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智慧引领学校变革的探索与实践论文_李 慧

课程智慧引领学校变革的探索与实践论文_李 慧

李 慧 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世纪中学 256400

摘 要:如何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发展的教育,怎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当前课程改革中亟需解决的课题。本文以课程整合为切入点,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进行整合,构建国家(地方)课程校本化、学校课程生本化、学生活动课程化的 “三化一体”课程体系,实现了学生“快乐学习、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教师“快乐工作、主动发展、幸福生活”的目标。

关键词:校本化 生本化 课程化 课程整合

如何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每个学生成长成才,始终是学校工作的重大命题。课程文化就是构建理想课程的价值系统。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我们逐渐认识到:课堂重要,课程比课堂更重要。课程的设置与开设决定了培养对象的素质结构。我校把课程建设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以“让不同的人更加不同”为课程建设的基本目标,以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为突破口,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前提条件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资源而开发了多样性的、可供选择的课程,构建了开放性、动态性、多元化“三化一体”的课程体系,即国家(地方)课程校本化、学校课程生本化、学生活动课程化。

一、国家(地方)课程校本化, 增强教师的资源意识

我们认为,国家课程只有校本化、入乡随俗,才能增强在学校中的适应性,才能够在课堂实施中增值、丰富、完善,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它是与国家课程相对应的一个课程板块,是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基于这样的思考:

1.课程标准的校本化

决定整合目标之前,我们先进行了目标的分析比较,确保所有的目标都能实现。本着“年段分解,底线上移”的总原则,在国家(地方)课程标准基础上,我们对课程标准进行了适当分解:首先,把目标梳理出来,然后进行整合,根据学生基础及能力的不同,实行“梯式目标”。其次,制定了本学科的校本化课程标准。一是对教材中已有的内容,设定稍高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二是充分利用课程标准中留出的弹性空间,补充新的教学内容,并设定具体的教学目标。

比如: 牟维和老师在作文教学方面走出了一条可行之路, 通过作文序列化训练的研究与推广,构建了完善的作文序列化训练体系,让老师的教学有章可循,让老师会教、善教,让学生爱写、会写,进而全面提高了语文教育教学质量。

再比如:我们改革体育课、音乐课的组织形式与上法,进一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实行了“走班管理、分项教学、分类指导、个性发展”的教学模式。

(1)体育分项教学:体育课是保证学生体质健康的主阵地,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是保证学生健康成长最重要的一环。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我校依据课程标准,整合教材,必修与选修相结合,即每个年级设置了篮球、排球、足球、田径、体操、健美操、武术、乒乓球、羽毛球、跳绳、毽球、跆拳道等12个项目教学班,7个班同时上课。学生在学期初自由选择,选修的项目每学期调整一次。课外体育活动则实行俱乐部制,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申请加入,采用个性化辅导,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2)音乐模块教学:艺术教育对一个人的智力发展、人格健全、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乃至一个人一生的愉悦感、幸福感,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我校农村学生居多数,乐器知识缺乏,因此音乐组教师根据课标把课程分为“器乐课(初一)、唱歌课(初二)、欣赏课(初三)”三部分,从学习乐器入手,激发学生音乐欣赏、音乐表演和音乐创作的兴趣入手,从实施了器乐模块教学,走班管理。同一个年级,每3个教学班同时上音乐课,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班上课,分成小提琴、二胡、古筝、扬琴、琵琶、京胡、小号、萨克斯、笛子9种乐器学习班。

那么,有了目标之后,我们就以此目标为依据进行内容的整合,增强教师的资源意识。

2.课程内容的校本化

我们不缺好课程,缺的是教师的课程智慧。课程整合的过程,就是让老师参与课程再开发的过程,这样来提高教师实施课程的能力是新课改再出发的突破口之一。

(1)学校为每个学科配齐3-5个不同版本的教材,以选用教材为蓝本,整合其他版本教材中最深入浅出、最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部分,整体移植或者借鉴,使课程内容校本化。比如:美术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课程标准结合湘版教材和山教版教材调整了每一级部的教学内容,整合成“绘画课、设计课、欣赏课”,实施模块教学。像初一的课程内容以民间艺术欣赏和设计为主,人人走进学校的剪纸教室动手制作。

(2)依据学科知识的相关程度进行了学科内和学科间的整合,以学科作为整合的基本切入点,同时一些学科在进行单元课程设计时加强了异学年课程的统整,协同开展学习活动。比如:

我们在初二年级开设了“引桥课程”,就是将初三、初四的《物理》、《化学》和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现象分别下沉到初二年级,并使用自编的《化学超有趣》和《灵动的物理》校本教材开课。

(3)改革了政治课的上法。在班会课的教育中,我们发现班会的主题与《思品》教学内容有重复的地方,便根据《思品》学科性质和特点,结合学生成长过程,分成了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品德教育、法律常识教育、国情国策教育五大板块,并进行了二者的有效融合。初一、二年级的2节政治课,其中的一节由班主任以主题班会形式上。

3.信息技术学科化,捕获课程资源的创新点

信息技术作为变革应用的技术工具,必须定位于教育教学。不融入课程领域,不与常态教学对接,再先进的技术都延续不了多长时间,因此,要在“技术”与“教学”中寻找契合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学校引进了eClass、淘题吧、敏特英语、网络作文、探究仿真实验室、动漫教学等教学系统,成立了6个科研项目组,不断开发了符合本校实际的课程及课程资源,省去了教师资料的筛选和制作课件所耗费的精力与时间,让教师备课更加便捷,同时给了教师更多思考、研读课标及教材的时间。全校3000余名师生一人一账号,一人一个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课余时间所有资源全部开放,让班班成为互动课堂,让一对一的个性化学习成为常态,使学习、交流成为随时随地的行为,实现了信息技术学科化。

比如:我们充分利用eClass教学平台功能,把国家课程在课堂中无法涵盖的内容在网上教室发布,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学习材料。学生先个性化学习,教师再个性化地进行指导,给予孩子需要的帮助,兼顾不同能力和学习进度的孩子,打造出一个开放、互动、有效实施差异化教学的教育平台,使课堂在“一对一”学与教的演绎中进入了佳境。

二、国家课程的“三次开发”,让校本化的课程个性化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是“理想的课程”向“现实的课程”转化的重要途径,我们要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底线”,以学生年龄和知识接受能力为“顶线”,结合教情和学情,把师生的生活经验、特长爱好转化为课程资源,以“多元”滋养“个性”。

1.学校课程生本化

我们从以下两方面入手,做了有益的探索:

(1)课程丰富多样。按课程开设的培养目标, 从学生的需求入手,我们构建了包括人文素养类、科学素养类、生活技能类、身心素养类、艺术修养类、信息技术类、学科拓展类7大类56个系列100多门课程,力求提升学生各方面的素养。

(2)必修、选修有机结合。多元即意味着“不同”,那么不同课程的开设有没有“准入门槛儿”呢?我们便把学校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有文明礼仪、硬笔书法、国学经典、综合实践活动、专题教育等。选修课包括京剧、五音戏、摄影、山东快书、二胡、琵琶、扬琴、古筝、笛子、钢琴、铜管乐、剪纸、十字绣、陶艺、国画、素描、体育俱乐部、建模、机器人研发、航模制作、电脑平面设计等50多项兴趣小组活动。丰富多彩的课程适应了学生兴趣的多样化,实践了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的要求。

2.学生活动课程化

我们把每一次活动都当作促进学生发展、丰富学生生命的课程来做,围绕学生的日常生活,设计了个性化的活动课程,包含艺术教育、入学教育、毕业教育、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社团集会、技术实践等十大活动课程,每年定期举办体育节、读书节、艺术节、科技节、合唱节、英语节六大校园节日。从活动的开展到活动后的总结评价,老师都“甩手”不管,均由学生自主实施,形成了“班班一台戏,级部一台戏,学校一台戏”的模式,人人参与其中。这些都是人生必不可少的课程,从而形成了课程教育价值的多元性。

在课程的实施中,我们采用了“学分”考核办法,通过“过程评价、达标评价、考级评价”三种形式,对其优点和学习态度、进步情况进行多样性评价,最后结果计入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手册。为解决社团指导教师短缺问题,我们多管齐下:一是培养教师一专多能;二是邀请当地的民间艺人和“五老”作为志愿者来做辅导员;三是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四是聘请专业人士做兼职教师。

有的校本课程便是融入国家课程中,实现学科课程综合化,因此,对老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改变课堂结构,让课程资源最优化

1.构建“一人一品”课堂模式

当把教材变成了生活,那么课堂结构是什么样的呢?原来,我校曾有一套固定的课堂教学模式,但扼制了教师的个性化发展,让老师不能大胆地开发课程资源。正如历史老师张军所说:“原先那种模式,如果不适合自己,怎么练也练不到家,老师就不思进取了。个性化教学,每个人都可以扬长避短了发挥‘我’的优势。”

单从课件来说,从前老师拿着集体备课的课件到班里照着顺序讲;现在要求“个性化”,课件拿回来得根据自己的课堂、自己的学生“为我所用”,这里添一张图片、插一段视频,那里补充些拓展资料、再加一点个性化点评……形成个性化的教案。同时,教师对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课等不同的课型也提炼归纳出了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至今,我校168位任课老师,从个性化教学实践中整理出160份属于他们自己的“教学模式”,形成了独具教师风格的“一人一品”的模式群。

2.挖掘家长资源,丰富德育课程内容

“家长进课堂”,这是我们学校主题班会新模式的探索。我们聘请各行各业教子有方的家长走进课堂,结合他们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奋斗历程等,对学生进行教育。

“三化一体”的课程体系,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参加各种活动中也屡获佳绩。学生发展的同时,也促使教师从“教学”定位向“教学——研究”角色转换,为教师潜能的开发和创新精神的发展提供了空间,真正实现了学生“快乐学习、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教师“快乐工作、主动发展、幸福生活”的目标。

论文作者:李 慧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3年12月总第10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1-21

标签:;  ;  ;  ;  ;  ;  ;  ;  

课程智慧引领学校变革的探索与实践论文_李 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