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文鉴赏、猜疑与分析--从2009年高考“另类”的作文谈起_高考论文

七文鉴赏、猜疑与分析--从2009年高考“另类”的作文谈起_高考论文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从2009高考“另类”作文说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奇文论文,相与论文,疑义论文,另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考“另类”作文面面观

1.“最牛高考满分作文”竟是一篇仿古诗文

武汉汉南二中学生周海洋写了一篇题为《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的仿古诗文。该文共1080字(含标点符号),文首写了170多字的半文半白的序;长诗共51行102句,回顾了近代史上诸多的重大事件——鸦片战争、甲午海战、火烧圆明园、辛亥革命、讨袁等,长诗化用杜甫、李商隐、李煜、谭嗣同、孙中山、毛泽东等人诗文,显示出他对历史知识的熟知程度和较深厚的古诗文素养;后记约70字,也是文言文。高考阅卷老师评价此文为“形式和内容表现上都堪称一流”,给予满分。

据周海洋的高中语文老师王丽介绍,他性格开朗,乐观自信,很有自己的思想、主见,周海洋对于古文近似狂热的爱好,是从初中开始的。他对于现代文体的写作有一种本能的不适应,用他本人的话说,是“不领异标新”。

2.卡夫卡式的童话,狗、猪、人先后站在家门口大发议论,很雷人

湖北考生,高考作文竟是“卡夫卡式”的童话,在“我家的门口”依次出现了流浪土狗、猪和“我”的形象。一名教师被文章折服,给出了60分的满分,而另一名教师“读不懂”,给出了20分的最低档。文章几经辗转,最后得到50余分的较高分数。

3.一篇用古文字书写的作文

作者小黄系四川某市考生,就读于省内某重点中学。据考生学校的普老师称,该考生用古文字写作文并非为了搞怪,而是兴趣所致,一时灵感。小黄不但古文字功底了得,文章也颇具可读性,谓予不信,不妨读读这段:

“熟悉成与败能使大家对生命更加尊重,对生活更有希望,对自己更有信心。看惯成败,能使大家对自己有一个清楚的认知。面对失败,不放弃自己;面对成功,能使自己清楚地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我们应当以一种熟悉而平常的心态,来追求美好未来。”“作为个人是如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该如此。中华民族因熟悉过去的失败,才能以永不放弃的强大的民族自信心,不断走向民族复兴之路;中华民族更因为熟悉了改革成功,才能不断地认知自己进而取得振兴。”

4.图文并茂的高考作文,被网友称之为“高考神图”

江苏考生一篇以“品味时尚”为题的高考作文,用漫画与文字相结合的形式书写,确实很另类。“嘛叫时尚?绝对8是大家都追的,那叫恶俗!……”,该作文不仅语言另类、风趣,夹杂很多网络语言,而且最为雷人的是,文中不时地穿插了搞笑漫画。粗略一数,漫画竟有10来幅。在文章最后,作者还特意写了一段话来“讨好”阅卷老师——跟着时尚走是SB,创造时尚才NB,看了我的作文给高分的老师最NB!

从教20多年的高三年级语文组长钟雅萍老师看完作文后直言:“这篇文章有硬伤,用了太多的网络用语,高考评分标准里严格规定,使用网络用语要扣分,因为它不属于规范的现代汉语。扣分最多的就是用了太多的漫画。”日常教学中,钟老师确实见过这样穿插着漫画的作文,但考试时学生很少写这样的文章。

5.真真假假的零分作文

真真假假的零分作文(不乏网上搞笑取闹呛声之嫌),很刺激很反叛,但却是考生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其中也有考生真实思想的蛛丝马迹可寻。

侧面一:高中学生的学习生活

“晚自习放学走出学校,抬头看见天空一轮凄凉的明月”“晚上12点才睡,早上6点多起床,7点来到学校,一直到晚上10点多才放学”“正(应为“整”)天埋头苦读,面对着一堆堆模拟试卷”“猜了几个月题”“……白天正课,外加早晚自习,整天做题、猜题,枯燥乏味,还得不断重复,这就是我们高中学生生活的写照。”“作为一个考试时代的人族子民,每天去上学让我感到非常无语,我总是哀学生之多灾多难。”

侧面二:高中学生的网络阅读

北京、江西、福建、四川等省市的零分作文中都出现“春哥”“草泥马”等网络热词,还有什么“WOW吧”“D8”“GF”等奇怪词汇,从这些词汇中,明显可以看出高中部分或个别学生,是网络阅读的高手,他们能熟练运用网络热词。生活在网络时代,电脑普及的今天,学校、教师根本束缚不住学生的思维和阅读,网络语言、网络词汇在学生中出现、使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侧面三:高中学生的不健康心理

湖北卷的零分作文典型地反映出高中学生的这种扭曲的病态心理。《站在厕所门口》一文说“世界就是一个厕所”,世界所有的人都是“蛆”,哲学家是“哲学蛆”,政治家是“政治蛆”,科学家是“科学蛆”,艺术家是“艺术蛆”等等之类。

我们看到了当代高中学生的生存状态的几个侧面,当然仅仅是侧面,不是高中学生的主流,但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不能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高考另类作文的反思

所谓另类作文,是指高考生写的从形式到内容超越了命题规定的作文。本文只选了几篇有代表性的另类作文。用古诗文、古文字书写高考作文并非搞怪搞恶作剧,而是对近几年弘扬传统文化、提倡国学、讨论恢复繁体字的一种积极回应,是对传统文化的某种认可和回归。而有些另类作文,在嬉笑取闹、戏谑调侃、黑色幽默之余,是对高考作文、高考作文命题、高考制度、应试教育的呛声,应看做是“90后”一代对语文教学和新课改的不满、质疑、拷问和挑战。

挑战:高考命题作文的软肋

实事求是地说,近几年高考作文的命题,有很大的改革和进步,逐步贴近实际,多少靠近了生活,使考生感到有话可说,但距离作文——考查学生的汉语文字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这一主旨,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要深入的探索。文以载道的传统,或明或暗的影响着高考作文的命题。文题大都以当前的政治时事和社会关注的热点为话题,引导考生大话政治正确,按着循着顺着接着主流话语说开去。今年,全国及各省市的20个作文题,大多循着这个路径,把传统作文命题的思维定势发挥到极致,用意识形态、政治道德的价值取向取代了作文的工具取向。正如博文指出的,“让考生背负价值观判断‘错误’的风险,是很不公平的,让思想‘出格’考生背叛心灵,去说假话,则很不人道。”“作为指挥棒的高考作文过于热衷时事,反馈到语文教学中就是诱导学生们重观点、态度而轻叙述、想象,最终使学生们个个变得言语乏味、面目可憎,他们可能会变成愤怒青年、卫道士、诡辩高手甚至思想家……”

高考作文的选拔性与考生的功利性的错位,使高考作文命题处于尴尬的境地。由于高考作文占语文成绩的比重过大(150分占60分或200分占70分,福建则占80分),在“一考定终生”的激烈竞争条件下,“失作文者必定失天下”,因而考生、校方、家长都很看重得分“大户”的高考作文,押题和反押题的结果,导制高考作文命题的偏、冷、怪、难、俗。博文说:“对今年的作文命题,比如《踮起脚尖》的作文,我想了半天,不知该如何下笔;比如《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也如同坠五里云雾之中,写什么都觉得对;还有像《运动会上的兔子》《弯道跨越》等等,也令我不知从何谈起。”而网民则不客气了,“高考作文命题越来越八股、越来越矫情!别故作高深了,最好的题目其实最简单明了,别在猜题上折腾学生了!”

只要高考指挥棒仍在挥舞,应试教育就生机勃然;高考的博弈就一定有声有色地上演。网上披露的名师终极作文押题55篇,基本囊括了今年高考作文的命题范围和类型,还有社会上形形色色高考作文大全,作为长期的高考作文的被训练者——学生——还会下苦功夫学习语文吗?不扎扎实实循序渐进,科学地提高学生的本民族语言的表达能力,靠押题猜题的捷径,搞大“运动量”的作文训练,文字表达能力的提高必将是南辕北辙。押题和反押题这种“轮盘赌”不休止,靠投机取巧,终会走入八股文的归宿,窒息考生乃至全民族的思维活力和创新能力。

拷问:新课程改革的方向

原本有话要说,但仔细想来,还是倾听来自第一线的声音吧!

其一,南方日报:全省700考生高考作文白卷值得关注!

今年高考语文评卷中,广东有700多份作文白卷,一道语言应用题,让全省近1/5的考生吃了鸭蛋。今年是我省90后学生第一次大规模地参加高考,不少人在这次高考中暴露出文学阅读能力低、语言应用能力差、写作水平不高等三大问题,值得我们深切关注。

现代信息技术发达,不少“90后”学生沉湎于网络游戏、QQ聊天等虚拟世界中不能自拔,加上自控能力差,使他们缺少知性的态度与充裕的时间去感悟生活、亲近自然,对传统诗词望而生畏,就算品读也是一知半解、囫囵吞枣。如何启发“90后”学生的思想与智慧,提高他们的读写能力,是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共同责任。

其二,江苏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说:“现在许多中学生既不会说,又不会写,今后怎么能够成才、成大事?”“语文学科维系着文化传承、社会风尚、人文素养等,因此中学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语文,尤其是作文,而议论文写作从来都是高考学生的弱项。”

今年作文阅卷,发现考生不会审题。正确审题功夫在平时,其中拓宽视野和提高思辨能力这两条尤其重要。学生死读书不行,要关心生活,关心天下大事,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此外还要勤于思考,培养洞察力,学会辩证思维,这样在复杂的事物面前就不会晕头转向。“这些不但是写作的基本要求,也是今后工作、生活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其三,近几年来,高考作文中普遍存在一种“脱离现实”的倾向。在江苏,发生了一篇作文的分数从初评37分终裁时猛加到53分,由此引出了“高考应该如何成为日常教学‘指挥棒’”的热烈讨论。对于这篇被“抢救”出来的优秀作文,何永康教授特意写下了题为“一篇质朴之作与一种作文导向”的按语。呼吁中学第一线的语文老师,可以此作为教学范例,进一步把握好作文导向。在历年高考优秀作文的点评中,“哲理”“诗意”“文采”都是最常见的形容词,而“真实”“真情”“质朴”则罕见。许多专家也都认为一般的议论文或记叙文很难写好,而夹叙夹议包含哲理的文化类散文则相对好写。于是,追求华丽、堆砌词藻的文化散文大行其道。这样的结果是许多学生不会“好好说话”了。而华丽词藻掩藏不了的是内容的苍白、空洞。对此,网民也呼吁:学生作文,请多一份真诚,少一点深沉;多一些生活,少几个典故。这样,哪怕内容肤浅,却也浅得清澈见底;即便文笔稚拙,却也拙得质朴可爱。

其四,对今年高考作文题目,不少网民直呼高考作文脱离中国文化,“高考作文题目让人读不懂中国”。

…………

参照:可以攻玉的他山之石

比较,可以打破自我封闭;借鉴,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学习,可以医治自我感觉良好;吸纳,可以实现自我超越。

1.国外的高考作文都是怎样命题的

(1)美国大学作文题

西北大学作文题:

a谁是你们这代的代言人?他或她传达了什么信息?你同意吗?为什么?

b有种理论认为:伟大的领袖人物都是由他们所处的具体的时代创造产生的。照你的看法,伟大人物的产生,是由于所处的环境,还是由于个人的特质?试举出一位人物来支持你的观点。

c在愚蠢的错误和聪明的失误之间总是存在着极大的不同。请说一说你的一个聪明的失误,并且解释一下它怎么给你或他人带来益处。

d罗马教皇八世Boniface Ⅷ要求艺术家Giotto di Bondone放手去画一个完美的圆来证实自己的艺术技巧。这种看似简单的行为能表现你的才能和技巧?怎么去表现?

芝加哥大学作文题:

a想象你是某两个著名人物的后代,谁是你的父母呢?他们将什么样的素质传给了你?

b假如一个平常的日子被加上了4小时35分钟,你将会做什么不同的事?

c开车进芝加哥市区,从肯尼迪高速公路上能看到一个表现著名的芝加哥特征的建筑壁饰。如果你可以在这座建筑物的墙上画任何东西,你将画什么,为什么?

普林斯顿大学作文题:

a你认为什么思想、发明、发现或创造到目前为止对你的人生产生了最大的影响?请简要说明。

b你曾经不得不做出的最困难的决定是什么?你是怎么做的?

c到目前为止,有什么具体的成功给了你最大的满足?

(2)法国高考作文题

专栏作家翟华在其博客上贴出今年法国高考(指法国的“高中”毕业会考,法国没有统一的“高考”,大学录取是依据高中毕业考试成绩)文题,与中国高考第一门考语文不同,法国高考的第一门考试是哲学作文,说是哲学,其实是涉及美学、社会学,很像中国高考的命题作文,考生要在4个小时内写出一篇像模像样的作文来。

a文学类考生选择题

若有所悟是否就是对于思想桎梏的解脱?

艺术品是否与其他物品一样属于现实?

解释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有关“责任”的论述。

b科学类考生选择题

欲望是否可以在现实中得到满足?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比较有什么意义?

解释休谟在《道德原则研究》中有关“正义”的论述。

c经济社会类考生选择题

人们是否可以摆脱成见?

我们可以从劳动中获取什么?

解释尼采在《人性的,太人性的:一本献给自由精神的书》中有关“德行”的论述。

2.专家的解读

中国与欧美在文化传统和教育理念之间存在深刻差异

——法国的作文题型在抽象分析上更为典型,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与欧美在文化传统和教育理念之间存在深刻差异。客观地说,双方都有优点和不足。如果把审视的目光定格在我国作文命题的薄弱环节上,我们不难看到,抒情和感性叙事命题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理性命题长期受到忽视。而脱离“真知灼见”,盲目甚至麻木地拘泥于“真情实感”的抒情散文,正是当前高考作文抒情泛滥、思想肤浅、智性缺失的根源。

法国作文题目文化味比较浓厚,且给学生很大的思考空间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柯汉琳教授认为,法国高考作文题之所以经久不衰,是因为它呈现出灵活多样,出题灵活的特点。作文题目文化味比较浓厚,且给学生很大的思考空间。而我国的高考作文题目则命题色彩比较浓重,作文题目往往不科学地分为命题作文、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等,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据柯汉琳介绍,法国从小学开始就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有些甚至是一些不存在的东西,学生想抄袭都没有办法”。这要求我们好好去思考法国高考作文对我们有什么启发。他表示,长期以来,受习惯性思维和保守文化的影响,我国的高考作文命题形成定势,很难有人敢于突破。

中国重在感性抒情的文艺腔,而欧美等国则以哲学和人生思辨为主,追求激发批判的、分析的理性反思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孙绍振指出,中国高考作文命题与欧美等国作文命题的不同之处在于:中国重在感性抒情,而欧美等国则以哲学和人生思辨为主,追求激发批判的、分析的理性反思。感性抒情和理性反思,从根本上来说,属于两种不同的思维类型。我们应该承认,在反思能力的激发上,欧美命题确有其优势。他们给出的材料不会包含着任何现成结论,他们命题的原则就是鼓励对天经地义的、不言而喻的观念进行质疑和挑战理性思维能力。

——拿这样的倾向和美国高考SAT(学术能力评估考试)的评分标准比较,我们可以获得更深刻的启示。当我们把抒情叙事的审美“散文”几乎当作唯一期待的时候,SAT的评分标准明确规定其文体是智性的“随笔”。“随笔”要求明确一贯地阐述理念,深刻有效地展开观点。最为重要的是,文章需要体现突出的批判性思维,用恰当的例证和理由支持自己的论点。这样的理性思维能力,并不是美国大学的特殊要求,而是全世界大学新生的起码水平。不论是相对于学校课程的系统性和严密性来说,还是对于迎接全球知识经济的战略来说,这样的要求都应该是超越民族性的。理性素质的长期忽视,会不会导致我们在人才的竞争中产生某种危机呢?实在不可不深长思之。

标签:;  ;  

七文鉴赏、猜疑与分析--从2009年高考“另类”的作文谈起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