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消费需求不足的政策选择_平均消费倾向论文

走出消费需求不足的政策选择_平均消费倾向论文

走出消费需求不足的政策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消费需求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17 (1999)04-0091-04

当前,GDP增长速度问题仍然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这是因为经济增长已不再单纯是个速度问题,在它的背后蕴含着经济政策、结构调整、下岗再就业等一系列重大课题。笔者认为,只有清醒地认识当前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相关政策,注重各种手段之间的配合,才能够保证扩大内需,实现7%经济增长率任务的完成。

一、当前消费需求不足的成因

自1998年以来,我国消费市场明显偏淡,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不足,笔者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居民的预防动机增强,影响了现期消费。

目前,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总额已超过5万亿元, 尽管中央银行自1996年以来已连续6次下调存款利率, 但银行储蓄存款仍然是有增无减。就中国人目前的消费水平来讲,远达不到高水平和高质量。那么为什么居民不消费呢?答案是出乎意料之外的:不敢消费。运用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消费函数可以对此做出较好的解释。弗里德曼认为:实际收入中包含持久收入和暂时收入两部分,同样,实际消费也包含持久消费和暂时消费两部分。根据上述假定,得出了持久收入的消费函数:

C=KθY+K(1-θ)Y[,t-1]

其中:C为实际消费,Y为当期收入,Y[,t-1]为前期收入,K为平均消费倾向,θ为一个分数,且0〈θ〈1。这一消费函数中隐含着一个重要结论,即短期边际消费倾向与长期边际消费倾向是不同的。当收入增加时,短期边际消费倾向变小的原因是,消费者不能确定增加的收入在长期内是否能够保持,因而他不能够将消费调整到较高的水平。只有当收入的增加是持久的,即下一年收入等于当前收入,消费者才会把他的消费调整到较高的水平。我国当前的现状是,由于改革进程较快,而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没有健全和完善,如住房、医疗、教育等改革不到位,造成人们普遍对未来的收入和支出的预期过于悲观,因而不能够将自己的消费调整到较高的水平上,影响了现期消费。

2.收入差距扩大带动平均消费倾向下降

在影响消费的众多因素中,居民收入无疑是一个重要因素。1996年至199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幅连续处于近8年来的最低点, 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幅也有所下降。同时,必须注意到居民收入分配的结构差异对消费需求的变动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抽样调查显示。高收入家庭在城镇居民收入总份额中所占比重逐渐提高。最高收入户、高收入户在全部城镇居民生活费收入中的份额由1991年的14.41%、12.12%提高到1997年的16.95%和13.32%,而最低收入户、低收入户所占比重则由6.69%、7.86%下降到5.32%和6.74%。据测算,我国目前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0.4,出现了较严重的收入差距。 由于高收入家庭的消费需求大多已得到满足或者适合他们消费的产品不足等原因。这些家庭的平均消费倾向大大低于低收入家庭的平均消费倾向。调查显示,1997年最高收入户、高收入户平均消费倾向比最低收入户的平均消费倾向分别低24.64和19.47个百分点。由于高收入家庭在全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大,而平均消费倾向低,从而带动了全国城镇居民的消费倾向的下降,1997年与1991年相比,平均消费倾向降低了13个百分点。

3.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变化不相适应

进入90年代中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需求的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城市居民的消费结构看,需求的重点发生了转移:(1)从基础的吃、穿、用转为以改善居住、 通讯和交通条件为主要内容的消费。(2 )从简单的商品消费转向包括各种服务在内的复杂性的商品消费。如医疗保健、娱乐、家庭服务等。(3 )从大量的普及性商品消费转向注重选择,追求时尚的个性化消费。商品的质量、品牌、款式、包装和售后服务越来越受到重视。从理论上讲,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要求供给结构及时作出调整,以适应变化了的市场需求。但在我国,由于多年来的低水平重复建设、重复投资,使得供给结构的转换严重滞后,不能适应不同收入水平和富裕程序消费群体的需要。虽然市场上有大量商品,但购买者买不到自己需要的商品,结果形成市场有供商品而无需求和市场无供商品而又消费者急需的局面。

4.体制性因素制约了消费需求的扩大

当前被人们认为是消费热点的住宅、汽车等产品,虽然出现了供大于求和积压的现象,但这并不是生产能力绝对超过市场需求。以住宅为例,目前城市人均居住面积9平方米,同发达国家20~30 平方米相比有较大差距。但到1997年底却有7000多万平方米的商品房空置。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体制性因素造成的:(1 )传统的实物福利分房制度制约居民买房积极性,由此出现商品房严重积压和福利房紧缺的矛盾现象。(2)住房价格体制不合理,房价过高。 我国每套住宅总价格与家庭年均收入比超过了12∶1,远大于中等发达国家6∶1的水平。(3)住房金融体制改革滞后,个人购房抵押贷款力度较弱。这些都制约了消费需求。此外,体制性因素制约消费需求扩大还表现在我国刺激消费的措施与我国一些改革措施之间出现了所谓的“逆调节”。比如,中央银行短期内连续降低存款利率,其目的是为了鼓励居民消费,但另一方面,国家近来出台的住房货币化政策、医疗体制改革及教育收费改革等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又抑制了居民消费需求。

二、消费需求不足的宏观经济效应

1.消费需求不足严重影响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

随着国内买方市场的形成,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由供给转向了需求,作为总需求的三个组成部分,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国外需求自然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驱动力量。调查显示,1985—1988年消费需求的扩张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51.6%,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11.3%中,有近6个百分点是由消费需求拉动的。进入90年代后, 市场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更是进一步提高,最终消费年新增额占国内生产总值新增额的比重逐年上升,由1993年的48.98%上升到1997年的55.6 %。在我国的社会总需求中,最终消费占到60%以上,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近年国外需求下降,外贸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下降。此外,由于受财政政策的制约,投资需求虽有增长,但其增长空间有限。因此,启动消费需求应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动力。面对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幅下降,商品零售价格和居民消费价格均处下降状态,甚至出现负增长,国内消费需求严重不足的严峻形势,若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刺激消费需求,7%的经济增长目标将难以实现。

2.消费需求不足破坏了物价水平的稳定,恶化了就业形势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持物价的基本稳定是十分重要的。因为高通货膨胀不利于经济的正常发展,但物价也不宜长期处于负增长的状态,由于我国当前消费需求不足而导致的物价水平的持续下降,给国民经济带来了诸多的危害:由于物价的负增长,导致许多企业微利或亏损,恶化了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债务关系,使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压力越来越大,极有可能诱发恶性通货膨胀;物价负增长意味着产品或卖不出去,或低价销售,其结果是逼迫企业或者关门,或者闲置一部分生产能力;物价负增长中,农业产品的价格下降幅度较大,使农产品销售发生困难。影响农民收入增长幅度。此外,消费需求不足通过物价负增长的传导将使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原因是,需求不足→物价负增长→企业效益下降→大量工人下岗→增加失业人口数量。种种迹象表明,由于消费需求不足而引发的物价问题和失业问题很可能将国民经济拖入深渊。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如何有效地解决消费需求不足已成为关系到我国宏观经济平稳运行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此,政府采取了积极的货币政策,中央银行连续降息,刺激消费需求,但效果不明显,这使得人们越来越关注“凯恩斯陷阱”是否在我国存在。事实上,我国的货币政策确实出现了类似凯恩斯陷阱所描述的情况:由于国有商业银行90年代初的大规模放贷,以及后来的泡沫经济影响,银行不良资产增加。1996年以后,政府实施积极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但银行从资金安全角度出发普遍惜贷,货币市场到产品市场的传导机制不顺畅,政府货币政策效果不明显,突出表现为银行利率已降到相对较低的水平,但居民的储蓄额持续增加,社会失业率保持高水平,企业非意愿存货投资居高不下,这些现象已充分说明了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已经处在凯恩斯的陷阱区域里。政府应当改变货币政策的取向,去寻找新的政策措施。

三、走出消费需求不足的政策选择

1.发展高等教育,促成新的消费热点

所谓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指在经济成长和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中,能够带动国民经济上一个新台阶的新兴产业或行业。许多人认为我国当前的经济增长点应主要是房地产业和汽车工业。而笔者认为,高等教育作为一种产业,当前就有重大的经济效益,应当是目前发展经济最重要的热点。

(1)未来长期增长的关键要素是人力资本增长。 根据新增长理论最新发现,经济长期增长的关键要素是人力资本增长。经济学家舒尔茨将教育视为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方式,认为国民经济增长部分中有33%是教育所起的作用。因此,在当前经济调整期,公共品的投资不必仅限于道路与水利等基础设施,也可以投资办教育,让未来的劳动者都具有较高的素质。高等院校一方面是“生产”科学理论、知识及技术工艺等“第一生产力”的重要基地,一方面又是高素质、高水平劳动力的培养基地,可以说“身兼二任”,注定其在“兴国”的过程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回顾我国高等教育的历史,令人有颇多感慨。据统计,9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入学人数占该年龄组别人口的比重只有4%, 而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同一指标却高达24%,至于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可能通过与美国和前苏联的数字进行比较,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中国、美国、前苏联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比较

国 别 年份教育对国民收入 计算人

增长的贡献(%)

中 国1952-197820.9

中 国1952-197817.6曲祯森

美 国1929-196912.3丹尼森

前苏联1966-197527.0拉祖连柯

资料来源:靳希斌著:《教育经济学》P441页,人民教育出版社。

通过数据可以看到,我国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程度,虽然低于前苏联27%的水平,但还是比美国12.3%要高一些,因而加强教育的产业化进程对于提高我国全民素质,促进经济增长将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2)高等教育具有较高的社会收益率, 广阔的市场需求和发展动力。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教育是一种兼有“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特征的“混合产品”。教育既有社会效益,也有私人效益,尤其是高等教育的私人效益一般高于社会效益。世界各地区及不同类型国家教育收益率情况见表2。

表2

高等教育的社高等教育的私

国家类型、地区

会收益率(%) 人收益率(%)

非洲 13

32

亚洲 13

18

拉丁美洲 16

23

中等发达国家

8

13

发达国家

9

12

资料来源:靳希斌著:《教育经济学》P439页,人民教育出版社。

从表2可以看出, 无论是高等教育的社会收益率还是个人收益率均是较高的。这说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接受高等教育是一种有很高收益的投资行为,个人交学费承担一部分高等教育成本是合理的。这也是世界大多数国家都将初等和中等教育作为义务教育,而将高等教育作为非义务教育的重要原因。当前高等教育市场是不均衡的,其供给远远小于需求,据调查,上海等大城市的中学生家长,70%以上的希望子女能上大学深造,并且80%的家长认为非义务教育实行合理收费是合乎情理的。这说明对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高等教育的选择,已经成为众多适宜就学者及其家庭的一种理性投资。当高等教育已经从纯粹的国家投资转变为个人及家庭承担大部分投资时,那么高等教育的发展,无论是从宏观上还是从微观上都应是刺激有效需求不足的最佳选择。

(3)高等教育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首先, 教育的产业化可以形成巨大的有效需求,启动消费市场,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其次,高等教育产业将是就业人口增长最快的产业,一方面规模的扩大将吸纳大量劳动力就业,另一方面规模的扩大,在校学生数量的大量增加,会推迟这些人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间,减轻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压力。此外,高校还可利用增收的学费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

(4)发展高等教育的具体措施及可行性。 在短期内迅速扩大招生规模,新增生源全部实行自费,每人每年缴学费1万元。 关于措施的可行性,有关人士的研究对此做了说明,我国当前大学生与教师的比例为7∶1,远低于欧美的20~30∶1的水平。若扩大招生一倍, 现有教师可基本满足需求。至于校舍与教学设备,虽然在短期内可能会有些困难,但只要资金充足,经两至三年努力后,这些问题应不难解决。关于人们愿不愿意及付不付得起这笔学费的问题,有关研究也做了论证:中华民族历来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为下一代提供一个高等教育的机会,恐怕是每一个中国父母的最大心愿。调查显示,80%的学生家长愿意投资子女的教育。在中国当前的储户存款中,有27%是为了提供子女接受教育的。对于那些确有困难的家庭,则可以借用国际上通行的助学贷款系统来解决。对特别贫困的学生,国家还可以通过助学金与奖学金的方法加以解决。

2.采取调整收入的政策,提高平均消费倾向

针对当前收入增长速度过缓及收入差距两极分化所引发的平均消费倾向下降,应采取积极措施加以调整:提高低收入和中下等收入群体的收入与消费水平;增加离退休人员的收入;提高知识分子和科教人员的工资水平;开展信用消费,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外经验,引导人们预支将来收入提前消费,并以低利息机制和长期抵押与赊销等方式启动消费。

3.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加速体制改革进程

1998年我国在经历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和战胜历史罕见洪水后,取得了7.8%的经济增长率,面对1999年7%增长目标,政府提出首先立足扩大内需,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这些举措对于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提高人民收入水平,稳定人们的心理都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此外,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应当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对于当前人们十分关注的住房、医疗和教育问题要加速改革进程,尽快拿出一套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来,以逐步消除人们对未来收入支出不确定性的悲观预期,以保障社会的安定,促进消费的启动。

当前我国提出的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扩大内需。但强调扩大内需并不意味着放弃国际市场,虽然当前我国的出口形势相当严峻,但我们仍然要加大开拓国外市场的力度,把扩大内需和增加出口结合起来,以推动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

收稿日期:1999—04—07

标签:;  ;  ;  ;  ;  ;  

走出消费需求不足的政策选择_平均消费倾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