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寨苗族口碑文化》苗语地名考释论文

《六寨苗族口碑文化》苗语地名考释

杨 雪

(三峡大学民族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0)

摘 要: 通过对《六寨苗族口碑文化》的苗语地名进行解读,我们可以找到苗语地名命名的一般规律和规则,即:苗语地名通常是用苗族本民族语言,选取地形地貌、动植物、地理方位等自然地理环境中最有代表性的事物来命名;使用统治阶级的“族称”等具有他族文化的标志来命名;采用骨骼形状来命名。苗语地名体现了苗族“万物有灵”的观念,反映了苗族的迁徙历程。大多数地名反映了苗族生活之地都是害虫多、山川险的地方,可见苗族人民生活之艰苦。

关键词: 六寨苗族;口碑文化;苗语地名

六寨苗族居住在贵州省大方县兴隆苗族乡和八堡乡一带,自称“Drout Raol Hmongb”(六寨苗族)”,他称“Hmongb Nzhuab”或“Hmongb Nzhuad”(青苗或喜鹊苗),操川黔滇方言(西部方言)第一次方言第一土语。《六寨苗族口碑文化》[1]是六寨苗族的根歌,苗语为“jangs ngoux”,内容包含“创世古歌”“战争与迁徙”“生产劳动歌和仪理歌”“理词与巫词”“情歌”“爱情叙事诗”和“时政歌”7个篇章。《六寨苗族口碑文化》中的苗语地名大部分都是苗语音译词,很少从苗语地名用字的角度来分析词意。“地名不仅是简单的语言词汇,还包含着历史的、语言的、文化的等诸多方面的内容。”[2]48鉴于此,本文以《六寨苗族口碑文化》的苗语地名为依据,从语言本体角度对苗语地名进行分析和解读,找出苗语地名命名的一般规律和规则。

一、以“骨骼形状 +地形”作苗语地名

《六寨苗族口碑文化》中以骨骼形状为通名作苗语地名的词汇只有一个,即“贵阳”,苗语称“Bot Ndrangl”,音译为“波朗”,“Bot”意译为“肩胛骨”,“Ndrangl”为“坝、坪”,“bot ndrangl”则可译为“像肩胛骨一样的平坝”或“肩胛骨坝”。

苗族用“肩胛骨”来比拟贵阳所辖区域,可见苗族对贵阳的地理状况非常熟悉。贵州省的“坝”,大多指‘高原山地上的平地,即山地间稍平的坝子。”[3]由此可见,贵阳是一片处于山地间的平坝,这块“坝子”形似“肩胛骨”。笔者搜集来肩胛骨的图片和现今贵阳市地图,发现虽然肩胛骨和现今的贵阳所辖区域有所偏差,不过出入不大。苗族把当时的“贵阳”比拟成“肩胛骨”一样形状的平坝,应该是当时的贵阳还没有扩张成现在的样子,抑或是指贵阳市中心喷水池一带,并不是现在的贵阳市辖区。

吴正彪教授曾考述“贵阳”地名,他认为:“这里所说的苗语地名 Gheb Lex Gheb Sangb(汉语音译为‘革勒革桑’),按照当地苗语的音义考释,Gheb 指的是集市贸易地点‘场’、‘场坝’;Lex 是“老”、“古老”之意;Sangb 是‘王者’、‘领导者’、‘领袖’之意。”[4]1

2001年,Choukroun等对PRP进行了改良,研制出第二代血小板浓缩物——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rich fibrin,PRF)。PRF来源于自体血,制备过程中无需添加外来成品制剂,从而避免机体排斥反应、道德伦理上的争论。PRF内含丰富的生长因子,降解速度高达1周,能够缓慢释放生长因子[2-3],含有大量白细胞纤维蛋白,空间结构疏松良好,可以让细胞进行更好的迁移和增殖,为多种干细胞分化提供理想的细胞支架[4-5],很快得到广泛运用。

“Gheb Lex Gheb Sangb 这个词直接翻译成汉语,即为‘王者的古商贸场’之意。Gheb Lex Gheb Sangb 这个地方,按照贵阳一带苗族的说法,其具体地点就在今天的贵阳市的喷水池及其周边地区。据贵阳市苗族的民间传说称,古代的时候,‘亚鲁王’就是战死在喷水池这个地方的,牺牲的时间大约是在农历四月初八,从此,到了这一天,周围的苗族都会自发到贵阳喷水池来聚会,共同纪念苗族的英雄祖先‘亚鲁王’。”[4]1

苗族由于历史上迁徙频繁,语言差异较大,不同支系对同一地名“贵阳”的命名用字有所不同,不过“地名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词汇中的

肩胛骨(图片来自网络) 贵阳市区图(图片来自网络)

专名,是记录历史文化的活化石。”[5]李锦平教授也曾表示:“就是贵阳喷水池一带,苗族民间传说曾是苗族聚居的地方,苗语称格罗格桑,但由于战争和民族压迫,不得不迁往高坡等地。”[6]66从苗族对“贵阳”的命名用字来看,苗族迁徙到黔中之后,贵阳或许是苗族首领统辖之地,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苗族曾在贵阳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

笔者通过贵阳花溪区高坡乡甲定村苗族人了解到关于贵阳及周边地名的一些信息。据说:元明以前,贵阳有一片很大的竹丛,就起名字叫竹城,意思是竹子的城市,后来觉得竹城不好听就改称筑城,当时还有一个贵筑县,朝廷说怎么能在城市里面有一个县城,就将贵筑县迁移到花溪。当时的贵阳城竹子遮天蔽日,看不到太阳,就起名字叫贵阳。这是关于贵阳汉语地名来源的一家之言。

甲定苗族对贵阳的称呼,似乎印证了上文诸家的猜测:贵阳曾是苗族聚居的地方。甲定苗族称“贵阳”为“kɛ31shɑ44”,“kɛ31”是“场”,“shɑ44”无从考证,据说是一个叫“shɑ44”的人,即名字。是当时管辖贵阳一带的苗族首领。同时称现在贵阳市“南明区”也为“Kɛ31shɑ44”,和称呼贵阳一样,说明当时并没有划分区域,贵阳一带皆是“shɑ44”所辖区域。甲定苗族称“花溪”为“kɛ3144ko24lo22”,kɛ31是“场”,xɑ44ko24lo22无从考,据说是shɑ44的弟弟。人们称“贵阳花溪”为“kɛ31shɑ4431lo22”,是“shɑ44”和“lo22”两兄弟统领的地方。甲定苗语中,“场”有两种说法:一是“Kɛ31”指“交易市场”,“牛踩场”;二是“õ24”指男女青年跳舞的“场”地。“Kɛ31”的“场”,一般没有鬼来;“õ24”的“场”,人鬼都可以来。笔者根据甲定苗族迁徙年代推算出,在1 000年前,居住在贵阳的苗族雄踞一方,过着富足的生活。后因外族迁入,又被迫迁走。

二、以“族称/异族家支 +地理环境”为苗语地名

《六寨苗族口碑文化》苗语地名大多数用词,皆以族称(民族称号)或异族家支为通名来命名。

(一)以“族称+地势”为苗语地名

1.以“族称+地势”作苗语地名,通常表达“省”的含义

《六寨苗族口碑文化》中以族称为通名作苗语地名的词语有三个,分别是“Shuad Deb”“Soud Deb”“Mangb Deb”。

“Shuad Deb”,音译,沙底;意译,“Shuad”是指“汉族”,“Deb”是“地”之意,“Shuad Deb”即“汉地”,即“四川省”。苗族迁徙到四川时,汉族作为统治阶级,有权享受所有物资,苗族只能靠做汉族的长工(苗语称“shuad ros”,即“汉工”),才得以谋生。

“Soud Deb”,也叫“Deb Soud”,音译“叟底”;意译,“Soud”,“叟,苗族很久以前对彝族的称呼”[7]326,“Deb”是“地”之意,“Soud Deb”或“Deb Soud”,意为“彝地”。《六寨苗族口碑文化》中的注解是“现在的纳雍、威宁、赫章、水城一带”[1]。文山迁徙史诗中讲到苗族迁徙到“叟底”生活了500年,后被迫从“叟底”迁徙到“小朝(越南)”,可见“Soud Deb”应该属于彝族统治范围,即现在的云南地区。

这里讲述了苗族迁徙逃难时,有的去四川当长工,有的去贵州当奴隶。苗族用异族家支为苗语地名,可见 “苗语地名是苗族人民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地理实体的专有名词。它是苗族历史文化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2]48

以上苗语地名的解读,也许是狭义的解释。狭义的“Shuad Deb”或许仅仅指“四川”,广义的“Shuad Deb”,有可能指历史上汉族统治的中国大地;狭义的“Soud Deb”或“Mangb Deb”只是指“云南”或“贵州”,广义的“Soud Deb”或“Mangb Deb”应该统指历史上彝族统治的云贵川区域。

Zix nad gud dix yat mol,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Shuad Beul”,八堡,在大方县境内。“Shuad”意为“汉族”;“Beul”是汉语借词堡的谐音。堡为“有城墙的集镇”。“Shuad Beul”指“汉族集镇”,六寨苗族常到此赶集。

以上地名可以反映出苗语命名时,会借用统治该地区的民族的族称来命名,表示此地为某族所有。

我很愧疚,像是无意中看见了别人的隐秘日记,想放下,却被内心的魔鬼驱使着要看下去,直到被主人发现,才惊慌失措。

(二)以“异族家支+地形”为苗语地名

1.以“部族+地/地方/箐”作苗语地名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党的领导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与“三权分立”制度不同,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国唯一的国家权力机关,其他国家机构都由它产生并受其监督。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只能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宪法解释权和宪法监督权,而不可能由其他国家机关解释宪法、审查国家法律的合宪性,这是由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体制和议行合一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

“Ab Soud Deb”,音译,“阿叟底”;意译,“Ab Soud”意为彝族的“阿叟部”,“Deb”是“地”之意,“Ab Soud Deb”指“彝族阿叟部所辖区域”。

“Ab Nzhil Qeut”,音译,“阿直丘”;意译,“Ab Nzhil”意为彝族的“阿直部”,“Qeut”意为“地方”,“Ab Nzhil Qeut”指“彝族阿直部所辖区域”。

“Ab Lix Rongd”,音译,“阿尔戎”;意译,“Ab Lix” 意为彝族的“阿尔部”,“ Rongd”意为“箐”。《六寨苗族口碑文化》中注释为大方县西部杨家箐。

推论4.1 假设条件(H1)、(H2)和(H3)成立,则系统(1.1)对应的连续系统和离散系统有唯一的正的概周期解,且这个概周期解是一致渐近稳定的.

“Ab Lol Rongd”,音译,“阿罗荣”;意译,“Ab Lol”意为彝族的“阿罗部”,“ Rongd”意为“箐”。《六寨苗族口碑文化》中注释为毕节市施宜堡大道。

除此之外,“Ab Kait”,音译,“阿凯”,即四川省叙永县。“Ab Jongd”,音译“阿龚”,在贵州省境内,现指大方县兴隆乡和八堡乡的青杠村、菱角塘、新开一带。这些地名应该也是属于彝族某家支的辖区。

2.以异族家支为苗语地名

“Daox Gangb Nzhuab”,音译,“倒杠抓”;意译,“Daox”意为“山”,“Gangb Nzhuab” 意为“青虫”,“Daox Gangb Nzhuab”意指“青虫山”,因青虫多而得名。

《贵州省大方县志》记载:“苗族源于远古的‘九黎’部族。四五千年前,‘九黎’部族居住在江淮一带,后因战争失利,迁徙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建立‘三苗’国。又经历频繁的战争,‘三苗’部族一部分融于华夏,或隐藏到江南的偏僻山区,一部分迁入沙州敦煌一带,进入深山密林。商周时期,留在长江流域的‘三苗’后裔,后来发展成为楚国的主体居民,被称为南蛮;由敦煌一带移居川、黔、滇的苗族发展成髳国部族,与周武王一起伐纣。此后,‘南蛮’和髳国部族一同发展成为苗族。蜀汉时期,四川一部分苗族陆续由叙永一带渡赤水河迁入县境,繁衍为境内苗族的主体部分。”[9]145-150“县境彝族原系西南夷中一部分。商末周初,县境有西南夷卢夷部族。以县境为中心的默部宗族政权,延续至清代康熙三十年(1691)改土归流前,历经千余载,辖区超越如今县境。其首领自称为‘苴’或‘司’。”[9]139-145

“Ndox Nzhil”,音译“夺直”;意译,“Ndox”是苗语词“天”,“Nzhil”是“比兹”中的“兹(ndzy33)”谐音,军事议事之城。“Ndox Nzhil”即“现在的黔西、大方、毕节、金沙、织金一带”。说明这些地方曾是彝族统领的一方天地。

以上地名反映出苗语命名地名时,会借用异族的家支名称,表示此地为某族某家支所辖。

从以上苗语地名用字可窥探出,作为迁徙民族,苗族颠沛流离,没有属于自己的领土。过去生活在毕节地区的苗族,皆依附彝族谋生,曾做过彝族人的奴隶(奴隶,苗语为“Mangb khed”,意为“彝族奴隶”)。《六寨苗族口碑文化》第二篇“战争与迁徙”[1]189中就唱道:

采用origin8.0绘图,采用SPSS20.0对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显著性检验,所得结果用平均值±标准差(±sd)表示,以 p<0.05作为差异显著性检验标准。

2.以“族称+堡”作苗语地名,表示“某族集镇”

从此弟兄永分别,

Zix nad gud dix yat faib.

从此弟兄永分离。

Mol shuad deb uat shuad ros,

大哥到沙底当长工,

Mol mangb deb uat mangb khed.

小弟到莽底当奴隶。

“Mangb Deb”,音译为“莽底”“莽措底”;意译,“Mangb”为彝族,“Deb”是“地”之意,“Mangb Deb”即“彝地”。今指贵州。(贵州省外的苗族人也称“贵州”为“Hmongb Deb(苗族地)”。这或许说明,苗族曾在贵州辉煌过,与彝族各据一方。又或许是他们把“Mangb”误读作“Hmongb”,因为贵州省内操西部方言的苗族皆称“彝地”为“Mangb Deb”。

CTGG晶体可以看做是CNGG晶体中的Nb3+完全被同族Ta3+所取代.Guo S.Y.等人[59]报道了提拉法生长的CTGG晶体,在波长1.06 μm处得到激光输出.Xie G.Q.等人[60]进行了Nd∶CTGG晶体的被动锁模激光实验,其最短脉冲宽度为4.3 ps.鉴于Nd∶CNGG晶体在超短超快激光方面突出的表现,其仍有潜力可以发掘.

“Nzhal Guf Longs”,音译,“扎古弄”,指今贵州省大方县。“大方县,彝语名‘白扎戈’[bu21tʂa21ɡu33]。‘白’来自彝语‘山’[bu21]一词,‘白扎’义为‘占卜山’,引申为‘圣山上的首领营地’。”[8]9苗语“Nzhal Guf ”即是彝语[tʂa21ɡu33]的谐音。“Longs”是苗语词,意为“城”。

从以上材料看,关于苗族迁入川黔滇之前的历史从逻辑上说不通,因为苗族迁徙诗的记忆一致表示,苗族被迫迁徙后,先过黄河再到长江。笔者根据苗语地名研究发现,苗族自古称“汉族”皆为“Shuad”,称汉族居住之地为“Shuad Deb”,相传汉族的发源地在今甘肃一带,敦煌别名沙州、沙都,是不是可以理解此“沙”为“Shuad”,苗族远古时应该也居住在甘肃敦煌周边,与汉族曾互通有无。后又发展到黄河流域,史前的汉族与苗族关系应该是很融洽的,不然不会通婚,而且还相互尊重彼此的习俗。后因与汉族在联姻过程中发生矛盾,因“猪心”一事,让汉族与苗族关系破裂。苗族对汉族的污蔑怀恨在心,于是发起战事。先是屡战屡胜,后又屡战屡败,导致家园被毁,被迫离开黄河流域,迁至长江流域。后又四处逃散,最终大部分苗族定居在川黔滇一带,其他的苗族从云南迁往老挝、缅甸、泰国等地。迁往国外的苗族,至今依旧保留“shuad”这个族称,但由于地理环境不一样,“shuad”的意义已经有了改变,已不再单指“汉族”,而是指苗族之外的异族。而在国内,“shuad”依旧只指“汉族”。

三、以自然、地形、动植物为通名作苗语地名

《六寨苗族口碑文化》中以自然、地形、动植物为通名的苗语地名,突出表明该地的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特征。

(一)以大自然或地形为通名作苗语地名

1.以“自然地貌+地形”作苗语地名

“Gux Ndrangl”,音译,“谷荡”。意译,“Gux”为“溪”之意,“Ndrangl”为“平坝”,“Gux Ndrangl”,意为“溪坝”。现指四川海螺堡。

“Caucus”在美国政治中,该词被用来指代若干种不同类型的会议,通常是一伙人私下里举行的会议(克劳瑟,2007)。[13]吴钧陶在此处保留了原文中的词义,并且用注释加以进一步说明。这个词在18世纪初出现于美国波士顿,指美国政党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会议。18世纪末,英国开始使用,也叫作“政党干部会议”,这种会议的作用是操纵选举和控制选举人。本书作者用在这里,含有讽刺意味。注释的添加,使儿童读者不仅可以更容易理解原文意思,同时还可以增加他们对欧美文化有更广泛的认识,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

“Lax bil”,音译,腊比;意译,“Lax ”为“田”,“bil”为“丘陵”。“Lax bil”指“丘陵上的田”。今指“菱角村”。

2.以“地形+自然物”作苗语地名

“Daox Dlouk”,意为“冰山”。“Daox”为“山”,“ Dlouk”为“冰”。此地名无从考。

“Drongb Nbot ”意为“雪岭”。“Drongb”为“雪”,“Nbot”为“山岭”。此地名无从考。

以上苗语地名反映了自然环境和地势地貌之间的关系,根据地形地貌的特点来命名。

中国近代图书馆的发展始于鸦片战争以后,当时,西方传教士涌入中国,他们在进行西方宗教思想传播的同时,也翻译了大量的西方政治文化和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介绍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随着国内革新派和进步人士提出西学东渐的主张以及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的发展,近代图书馆的文献捐赠也受到了西方先进的捐赠理念的影响,逐步萌芽并掀起热潮。1 王志华.媒介革命与图书馆嬗变[M].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

(二)以动物或地形为通名作苗语地名

1 .以“虫子+集市”为苗语地名

这时候,泥巴突然动了几下,左小龙激动得好比孕妇感到胎动,他顺势把泥巴叫醒。泥巴醒来迷迷糊糊,张开眼睛看着四周,一副茫然,然后聚焦到左小龙身上,嘟着嘴对他说:“我要嘘嘘。”

“Dod Kut”,现大方县“瓢儿井”。意译,“Dod ”为“虱子、臭虫”,“Kut”为“街”,“Dod Kut”指“臭虫街”,也可以叫“跳蚤市场”,或因集市上臭虫多而得名。

果蔬运输系统是指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进行的农产品物质实体及相关信息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的物理性流动。该系统目前在农产品运输系统中实施较为困难、投资较大,效果却难以令人满意。我国地大物博,地处北温带和亚热带,南菜南果北运线路可长达2 000~3 000km,产地和销地温差最大可达30°,运输情况复杂。欲在运输途中保持果蔬品质、延长寿命,与水果蔬菜的采后处理、装卸水平、运输中的环境条件、运输时间、运输工具、路途状况和组织工作均有密切关系。

2 .以“地形+动物”为苗语地名

“Hangd Zhil Geuk”,音译,“夯直沟”;意译,“Hangd”意为“川、冲、湾”,“Zhil Geuk” 意为“蛤蟆”,“Hangd Zhil Geuk”意指“蛤蟆湾”,因蛤蟆多而得名。

我们采用了化学与结构驱动新战略,出发点是新的化学方法可以开发出全新的、市场上没有的新结构。新结构带来新性质,因而可以创造出新的生物降解地膜材料性能。高分子材料的化学结构以及微观聚集态结构决定其物理和力学性质。采用生物合成方法制造出新型结构的嵌段PHA聚合物,经过化学改性使其具备成膜性质并提升应用性能,再通过建立世界先进的薄膜加工过程在线微观结构表征方法和技术,发现生物降解地膜制造过程中结构形成及演化规律,并以此进一步优化农膜加工技术,从而开发出世界先进的生物降解地膜新材料和加工制备技术。

“Hangd Nangb Lab”,音译,“夯琅拉”;意译,“Hangd”意为“川、冲、湾”,“Nangb Lab” 意为“蚯蚓”,“Hangd Nangb Lab”意指“蚯蚓湾”,因蚯蚓多而得名。

“Zhil Guf”,又可写作“Nzhil Guf”,音译,“直固”,指贵州省毕节市。“Guf Longs”,音译“固浪”,今毕节。“Zhil/Nzhil”和“Guf”皆是彝族家支的名称,“Longs”是苗语词,意为“城市”。“pu33ndzy33lu33g55(彝语),音译,‘比兹录勾’、‘布祖录勾’、‘跸济’;意译,‘虎’土目家支,为军事议事之城。今名毕节市。‘比兹’意为‘虎’,在此指以虎为图腾的部族。‘毕节’为‘比兹’音转,明筑卫城,适逢春节,名‘毕节’,此为音译基础上赋予新义。”[8]32-33由此可见,“Zhil/Nzhil”应该是“比兹”中的“兹(ndzy33)”谐音,“Guf”为“勾(g55)”的谐音,都是指虎土目家支,军事议事之城。

“Daox Gangb Nzhis”,音译,“倒杠直”;意译,“Daox”意为“山”,“Gangb Nzhis” 意为“毛虫”,“Daox Gangb Nzhis”意指“毛虫岭”,因毛虫多而得名。

3 .以“动物+地形”为苗语名词

“Ab Lab Daox ”,音译,“阿拉倒”;意译,“Ab Lab” 意为“猴子”,“Daox”意为“山”,“Ab Lab Daox”意指“猴子岭”,因猴子多而得名。

以上地名反映了苗语命名地名时,主要是根据该地最多的物种来命名。

(三)以“地形+植物”为苗语地名

“Dleuf Got Caik”,音译,“第果采”;意译,“Dleuf” 意为“山口、山洼、隘口”,“Got Caik”意为“漆树”,“Dleuf Got Caik”意指“漆树垭口”,因漆树多而得名。此地过去称“收粮洞”,现指大方县的兴隆乡。

“Daox Shod”,音译,“倒所”;意译,“Daox”意为“山”,“Shod” 意为“艾蒿、蒿子”,“Daox Shod”意指“蒿子山”,因蒿子丰富而得名。

以上地名反映了苗语命名地名时,主要以此地丰富的具有代表性的植物来命名。

(四)以“内部+地势”为苗语地名

“Houd Haid Nual”,音译,“厚亥那”;意译,“Houd”意为“里面、内部、中部”,“Haid Nual”意为“海马塘”,“Houd Haid Nual”意指“海马塘里”,现今指“海马箐”。

“Houd Drongb Shangb”,音译,“堆董偿”;意译,“Houd”意为“里面、内部、中部”,“Drongb Shangb”意为“山那边”,“Houd Drongb Shangb”意指“那边山中”,此地现今在贵州省大方县内。

以上地名反映出苗语命名地名时,也会根据此地的方位来命名。

苗族最喜用动植物名和“坪”“坝”“湾”“垭口”“山川”等组合成苗语地名,可见苗语命名地名的规律是因地制宜的。

四、结语

通过对《六寨苗族口碑文化》苗语地名的解读,我们可以找到苗语地名命名的一般规律和规则,即:

第一,苗语地名通常是用苗族本民族语言,选取地形地貌、动植物、地理方位等自然地理环境中最有代表性的事物来命名,此类苗语地名最为丰富;使用统治阶级的“族称”来命名的地名为数不多;采用骨骼形状来体现地名特征的苗语地名屈指可数,足以见得此类地名才是苗族最用心命名的,应该是苗族最熟悉最了解的地界,最具历史文化的地方。

第二,苗语地名体现了苗族“万物有灵”的观念,无论是“动植物”,还是“部族”,只要其足够多,能够居统治地位,即可把此地命名成其领地,比如“Hangd Zhil Geuk”(蛤蟆湾)、“Daox Shod”(蒿子山)、“Shuad Deb”(汉族地,四川)等等。苗族这样命名地名有一点不好,就是太笼统,大而化之,因此很多地名无法考证,因为命名之物很多很广,根本无法考证其具体的地理位置。就好比苗族人称“Dlex Dlangx(黄水)”为“黄河”,“Dlex Nchab(清水)”为“长江”,故考证苗族曾经生活在黄河一带、长江流域。这种考证疑点重重,主要原因是苗语地名并没有特指黄河或长江的具体概念。

在城市副中心的背景下,通州区的农村公路网规划是依据传统的农村公路网规划思路首先进行了合理规模的测算,其次对于遇到的具体问题规划了具体细化的解决方案. 除上述几种典型方案以外,区域内有改造需求的农村公路体量也较多.

第三,苗语地名反映了苗族的迁徙历程,因为长期的迁徙,苗族人民跋山涉水,故对地理自然环境特别熟悉,为地区命名时都很随意,即走即忘,即留即取名。大多数地名反映了苗族生活之地都是害虫多、山川多的地方,可见苗族人民生活之艰苦。苗族人民在异族统治范围内生活,饱受压迫,只能依附在他族的统治下,体现了苗族与他族复杂的社会关系。

参考文献:

[1] 毕节地区民族宗教局.六寨苗族口碑文化[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4.

[2] 吴一文.黔东南苗语地名与苗族历史文化研究[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3):48-52.

[3] 詹莎莎.贵州地名用字研究[D].重庆:四川外国语大学,2017:46.

[4] 吴正彪.苗族口传史诗《亚鲁王》中的苗语地名考述[N].中国民族报(理论周刊),2015-08-14(007).

[5] 邵则遂,唐磊.论坡义地名词“坂”[J].长江学术,2017(1):121-128.

[6] 李锦平.苗语地名与苗族历史文化[J].贵州文史丛刊,1998(5):65-68.

[7]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文山苗族迁徙史诗[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6.

[8] 王兆春.毕节方言地名词文化特征研究[D].贵阳:贵州大学,2008.

[9] 贵州省大方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贵州省大方县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6:139-150.

The Interpretation on the Names of Places in Miao Language of Oral Inheritance Culture in Liu Village of Miao People

YANG Xue

(College of Preparatory Education for Ethnic Minority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Yichang ,Hubei ,443000,China )

Abstract :Based on the interpretation on the names of places in Miao language in Oral Inheritance Cultural in Liu Village of Miao People ,we could find the principles and rules for names.The names of places always come from the dialect of Miao people,especial such representative subjects as landforms,animals,plants and location.What’s more,the family names of ruling class and the shapes of bones are also adopted in the names,which present the idea of animistic view of Miao people and also reflect the migration process of Miao people.From the names of places,it is easy to find the hardship of Miao people because they always live in the places where there are many pests and mountains.Living under the rule of different races,Miao people have suffered great press and become the slaves,which presents the host-slav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ao people and other races in the society.

Key words :Miao people in Liu village;oral inheritance culture;the names of places in Miao language;interpretation

论文编码:Doi: 10.3969/j.issn.1673-9329.2019.04.02

收稿日期: 2019-05-27

作者简介: 杨雪(1992- ),女,苗族,贵州大方人,三峡大学民族学院2017 级硕士研究生,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民族语言方向。

[责任编辑:毛家贵]

标签:;  ;  ;  ;  

《六寨苗族口碑文化》苗语地名考释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