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下如何有效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论文_王润秀

浅谈新课程下如何有效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论文_王润秀

◆ 王润秀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职业高级中学 671600

摘 要: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从教学的视角来看,它改变了以往单一的面向全体的教学组织形式,为教师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然而小组合作学习在实施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导致教学效率不是很高。因此,如何有效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它在教学中真正发挥作用,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新课程 有效 小组合作学习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被广泛地应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给沉闷枯燥的课堂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实践证明,小组合作学习在促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能力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和调查分析法,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有效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一、选择适当的合作学习内容

教学理论的发展表明,教学中不存在一种适合于所有教学情境的万能模式或方法,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是与特定的教学目标相联系的,有效教学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来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因此,要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教师需要深入分析教学内容,看其是否适合合作学习。

从涵义上来说,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显然,与其他的学习形式相比,以小组为单位,组员之间通过互助和交流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是其显著的特点。为此,小组合作学习对于那些依靠个人完成起来较为困难,而学习任务又可以进行适当分解的内容较为适合。

对于不同的学科,教师要根据学科的性质和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来选择。例如对于那些需要学生经历归纳、概括、抽象等才能获得的概念,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生对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更深刻的理解。对于问题的解决,如果题目本身较为开放,解决方法多样,个人思考不全面或独立解决起来难度较大,也可以考虑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总之,教师在上课前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给学生提供适当的、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只有针对相关的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开展合作学习,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效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构建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

小组是进行合作学习的基本单位和组织形式。为此,教师在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应注意其结构的合理性。

1.小组人数要合理。研究表明,4~6人组成的小组最为灵活高效,它便于随时调整配对及人员搭配,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其实,一个小组要采用多大的规模,无非看它在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方法和充分交流机会的同时,又能否让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进来。小组的规模越小,固然可以提高个体责任,但达不到充分互动和交流的目的;小组的规模太大,又会给教师的监控带来难度,从而降低合作学习的效率。因此,在实际分组时,教师可以根据班额大小和教学内容,灵活决定小组规模。比如,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出于学生学习的需要自由组合,有的是按照学生的喜好自然形成小组或者采取马蹄形排座的小组等。

2.分组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小组合作学习在组员的构成上一般多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构成模式。所谓组内异质,就是在同一组内,学生在性别、民族、性格、成绩、社交能力等方面不尽相同。教师应该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和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也为全班各个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所谓组间同质,就是组与组之间在各方面总体水平上要基本相当。这样在合作学习时,组与组之间才有可比性,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局面。

3.小组成员应该是动态的。比如,可以是组间男女生的互换或流动,也可以是组间某些角色的互换或轮换,还可以按活动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这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有的学生始终处于控制地位,有的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发展的机会。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建立有序的合作学习常规

小组合作学习使课堂气氛活跃了起来,但是也给教师管理课堂带来一定的难度,很容易使课堂教学出现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的局面,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使得合作学习顺利地进行。

首先,小组内应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组中每个成员都必须明确自己在活动中的职责,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如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组内人员有序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和探究活动。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然后向全班进行交流汇报。

其次,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要经常变换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等成员的角色,不要实行终身制。通过小组的不断变动,职位的不断变化,使每位学生都有机会获得一种成就感,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应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四、营造宽松的合作学习环境

新课程标准提倡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因此,教师要为小组合作学习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当然,教师作为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探究者,应主动地参与到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当中,真诚地和学生探讨问题,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倾听并尊重学生的意见,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想法,为学生创造融洽愉悦的气氛,使学生在自由、良好的气氛里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此外,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探究、讨论、交流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相互补充、更正和辩论的时间,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发挥,让学生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五、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在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要对各个小组的学习及时做出评价。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全面性、针对性和指导性。

一是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由于合作能力是内隐的个人品质,很难直接进行评价,若简单地用一个分数表示是不准确的,而且也无助于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或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如果将质性的评价方法和量化的评价方法相结合,就可以有效地描述学生发展的状况。

二是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与其他教学形式对学生的评价不同,注重团体评价是合作学习的特点,这种评价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了小组之间的竞争,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使得整个评价的中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

三是重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除了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奖励。

通过评价激励,使小组成员感受到他们同在“一条船”上,荣辱与共,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共同协作,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各尽其才,使学生之间做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

正如萧伯纳所言:“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两种思想。”小组合作学习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这就需要我们不断进行探索与研究,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坦 合作学习论[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

[2]刘吉林 王坦 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一)[J].人民教育,2004,(1)。

[3]王坦 合作学习的原理与策略[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

[4]王文册 初中数学合作教学的实施策略[J].教研教改,2007,(3)。

[5]卢伟江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初探[J],科学时代,2007,(12)。

[6]郭部洲 李大明 从小组合作学习谈课堂教学评价的转变[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0,(12)。

[7]胥陆文 对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几点探究[M].中国校外教育,2010,(8)。

[8]马学良 关于数学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M].人民教育.

[9]应小明 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再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7,(1)。

[10]刘晓琴 浅谈合作学习[J].文学教育,2010,(9)。

论文作者:王润秀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5年10月总第17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17

标签:;  ;  ;  ;  ;  ;  ;  ;  

浅谈新课程下如何有效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论文_王润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