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论文_李英

(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 湖北 武汉 430033)

【摘要】目的:观察非营养性吸吮(NNS)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方法:将喂养不耐受的需经鼻胃管喂养的早产儿45例,根据是否给予非营养性吸吮,随机分成非营养性吸吮组(治疗组)22例和观察组23例。两组均给予相同早产儿配方奶粉经鼻胃管喂养,相同静脉营养治疗,治疗组加以非营养性吸吮,分别记录两组早产儿胎粪排尽时间、每日大便次数、胃潴留奶量、每日奶量。结果:治疗组胎粪排尽时间、每日大便次数、胃潴留奶量及每日奶量与观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非营养性吸吮可促进胃肠蠕动,减少胃潴留,胃食管反流等喂养不耐受情况,使患儿奶量增加,达到良好的体重增长速度。

【关键词】早产儿;非营养性吸吮;喂养不耐受

【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8-0369-02

口腔是新生儿知觉是“摇篮”,是快乐的最初来源,也是表达感情的工具。健康足月儿可有很多种口腔运动,其中吸吮可非分为营养性吸吮(NS)和非营养性吸吮(NNS),不能接受经口喂养的新生儿在采用胃管喂养的同时,给其吸空的橡皮奶头,即称非营养性吸吮。目前已知34~36周的早产儿才具有有效的吸吮和吞咽动作,<34周的早产儿特别是极低出生体重儿食管下端括约肌发育不成熟及胃排空缓慢,极易发生喂养不耐受,给早产儿喂养带来困难[1-2],此次是在喂养和治疗相同的情况下辅以非营养性吸吮,观察其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效果良好,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新生儿科病房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45例喂养不耐受早产儿。早产儿喂养不耐受诊断标准:(1)多次出现喂养后呕吐;(2)腹胀;(3)胃残余量超过喂养量的30%;(4)胃内有咖啡样物;(5)被禁食>2次;⑹第2周末喂入量<8ml/(kg·次)。符合以上任一点[3],所有患儿均排除胃肠道先天畸形,无其他并发症。随机分成NNS治疗组22例,观察组23例,两组新生儿在性别、胎龄、体重方面基本接近。

1.2 治疗方法

均以鼻胃管喂养,置入胃管长度为新生儿眉心到肚脐的距离。于生后4-24小时开奶,开奶时间两组无差异,且两组使用相同早产儿配方奶粉喂养,1次/3小时,每次>10分钟;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非营养性吸吮,具体方法是在每次喂奶前、喂奶过程中、喂奶后给予无孔橡皮奶头各5min,每次共吸吮15min,8次/24h,吸吮期限为2周,静脉入液量两组无差异。

1.3 统计方法

结果以x-±s表示,以组间t检验作统计学处理。

2.结果

NNS组较观察组胎粪排尽时间明显缩短(P<0.01),平均每日大便次数明显增多(P<0.01),胃残留奶量明显减少(P<0.01),奶量明显增多(P<0.05),详见下表。

表 两组早产儿情况比较(x-±s)

3.讨论

早产儿较足月儿吸吮和吞咽能力低下,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胃肠动力差,胃肠激素水平低,经口喂养困难,胎粪排出延迟很容易出现喂养不耐受,非营养性吸吮刺激了口腔粘膜感觉神经末梢兴奋迷走神经,增加迷走神经的活性进而促进胃扩张,提高胃收缩力,加快胃排空同时可促使胃泌素、胃动素和血清胰岛素升高,其中胃泌素和胃动素刺激胃肠蠕动,从而影响胃肠激素水平,达到改善喂养不耐受情况[4]。此次观察显示非营养性吸吮能促进胃肠蠕动,减少胃潴留、呕吐、胃食管反流等喂养不耐受,使患儿奶量增加,达到良好的体重增长速度,且此方法在临床操作简便,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董梅,赵世敏.新生儿的胃肠动力[J].新生儿杂志,1999,14(27):88-90.

[2]董梅,王智凤,柯美云.早产儿胃电节律和食管反流的初步观察[J].中华儿科杂志.2004,38(3):207-209.

[3]汤小园,王有成,黄艾美.小计量红霉素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疗效观察[J].临床儿科杂志,2005,23(7):207-209.

[4]林名勤,江少虎等.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血清胰岛素和胃泌素的影响[J].中国新生儿杂志,2006,21(2):86-88.

论文作者:李英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10月第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12

标签:;  ;  ;  ;  ;  ;  ;  ;  

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论文_李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