血、恶变等均不宜采用VSD治疗[6]。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VSD治疗骨科创伤感染可促进创面清洁和愈合,减轻疼痛感,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余璋,徐德亮,董健,等.VSD引流术在骨科的运用体会和技巧[J].亚太传统医药,2012,8(10):77~78.

[2]梅海龙,陈登,王军海,等.VSD治疗截肢术后残端皮瓣坏死合并感染[J].实用骨科杂志,2010,16(7):538~539.

[3]赵晓峰,张军,钱宇.持续负压密封引流与普通换药治疗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2):453~455.

[4]陈海军,惠永峰.骨科创伤感染VSD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25):149~150.

[5]董红华,周丽娜,孙焕健,等.负压封闭引流在骨科的应用(附79例报告)[J].实用骨科杂志,2011,17(2):137~140.

[6]刘红红,谭健.VSD引流术在骨科创面修复中的应用及护理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28):313~314.

论文作者:戴韬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19

标签:;  ;  ;  ;  ;  ;  ;  ;  

VSD治疗骨科创伤感染的临床效果论文_戴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